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展望

2023-06-21 11:39无明
检察风云 2023年11期
关键词:标准箱空箱货量

无明

3月份开始,上海、宁波、广州、深圳等港口被空箱堆港的新闻不绝于耳,引发各界对中国外贸出口的担忧。但实际情况可能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悲观。3月7日公布的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前两个月,中国一般贸易出口总值为3243亿美元,同比下降4.8%。从官方数据上看,虽然出口有所下滑,但下滑幅度并不大。

那为何会出现空箱堆满港口的情况呢?这主要和经济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牛鞭效应有关。所谓牛鞭效应是指供应链上的信息流从最终客户向原始供应商传递时,由于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被扭曲,导致了需求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

全球集装箱交易平台Container xChange数据显示,2023年第2周(1月2日—1月8日),上海港的40英尺集装箱CAx(集装箱可用指数)达到0.66,此后几周均维持在0.64的高位。2020年11月到2021年12月之间,该指数曾多次低于0.1。CAx指数可以量化全球主要港口的集装箱可用性。当CAx的数值大于0.5时,表示集装箱设备有剩余,而低于0.5时则表示设备不足。在2020年11月到2021年12月“一箱难求”时期,该指数曾多次低于0.1。

3月20日,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署长俞建华表示,空箱增多有前一个时期新集装箱投放量过大、国内堆存成本较低、国外疫情缓解后空箱短期大量回流的原因,也有季节性规律作用。大量空箱在我国港口蓄势待发,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市场依然看好我们下一阶段的出口能力。俞建华称,从海关最新数据看,2月下旬以来,我国出口用箱量在持续增长。以周度高频数据观察,2月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明显回稳,2月最后一周比前一周环比增长超过15%,海关在密切监测3月以来的外贸发展形势。

下面,笔者通过集装箱制造企业和中国最大的出口地义乌的现状,来一窥中国外贸发展的不同侧面。

义乌外贸冷与暖

3月下旬,义乌内陆港入口处,各类货车络绎不绝地驶入仓库区。出口的货物主要是各类小商品,文具、箱包、衣帽、钟表、厨房用品等等,应有尽有,货物出口目的地多为中东、俄罗斯等“一带一路”国家,多位内陆港仓储作业人员表示,“出口货量比2月份好,上午货车一般需要排队进港,周一上午排队等待时间会更长”。

义乌港按口岸功能设计,主要功能有海关监管区及仓库,能够提供一站式通关服务,为义乌小商品出口提供便捷的服务。义乌海关日前表示,目前每天出关集卡车约800辆。

义乌有着“世界超市”之称,凭借货源组织和产业支撑的竞争优势,外贸规模在疫情下不断扩张,2020年至2022年,义乌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129.5亿元、3903.05亿元、478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4%、24.7%和22.7%。

因出口规模和对外部市场反应的敏感,义乌的进出口情况被看作中国外贸经济的晴雨表。虽然欧美需求还没有完全恢复,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已经出现大幅增长。

义乌海关数据显示,1月—2月,义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329.6亿元,增长8.2%。其中,对印度、沙特阿拉伯和巴西分别出口45.4亿元、23.7亿元和17.3亿元,分别增长0.4%、47.3%和25.8%。

义乌市欧驰进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驰”)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今年前3个月,欧驰保持30%—40%的同比增长,订单已经排到今年的6月份,明显感觉外贸情况好起来了。“今年货量启动比较慢,很多货交期是5月份,以前我们三四月份集裝箱非常多。”龙飞贸易业务人员说,目前线下人流越来越多,外贸总体仍处于询价阶段,外商来了马上下单也是不现实的,但是多年积累的老客户仍在继续下单,目前生产情况比较正常,新订单来了需要排产。

外贸市场的好转,已经反映在运价上。阿里巴巴国际站数据显示,2月初,1公斤货物空运到美西仅需9元,目前已经上涨到超过20元,货量增多推涨整个市场的运价。

造箱企业不好过

中集集团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生产企业,拥有华东、华南、华北三大区域二十多个生产基地,自1996年以来,该集团的集装箱销量始终保持世界第一,目前拥有全球50%的市场份额。

其在华东的主要造箱工厂——太仓中集从今年年初开始就已减产。在疫情前,太仓中集有两条生产线,在“一箱难求”的集装箱订单高峰期,太仓中集又增加了一条产线,变成3条产线,并施行12小时一班、双班倒工作制的满负荷生产。

现在,原本24小时双班倒的3条产线,只剩下一条产线单班生产,相当于减少了5/6的产能。

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称,随着整个行业进入调整期,2022年前十一个月,国内干货箱新箱累计产量为260万标准箱,新箱产量维持下降趋势。

中国外贸市场发展可期

中国造箱企业依据订单生产,生产下滑是因新订单数量大降。根据中集集团各季度报告,该公司干货箱销售量在2021年三季度达到峰值后,2021年四季度滑落到60.28万标准箱;2022年前三季度,销售量分别为35.39万标准箱、32.11万标准箱、33.66万标准箱,成交量同比下降超过五成。

经历数次市场周期沉淀的中集集团,深知需求起伏特征。在中集集团2021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中集集团董事长麦伯良称,现在(集装箱制造行业)“吃了”未来两三年的量,未来肯定会有所回调。

集装箱制造厂先接订单、再做生产安排,德鲁里预计2023年将是有史以来最差的年份之一,全球新箱订单约在70万标准箱。

一名大型集装箱制造厂工作人员称,2021年四季度以来,客户对新箱需求下降、提箱速度逐渐放缓,其所在工厂新箱库存开始增加,其他造箱厂的库存也在不断增加。“没有停产的箱厂目前主要在生产冷藏箱等特种集装箱,也在继续生产普通干货箱,产量大幅下降。”

需求何时恢复 

目前影响美国进口需求的仍是大量的库存。自去年5月开始,美国各大零售商公布第一季度季报时,纷纷表示库存比2021年同期相比增加30%至40%,由此结束了长达半年多疯狂的“补库存”时代,零售商开始考虑“去库存”。

美国普查局(USCB)数据显示,2022年12月,美国零售库额与销售额(库销比)为1.26,比2022年5月份的1.22略有上涨。在美国零售商疯狂开始“补库存”的2021年10月,这一比例曾下降到1.09。1.26的库销比相较疫情前1.5的水平并非高位,一名上海交通大学航运研究员称,美国工资与通胀螺旋式上升犹存,失业率降至历史低点,央行加息未尽,高利率、高通货膨胀环境会影响企业库存投资。Alphaliner数据显示,去年下半年开始,亚洲远东地区发往北美的集装箱货量骤减,三季度同比下降10.3%、四季度降幅扩大到23.4%。

相比美国的高库存,欧洲需求同时受俄乌战事、能源价格高涨等因素影响而不振。2022年四个季度,远东发往欧洲地区的货量降幅持续扩大,分别下降0.8%、8.2%、9.4%和20%。2023年以来,欧洲疲软的经济继续影响进口需求,前两个月中国对欧盟出口商品总值801亿美元,同比下降12.2%,其中,对欧盟最大经济体德国出口总值为159.4亿美元,同比下降16.7%。

全球贸易前景并非一片悲观,在经历连续两个月环比下跌后,1月份美国零售额强势反弹,环比增长3%,获得2021年3月以来最大的单月涨幅。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首席信息官徐凯对今年全球贸易需求持积极观点。据他观察,国际的动荡局势不会再加剧,一切生产活动会加速恢复,因通胀加息抑制的消费需求不可持续,而欧美的高库存也将逐渐被消耗。

供应链上游贸易已经出现好转迹象。多位货代人士称,近期中国北方港口基础原材料和半成品等供应链上游货量已经开始恢复,货物主要出口到东南亚、东欧、墨西哥以及南美等地,会逐渐向供应链下游传导。阿里国际站感知供应链下游订单在恢复,该站数据显示,2月份以来海外订单需求量持续快速增长,尤其是进入每年3月份的外贸旺季,这一回暖趋势在延续,3月新贸节首日,阿里国际站的海外订单需求量同比增长30%。

(本文作者系财新传媒交通新闻部主任,本文谢绝转载)

編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

猜你喜欢
标准箱空箱货量
洛杉矶港年处理集装箱量超过1000 万标准箱
空运包舱货量、EQ和营业收入关系的数学模型浅析
宁波舟山港月均集箱吞吐超200万标箱
关于快递行业中货量预测方法的介绍
基于ANSYS空箱扶壁式高大翼墙动力分析
仁川港吞吐量超过250万TEU
集装箱码头残损空箱规范化管理措施
新型集装箱设计将减少空箱运输量
基于适箱货物优先级的铁路空箱调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