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体育教学开展规则教育的研究

2023-06-23 20:34张建宏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程思政

张建宏

【摘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基于课程思政视域,设计教学活动,将规则教育和运动项目结合在一起,能起到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从设定规则教育内容、规划策略、优化教学途径这三方面入手设计。

【关键词】课程思政;规则教育;初中体育

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很多,所以在课堂中很难面面俱到,教师可以选择和体育学科密切相关的某个方面,设计教学环节。规则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指的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树立规则,让学生一起遵守,养成良好的习惯[1]。规则教育要让学生明确规则的定义和内容是什么。对于体育课程来说,规则的内容包括课堂学习活动中的纪律约束规则,体育运动项目本身的规则和参加运动项目时需要遵守的品德这几方面內容,体育规则教学也要围绕这些方面展开。教师要优化课堂细节活动和教学环节,并设计一些和规则有关的游戏活动。这样的规则教育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能让他们逐步了解规则、运用规则、自主修改规则。

一、基于学科特点,谈体育规则教育的内容

1.纪律约束的规则,培养良好品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对教师提出要求,认为教师在编制课程实施计划时,要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课程育人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在规则教育中,教师也要优化课程设计,将不同类型的规则融入到教学环节中,优化教学环节。首先是纪律约束类的规则,它是端正学生思想,提升训练教学效果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可以先结合大部分初中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纪律约束类的规则,帮助他们培养良好品质。

纪律约束的规则主要包括课前准备、课堂学习、课后活动这三方面的纪律。在课前准备阶段,学生要检查自己的衣着服饰,看看是否适合参加体育活动,能否体现初中学生的精神面貌。要尽可能杜绝学生身穿奇装异服参加体育课的情况。同时,学生还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思考自己是为了什么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在课堂学习阶段,学生要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项运动,避免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在同学展示和比赛环节,要通过鼓掌、呐喊等方式表示对同伴的鼓励。如果同伴出现失误、犯错,不要责骂对方。在课后活动环节,学生要积极和同伴合作参与课余活动,在活动中友爱待人,避免出现吵闹、打架等情况。教师一开始要设定相关的明文规定,让他们坚持执行。随着学生不断提升自觉遵守的意识,这些规则逐步变成了潜规则,教师即使不强行规定,他们也能遵守规则。

2.项目本身的规则,指导准确识别

教师也可以基于运动技能的特点设计规则教育内容。这类规则属于明规则,它们有明确规定,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各个运动项目都已经经过多次规则调整,因此已经有一定的稳定性,学生可以思考一下为何要设定这些规则,对维护运动项目的公平性有什么帮助。如果学生自主设计游戏,那么他们可以重点思考要如何制定和完善规则。

由于运动项目比较多,所以教师可以设计系列课件,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关的课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自主了解,在课堂教学环节深入探究重点难点,在课后训练阶段强化运用。以“足球规则”为例子,学生先在家自主观看多媒体视频,了解越位、手球等术语的意思是什么。在课堂学习环节中,有不少学生提出“越位”的情况较多,自己还不太理解。教师则结合学生比赛的具体情况,强化指导。在课后,学生自己训练时,要迁移运用,准确识别各种越位情况。

3.参加运动的规则,塑造文明行为

体育课程的育人特点是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教师可以围绕这一点,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运动,并通过实际例子深入认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道理,塑造文明行为。

教师可以安排“整体了解、具体分析”这两部分内容,端正学生的行为。在“整体了解”部分,教师整体给学生介绍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它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具体分析”环节,学生参与到运动会中,教师则结合课堂生成环节,随机选择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是不文明的行为,需要如何改进。如有一名学生在足球比赛中认为裁判判罚不公,辱骂裁判,这就是不文明的行为。

二、融入课堂细节,谈体育规则教育的策略

1.评析赛事,深度理解

课程思政的难点之一就是部分教师常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这很可能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规则教育要潜移默化,促使学生在无形中发生改变。如果学生在心底认可规则,认为规则十分合理,那么他们自然会自觉遵守。教师要将规则意识融入到具体的课堂细节活动中,让学生在评价、分析、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体育规则。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评价赛事,找到和体育规则有关的内容,深度理解。这样学生提升了理性思考的能力,他们认识到规则的必要性,因此会自觉遵守。

某些学生在篮球比赛中常常出现犯规的情况,但是自己却不知道已经犯规。这是因为他们对规则的认识不够,没有将明规则转化为自觉遵守的潜规则,没有转化为个人修养和品德。教师如果观察到这样的课堂细节,则可以设计“看篮球比赛,找犯规情况”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深度了解篮球规则。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环节,观看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该课件展现了各种犯规片段,如带球违例、走步违例、时间违例、出界违例等。学生要结合片段归纳总结篮球规则。在课堂教学环节,学生先总结讨论,说说篮球有哪几种常见的犯规情况,具体现象是什么,裁判一般会如何判罚等。此后他们参与到实践中,看看能否结合具体细节,找到犯规情况。如有一名学生在双手持球的情况下,没有运球,双脚运动位置,很快就有同伴发现,认为他出现了走步违例。此时另一名学生提出:“如果原地持球,一只脚不动,另一种脚动,这算违例吗?”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如果不动的脚一直不离开地面,则不算违例,如果离开了,那么就是双脚离地,要算违例。”

2.结合案例,放大观察

让学生结合具体案例深入分析,在观察的基础上放大违反规则的瞬间,这也是一种较好的教学策略。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深化自己对规则的认识。在放大案例的基础上,学生充分认识到违反规则的错误性,那么,他们相应地就会提升信念感,认识到要自觉遵守规则。

在某次足球比赛中,一名学生铲球犯规,但是该学生坚持认为自己没有犯规,因此和其他同学争吵起来。笔者围绕这个案例,用循循善诱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放大细节,提升规则意识。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认识到骂人是不文明的行为:“在比赛中,应该用怎样的态度面对他人呢?争吵能否真的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其次,再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找到矛盾的源头。“到底什么是铲球?同学们心里是否有明确答案呢?”一名学生认为:“背后铲球不管是否故意,都是犯规。但是正面或侧面铲球,要判断是否故意。”最后引导学生关注重点:“那么,怎么判断是否故意呢?”学生陷入了沉思,此后有一名学生提议:“如果刚才这名同学没有注意,则很有可能踢到人,但是他却故意避开了人,专门对球踢过去。所以,我认为这能证明这名同学的主观目的不是对人,而是对球。所以,我认为这不能算犯规。”围绕这个具体例子,学生既认识到要文明踢球,更清晰认识铲球犯规的判罚规则到底是什么。

3.严明奖惩,反复深化

利用教学实践深化学生的规则意识,这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体育项目或游戏自主设定规则,并明确相应的奖惩方法。在实践中,他们可以通过奖惩强化认识。这样学生就从了解规则、遵守规则过渡到自主创造规则,他们可以能动地看待规则,增强规则意识。

在篮球活动中,有几名学生屡次出现犯规情况,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嘲笑对手,责备同伴,甚至在出现矛盾后还会故意推搡他人。但是因为这几名学生的篮球技巧还比较好,屡屡投篮得分,所以他们的这种行为非但没有得到队友批评,反而还有不少人想要模仿。针对这种问题,笔者严肃批评,并引导同学们讨论,说说什么是体育精神,应该如何对待同伴和对手。学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笔者又让他们思考如何严明奖惩。学生讨论后决定结合正规篮球比赛的要求,给犯规的队员出示黄牌和红牌。还有一名学生建议:“要区分一般的违例行为和骂人、打人等不文明行为,要严肃处理后者。”学生讨论后制定了如下规则:一、要根据篮球规则的具体要求判罚,运动员要尊重裁判的决定。二、出现骂人、打人等行为,要从重处罚,给予红牌。三、在比赛结束后,看看谁犯规的次数最多,该学生要接受“整理运动器械、打扫场地”的惩罚。一次都没有违规的队员,则可以得到五角星奖励。

三、聚焦趣味游戏,谈体育规则教育的途径

1.抓住矛盾冲突,唤醒心理意识

《标准》提出,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也可以将游戏和体育规则教育融合在一起,拓展德育途径[2]。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游戏过程中的矛盾冲突,认识到不设定游戏规则,可能会造成怎样的问题,进而唤醒他们的心理意识。学生可以从游戏的场地、时间、动作这三个角度入手,找到矛盾点,并修改掉不合理的规则。

由于班级中不少同学都喜欢“撕名牌”这个游戏,于是笔者也将其纳入到体育课程中,锻炼学生快速反应能力、对抗能力、奔跑速度等。为了体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笔者聚焦该游戏,引导学生探究规则的重要性,试着调整规则。首先结合运动中出现的矛盾冲突,引发学生思考:“由于大家没有规定比赛场地是哪里,导致有的同学投机取巧,躲进了大楼里,甚至躲进厕所里,以此逃避追击。同学们认为这种情况好不好?要如何避免?”“一场比赛没有时间限制,导致大家都跑不动了,这样的规则是否合理?”“有的同学在撕名牌的时候下手没有轻重,差点抬腿踢伤了同学的眼睛,要如何避免这种情况?”這三个问题分别围绕场地选择、时间设定、违规动作这三个角度展开,有助于学生发现矛盾冲突,进而思考怎样调整游戏规则。

2.参与制定过程,凸显主人本位

在设计趣味游戏时,教师要给学生一定机会,让他们参与到游戏规则的自主设计中。这样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

同样是上面的“撕名牌”游戏,笔者的三连问让学生意识到了矛盾冲突,想要调整规则。但是,大部分学生没有主动调整规则的意识,而是等待老师的规定。对此,笔者放手让学生自主设定规则。“请同学们先分小组讨论,思考一下除了上述现象以外,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建议。最后,各个小组派一名代表陈述看法,如果一致同意则通过,各小组意见不同,则投票决定。”学生参与到了规则设定中。如针对动作规则,有一名学生提出:“在撕扯的过程中,不能用脚,只能用手。”此时有其他小组成员补充:“我认为不够。即使只用手,也会造成身体伤害。我觉得只能允许使用拉、拽、拖、撕、抱、举等动作,不允许使用拳击、掌掴等动作,尤其不能攻击对方的头面部。”随着讨论不断深入,规则也越来越细致。

3.适时调整重构,呵护身心健康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规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适时调整重构,这样才能更好地呵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改、增、删”这三种方法调整规则,让规则能解决更多问题。

学生自主设定了“撕名牌”的规则,并参与到活动中。但是随着活动展开,他们又发现了一些需要修改的地方。如有一名学生认为:“我们原先的规定是两个人撕,其他人逃,这样导致撕的人很累,而逃的人则常常在一边休息。这样的规则不合理。”他们在讨论后,修改成:“分成若干个五人小组,一组队员撕,另一组队员逃。”还有一名学生提出:“原先规定不能拳击、掌掴,但是可以拉、扯。可是,有同学专门拉女孩子的头发,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应该增加规定,不能拉扯人的头发。”还有一名学生发表了观点,“原先规定不能两名队员撕一人。但是我发现有的同学身体很强壮,一对一很难撕掉他的名牌,为了增加竞争性,我建议删除这条规定,可以多名队员对抗一人。”这三名同学分别提出建议,通过“改、增、删”三种不同方法调整了游戏规则,让规则更合理,更有助于提升学生身体健康。

《标准》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基于课程思政视域,设计一些既能提升学生运动能力,又能提升他们体育品德的教学活动。设计与运动规则相关的教学活动,十分符合这个要求。

【参考文献】

[1]楼巧艳.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终身体育意识[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0(16).

[2]于姗姗.分析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20(07).

猜你喜欢
初中体育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初中体育学习方法指导
如何在初中体育中有效开展健美操教学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篮球教学中三步上篮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