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引入高校数字媒体美育教学模式研究

2023-06-22 15:27包为跃张弘
艺术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数字媒体非遗美育

包为跃 张弘

摘要:数字媒体专业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兴艺术学科,数字媒体教学在中国只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新媒体环境下,艺术跨学科、跨媒介的特点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挑战。数字媒体的发展促进了艺术创作的多元化表达,但在数字媒体美育教学中,重技术、轻创作的教学导致了艺术创作的同质化与平面化。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传统美育意识亟待强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成为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内容源泉。基于此,文章以上海松江皮影为例,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通过实验研究证明将“非遗”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并引入高校美育教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发现在教学和创造中建立起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播、守护的自觉,是未来数字媒体教学的新方向和基础思想。数字媒体教学应该在不断探索中发展,丰富和完善课程内容及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与数字媒体相结合,形成更加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感的作品,为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数字媒体;美育;“非遗”;松江皮影

中图分类号:G642;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3-00-04

数字媒体是当前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之一,而“非遗”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传承价值。如何将“非遗”引入高校数字媒体美育教学模式,探索出一种能够传承“非遗”、拓宽数字媒体领域的教学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探索数字媒体和“非遗”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高校数字媒体美育教学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本研究将综合运用教育学、美学、数字媒体技术和“非遗”等相关学科知识,深入研究该教学模式,并通过实践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1 数字媒体美育教学的困惑与发展

1.1 数字媒体教育的发展

中国数字媒体教育起步较晚,仅有10余年历史,由国外引入。近年来,随着展览和展示行业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各大艺术院校相继开设了数字媒体专业。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艺术跨学科和跨媒介挑战,数字媒体教育的内容不断得到拓展。新媒体为人们创造了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打破了传统艺术“相框式”的体验束缚。同时,不同的艺术符号经过叠加和组合,形成了新的艺术作品。另外,跨学科合作在艺术、数学、生命科学、医学、工程机械等领域的多维度融合前所未有地广泛,不断拓宽艺术表现的领域[1]168。然而,随着数字媒体教学的迅速发展,其也迅速进入发展的瓶颈期。

1.2 数字媒体美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重视技术、轻视创作的教学导致了艺术创作的同质化和平面化。但是,新媒体的介入推动了艺术创作的多元表达,宏大叙事被解构,艺术更加个性化,“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得到彻底践行。虽然新媒体艺术在大胆颠覆传统艺术、开拓创新,但艺术界的客观表现并不那么完美。随着艺术创作设备和软件的广泛应用,艺术创作变得单一和简单,这种“符号暴力”促进了艺术领域同质化和平面化倾向的出现[1]169。今天的新媒体作品迫切需要有丰富内容的填充,且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传统美育意识亟待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积淀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璀璨的文化遗留完全可以作为新媒体艺术创作的内容源泉。

1.3 数字媒体教学的新定位——国际化下的中国化

中国的新媒体艺术教育能否在国际视野下兼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续任务,将中国特色、中国传统、中国哲学思想、中国文化作为重要表现内容?学生从传统文化出发,发展出自己的创作脉络,这样的艺术创作是有迹可循的,是有根基的,是中国的。在教学和创造中建立起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播、守护的自觉,是未来数字媒体教学的新方向和基础思想。

2 最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松江皮影戏

此次项目研究的对象选择了上海松江在地“非遗”——松江皮影戏。

上海松江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戏的地方流派,是最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3年,国家旅游地理门户网站曾刊登报道《上海松江皮影戏成最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 84岁艺人急寻徒弟》。松江皮影戏申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表上,指出了松江皮影戏面临的濒危状况:皮影道具几乎无存;队伍老化;承继人员不足,水平参差;演出场地社会化功能尚未开发,宣传不力。严格意义上的皮影戏已经断了,随着老艺人的去世,松江皮影戏也将消亡。松江皮影戏传承人朱锦洪说:“虽然靠皮影戏再难谋生,但其中仍有无穷乐趣,希望有文化、有绘画功底、对戏曲有一定研究的年轻人,让松江皮影戏仍能传承下去。”

上海松江皮影戏面临的文化传承困境为本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革提供了契机。

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可以对上海松江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起到几方面的推动作用。一是技术支持,数字媒体专业具有较强的数字技术能力,可以为传统皮影戏的制作、演出和推广提供技术支持,使传统皮影戏更具现代感和艺术性。二是创新发展,数字媒体专业有利于推动传统皮影戏的创新发展,例如结合VR技术、3D技术等创新方式,打破传统表现形式的局限,开辟皮影戏的新领域。三是教育培训,数字媒体专业可为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通过数字媒体专业的教育培训,可以培养更多具有皮影戏制作和表演技能的人才,推动皮影戏传承和发展。四是舆论宣传,数字媒体专业具有良好的宣传传播能力,可为皮影戏传承和发展进行舆论宣传。通过数字媒体平台的传播,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传统皮影戏,提高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影响力。五是艺术交流,数字媒体专业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交流,增加皮影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让皮影戏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推动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和交流。

3 “非遗”引入高校数字媒体美育教学模式探索

3.1 相似成果分析

现有的与本项目相似的成果主要有两种:院校研究成果和个人作品输出。例如上海交通大学AI实验室制作的“VR皮影戲”,该项目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皮影戏的场景和角色还原到了虚拟空间中。观众可以通过VR设备,身临其境地欣赏皮影戏。又如由陈明执导的三维动画短片《桃花源记》。片子汇集了皮影、剪纸、国画等中国五千年历史里传承下来的传统艺术符号,通过电脑动画技术展现出来,丰富而生动。

从现存与本课题研究相似的成果中可看出:一是其本质仍是将技术与艺术内容割裂开来,落入艺术创作的同质化与平面化怪圈;二是由于主导者为个人,对作品的延伸倚仗其后续带来的经济效益,造成作品的后续延伸性弱,不能走出民间传统艺术流失的困境;三是形式单一、内容笼统,因为其普适性特点,不能深入、详尽地挖掘“非遗”的地方性特点。

3.2 上海松江皮影引入高校数字媒体美育教学的创新性

“非遗”引入高校数字媒体美育教学模式探索研究中突出的特点是,数字媒体艺术创作要挖掘地域特色。新媒体在消解艺术风格流派的同时,也为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提供了广阔的舞台[1]169。带有地域特色的“非遗”本身就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无法被完全复制。就像本项目的研究对象——上海松江皮影戏,虽是皮影戏的一种,但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学价值。对于松江皮影戏与数字媒体艺术结合的研究,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将皮影的外在形式与技术的外在形式结合,而是从更全面的角度对松江皮影戏进行数字化保存、传承和应用传播。在新媒体艺术教学中引入民间传统文化调研活动,让学生深入调查、研究民间传统文化,发现其价值与延伸点,实现新媒体化延伸与包装,对民间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美学价值、哲学价值进行提炼和当代解读。

在教学中要完成四点工作:一是数字档案的建立;二是民间传统艺术的新媒体转化;三是新媒体传播方案制作、衍生品开发,就衍生品与企业单位合作推出产品;四是社会实践展出,教学成果可在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中展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产、学、研一体化。

3.3 引入松江皮影戏的数字媒体美育教学模式

“非遗”引入高校数字媒体美育教学模式的思路是将“非遗”引入新媒体课堂,携带日常生活经验和社会关怀,制订以文化研究为基础[2]17,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手段,以解决问题、全面发展传承为目标的新媒体艺术教育新方案。本项目将中国民间“非遗”——上海松江皮影戏引入数字媒体教学课堂,作为高校数字媒体教学的内容和创作结合点,进行深入研究和尝试,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数字媒体项目制教学模式。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高校学生建立起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系,在国际视野下担负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续任务,将中国特色、中国传统、中国哲学思想、中国文化作为重要表现内容,学生从传统文化出发,发展出自己的创作脉络,创作出有根基的中国新媒体艺术作品,对中国民间艺术进行多样化、多维度的传承与发展。

3.3.1 教学内容

本文将课程内容简单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

(1)课程前期介绍。在教学中引入民间传统文化调研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入跟踪调查、拜师学艺、初步掌握该项艺术技巧,例如从松江“非遗”传习基地入手,线下调研松江皮影戏的特点、制作、表演剧目、曲目、唱腔、配乐以及表演技巧,进行数字化采集(拍照、录像、录音、高清扫描、3D建模)。

(2)课程中期介绍。学生提出调研结果,与教师共同讨论和新媒体技术结合的可能性,发现价值与延伸点,进行新媒体化延伸与包装,对民间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美学价值、哲学价值进行提炼和当代解读。原则上是找出民间艺术的文化魅力和发展瓶颈,结合新媒体原课程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包括全息显示技术、AR体感技术、人工智能、机械传感、互动数字影像技术等,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实现虚实模拟、效果强化、取长补短;在虚拟模拟方面要求学生对皮影工艺和角色模型进行解构,运用AR体感技术进行体感控制模拟。

(3)课程后期介绍。课程后期分为项目制作、课程研讨、作品孵化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项目制作,学生分组进行项目实施制作,教师辅助指导全程。第二部分:课程研讨,邀请相关专家、老艺人、企业进校园参与课程结课展研讨会,讨论作品延续的可能性以及作品的应用价值。第三部分:作品孵化,学校、教师帮助学生联系相关企业机构孵化作品,提升商业应用价值。

3.3.2 教学研究方法

引入松江皮影戏的数字媒体美育教学模式的研究采用了观察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和实验法。

(1)观察法。观察法的实施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设计观察研究,包括初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例如,学生可以找到松江皮影戏的表演场所,观察演出方式、演出空间和受众等情况。实施观察法的第二步是确定观察的目的和重点。根据研究任务和对象的特点,需要考虑采集哪些材料和需要哪些条件,可以采用小组观察、分工合作的方式。例如,学生可以研究松江皮影戏的特点,其吸引人的艺术美感在于绘画美、声音美、动作美等方面,以及松江皮影戏面临的问题。第三步是确定观察对象,包括确定拟观察的总体范围、个案对象以及具体的项目。

(2)行动研究法。学生作品创作过程呈现出的特点是一边执行、一边评价、一边修改。其基本模式为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3]121。例如,学生可以找到松江皮影戏老艺人拜师学艺,深入了解皮影艺术制作过程,在此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课题或者作品方案,与老师和师傅一同讨论,一边制作、一边修改。

(3)文献法。通过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使用文献法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国际视野下看待文化问题,了解其作品在设计史和艺术史中所处的位置和阶段。

(4)实验法。就本课题来说,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想法尝试进行作品实验,然后运用行动研究法,与教师讨论和新媒体技术结合的可能性,发现价值与延伸点,进行新媒体化延伸与包装,对民间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美学价值、哲学价值进行提炼和当代解读。

3.4 以上海松江皮影为例的数字媒体美育教学模式的实施及問题

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它通过皮影的制作和操作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数字媒体技术在皮影戏的传承、创新和传播方面具有潜力,但结合时需要解决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重点在于作品的创作,如何结合“非遗”本身特点进行数字化衍变。

一是数字化制作。数字化制作是皮影戏与数字媒体技术结合的重点。要将传统的皮影制作过程数字化,并用数字技术制作出更加精细、逼真的皮影,需要技术人员不断探索和创新。二是交互体验。数字媒体技术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皮影戏观赏体验,如增加互动环节、虚拟现实等。但如何保持皮影戏独有的戏剧性和艺术性,同时将数字媒体技术与皮影戏融合得更加自然、和谐,是需要思考的难点问题之一。此外,课程后期的拓展也比较困难,如何真正帮助“非遗”走出瓶颈期,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非遗”,使其得到良性发展,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4 未来展望

未来,“非遗”引入高校数字媒体美育教学的实现可以拓展到更多的“非遗”项目上,如剪纸、顾绣、黄杨木雕、竹刻、灯彩、面人、草编、玉雕、木雕、上海绒绣等,并对接相应的数字媒体课程,如虚拟现实设计、展演设计、多媒體灯光设计、交互程序设计、数字3D设计等。在此种模式的带动下,学生将成为创作团队的主要成员,校内外专家教师将组成教学团队,探索更多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文化传承和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将“非遗”引入高校数字媒体教学体系是一种前景光明的教育改革探索。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实现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帮扶创作,还可以转变为一种可行、可推广的高校数字媒体美育教学模式,并带动更多的“非遗”结合数字媒体的项目创作,为国家输出更多兼具传统文化内涵与新媒体技术的综合性文化人才。

5 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非遗”上海松江皮影戏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探究了“非遗”在高校数字媒体美育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将“非遗”与数字媒体美育教学相结合,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意能力,同时能够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这种模式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非遗”,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有助于推动数字媒体与“非遗”的融合发展。不过,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研究样本有限,仅以松江皮影为例进行研究,需要扩大研究范围,探索更多的“非遗”在数字媒体美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其次,本研究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非遗”的内涵和价值,以便更好地将其运用于数字媒体美育教学。

参考文献:

[1] 林三芳.新媒体时代艺术教育的挑战与创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6):168-169.

[2] 邱志杰.头脑风暴:邱志杰和总体艺术工作室[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0(6):17.

[3] 刘大维.毛泽东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4.

作者简介:包为跃(1984—),男,上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交互媒体艺术。

张弘(1989—),女,黑龙江双鸭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

猜你喜欢
数字媒体非遗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运用
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与前景
数字媒体的时代特征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