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本衔接项目:发展历程、主要问题与优化策略

2023-06-25 05:59张旻林丽霞刘晓杰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江苏

张旻?林丽霞?刘晓杰

摘 要 江苏省自2012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现代职教体系中本衔接项目的建设,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模式。通过对江苏省中本衔接项目初期试点、规模扩张、稳步实施的三阶段发展历程的梳理,发现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申请准入条件尚需规范、过程监控成效尚不显著、校企校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建立、学生对质量文化的认同感缺乏等问题,需要完善中本衔接项目的准入标准、健全中本衔接项目的过程监控机制、打造校政企校协同育人共同体、积极培育学生质量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本衔接;分段培养;贯通培养;江苏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6-0067-05

创新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系统化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是江苏教育更好地服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举。江苏省于2012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本衔接”试点项目的建设,即探索通过院校联合分段式培养模式(中职校3年前段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4年后段培养),通过长学制七年连续贯通式的系统化联合培养,打造本科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新型合作式人才培养的一种试点模式,中本衔接项目的特色就是通过试点项目将两个弱相关联的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与应用型本科高校),联合起来探索一种长学制式人才培养的统一框架,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通道,以实现“3+4>7”的人才培养成效,切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1]。项目实施十年来,从项目申报、招生、培养,到最终转段升学,建立了一套运行机制,并取得了系列实践成果,但也在探索实践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理清中本衔接项目发展历程,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应对策,对促进项目持续改进与健康运行,加快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强富美高”新江苏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本衔接项目发展历程

根据高等教育政策变化与中本衔接项目建设试点实施成效,江苏中本衔接项目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初期试点阶段(2012-2013年),规模扩张阶段(2014-2018年),稳步实施阶段(2019年至今)。2012-2022年江苏中本衔接项目试点情况见表1。

(一)初期试点阶段(2012-2013年)

2012年,江苏省出台《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启动中本衔接项目试点,重在探索路径、积累经验,从紧控制申报范围,从严审核培养条件。在项目试点区域范围设计上,仅选择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范围内开展,这些地市区域职业教育基础较好,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同时考虑试点本科高校的遴选,明确申请项目门槛并进行严格甄选,最终江苏省共批准了5个试点项目(中职5所,本科3所)开展试点与改革探索,见表2。

初期试点阶段,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缺少权威统一的解读,社会对项目认可度理解差异性不高,本科牵头院校对转段升学方式标准等问题,对试点项目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招生录取方面,学生及家长对项目知晓度和认同度还不高,导致项目录取分数参差不齐,见表3。

由表3可见,江苏省武进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试点专业的生源质量较高,所录取学生的中考成绩均超出当地四星级高中分数线。但也有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稍显逊色,2012年仅有36%的考生达到当地普高线(378分),达到四星级高中分数线的更是寥寥无几,这可能与学校所处区域地理位置(县级市)有关。

在转段升学方面,存在不同声音,问题主要集中在转段升学的评价方式。有高校认为,转段升学要确保教育公平,进行选拔性考试,但对于录取率设置比例难下定论;也有高校认为,转段升学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方式在于实施过程性考核,如采取选拔性考试,则与对口单招无异,这样就失去了项目试点的价值。

(二)规模扩张阶段(2014-2018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中本衔接项目实施以来,相关政策制度及时出台、调整,项目运行趋于顺畅,项目批准数量骤增。以江苏省教育厅2014年11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转段升学工作的意见(试行)》文件为标志,江苏省从转段升学考核原则、转段升学考核内容、学籍管理规定、项目组织实施四个方面,对中本衔接项目进行了制度上的完善,指出试点项目需要牵头本科高校强化过程监控,转段升学注重过程考核与综合评价,不可“一考定终身”。2014-2015年,江苏省教育厅为支持试点项目开展,启动实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立项,两年共资助40项中本衔接项目相关课题开展研究。自2015年起,中本衔接项目提高了申报准入条件,项目录取分数线必须达到当地四星级高中分数线,所有项目要求合作院校必须建立符合“中本衔接”项目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2016年,江苏省教育厅为进一步保障项目人才培养质量,启动项目的现场教学视导[2]。這些政策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中本衔接项目的准入与过程管理机制,为后续项目的申报与管理提供了重要保障。

2018年,江苏省政府相继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从省级层面提出稳步推进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为培养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助力“强富美高”新江苏高质量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稳步实施阶段(2019-2022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各方开始重新审视中本衔接项目,稳定规模、提高内涵质量成为项目实施的重点。从“分段培养”到“贯通培养”的转变,更加强调项目的联合协同培养机制,即七年一贯制的系统化培养体系[3][4]。要求试点项目院校加强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考核,杜绝“一考定终身”转段升学方式,且不得人为预设转段升学的通过率[5]。2020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教育部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实施意见》,江苏省教育厅印发《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2022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提出要大力实施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鼓励和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承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重点培育一批中本衔接项目示范专业,竭力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努力推进多层次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构建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为“强富美高”新江苏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二、江苏省中本衔接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本衔接项目是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开展职业教育长学制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打破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天花板”,初步构建起“中职—应用型本科”的教育通道[6]。中本衔接项目实施过程中,在项目申请准入、院校协作机制建设、转段升学方案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过程管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项目申请准入条件尚需规范

江苏省教育厅出台的相关文件中虽已对中本衔接项目参与学校和试点专业等设定了申请条件,但参与试点各院校的态度表现不一。符合条件的中职校积极性较高,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可以缓解其生源压力,一方面可以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因此中职校申请试点的前段专业往往是办学基础较好甚至是一些“王牌”专业。而对口的本科高校主动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原生动力不足,试点的后段专业相对基础薄弱、条件较差。究其原因,近年来,各本科高校在建设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促使其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此,不愿将其优势专业参与到项目中来。另外,由于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中本衔接项目支持力度不同,使得本科高校对项目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并不高,直接影响到项目招生生源的质量和社会对项目的认可度。

(二)项目过程监控成效尚不显著

中本衔接项目由于学生培养周期长、培养工作涉及环节多、参与教学管理人员多,对项目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影响。在各办学主体互信的基础上,适当的强化项目过程监控是必要的,它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项目从招生、录取到培养,再到转段升学,必须实施有效地过程监控。目前,招生、录取环节由各地市教育局具体负责,与本科高校间沟通不足;培养过程主要由中职校和本科高校负责,作为独立的办学主体,各自都有自身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本科高校难有精力对中职学校教学质量实施全过程监控;中职校与本科高校之间存在毕业要求、课程标准体系及其内容、教学团队水平、实验实训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性,难以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无缝对接、资源的有效融合。

(三)校企校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建立

中本衔接项目培养目标是本科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最关键的办学主体为中职校、本科高校以及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校校之间合作往往浮于表面,存在“重项目申报、轻项目建设”的现象。学校双方的教育资源相对独立,师资队伍、课程资源、实习实训资源等并未形成真正的共享机制,校际间专业教师沟通交流少,对项目的认识各有差异。校企合作方面,由于政府尚未出台完善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和激励制度,企业与学校利益诉求不同,没有真正、有效和深入地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校企合作还处于较浅层次、较低水平的实习共建[7]。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尚未形成,造成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脱节,“重理论、轻实践”问题仍普遍存在。

(四)学生对质量文化的认同感缺乏

试点中职校招生范围一般仅限本县域或地级市域,符合转段升学条件的学生会整班建制式进入后阶段本科学习,使得高校该专业的学生生源地单一,学生的人文交流融合受到限制,与其他普高统招专业生源班级缺乏交流,对管理严格存在逆反心理也时有表现,部分学生感觉与普高生源学生在公共基础课(如数学、物理、计算机等)方面有差距,从而出现孤僻或者自卑心理。同时,大学与中职学习方式不同,自学和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学生难以从中职阶段的学习习惯中跳出來,不能较好地适应大学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模式。

三、江苏省中本衔接项目的优化策略

江苏要在总结中本衔接项目开展十年来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建设路径分析,进一步优化中本衔接项目的顶层设计。

(一)进一步完善中本衔接项目的准入标准

严格把控项目“源头关”,完善项目的准入条件要求,包括但不仅限于学校资质条件、合作专业条件、项目支撑条件等,并健全项目申报的评审机制。如:参与中职校须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应用型本科高校须获得学士学位授权单位3年以上;中职校试点专业须为省级及以上优势专业,应用型本科高校试点专业须为至少有三届毕业生的校级及以上优势专业。优先支持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和新文科等“四新”专业进行布点;招收学生中考成绩必须达到当地四星级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为吸引本科高校优势专业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建议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计划单列对本科高校中本衔接项目的转段升学指标数,建立项目经费投入标准,对试点学校独立增设专业建设专项、教改研究项目、课程建设项目等,加大对试点专业建设的扶持力度;适度增加对试点学校生均拔款数额,保障中本衔接项目的有效运行。

(二)进一步健全中本衔接项目的过程监控机制

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开展中本衔接项目的教学视导工作,组织专家重点对项目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课程教材建设情况、师资队伍配备情况、项目运行管理情况、学生满意度情况等进行评价,并将视导结果作为试点学校相关评估工作的重要依据。对视导评价结果不通过的学校,取消继续参与中本衔接项目试点资格。地方教育局与中职校、应用型本科高校、行业企业可组建中本衔接项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决定试点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在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地方教育局负责项目的组织管理,研究确定试点学校、专业、招生录取;督查试点学校的日常教学和项目管理,组织开展项目办学质量的评估和考核,确保各试点专业的办学成效及人才培养质量。本科高校要对中职校的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评价,主导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标准、教学内容、课程考核等,全程参与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加大对非专业核心课程考卷的督查力度。各中职校要做好内部教学诊断与教学自查,杜绝放松考试标准,确保项目学生“严进严出”。企业要协同配合办学主体(中职校和本科高校)做好相应实习实训教学的指导与检查工作,进一步健全中本衔接项目的过程监控机制。

(三)打造校政企校協同育人共同体

建立分工明确、职责明晰的协同育人机制是确保中本衔接项目顺利开展的基础,需要试点项目参与各方进行深度交流与协同融合,教育主管部门、中职校、应用型本科高校、行业企业等办学主体要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各司其责[8]。教育主管部门除重点做好相关政策的制定以及中本衔接项目的管理、评价(教学视导)外,还应协同其他相关部门,协同解决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省级政府层面要统筹考虑,尽快出台具体措施,比如税收优惠措施、补贴措施等。强化校校合作,在基地建设、资源共享等领域开展深入广泛的合作。健全中本衔接项目教师合作交流机制,本科高校要组织本校相应教师参与中职校课程教学[9],对对口专业教师进行教学培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建议江苏省教育厅对参与项目前后两段承担教学任务和教学管理工作的专兼职教师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制度、人才培养途径与方法、试点专业设置与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与优化、课程体系重构与评价等方面定期开展统一培训,为各校教师搭建中本衔接项目教师合作交流平台,加强他们对项目试点意义的理解与思考,归纳总结和分享交流教学经验,使项目参与教师在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实践技能等方面得到训练,为中本衔接项目较好地实施提供人力要素基础。主动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通过共建产业学院、教学基地、企业工作室等形式,与知名企业在师资队伍双向交流协作、专业课程体系重构、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有效合作,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企业工作的适应性。通过不断完善项目运行机制,努力构建“政、行、企、校”产教深度融合链,打造校政企校协同育人共同体。

(四)积极培育学生质量文化认同感

本科高校要重视通过中本衔接项目成功转段升学学生的健康成长,给予其学习关怀、思想关怀及人文关怀。通过学校各级管理部门、班主任的积极引导与班集体内部综合素质较优学生对其余学生的“帮、引、带”的作用,实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思想状态的进步与成熟,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优先配备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强的教师承担相关科目的教学工作,精心选择有经验、管理能力强的教师作为班主任,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帮助学生尽快从职校阶段的学习习惯中跳出来,改变学习方法,完成从中职学生到本科学生的身份转变和学习态度的转变。学生的思想状态是决定其能否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从而最终顺利毕业的关键因素。相比普高生源,中职学生特殊的学习经历决定了其较为特殊的思想状况。对其要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第二课堂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专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并强化培养对大学质量文化的认同感,帮助学生快速认识大学生活与中职阶段在学习模式、学籍管理、规则制度、生活方法等方面的差别,从而引导其做出相应调整,逐渐改变思想状态,融入新集体,适应新生活。

参 考 文 献

[1]林克松,王亚南.“中本贯通”政策的逻辑、隐忧及理性实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55-59.

[2]尹伟民,张跃东,张赟.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策略与成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0):82-86.

[3]葛宏伟,吴济慧,等.中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项目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江苏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版),2020(12):3-6.

[4]王志华,葛宏伟,雷卫宁.中高职与本科衔接试点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7):91-96.

[5]张兄武,杨新海,吴红耘.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视域下中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7):18-22.

[6]常秀娟,丁钢,许庆豫.现代职教体系中应用本科的定位与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8):52-55.

[7]壮国桢.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应考虑的三大问题[J].职教论坛,2012(19):40-42.

[8]战珊珊,杨峰.终身教育视域下中本衔接协同教育模式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58-163.

[9]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69-73.

The Project of the Cohesion betwee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Development Proces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Zhang Min, Lin lixia, Liu Xiaojie

Abstract  The project of the cohesion betwee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has been developed firstly in nationwide since 2012, which to explore a new mode of long-term education to train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initial piloting, scale expansion and steady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of the cohesion betwee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Jiangsu,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such as the application access conditions still need to be standardized, the process monitoring results are non-significant,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enterprises has not yet been established, lack of student identification with quality culture, and so on.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which are to improve the project access standards of the cohesion betwee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project process monitoring mechanism, to create the collaborative and educational community of university, government, enterprise and school, and to foster students identity in quality culture.

Key words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cohesion betwee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egmented training; coherent training; Jiangsu

Author  Zhang Min, lecturer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 Lin Lixia, assistant researcher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u Xiaojie, professor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猜你喜欢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江苏
Changes in China in the eyes of a foreigner
数读江苏
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角色重塑
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研究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职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中高职计算机类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