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学的真正成熟
——评张梦阳《中国鲁迅学史》

2023-06-24 07:01江苏张守涛
名作欣赏 2023年16期
关键词:鲁迅研究学理通史

江苏|张守涛

《中国鲁迅学史》

张梦阳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 年9 月出版

今年是鲁迅诞辰142 周年、去世87 周年,对鲁迅的研究至今已有很多成果,鲁迅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也发展得比较成熟,总结鲁迅研究及鲁迅学发展正恰逢其时,也非常重要、必要。2021 年9 月出版的张梦阳新书《中国鲁迅学史》便总结了一百年来鲁迅研究及鲁迅学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最新动态,很有学术和现实价值。

《中国鲁迅学史》与《中国鲁迅学通史》比较

评论张梦阳的这本《中国鲁迅学史》,首先需要和他2002 年出版的《中国鲁迅学通史》进行比较,因为前者是在后者基础上改写而成的。《中国鲁迅学通史》出版后影响重大,2005 年被收入“中国文库”,并获得第六届国家图书奖,已成为研究鲁迅的必备资料。

《中国鲁迅学史》对《中国鲁迅学通史》进行了大幅删改,由187 万字变为70 余万字。主要修改之处如作者“附录”中所说,上编(1919—1949)基本不动,中编(1949—1999)很多重写,下编(2000—2019)则完全新写。“绪论”改为“导论”,其中删掉了第五节“本书的框架结构及其要义”,具体内容也有很多改动。上编改动不多,主要是个别字句的改动,以及第七章中删掉了最后一节“鲁迅传记写作的初创”。中编的内容有很多改写,如原书第八章“建国17 年鲁迅研究的发展与挫折”中第一到第六节在新作中被单独各列为一章,去掉了后面四节;原书中第九章“‘文化大革命’十年对鲁迅的‘左倾’扭曲”在新书中被分成了两章“‘文化大革命’的反面教训和毛泽东号召‘读点鲁迅’”及“‘文化大革命’中务实派的成就与李何林的贡献”;原来的第十章“新时期鲁迅研究学理精神的重振”和第十一章“90 年代鲁迅研究学理精神的反思与升华”则基本上被打乱进行了重写,改写了原来有关王得后、王富仁、钱理群、汪晖、王乾坤、朱正、陈漱渝等学者研究的内容,将王元化、孙玉石与吴小美、彭定安与许杰、林非等人单独列为一章,以及增加了新的一章“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其他研究成果”。下编则是完全新写,新增了“思维方式的扭转与研究路数端正”“从‘神’到‘人’”“鲁迅的文本整理与史实考证”“鲁迅与中国文化联系研究的纵横深化”“鲁迅学向世界文化视野进一步扩展”“多维视野中的鲁迅学”“二十一世纪中国鲁迅学群落的分布”“老学者的新贡献”“鲁迅学史的拓展与进一步反思”“《狂人日记》百年祭”“二十一世纪鲁迅学的特点与不足”等章节,最后还附有“结语:百年后的展望”“附录:大荒原上的‘过客’——为什么陪鲁迅一辈子?”和“后记”。

总体上,与《中国鲁迅学通史》相比较,《中国鲁迅学史》有相同、传承,也有不同、突破。《中国鲁迅学史》上编与《中国鲁迅学通史》原来的内容基本相同,两书不同之处如上所述也有很多。《中国鲁迅学史》基本上传承了《中国鲁迅学通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写作思路,都主要研究中国鲁迅学史,采用的主要是个案研究、比较研究、文本细读等研究方法,写作思路都以历史脉络为纵轴、以代表性研究为横轴,注重对“鲁迅本体”和“鲁迅映象”关系及鲁迅思想研究的研究。但《中国鲁迅学史》与《中国鲁迅学通史》相比也有很多创新、突破,体例更加规范,逻辑更加清晰,内容更加精练,尤其是增加了2000 年以来的鲁迅研究,对21 世纪鲁迅学发展历史、特点、不足、展望也有论述。

可以说《中国鲁迅学史》是《中国鲁迅学通史》的修订版,也可以“说这是作者对鲁迅学谱系的一次再整理”①,还可以说这是作者对鲁迅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中国鲁迅学史》的特色与价值

在内容、特色方面,《中国鲁迅学史》和《中国鲁迅学通史》一样,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在全面、细致、深度总结鲁迅学史的同时,注重时代精神文化的“宏观描述、微观透视与理性反思”,如著名鲁迅研究专家林非在这书序中所言:“这对于提高中国鲁迅学的学术水平和中国人的精神境界将很有裨益。”②

《中国鲁迅学史》首先对中国鲁迅学史一百年来的发展做了详细叙述和精辟剖析,从傅斯年1919年2 月1 日在《新潮》杂志上发表的《书报介绍》中对鲁迅《狂人日记》的介绍到2019 年对鲁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于这一百年的鲁迅学史,《中国鲁迅学史》将其分成1919—1949 年、1949—1999 年、1999—2019 年三个阶段,分编论述了每个阶段鲁迅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成果、贡献、特点等。如该书上编指出1933—1936 年是鲁迅研究学理精神的勃兴,1937—1939 年是鲁迅研究学理化的初步奠基,1940—1949 年是鲁迅研究学理化的初步发展;中编突出介绍了鲁迅学界的精神解放群、史实群的业绩、贡献;下编则介绍了鲁迅学史研究的最新动态,尤其是描绘了21 世纪中国鲁迅学群落的分布,将当下鲁迅研究的基本情况、特点、不足及代表性专家做了完整、细致的概括。

通过对中国鲁迅学史一百年全貌的描绘、总结,《中国鲁迅学史》实际上也展现了中国这一百年的精神文化现象、面貌和问题。因为鲁迅的伟大、复杂,也因为中国历史、现实的复杂,对鲁迅的研究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鲁迅学研究属于一种从人类精神文化史的广阔视域审视鲁迅这一精神文化实体在历史上的地位与现实中的意义的‘中立性’研究”③。所以,对鲁迅的研究离不开鲁迅及研究鲁迅者的精神文化背景,“鲁迅本体”和“鲁迅映象”关系背后实际上折射了中国这一百年精神文化的转化和变迁。《中国鲁迅学史》便非常注重对鲁迅研究精神文化背景的挖掘和阐述,包括从鲁迅出世前的精神文化背景到鲁迅权威地位确立后在精神文化界的反响,到特殊时期将鲁迅塑造成“神”,再到之后鲁迅逐渐被还原成“人”和“历史中的人”,这实际上也反映了国人精神文化艰难独立、觉醒的过程。而这也正是研究鲁迅的重要意义所在,不仅让鲁迅研究成果更丰硕,更让鲁迅更真实更丰富地发挥出价值,尤其是现实价值,进而实现鲁迅一生所追求的“立人”。如作者所言:“其意义不仅局限于鲁迅学的学术范畴之内,而是涉及甚为广大的精神文化现象——揭开单一政治意识形态的遮蔽,探求原本的历史真相和鲁迅本体的真实存在以及出现这种政治遮蔽的背后原因和逻辑机制,以获得恒久的启悟和普适的价值。”④

而且就像有论者对《中国鲁迅学通史》所评价的,“自始至终渗透着一个契合点,即20 世纪中国三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重叠与磨合。所言三者,一是鲁迅自身,二是研究者,三是再研究者张梦阳本人及其《通史》”⑤,《中国鲁迅学史》也有鲁迅自身、研究者、作者张梦阳三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重叠与磨合,且更为突出、明显,尤其是本书附录的文章《大荒原上的“过客”——为什么陪鲁迅一辈子?》直接展现了作者的精神文化。作者“陪了鲁迅一辈子”,编纂了1000 万字的《1913—1983 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写作了187 万字的《中国鲁迅学通史》,创作了长篇文学传记《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如今又在七十多岁的高龄完成了《中国鲁迅学史》。作者对鲁迅的研究贡献卓著,对鲁迅的热爱更是令人敬佩,而其过程也极其艰辛曲折,这其实也正是中国精神文化一百年来“精神醒悟、个性自觉”⑥的写照。

张梦阳对鲁迅的研究,做到了他在《中国鲁迅学史》中所写:“作为喜爱鲁迅的、有志于从事鲁迅研究的学人,能否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学术史上获得显要的地位,并不是多么重要的事。能否作为‘历史中间物’,连接前辈与后辈的学术血脉,使鲁迅研究薪火相传,并借此凸显时代的精神价值,实现对自己的生命承担,才是作为一个鲁迅研究者最为重要的责任和使命。”⑦而这也是《中国鲁迅学史》的一大价值所在,启迪对鲁迅的研究应该重在“连接前辈与后辈的学术血脉”,尤其是要“凸显时代的精神价值,实现对自己的生命承担”。

此外,本书在总结、评析鲁迅研究的同时,还非常注重对不同鲁迅研究者研究特点的分析,注重对鲁迅研究任务、精神、方法等的强调,如认为“认识鲁迅在中国的思想家价值,并把握其特征、挖掘其内涵,当是鲁迅研究的重要任务”⑧,“这种学理精神是中国鲁迅学史上一种带根本性的精神,不论你对鲁迅持何种观点,都必须坚持学理精神”⑨,“作为一个研究者,一定要用对方法。科学的方法,绝对不是条文对条文的印证,而是事实的验证与分析。离开事实,不全面、系统、确切地掌握史实,是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的。理论再好看、好听,也必须经过事实的检验”⑩。这些强调不仅对于鲁迅研究非常重要,对于整个学术研究也非常必要。

张梦阳的《中国鲁迅学史》还有一个重要价值便是标志着鲁迅学的真正成熟,一个学科真正的成熟需要对这个学科史做全面而系统的梳理。1986 年袁良骏《鲁迅研究史》的出版标志着鲁迅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后1992 年袁良骏出版的《当代鲁迅研究史》、1999 年王富仁出版的《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2000 年杜一白出版的《鲁迅研究史稿》、2002 年张梦阳出版的《中国鲁迅学通史》、2006 年王富仁出版的《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2013 年李怡出版的《民国视域中的鲁迅研究》等鲁迅学史著作的不断诞生标志着鲁迅学在不断发展。如果说张梦阳之前出版的《中国鲁迅学通史》“为鲁迅学的发展奠定了扎实完备的基础”⑪,这本张梦阳刚出版的《中国鲁迅学史》可以说标志着中国鲁迅学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成熟。“鲁迅学是科学形态鲁迅研究的学科化形态。所谓学科化,就是发扬求真务实的宗旨,使鲁迅研究上升到体系化、理论化、专业化的境界”⑫,通过《中国鲁迅学史》可以看到鲁迅研究已非常体系化、理论化、专业化,所以可以说它宣告了鲁迅学真正的成熟。

当然,《中国鲁迅学史》最基本的价值还是像《中国鲁迅学通史》一样,提供了鲁迅研究的基础资料。“因为鲁迅研究已经持续了一个世纪,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成果,倘若对学术史一无所知或是一知半解的情况下率尔操觚,就必然会重复前人窠臼而不自知,白白付出大量的无用劳动。仅就这一点来说,研究鲁迅学史就是非常必要的。”⑬

结语

有学者曾对《中国鲁迅学通史》这样评价:“这是一部具有研究者的‘史识’与学术个性的鲁迅研究史专著,其学术成就是作者秉持科学的学理精神,对鲁迅学的历史演化和未来走向进行了宏观的描述、理性的反思和学理的阐释,尤其是用史家的眼光,从精神文化现象学和学术史发展的双重维度出发,对鲁迅学的各种学术观点以及各个时期的研究特点、发展、价值、地位、局限与影响,特别是在再现中国鲁迅学史全景和预示21 世纪鲁迅学发展态势方面进行了较为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显示出研究者在充分占据史料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的学理分析、精辟阐释和理论勾画的学术思考与学术建构。”⑭这个评价基本上也符合《中国鲁迅学史》,只不过它还对21世纪以来鲁迅学发展态势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评价,对之后的发展也进行了展望。

当然,《中国鲁迅学史》在有着鲜明特色、重要价值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缺乏对中国百年鲁迅学史一个总的概括、评价,对中国港台、民间、网络上以及青年对鲁迅的研究较少反映,章节体系尤其是下编还有些紊乱。但总体上,它梳理、评析了鲁迅学一百年的发展及中国一百年精神文化的变迁,对于鲁迅研究、鲁迅学发展、国人精神提升等都有着重要价值。

① 张德强:《“鲁迅学”谱系的再整理——读张梦阳〈中国鲁迅学史〉》,《文艺报》2021 年11 月8 日。

② 林非:《序言》,张梦阳:《中国鲁迅学史》,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 年版,第7 页。

③④⑥⑦⑧⑨⑩⑫⑬ 张梦阳:《中国鲁迅学史》,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 年版,第21 页,第761 页,第803 页,第575 页,第149 页,第219 页,第440 页,第14 页,第25 页。

⑤ 吴小美、李向辉:《三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重叠与磨合——评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 年第2 期。

⑪ 武媛媛:《建立鲁迅学的一块厚重基石——评〈中国鲁迅学通史〉》,《中国图书评论》2004 年第11 期。

⑭ 黄健:《史识、学术个性与鲁迅学的学理精神——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读后》,《上海鲁迅研究》2003 年。

猜你喜欢
鲁迅研究学理通史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西方音乐通史写作中的流行音乐
鲁迅研究中的“大问题”与“小问题”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鲁迅研究文集》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鲁迅研究年刊》的传播与影响
双回单训释教学新法的学理依据
“新常态”概念的演进与学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