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开放银行建设:趋势、风险与监管

2023-06-24 14:04边鹏顾研钱军黄毅
全球化 2023年2期
关键词:数字经济金融风险

边鹏 顾研 钱军 黄毅

摘要:面对数字经济革命带来的冲击,开放银行通过与商业生态系统共享数据、算法、交易、流程和其他业务功能,打造平台化的商业理念,为银行创造新的价值。利用报表词频统计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比较分析,本文实证研究显示,2018年以来我国银行业明显加大了开放银行建设,其中盈利能力差和风险水平高的银行更是将开放银行视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然而,开放银行也带来了数据泄露、网络安全等新的风险,实证结果也证实,开放银行建设明显提升了银行的违规概率。因此,面对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银行业发展开放银行的总体目标,一方面根据不同类型银行的市场定位,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数据开放共享平台等推动开放银行发展;另一方面针对开放银行的潜在风险,监管层也要探索建立资质准入有限竞争模式、运用监管科技等加强开放银行监管。

关键词:数字经济 开放银行 金融风险 监管科技

作者简介:边 鹏,中国建设银行研修中心(研究院)研究员;

顾 研,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钱 军,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教授;

黄 毅,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教授。

一、开放银行:数字经济背景下银行转型新模式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诞生了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一系列新经济业态。其中,融合金融与信息技术的金融科技创新极大地拓展了传统金融业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面对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的浪潮冲击,传统金融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转型压力。作为我国金融资源配置的核心部门,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尤为严峻,主要表现在盈利能力持续下滑,柜员等银行员工数量不断减少,物理网点也在逐步撤离。

面对互联网与金融科技崛起带来的挑战,为了更好地提升银行经营效率,拓展银行服务范围,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寻求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尤其是探索在相关领域的垂直合作,这其中如何构建有效合作模式,建立更好的合作生态,变得尤为重要(吴朝平,2020)。在此过程中,传统银行业尝试探索自身对外开放,包括业务与部分数据的开放共享。“开放银行”理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形成,并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开来(易宪容等,2019)。

“开放银行是一种平台化的商业理念,通过与商业生态系统共享数据、算法、交易、流程和其他业务功能,为商业生态系统的客户、员工、第三方开发者、金融科技公司、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提供服务,使银行创造出新的价值,构建新的核心能力”。以上是咨询公司高德纳(Gartner)给出的开放银行定义,也是目前接受度相对较高的版本之一。在其基础上,陈翀(2017)从技术层面指出,开放银行是应用程序接口(API)经济在银行业的具体应用,即指银行把自己的金融服务通过开放API或软件开发工具包(SDK)等技术方式开放给合作伙伴乃至客户。基于对欧美国家相关理念的总结,周科(2018)指出,开放银行是一种用户无需提供密钥即可与其账户所在机构之外第三方分享和掌控自身金融数据的新方式,即基于数据的安全共享,用户可以在一个界面上管理不同的账户,根据自身需要,比较选择产品以及更好地管理资产,比如避免过度透支、平衡现金流等。

开放银行核心特征在于,通过API等技术实现与合作伙伴、客户等在技术、金融业务以及数据层面的共享(边鹏、林胜,2019)。早期应用互联网时,企业基本都是独立开展业务,也就是仅通过其官方网站实现与用户的交互。后来为了进一步加强与用户的接触,包括增加对潜在用户的曝光率、拓展与用户接触的渠道,以及便于其他网站用户也能使用本公司的服务,开始出现所谓“开放互联”的新格局,比如门户网站、搜索网站以及相关链接等。但是,用户访问与使用开放仅仅是“开放互联”的第一步,而随着数据量和数据关联的不断增强,如何整合已有数据并从中挖掘潜在价值,这就要求进一步推动部分数据开放。当前银行业正面临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公司的激烈竞争,转型压力之下拓展开放银行前沿生态,将业务场景由内向外延展,是银行重要的战略转型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付英俊,2021)。

二、开放银行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银行业,尤其是中国的银行业,普遍将2018年视为“开放银行”的元年,但事实上,国际方面对于开放银行理念的提出要更早一些。早在2014年,英国政府开展了一项针对英国零售银行业的调查,为期两年。调查结果显示,英国前四大银行占据了英国80%的经常账户,而这些银行用户更换其经常账户的频率只有3%。如此稳定的用户群体和超高的用户粘性使得老牌银行缺乏革新动力,不愿意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同时,这也导致英国整个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很弱,小银行很难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对此,英国竞争及市场管理局(CMA)提出,要求英国前九大银行,即巴克莱银行、汇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爱尔兰银行、爱尔兰联合银行集团、丹麦银行、桑坦德银行、劳埃德银行以及英国全国银行,建立统一且开放的银行API共同标准,并强制银行将客户资料通过API向授权第三方提供使用。在此基础上,英国CMA于2016年9月进一步要求由这九家银行共同出资成立开放银行实施组织(OBIE),负责执行开放银行的相关措施。2018年1月13日起,英国这九家银行正式共享彼此数据,标志着英国成为全球首个落地开放银行理念的国家。

欧盟对于开放银行的关注同样较早。针对银行传统支付业务,欧盟在2015年11月颁布了《新支付指令》(PSD2)。根据这一规定,银行必须将用户的账户、交易数据开放给客户授权的第三方机构,规定同时要求欧洲经济区各国必须在2018年1月前将PSD2转为法律。此外,欧盟2016年通过《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由此赋予欧盟居民对个人数据更多的控制权,从而为欧盟开放银行发展在数据使用和数据安全上提供重要保障。

此外,2016年11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联合新加坡银行协会发布API指导手册,手册提供了关于API选择、设计、使用环节的最佳指导,以及相应的数据和安全标准建议。2018年5月,澳大利亞政府宣布基本同意此前金杜律师事务所(KWM)发布《开放银行调查建议》的基本内容,对澳大利亚开放银行建设的基本框架、数据分享机制、推行范围、操作计划等提出了全面、可行的实施方案。

与国际相比,国内开放银行概念的提出相对较晚。媒体报道显示,早在2012年中国银行就提出“开放平台”概念,并在2013年推出中银开放平台,通过该平台对外开放了1600个API接口,但市场对这一行为的关注度一直不高。直到2018年下半年,我国股份制银行和大规模国有银行开始加快在开放银行领域布局。( 事实上我國香港地区对开放银行的关注可能更早一些。2017年9月,香港金管局宣布了迎接科技与银行融合的“智能银行”(Smart Banking)时代的7项行动,开放API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1月,香港金管局又发布了《香港银行业开放API框架咨询文件》,旨在推广开放API在银行业的应用,提升银行竞争力。)2018年7月12日,浦发银行推出国内首个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2018年8月底,工商银行在半年报中提到要打造“无所不包的开放银行、服务无所不在的身边银行、应用无所不能的智能银行”;2018年9月,建设银行在中国银行家论坛上提到,要“将数据以服务的方式向社会开放,把技术服务推向社会,为整个社会赋能”;同样在2018年9月,招商银行宣布,迭代上线招商银行APP7.0版本、掌上生活APP7.0版本,争取打造出一个开放式服务平台。此后,包括农业银行、中信银行等国内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一些城商行、农商行等也纷纷入局开放银行,截至2020年11月,我国已有超过50家银行上线或建设开放银行业务。

三、我国开放银行发展趋势、特征与风险

(一)我国开放银行发展趋势与特征

1. 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快速发展,诞生了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一系列新经济业态。其中,面对数字经济浪潮的冲击,传统经济金融业面对着巨大的挑战和转型压力,开放银行成为银行业应对数字经济浪潮的一次自我革新。为了更好地理解近年我国开放银行的发展趋势,本文首先以我国上市银行为样本,构建开放银行相关指标。

开放银行是当前银行业拥抱数字技术革命、应用数字技术的一次重要转型。近年来,针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吴非等(2021)、杨贤宏等(2021)基于企业年报的文本识别,通过对数字经济的代表性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统计相关词频,构建了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度量指标。考虑到开放银行的核心是通过API实现数据共享,数据处理应是开放银行涉及的关键技术(袁进明,2021),本文仅选择我国上市银行年报中的大数据(以及大数据和云计算)相关词频并对其进行对数处理,( 《中国开放银行白皮书2022》指出,在各类IT技术领域中,我国银行对大数据的投入比例最高,超过30%,排名第二的是云计算,超过13%。)作为开放银行发展程度的度量指标Digital1(和Digital2)。与此同时,本文也计算了同一时期非银行金融企业的上述指标,以便更好地比较和评估我国开放银行的发展趋势。

考虑到国内关于开放银行的概念2012年才被提出,本文选择了2013—2020年的样本进行分析。图1展示了2013—2020年我国银行业和非银行金融企业与开放银行相关的数字化表现。从中可以看到,近年无论是银行还是非银金融,我国金融企业的数字化表现不断提升。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随着我国银行业开始大规模关注和布局开放银行,我国银行业在开放银行相关的数字化表现上大幅提升,增长幅度上更是明显高于非银金融。

为了更为严谨地验证这一结论,本文进一步构建以下实证模型:

Digitalit=β0+β1Banki×Postt+β2ROAit+β3Equityit+β4Sizeit+μi+vt+εit(1)

其中,被解释变量为开放银行相关的数字化表现,包括年报中大数据相关词频Digital1和大数据与云计算相关词频Digital2。解释变量为交互项Bank×Post,Bank表示是否银行虚拟变量,银行样本取1,非银金融样本取0;Post表示是否2018年及以后虚拟变量,2018年以前的样本取0,2018年及以后的样本取1。控制变量包括,盈利能力(ROA,总资产回报率)、杠杆水平(Equity,权益占总资产比例)、规模(Size,总资产的资产对数),以及年份和个体固定效应。解释变量Bank×Post的一次项Bank和Post也分别被个体固定效应和年份固定效应吸收。

表1报告了对模型(1)的实证检验结果,从中可以看到,解释变量Bank×Post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这意味着,相比非银金融,2018年以后我国银行业的开放银行相关的数字化表现明显提高。经济意义上,相比非银金融,2018年以后我国银行业的开放银行相关的数字化表现Digital1和Digital2平均提高了78%(=e0.575-1)和87%(=e0.628-1)。

接着,本文进一步考察2018年是否为我国开放银行发展趋势的拐点。具体来说,用各个年份的虚拟变量Year2014、Year2015、Year2016、Year2017、Year2018、Year2019和Year2020替代模型(1)中的是否2018年之后虚拟变量Post,分别与是否银行虚拟变量Bank交乘,检验各个年份的具体影响,模型如下:

Digitalit=β0+∑βlBanki×Yeark+β8ROAit+β9Equityit+β10Sizeit+μi+vt+εit(2)

表2报告了对模型(2)的检验结果,从中可以看到,基于2018年之前年份虚拟变量的交互项系数都不显著,而基于2018年及之后年份虚拟变量的交互项系数都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系数数值也明显大于之前年份的回归系数。这一结果进一步表明,2018年确实是我国开放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拐点,在此之后我国开放银行呈现明显的加速发展趋势。

2. 影响特征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逐渐下行,宏观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银行作为一个顺周期行业,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面临着盈利下滑、风险上升等问题。开放银行作为一种新的业态,对正在经历困境的银行来说不失为一个值得尝试的转型方向,一旦转型成功将会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有助于银行摆脱困境。因此,经营压力更大的银行,比如盈利表现更差、风险水平更高的银行,很可能会更重视开放银行的发展。

具体实证上,在模型(1)中进一步引入Bank×Post与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的三次交互项。其中,盈利能力采用开放银行加速发展前年份(2017年)的总资产回报率ROA度量,记为ROA_Pre;风险水平则采用开放银行加速发展之前三年(2015—2017年)的总资产回报率ROA的标准差度量,记为Risk_Pre。实证模型如下:

Digitalit=β0+β1Banki×Postt×ROA_Prei+β2Banki×Postt+β3ROAit+β4Equityit+β5Sizeit+μi+vt+εit(3)

Digitalit=β0+β1Banki×Postt×Risk_Prei+β2Banki×Postt+β3ROAit+β4Equityit+β5Sizeit+μi+vt+εit(4)

表3报告了对模型(3)和(4)的检验结果,从中可以看到,三次交互项Bank×Post×ROA_Pre的系数显著为负,而三次交互项Bank×Post×Risk_Pre的系数显著为正。这意味着面对开放银行的加速发展趋势,原本盈利表现更差、风险水平更高的银行确实会更积极地开展开放银行业务。

(二)开放银行与银行经营风险

1. 开放银行的潜在风险

鉴于银行特殊的行业属性,风险往往是银行经营管理首要考虑的问题。开放银行要求银行增加对外的数据分享,由此带来了数据安全方面一些新的风险点。

第一,数据泄露的风险。开放银行连接了服务的提供方、交易发起方等众多主体,数据泄露风险增多,任何一方数据保护存在薄弱环节,都可能危及金融数据安全。一旦开放银行服务接口存在设计缺陷或权限设置不当,恶意攻击者就可能非法获取客户数据,应用方也可能违规使用交易信息。

第二,网络安全的风险。依托互联网渠道向客户服务,开放银行接口具有公开的共享属性,被恶意调用并发起拒绝式服务攻击,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业务系统服务不可用,造成业务连续性中断。开放银行接口服務属于外部服务,面临着访问漏洞等外部应用安全风险,一旦安全漏洞被恶意利用,将导致服务器被入侵等不良后果。

第三,业务开放的风险。从业务流程再造角度看,为提升开放银行业务灵活性,商业银行将现有业务流程拆分,分装为多个业务接口,控制不严,将会导致业务流程无法按照预期执行。从消费者权益保护角度来看,当前针对开放银行的消费者保护体系尚不完善,资金偿付纠纷投诉等机制有待健全。

第四,外部合作的风险。开放银行促使商业银行与其他行业合作更加紧密,对商业银行外部合作方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事前如果缺少健全的准入机制,将导致资质不佳的合作方浑水摸鱼,增加风险事件的发生比例。

此外,由于近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合规监管趋严,本身盈利能力差、风险水平高的银行更倾向通过开放银行建设实现转型,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开放银行可能带来的经营和治理风险。总之,无论是基于银行业本身的特征,还是开放银行对银行经营模式的影响,开放银行对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都需要重点关注。

2. 开放银行风险的实证检验

一般来说,经营风险很难在事前被准确识别。因此,本文采用事后识别的违规行为作为经营风险的衡量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工具变量两阶段回归模型进行检验,第一阶段仍为模型(1),交互项Bank×Post就是数字化表现Digital的工具变量,第二阶段通过以下模型检验开放银行对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

Misconductit=β0+β1Digitalit+β2ROAit+β3Equityit+β4Sizeit+μi+vt+εit(5)

其中,被解释变量为是否违规,若事后发现当年发生违规则记为1,否则为0。解释变量为开放银行相关的数字化表现,包括基于大数据相关词频的Digital1和基于大数据与云计算相关词频的Digital2。控制变量设计与模型(1)完全一致。工具变量回归不仅能够避免遗漏变量、反向因果等内生性问题,而且也能更好地明确来自开放银行快速发展对银行违规风险的潜在影响。

表4报告了基于上述工具变量回归模型的实证结果,从中可以看到,解释变量Digital1和Digital2的系数都显著为正。这意味着,相比非银金融,开放银行相关的数字化转型显著加剧了银行出现违规行为的概率,从而表明开放银行确实加剧了银行经营风险。

四、我国开放银行发展思路与监管对策

(一)我国开放银行的发展思路

作为近年兴起的一种新兴业态,开放银行为传统银行业应对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和金融科技公司竞争提供了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当前面对我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开放银行也成为我国银行业转型的一个关键突破方向。2018年以来,我国银行业明显加大了开放银行建设,本身盈利能力差和风险水平高的银行更是大力加强开放银行建设,以期助力银行自身的转型升级。

考虑到开放银行的生态特征与我国银行体系的结构特点,我国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需要基于自身定位明确对开放银行的应用策略。首先,大型商业银行凭借自身的规模、资源、技术等优势,有能力实现开放银行体系中的闭环经营,也就是同时完成数据共享、技术支持和业态应用,当然这一过程中可能需要借助商业银行的不同子公司进行合作。其次,中小银行由于规模、业务范围等限制,往往很难开展过多的业务,因此引入更多的科技公司和机构合作可能成为开放银行业态下的最优发展策略(周琰,2019)。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数据、技术等的安全问题。

与此同时,银行业的健康发展要做好有序竞争制度设计。一方面,在保证适当竞争避免垄断的前提下,大型商业银行需要做好信贷等银行核心业务;另一方面,面对金融普惠的要求,包括大型银行在内的我国银行体系要利用开放银行发展契机,拓展金融普惠服务边界,提升金融普惠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开放银行发展现状,建议进一步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我国开放银行业态的发展。

第一,加强支持开放银行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当前开放银行仍处于发展初期,如何推动开放银行这一新兴业态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好的顶层设计。2020年2月13日,人民银行发布了《商业银行应用程序接口安全管理规范》,这为开放银行监管开启提供了第一步的技术基础和标准。但开放银行涉及不同机构、主体的数据共享和使用,相关规则包括数据如何确权、如何开放、开放范围、如何监管等问题仍需出台更明确的监管规范,这也是开放银行发展依赖的制度基础。

第二,构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数据开放共享平台。开放银行的关键在于数据开放,而扩大数据开放、提升数据使用效率也是当前我国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明确了数据确权、数据开放方式、范围等基础制度后,需要建立实现数据开放的共享平台。考虑到开放银行的服务主体、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建议由政府监管部门主导,金融机构、实体企业、高校等主体共同参与,建立金融大数据开放平台,从而为开放银行发展提供重要的平台性基础设施。

第三,推动银行业完善开放合作的新发展理念。相比传统意义上的直接服务客户,开放银行旨在推动银行将数据共享,通过与第三方企业、政府平台等合作,扩大服务客户范围和服务客户能力。近年随着金融科技的兴起,银行面对金融科技在服务长尾客户上的优势,不断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但相比业务上的合作,开放银行进一步拓展至底层数据上的合作,这要求银行业进一步突出“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以开放的心态和理念进一步发掘并满足客户需求。

第四,加强金融科技前沿技术在开放银行中的应用。开放银行是银行应对数字经济冲击的一种业态创新,而除了数据开放环节的API端口设计,开放之后的流程管理、风险监控等环节都对业务开展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对此,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前沿技术,将有力提升开放银行的实施效率、覆盖范围等方面,从而保证开放银行顺利、安全的推进。而在具体实施上,除了银行自身加强技术研发和运用,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也是一个重要思路。

(二)我国开放银行的风险监管对策

银行业本身是一个风险管理要求很高的行业,而开放银行要求银行与政府、第三方企业等进行数据共享和业务合作。这很可能带来数据和隐私泄露、合规滞后监管等新型风险,实证结果也表明开放银行确实增加了银行违规的可能性。因此,风险防控也是开放银行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加强的一个方面。首先,根据近年国内外金融创新监管的经验教训,资质准入是实施金融创新过程中降低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引入金融科技公司等开展开放银行业务拓展时,保證这些机构具有开展金融业务的基本资质至关重要。同时,要加强信息披露,尤其要包括公司股东、技术人员、相关金融团队等的信息披露,以此降低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风险,从而避免因金融领域创新误用而导致风险扩散的重大社会性风险事件。其次,针对开放银行业务模式的创新特点,监管科技应成为监管开放银行潜在风险的重要手段(杨东,2018)。具体建议如下:第一,建立数据及信息开放相关管理标准体系,统一规范的技术、应用、管理标准不仅有利于开放银行业务的标准化推进,也有利于监管科技的接入和应用;第二,做好监管科技政策对接工作,尤其在数据采集、智能化分析以及开放底线等方面建立明确政策设计,便于监管科技的应用;第三,加强监管信息的互联互通,包括机构与监管部门之间、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第四,加强监管科技应用的风险防控,确保新技术接入不会影响现有系统服务效率,并加快构建监管科技应用检验体系,提高应用监管科技的成熟度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吴朝平:《API开放银行: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1期。

2. 易宪容、陈颖颖、周俊杰:《开放银行:理论实质及其颠覆性影响》,《江海学刊》,2019年第2期。

3. 陈翀:《第三方开放银行平台模式》,《中国金融》,2017年第20期。

4. 周科:《开放银行理念的缘由、实施和挑战》,《清华金融评论》,2018年第6期。

5.边鹏、林胜《开放银行的理论与发展》,《中国金融》,2019年第21期。

6. 付英俊:《开放银行的发展路径》,《中国金融》,2021年第19期。

7. 吴非、胡慧芷、林慧妍、任晓怡:《企业数字化转型与资本市场表现——来自股票流动性的经验证据》,《管理世界》,2021年第7期。

8. 杨贤宏、宁致远、向海凌、陈谨:《地方经济增长目标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基于上市企业年报文本识别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21年第11期。

9. 袁进明:《大数据视角下的开放银行数据共享模式与监管研究》,《海南金融》,2021年第5期。

10. 周琰:《“开放银行”商业模式下中小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研究》,《海南金融》,2019年第2期。

11. 杨东:《监管科技:金融科技的监管挑战与维度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

责任编辑:谷 岳

猜你喜欢
数字经济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大力增强忧患意识 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一起来认识“数字经济”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应对数字经济下的BEPS现象
房地产去库存与金融风险分析
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