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身韵“阴阳”“圆”理念的中国古典舞美育价值探究

2023-06-22 21:49刘雯曹海滨
艺术科技 2023年5期
关键词:道家思想身韵古典舞

刘雯 曹海滨

摘要: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对艺术课程的新版改革中融入了舞蹈课程,确立了其标准和教学目标,舞蹈由此进入美育课堂。然而,普及舞蹈的教学内容选择却存在不少问题。文章基于舞蹈美育是精神情感与身体机能两个层面的审美教育的特质,通过挖掘中国古典舞的内涵,突出其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中国古典舞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是能够充分代表中华民族的、时代的、经典的舞蹈类别之一。身韵则是中国古典舞所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审美风格的集中体现。文章从身韵“行圆”的动作路线、“阴阳”之道的美学原则以及“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三个方面入手,解读道家思想赋予身韵的内涵,指出身韵中的以圆为法、阴阳之道、天人之境都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体现,道家美学赋予了身韵厚重的底蕴。以此为基础,文章提出道家美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古典舞美育特征,即舞蹈美育自古沿袭、舞蹈内涵需具身体悟、舞蹈境界为形神合一,探讨中国古典舞在培育艺术素养、提高审美能力、塑造品格精神等方面的美育价值。文章证实,有必要将中国古典舞引入中小学舞蹈美育课堂,并为中小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课堂提出一定的建议,为实现中小学美育目标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古典舞;身韵;道家思想;舞蹈美育

中图分类号:J722.4;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5-0-03

1 融入身韵的舞蹈美育紧随时代发展步伐

1.1 舞蹈美育迎来新发展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对艺术课程的新版改革中融入了舞蹈课程,确立了其标准和教学目标,舞蹈由此进入美育课堂,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然而,舞蹈老师在相关教学内容选择方面存在缺陷,即老师大多将课外培训机构的教学内容直接搬到中小学舞蹈课堂上。由于校内外舞蹈美育目标不一致以及舞蹈老师的素质存在差异,中小学舞蹈美育课堂的教学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且根据对现任小学“课后三点半”舞蹈老师的采访,得知中小学的舞蹈课堂内容大多集中在基本功訓练以及中国舞考级组合等方面,虽然部分与中小学合作的校外机构引入了《诗舞国风》等具有中国风格特色的教材,但并未普及。本文希望通过挖掘中国古典舞的内涵,突出其作为中小学舞蹈美育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实现中小学美育的育人目标提供理论参考。

1.2 在身韵中树立文化自信

中国古典舞在创立之初,欧阳予倩先生就指出,要提炼戏曲当中的舞蹈语言,除了坚持舞蹈的语汇特征外,更重要的是在中华优秀传统审美观念和核心精神的统摄下创建中国古典舞新型舞种。之后,唐满城、李正一教授进行了理论的创新性建构与实践的创造性探讨,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审美内涵的基础上创立了“身韵”,可见中国古典舞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被定义的新舞种,但其历史血脉是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身韵更是凝结了几千年来中国乐舞美学的道家思想精髓。将身韵作为使新一代学生体悟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具体方式,使之成为中小学舞蹈美育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助于在舞蹈身心合一特征引领的具身实践下,促进学生艺术素养提升、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 道家“阴阳”“圆”的理念赋予身韵内涵

2.1 “行圆”之法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这个概念与进入哲学范畴的“圆”密不可分。《道德经》载,“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1]69,道家思想的“道”是独立存在并且不会被改变的规律,它不停做着既无始无终又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可见“圆”观念的主体地位。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静态舞姿和动作过程都体现着“以圆为法”的审美原则,舞蹈艺术先驱们在舞蹈语汇转化形成过程中提炼了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等多种元素,这些不同元素的组合形成了平圆、立圆、八字圆三种圆形态。

第一,观察以平圆路径为主的主干动作——云肩转腰,可见是在提、沉、靠、含、移、冲、腆等元素的协调组合下形成了平圆的动态路线。“云肩”是指肩部动作如天上祥云般,运动的过程要尽量保持水平移动状态;“转腰”是上身以腰为轴做绕圆一周的环动,肩与腰的配合形成了磨盘状的平圆路径。第二,在提、沉、旁提三种元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立圆路线的主干动作之一——晃手。晃手是手臂以腰为轴在身前画圆的动作,同时要配合颈部的环动以及眼随手走的神态。手臂与身体的协调运动呈现出圆的线性流动美感。第三,身韵中的八字圆路径主干动作——云手。其主要是在提、沉、拧、仰元素的动态结合中形成的,并继承了戏曲云手的拧、倾、圆、曲与阴阳转换。在波浪云手动作中,在身体重心上下循环的同时,身体也处于拧合的状态,不仅手部动作从平掌到立掌再到平掌的过程表现出“八字圆”的运动路线,身体、下肢与呼吸的配合也创造出了立体“八字圆”的舞蹈空间。

2.2 “阴阳”之道

道家思想中“阴阳相生”的观点在《中国古典舞美学原理求索》中也有体现,吕艺生老师谈及“舞道”时认为,在中国古典舞中,一切静态舞姿、动作连接和运动路线都呈现出“阴阳”交替的运动法则,吕艺生老师将“阴阳之道”称为“舞道”。

《道德经》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1]71这种阴阳转化的特性成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动作规律,身韵动作过程中的左右、前后的方向,收放、轻重、快慢的节奏变化,直歪、正斜、高矮、浮沉的空间利用等一系列的矛盾组合,都体现着阴阳对比和转换。阴阳之道不仅在于对立,也在于统一。《庄子》曰:“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2]85《道德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74道家思想认为道的阴阳二气会在互相激荡流转中形成新的和谐体。例如,在《穿摇》组合中,铿锵刚劲的组合风格始终在与“拧、倾、圆、曲”的圆柔体态互相交织,实现刚柔并济。

2.3 “天人合一”之境

道家倡导的“天人合一”不仅是舞者外在形态上要与表达意象“合一”,是谓“舞法自然”,更要追求神韵的承袭和意境的呈现,是谓“舞意逍遥”。《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2]135这与老子“大音希声”的乐舞思想一脉相承。身韵主干动作中,“燕子穿林”是模仿燕子在林间穿梭的灵动形态,该动作在阴阳转换的流畅圆线中表现出了自然界燕子在林间穿梭时上下起伏的飞行路线。其中“掏手—让身—转身”的过程节奏被加速,以体现燕子飞行穿梭具有“闪回”特点的自然规律。同时,道家的乐舞思想还追求超脱自然的意境。庄子认为,乐舞形体能够因循道法带来只可意会的“逍遥”之境。“逍遥”是指庄子“无所待而游无穷”[2]9的人生境界,即在突破形体的束缚之后,精神就可以在对世俗无所依赖的境界中遨游。例如,《爱莲说》塑造“荷花”意象,表达了一个超脱舞台空间之外的意境,更体现了“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境界。

身韵是在中国传统美学原则的统摄下发展而来的,身韵中的以圆为法、阴阳之道、天人之境都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体现,道家美学赋予了身韵厚重的底蕴,中国古典舞成为经典的、可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舞种,其独特的中国式内涵具有重要价值。

3 道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古典舞美育特征

身韵作为中国古典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审美原则、美育特征也融通于整个中国古典舞发展体系当中。

3.1 在历史发展中沿袭美育

吕艺生指出,“舞蹈的美育意义早为人们所认识”[3]。追溯中国古典舞的由来,不断扩大中国古典舞的概念范围,可以看到从中国古代舞蹈到如今的新中国古典舞,道家思想始终在中国舞蹈建设的发展长河中熠熠生辉。

中国早在汉代就建立了雅乐机构——太乐署,汉代“舞蹈美育”诞生的舞作中,充分反映了道家以圆为法、阴阳相合、天人合一的观念,且延续千年。近代,黎锦晖先生创办了中华歌舞专门学校,在舞蹈美育的教学主旨上秉承“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的观念;艺术课程内容则包括了古典舞、形意舞等[4]。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代舞蹈美育理念对道家辩证统一、形神兼顾思想的沿袭。到了由北京舞蹈学院主导、以传统美学观念为出发点的当代中国古典舞建构阶段,更是以舞蹈美育的形式承续历史。

3.2 在身体实践上体悟精神

舞蹈不仅可以传达语言所不能及的情感,而且肢体运动可以带来感同身受的生命体验。道家“天人合一”观念也是一种“体悟”文化,需要结合身体四肢才能通达天境,即想要认识与领悟道家的理性精神是需要身体力行的。身体是舞蹈的载体,舞蹈离不开具身体验,中国古典舞的身体不仅是一种训练的身体,更是一种充满文化印记的身体。因此,感悟中国古典舞中蘊藏的传统思想精神,必须通过亲身实践去把握。

3.3 在形神合一中领会意境

“形”是指可观赏到的身体的外部形态与舞姿连接。“神”就是人们常说的精气神。舞蹈艺术先驱们在最初塑造“形”的同时也关注到了“神”的传递,形神兼备的观念本身在创建之初就是中国古典舞表演与教学的审美要求。道家的“天乐”“逍遥”之境,亦需要在形神统一中去领会。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未离弃身体而仅仅滞留在意识、境界的层面,即使是主张“逍遥自由”的庄子,也离不开由形入神的过程,虚实相生方能入“逍遥”意境。

4 中国古典舞的美育价值

4.1 培育艺术素养

田宏杰指出,“所谓‘艺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主要是具备艺术的基础知识与审美能力,体现为一种自由和个性”[5]。中国古典舞中“圆”“阴阳”“天人合一”等审美特征沉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精髓,学生通过学习古典舞,在形态动势的回旋流动中,更能深刻地感知中华文化的神韵与力量,从而提高其艺术修养与艺术理解能力。

一个完整的中国古典舞作品,不仅在身法韵律上包含深厚的文化积淀,除开舞蹈本身的音乐和服饰也大多符合中国时代特征,且各具特色。比如登上春晚舞台的《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选段等剧目,通过当代技术手段和古典舞这种艺术形式,充分传达了文学、美术、音乐、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将该舞种引进中小学舞蹈美育课堂并提高其教学时长占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拓展与发散艺术知识。

4.2 提高审美能力

道家思想中对“美”的认识是透过身体与物质世界体悟到精神遨游的创造性美,因此在中国古典舞带来的中华美学的滋养下,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审美感知能力、审美创造能力也得到提升与调动。第一,中国古典舞本身就具有形式美,在课堂上老师要带领学生欣赏作品,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以及思想价值,帮助学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第二,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舞的过程就是用身体感知世界和内心的过程。如通过肢体动作感知喜、怒、哀、乐等情绪,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第三,中小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舞有利于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根据音乐节奏旋律和对古典舞相关主题的理解,迸发想象力,创造形式美和意境美。有研究认为,舞蹈通过肢体语言向观众传达完整意象与创作者审美的同时,也能促使舞者感受到舞蹈真善美的本质[6]。

4.3 塑造品格精神

道家传统思想作为哲学思想的源头,早已被镌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基因中,而以这些优秀文化为依托的中国古典舞创作主题中,可以看到许多围绕中国传统品性、人格而展开的作品,如表现崇高品格的《爱莲说》、表现人文精神的《西河剑器》与肆意洒脱的《李白》等剧目。这些作品涉及无畏的英雄精神、潇洒乐观的人生态度、悲伤哀愁的人生经历、清雅孤高的文人品格等,在学生美德与人格塑造等方面有独特的价值。

器物与自然界是道家追寻超脱身心美的介质,中国古典舞作品大多具备借物言志的艺术特征,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舞蹈与琴棋书画、松月竹海、山水自然等意象相融,用借物抒怀的方式来表现宽容恣意的豁达精神、云卷云舒的淡然境界、家国相依的忠义境界等,从而形成不受形体约束的意致情趣和精神世界。

5 结语

袁禾老师将中国古代乐舞美学分为“三种境界”,认为“舞以载道”是中国乐舞美学的上境,也是中国乐舞思想的发端。从道家思想出发来探讨中国古典舞的美育价值,能够带领人们走上一条寻根之路。中国古典舞在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发芽并逐渐吸收营养至不断丰满,如今其美育实践不仅对优秀文化进行了当代性反哺,也为未来的美育教育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虽然中小学生受到人生阅历以及理解能力的限制,需要进一步探究古典舞尤其是身韵的具体教学,但中国古典舞走进中小学舞蹈美育的课堂能够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身体的训练,其审美教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 老子.道德经全集[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69,71,74.

[2] 庄子.庄子(精品公版)[M].天津:天津掌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掌阅科技电子版制作与发行,1992:85,135,9.

[3] 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23.

[4] 袁禾.中国舞蹈通史(精撰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9:65.

[5] 田宏杰.媒体采编人员艺术素养的作用及发掘培养途径[J].南方传媒研究,2021(3):78-84.

[6] 杨晓.中国古典舞中的美育理念体现[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22.

作者简介:刘雯(1995—),女,安徽淮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曹海滨(1982—),男,山东郓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舞蹈教学与表演。

猜你喜欢
道家思想身韵古典舞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有关古典舞“身韵”思想的研究综述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初探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简论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与人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