民族民间音乐与中国钢琴艺术的融合发展

2023-06-21 07:25吴丹
艺术评鉴 2023年3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发展

摘要:钢琴传入我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历经百余年的发展,中国钢琴艺术不仅浸润了民族民间风土人情,汲取了本土人文艺术和哲学思想,而且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究其根本,丰富的民族文化是中国钢琴艺术生存的肥沃土壤,是孕育了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母体。中国钢琴艺术取得了诸多成就,在钢琴曲创作、钢琴演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国钢琴艺术的迅猛发展,与民族民间文化有密切联系,得益于中国钢琴艺术对我国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  中国钢琴艺术  发展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3-0017-04

一、民族民间音乐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应用

《中庸》一书中有过这样的描写:“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并一直延续至今的“贵和谐,尚中道”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国音乐审美的最好体现。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在五千年的文明演进历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民族民间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劳作的过程中所创作的带有浓厚乡土气息与人文气息的艺术形式。钢琴艺术之所以在我国能够得到如此迅速的发展,除了因为其能够迅速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更重要的是钢琴艺术兼容并蓄且创造性地吸收了我国丰富的本土民间艺术资源,可以说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与我国本土民间艺术资源有着紧密联系,这也是成就中国钢琴音乐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优秀钢琴作品的早期代表——《牧童短笛》(原名《牧童之笛》),由湘籍音乐家贺绿汀先生于1934年创作,这首钢琴作品是“西为中用”的成果,它不仅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钢琴曲经典杰作,也是我国钢琴音乐艺术探索中国化发展道路进程中的标志性作品,更是我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中极富创造性的成功范例,它开启了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发展的先河。《牧童短笛》这首钢琴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作品在创作上虽然应用了西方的作曲技法,但其呈现给听众的却是极富中国田园诗般的乡土审美体验。采用了西洋复调、和声技法而创作的钢琴作品《牧童短笛》,是完全服从于中华民族审美需求的。这首钢琴作品不仅是中西合璧的经典之作,也是我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上的实践之举,它积极推动了中国钢琴艺术与本土艺术资源的融合发展。

民歌是指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及生产劳动中集体创作的、富有本民族风格特征和地域特点的传统歌曲。民歌作为被一个民族口头记载和传承的集体音乐艺术,无论在题材、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非常广泛的。民歌除了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审美意识、人物性格、民俗风情之外,它还能真实地反映各民族人民的生活生产景象,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寄托。从民歌的形成来看,其作为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日常劳动和生产生活中集体创作而成的口头艺术形式,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提煉和加工,这使民歌不但具备悠久的传承历史,也具有鲜明的人文特色和地域特点。因此,在中国钢琴音乐艺术汲取民歌元素并茁壮成长的过程中,其自然而然就有了民歌艺术的烙印。例如,丁善德先生(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在1948年创作了我国第一首以民歌为主题的钢琴变奏曲——《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这是一首由一个主题和五个变奏组成的小型自由变奏曲。此外,丁善德先生在1950年又根据维吾尔族的民间歌舞创作了钢琴曲《第一新疆舞曲》等作品。歌曲《兰花花》是流传于陕北地区的民间歌曲,汪立三先生(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在1953年根据这首著名的陕北民歌音乐元素创作了钢琴变奏叙事曲——《兰花花》;花鼓是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歌舞艺术形式,花鼓的曲调一般是在当地山歌以及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瞿维(著名作曲家)的钢琴作品《花鼓》,就是取材于我国的花鼓曲调;陈培勋(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的钢琴曲 《广东音乐主题5首》,是根据广东小调和广东乐曲改编而成的钢琴作品,该作品具有浓郁的广东音乐特点,其中的第二首钢琴曲《思春》取材来自广东的民间小调《玉女思春》和《寄生草》。除了在借鉴西方作曲技法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可以说中国民歌对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具有哺育作用,中国钢琴艺术对于中国民歌的继承和传播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是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民俗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地方戏曲共有三百六十多种,各地方戏曲都独具特色。从戏曲的艺术审美来看,虽然戏曲是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但其共性中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中国戏曲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戏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能够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等艺术美熔铸在一起,在充分调动各种艺术感染力的同时,形成戏曲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颇受戏曲艺术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中国钢琴作品不但借鉴了地方戏曲中各剧种的唱腔设计,而且也吸收了基于不同地方戏曲唱腔以及地方语言特色所构成的不同戏曲音乐风格。例如:李其芳(著名钢琴家)的钢琴作品《河南曲牌》就带有浓郁的河南戏曲的地方色彩。这首钢琴作品旋律线条清晰,音乐情感热情朴素。该作品中的旋律重音,在流畅的音乐语言中彰显了富有北方地方色彩的语言特征。再如,朱晓宇创作的复调钢琴作品——《戏曲组曲·京剧小段》,该作品的第一主题是以跳音组成的旋律,具有显著的京剧西皮腔的旋律特点,而作品的第二主题则形象地再现了二黄腔的腔调。这些元素经过作曲家的再加工,就形成了不同的钢琴演奏艺术特征。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创作的钢琴曲《看戏》,其音乐素材就源自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在这首钢琴作品中,作曲家用变奏的手法将花鼓戏的经典旋律改编成了钢琴曲,其中左手采用富有弹性的跳奏技法,并大量运用大二度、大七度音程来表现锣鼓的音响效果,使该钢琴作品富有浓厚的湖湘地方色彩,独具本土艺术特色。

风俗习惯是某一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规范的哲学范畴。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因为自然条件的原因所形成的不一样的行为规范,我们称之为“风”;而因为社会文化的差异性原因所形成的不一样的行为规范,我们则称之为“俗”。根植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土壤的中国钢琴艺术在发展的进程中,也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和描述着民俗文化。例如,“火把节”是流传于云南、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每逢过节人们即盛装庆贺,举行各种游乐,入夜则点燃火把,这样的风俗情境在钢琴作品《火把节之夜》中就有所体现。该作品不仅用跳动的音符为人们呈现了火把节之夜的壮丽景观,而且通过音调的变化,复调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欢快的情感体验。江文也(著名作曲家)所创作的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共包含十二首钢琴小曲,该作品不仅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编排,而且在每个季节中还单独创作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小曲,表现了不同节令的自然风光和节日民俗生活的情景。

民族舞蹈元素在钢琴音乐作品中的影响,则表现为钢琴艺术的创作者们在挖掘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对少数民族舞蹈的节拍动作、神韵等进行钢琴艺术的加工,使其能够通过钢琴的演奏,还原、再现民族舞蹈的魅力。著名音乐学家管建华先生在其著作《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一书中谈道:“音乐与舞蹈有着人体原生的心理、生理、物理及其节奏和表情的运动基础。舞蹈文化是反映人们精神面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巴蜀之画》是作曲家黄虎威在1958年采用六首四川民歌而创作的钢琴组曲,其中的《弦子舞》引用了阿坝地区藏族的民间歌舞音乐元素,该作品主要描绘了藏族人民群体歌舞的热闹场面。作曲家周龙创作的钢琴作品《五魁》,融独特的民族气韵与现代音乐风格为一体,这首钢琴曲表现了满族人民在跳舞时的欢快情景。《版纳风情》是作曲家夏涼创作的表现西双版纳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钢琴套曲。其中的钢琴作品《水之舞》,作曲家应用钢琴艺术再现了傣族泼水节的欢快场面。在中国钢琴音乐中,有很多作品都是以民族舞蹈音乐为主要艺术素材来源的,其不仅把民族舞蹈的节奏、韵律等融合在了钢琴艺术中,还把舞蹈艺术的氛围渲染力应用在了钢琴艺术中,使钢琴作品蕴含了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民族乐器同样对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中国的民族乐器种类众多,如果从演奏方式上对其进行划分,我们可以将中国的民族乐器分为吹、弹、拉、打四大类。众多的钢琴作曲家学习借鉴了传统民族器乐的表演特征,并将其创造性的应用在了钢琴艺术的创作上,这样的创作行为不仅有利于继承、创新传统文化艺术,使传统文化艺术唤起了新的生命力,也使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具备了民族特色,是洋为中用的具体体现。中国的吹奏乐器不但种类繁多,而且音色极富个性。在吹奏乐器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步地形成了不同的演奏风格与流派。例如笛子、唢呐、笙等吹奏乐器的音乐作品,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者们最喜欢的艺术创作蓝本。王建忠(著名作曲家、钢琴家)的钢琴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在乐曲的第一部分就模仿了竹笛的音色特征,来表现舒展、明亮的信天游曲调。王建忠先生的另一钢琴作品《百鸟朝凤》,不仅保留了唢呐吹奏的旋律,而且还采用了五声调式音阶,和弦作为伴奏音型,并用了小二度的倚音及四度、五度的音程进行,来模仿唢呐奔放的音色,为听众展现了韵味独特的富有民间风俗特点的音与画。作曲家蒋祖馨于1955年创作了经典的钢琴组曲《庙会》,这部作品采用钢琴组曲的形式向人们展现了我国传统庙会的热闹场景,将人文风情完美地融入钢琴音乐的创作当中。其组曲的第四首——《笙舞》,作品用钢琴模仿了笙这一吹奏乐器的发音原理及演奏特点,广泛采用了四度、五度音程,以及大跳音程,描绘了中国西南地区的表演者在民族乐器笙的吹奏下,进行舞蹈表演、杂技表演的热闹场面。中国的弹拨乐器大部分具有声音明亮、清脆的音色特征,多采用“弹、拨、抡、挑、扫”等演奏手法,来表现其独特的声音艺术效果。在钢琴艺术民族化的道路上,作曲家们独具匠心地把弹拨乐器的演奏手法和钢琴的演奏技法结合了起来,使音乐作品具有了不一样的艺术生命力。例如,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崔世光的作品《钢琴交响狂想曲——楚汉武士的故事与诗篇》借鉴了琵琶这一传统弹拨乐器“拢、捻、抹、挑”等演奏手法,并将其巧妙地应用到了该钢琴作品中,听众可通过作曲家从琵琶演奏手法中所提炼出的音响形态,以及京剧武场节奏等传统音乐元素中感受到作品雄伟激昂的情境。我国的拉弦乐器主要是指胡琴类乐器,这类乐器的音色特点是声音优美、表现力强,不同构造的拉弦乐器所演奏的音色也各不相同。例如,高胡音色明亮,易于表现飘逸的音乐形象;板胡音色高亢、尖亮,极富浓郁的乡土气息,易于表现欢乐的喜庆情景;二胡音色饱满、细腻,多用来刻画、表现优美抒情、沉郁忧伤的音乐形象。作曲家们借鉴这些拉弦乐器独特的音色特点,并将其和钢琴演奏艺术巧妙结合,既丰富了中国钢琴音乐的文化内涵,又提高了钢琴作品的音乐表现力。《平湖秋月》原是一首粤曲,其曲调源于北方小调《闺舞》,该曲又名《醉太平》,后经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将其改编为民族乐曲,并广泛流传在粤剧音乐中。作品借景抒情、格调清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及连绵不断的抒情性,成为广东音乐中的名作。1975 年,著名作曲家陈培勋先生将其改编为钢琴独奏曲,使得这首富有中国特色的乐曲更加广为人知。这首钢琴独奏曲充分借鉴了民族乐器的演奏特点,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钢琴作品中,起伏的音符再现了一幅秋夜明月与湖水相映的飘逸音乐画卷,浓郁的氛围渲染让听众如痴如醉。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储望华先生1964年创作的钢琴改编曲《翻身的日子》,是根据我国著名作曲家朱践耳创作的同名声乐合奏曲改编而成的,也被称为《解放区的天》的姊妹篇。该曲在高音区模仿了板胡高亢的音色,具有浓郁的陕北民歌风味,作品始终洋溢着红火、喜庆、欢腾的音乐氛围。

二、民族民间音乐应用于中国钢琴作品的意义

(一)拓宽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道路

钢琴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钢琴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过程,是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的结果,无论从中国钢琴作品的题材选择上还是钢琴演奏技法上都深深烙下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痕迹。鉴于此,可以认为民族民间音乐应用于中国钢琴作品、中国钢琴作品借鉴模仿民族民间音乐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不仅丰富了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手法和技巧,更为民族民间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宽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道路,产生了一大批深受人民喜爱的中国钢琴作品。当然,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反哺了中国民族音乐,推动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创新发展。例如:在戏曲、歌剧音乐艺术领域,钢琴伴唱《红灯记》、歌剧《白毛女》等作品都有钢琴演奏艺术的加持;在民间音乐的发展上,钢琴作品《二泉映月》《平湖秋月》《梅花三弄》《巴蜀之画》《双飞蝴蝶主题变奏》等,不仅继承和发扬了民间音乐艺术,还开拓了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渠道;以少数民族音乐为题材的钢琴作品《藏族弦子舞曲》《云南民歌五首》《内蒙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等,不仅发扬传承了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还取得了独特的艺术创新效果。

(二)展现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及文化

中国钢琴艺术在向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借鉴学习、融合创新的艺术实践中,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色,也让人们更了解中国文化、中国精神,更好地向世人展现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将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推向了世界的文化舞台。从中国钢琴艺术的民族化发展来看,自贺绿汀创作的第一首具有鲜明、成熟中国风格的钢琴曲——《牧童短笛》,再到《十面埋伏》《浏阳河》《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一系列题材广泛、技法成熟的中国钢琴作品都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音乐审美追求,表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积极乐观、追求美好的精神面貌,展示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多元性和浓郁的民族性。中国钢琴艺术发展走向世界的盛况,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舞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世界了解中华民族及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一个平台。无论是由苏联指挥家迪利济耶夫改编成管弦乐曲的《新疆舞曲第二号》,作曲家桑桐先生创作的曾获得世界青年联欢节铜质奖的钢琴曲《内蒙民歌主题小曲七首》,或是匈牙利著名钢琴家耶诺·恩道演奏的由作曲家杜鸣心先生创作的钢琴协奏曲《春之采》、著名钢琴家刘诗昆多次出国演奏的经典曲目《梁祝》等,都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好评,受到了国际钢琴界的广泛称赞。

(三)提供了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方向

在文化自信战略的引导下,钢琴音乐的本土化、民族化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钢琴音乐艺术发展的必然方向。文艺作品是人们精神领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列宁指出:“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间。”就钢琴艺术而言,其服務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其所承载的审美意识理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意识。中国民族音乐是一座物产丰富的大宝库,也是中国钢琴艺术赖以生存的土壤,广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应该以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为理念先导,在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精神、气质、追求的基础上,熟稔中国音乐的发展历史、美学特征等。只有这样,他们所创作出来的钢琴音乐艺术才能有无限的生命力,才能准确地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并逐步建立相对完整的钢琴艺术审美体系。从中国钢琴艺术民族化、本土化建设的角度来说,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能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为基础进行钢琴艺术创作,如在借鉴西方优秀钢琴音乐精华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中国钢琴艺术向中国本土音乐、少数民族音乐、民族戏曲等传统音乐宝藏索取素材,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就能使中国钢琴艺术获得更高的审美价值,使中国钢琴艺术的内涵更加丰富。就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来说,任何形式的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探索和辛勤付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道路亦是如此。我们需要具备良好的民族音乐修养,提高演奏中国钢琴作品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积极推动民间艺术资源与中国钢琴艺术的融合发展。构建、打造钢琴艺术与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共同体理念,形成民族民间音乐为钢琴艺术提供创作素材,中国钢琴艺术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音乐审美价值、丰富民族民间音乐内涵的艺术生态,最终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吴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师范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黄河之声,2018(19):62-63.

[2]陈乐鹏.钢琴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05):77.

[3]高馥佳.论中国钢琴移植作品中的民族性[J].北方音乐,2012(03):10.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音乐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如何在中学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探讨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民族民间音乐在通俗音乐中的运用
中学音乐教育与民族民间音乐整合探究
如何将民族民间音乐融入学校音乐课堂探究
高校钢琴教学之民族民间音乐探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