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的重点任务

2023-06-25 12:54孙久文殷赏
开放导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粤港澳大湾区

孙久文 殷赏

[摘要]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定位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具有内在一致性。粤港澳大湾区具有良好的区域比较优势,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重点发挥其在构筑超大规模市场、自主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为此,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提高科技自立自强水平、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中国式现代化    城市群    区域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23)03-0023-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与政策耦合研究(42071155)。

[作者简介] 孙久文,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殷赏,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组织。

一、引 言

经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我国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黨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最基本的特征在于,其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要素集聚、国际化水平领先、合作基础良好,是国家重大战略规划的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面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需要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在诸多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

二、大湾区建设的战略定位与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一致性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大湾区是我国重点打造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这五大战略定位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基本特征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高度繁荣的总体局面。若将国家视为由不同尺度区域有机组合成的经济体,大湾区则是经济体内部建设现代化的主要空间载体,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大湾区打造承载巨大人口规模的世界级城市群,对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作为国家城镇化主体,推进人口市民化、发挥人口集聚优势并释放规模经济效应,是近年来我国区域规划战略的主要形式,也是现代化的动力模式(孙久文和胡俊彦,202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以促进城市群发展为抓手,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明确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19大城市群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在全国范围打造集聚资源要素的增长点。打造承载巨大人口规模的世界级城市群,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14亿人口的现代化,必然要以世界级城市群为关键依托。现阶段,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发生改变,建设大湾区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就是要发挥世界级城市群的集聚效应,形成由多个城市和周边地区组成的大都市区域,在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紧密相连,构建一个高度互动、紧密联系的空间网络,推动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

第二,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大湾区促进区域内外协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当前,制约共同富裕的主要空间因素在于地区间、城市间、城乡间的发展不平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途径之一,是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城市群具备强大的辐射带动能力,可以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分工协作。当前,城市群建设已经成为国家重大战略,是推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之一。大湾区作为国家重点打造的世界级城市群,其功能在于以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发展格局。在夯实湾区既有基础和提升区内协调性的基础上,大湾区作为空间引擎,能够统筹与粤东西北生产力布局,以泛珠三角区域为腹地,强化对西南地区的带动作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布局和空间体系,有助于促进区域内和区际间协同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三,物质富足和精神富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大湾区共建人文湾区,两个文明相互促进。沿袭我国的历史传统,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要以物质文明促进精神文明,以精神文明指导物质文明。从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来看,因其具备强大物质力量的基础,不仅要打造成为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世界级城市群,同时也要打造成为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共建人文湾区”,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依托粤港澳三地的多元文化和人文精神,弘扬粤港澳三地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同根同源的历史纽带,促进粤港澳青年交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强调产业、人才、文化、组织的有机统一,是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湾区将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湾区。现代化建设初期,各个国家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造成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自然灾害频发。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后,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湾区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同时也面临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的挑战。由于人口和经济高度集聚、城市扩张等原因,大湾区面临土地资源稀缺、能源消耗巨大、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多样性受损等现实困境。因此,将大湾区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湾区,就是要实现绿色产业升级、低碳生活并形成资源节约的空间格局,为全国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优秀空间范例。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大湾区支撑“一带一路”,发挥和平发展枢纽作用。“十三五”时期以来,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日益抬头,中美贸易摩擦屡屡发生,逆全球化思潮蔓延,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系统性风险,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国融入国际大循环网络的时代之需。面对逆全球化思潮,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国家顶层合作倡议,促进与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我国也日益成为国际大循环链条上的中坚力量。此外,我国还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致力于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公平正义,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共同点,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营造有利于發展的国际环境(宁吉喆,2023)。大湾区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对走和平发展道路发挥着核心枢纽作用,可以促进与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联通、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金融服务、推动国家间文化交流,维护世界各国和平,彰显负责任大国的使命与担当。同时,前海、横琴合作区建设,为大湾区提高开放水平、实现和平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三、大湾区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引领作用

(一)庞大人口规模构筑的超大规模市场效应

大湾区人口规模巨大,凸显了我国基本人口国情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特征。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发挥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先行一步”的办法,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特别是广州、深圳、香港等中心城市,充分吸纳外省劳动力流入,具有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强大的虹吸效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2000—2020年,大湾区常住人口从5004万人增加到8634.68万人,2020年大湾区以占全国0.6%的土地面积,吸纳了全国6%的人口。与同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京津冀、长三角相比,大湾区的空间面积更小、集聚程度更高。与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等世界级湾区相似,由于集聚了大量高技能劳动力和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共享、匹配、学习三大机制发挥集聚优势,大湾区形成了规模效应和网络经济,并成为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充分利用劳动力供给的区域外部性,大湾区的人口集聚和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相互促进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2021年大湾区贡献了8.79%的GDP,在人口和产业集聚的推力下,形成了巨大的消费规模和活跃的消费市场。

依托已有经济基础,大湾区基本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海洋经济为优势的现代产业集群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以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等重大项目的平台支撑;以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大湾区区域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形成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成为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和建设国家级增长极的选择,有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具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

(二)自主科技创新方面的引领效应

大湾区作为我国重点打造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肩负着化解风险挑战和现实障碍的重要职责。从国内看,现有资源容量难以支撑经济长期增长,需要寻求新的增长驱动力,以创新要素改造物质资本、提升生产效率。从国外看,随着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美国视我国为战略上的竞争对手,企图通过实施技术封锁等以遏制我国的经济发展。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讲,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变革的到来,各国将科技创新视为重塑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新力量,加剧了对高新技术的竞争。

面对国内外的重大经济风险和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冲击,需要大湾区为化解现代化科技障碍、提高国家创新水平发挥积极作用。与我国其他城市群相比,大湾区在科技投入、创新平台、创新合作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2021年广东R&D经费支出4002.18亿元,成为全国唯一突破4000亿元的省份。珠三角九市的R&D经费支出占全省R&D经费的95.6%,大湾区的深圳、广州、东莞、佛山、惠州、珠海六市的R&D经费支出均超过百亿元①。创新引领作用突出的背后机制是大湾区借助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整合了内地和港澳三地的科创要素,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显示,深圳蝉联国家创新型城市第一,2021年末,全市各级创新载体达3070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载体129个,省级创新载体1292个,市级创新载体1649个。同时,大湾区拥有一批高水平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等高水平科研机构,能够为科技研发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破解“卡脖子”难题。

(三)区域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

大湾区是一个具有多元化、开放性和协同性特征的区域经济体,包含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无论是与国际上其他湾区相比,还是与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其他城市群相比,这是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大湾区作为在珠三角城市群和广东自贸区基础上建立的跨区域经济合作区,在贯彻“一国两制”下的“高度自治”方针下,不仅能更好地激发香港、澳门融合发展的积极性,强化湾区合力效应,还能进一步打开广东发展的瓶颈,发挥广东自贸区的先行优势。大湾区“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律制度的特殊性,使其成为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随着大湾区合作发展的深入推进,营商环境高度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降低了经济行为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扩大了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然而,特殊的制度环境也导致粤港澳三地合作受到一定阻碍,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发挥“一国两制”的作用,高质量建设大湾区,破除三地的体制机制障碍,把制度之异转变为制度之利。

(四)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先试效应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路径选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通过将市场主体嵌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闭环系统,使国内、国际两个循环和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达成一致(孙久文和王邹,2023)。同时,也要着力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打造一批为全国率先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空间引擎,其中大湾区便是重点打造的空间引擎之一。2023年1月,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进一步强调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广东的根本出路,需要依托大湾区这一动力源①。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以系统观念推动现代化建设。一个区域的改革演变随着关联效应、知识溢出等渠道,其影响往往会放大到整个空间,需要用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找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未来方向。因此,在区域层面,需要推动粤港澳三地空间整合,借助港澳两地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扩大市场规模,进一步破除行政壁垒和市场壁垒,促进产业分工和市场分工,实现功能互补和协同合作。在全国层面,大湾区发挥着增长极的作用,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地区,兼顾提振内需和联动国际,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我国正在经历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大湾区作为区域发展的载体和支撑节点,其健康发展对于国家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相较于全国其他地区,大湾区在不同尺度空间战略联动、产业体系建设、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展现出旺盛的生机活力。因此,大湾区能够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为方向,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助推全国高质量发展,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四、大湾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建设的重点任务

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基本特征,大湾区作为提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重要空间载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从理论层面系统谋划,还需要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在优化产业体系、扩展区域空间、提升治理能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重点任务上做好文章。

(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大湾区产业体系建设历经多个发展阶段,如今已成为推动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支撑。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如传统产业转型、新旧动能转换和对外资经济形成较大依赖等。为了更好地发挥产业体系在大湾区建设中的支撑作用,需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传统制造业。改革开放后,基于专业分工的块状经济,珠三角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的经济关系,奠定了珠三角传统制造业的基础和“世界工厂”的优势地位。当前,佛山和东莞仍以家用电器、装修建材、服装和小商品等制造业为主导产业,深圳和广州等核心城市的支柱产业具有传统和新兴并存的特征。在传统产业发展动力式微后,通过创新驱动和绿色经济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对传统产业的又一创新,要以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形成由多种产业融合而成的产业体系,包括数字产业、数字社会、数字政务、数字科创、数字人才等。二是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通过应用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模式,在珠江西岸建设先进制造业成果转化基地,打造包括新能源汽车、高性能船舶、新材料等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企业。三是加强对本土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对港资和澳资企业实施政策优惠,以华为、中兴、比亚迪等龙头企业为链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打造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

(二)完善空间体系,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在做大做强各产业门类、实现总量扩大的同时,需要进一步优化空间结构,促进不同城市之间的良性耦合,提升大湾区的国际竞争力。当前,大湾区内部产业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协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强,珠江东、西两岸存在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为此,要客观分析大湾区各等级城市的优势条件,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明晰各地市的发展定位,錯位建立主导产业,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孵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而言,以香港为中心巩固并提升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以广州、深圳为双核,形成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珠海、佛山为龙头,打造珠江西岸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以惠州为试点,加快石化基地建设。在产业布局过程中还要发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的科研资源优势,推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的高端化发展。

(三)加快推进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破除科技创新合作机制障碍

长期以来,大湾区坚持打造全球科创高地,始终在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然而,由于各市存在等级和规模的差别,特别是粤港澳三地的规则和机制存在差异,阻碍了科技创新合作和科研项目推进,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部分城市缺乏科创产业、核心技术上仍面临“卡脖子”等难题。因此,要深入推进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建立大湾区创新合作的法制框架,实现粤港澳创新合作自由化,促进区域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吸引国际一流企业进驻,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环境,实现由“湾区加工”“湾区制造”向“湾区创造”的转型。同时,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利用科技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完善创新创业孵化机制。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合作平台为支撑,特别是要推动深圳前海和香港共同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高水平建设南沙科学城,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机构,提升创新能力。发挥三大平台在金融、航运、信息技术、新材料、人工智能、海洋科技等行业领域各自的优势,加快推进三大平台的创新合作。在发挥平台示范作用的同时,要坚持全局性、系统性原则,实现各大合作平台的功能互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

(四)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

提升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与党的十九大报告相比,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香港实现由乱到治新局面的目标。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合作和长治久安,需要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有效解决粤港澳三地在合作和文化交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首先,粤港澳三地政府要推进出台大湾区合作的法案或措施,2022年广东在澳门发行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便是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创新的新尝试之一。同时,推动大湾区成立专属合作的职能部门,改善大湾区政府职能划分不明晰的现状,引导商界、学界和社会公众共同推进大湾区发展。其次,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推动粤港澳三地的治理网络化,以数字化培养、组织、监督治理人员,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建立完善的法制体系。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的肇庆、江门、中山、惠州等城市需要在这方面加快布局,发展水平处于中等的东莞、佛山等城市也要突破原有发展模式,防止进一步扩大“数字鸿沟”,阻碍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五)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大湾区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突出,城市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民生问题尚未解决。如何在超大人口规模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同时兼顾平衡发展的问题,是大湾区需要解决的难点和堵点。

可以从城市人口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入手,引导大湾区人口城市化高质量发展。首先,对于香港、广州、深圳三座特大城市而言,人口城市化率已经和多数发达国家持平,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开始显现;对于惠州、中山、江门、肇庆等中等城市来说,存在进一步吸纳人口向城镇集聚的剩余空间。为此,要秉承“有序放开落户限制”的原则,促进城市间人口有效流动、合理配置,提高各个城市的人均产出水平。其次,以大湾区为空间引擎,加强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对粤东西北的扩散效应,加快粤东西北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增加城镇就业岗位。同时,加强对落后区域劳动力的职业培训,从根本上提高粤东西北的劳动力素质和人力资本水平。

此外,推进人文湾区、休闲湾区、健康湾区“三位一体”建设,不断扩大幼儿养育、科学教育、收入分配、医疗卫生、养老与住房保障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加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权利,朝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大同目标迈进。

(六)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发展

作为区域重大战略之一,大湾区建设应该精准把握与绿色发展相关的政策原则,以指导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深度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总体布局的背景下,大湾区应在低碳生产、低碳创新和低碳生活等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湾区作为国家制造业基地,空间资源承载力面临较大压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需要以优化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导向,降低生产环节的废弃物排放量;二是加快绿色技术创新步伐,推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技术集约型产业的发展;三是对传统产业如钢铁、化工和冶金等部门进行绿色技术改造,释放波特效应,促进绿色发展。此外,人口集聚挤占了大湾区的生态空间,人地矛盾突出,要在广州、香港、深圳等人口密集城市加大低碳生活理念的宣传力度,培养环保责任意识与环境监督意识,倒逼社会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随着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生态环境的支付意愿显著增强,这为推进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提供了契机,有助于新发展格局下经济韧性的稳步提升。

(七)充分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未来,外贸仍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相较于过去,高水平对外开放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针,意味着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大湾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不仅要保持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经贸往来,也要进一步加强与新兴工业国间的联系,要以丝路基金、亚投行等为基石,寻求大湾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联结点,实现商业贸易、人文交流等多个领域的跨区域合作。同时,也要加快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提升服务出口的比例,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拓展对外开放的多个领域,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

在当今国际形势动荡的背景下,中国需要从规则服从者转变为规则的制定者。为此,大湾区应当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借鉴港澳先进的现代管理制度、国际接轨的经济运行规则、国际认同的制度环境等,与内地打造制度型开放高地对接,推动大湾区实现从区域共同体到经济共同体再到社会共同体的梯次转变。同时,将横琴、前海、南沙等自贸区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利用平台优势,扩大制度型开放,增强自贸区作为国际商贸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此外,还需不断优化自由贸易区的微观制度设计,实施以“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为核心的监管服务改革,通过“单一窗口”建设为国际经贸往来提供线上渠道。在发展进出口贸易的同时,还应积极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吸引外商投资、到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并举,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实践中融入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网络(孙久文和蒋治,2022)。

参考文献

[1] 宁吉喆.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路径和重点任务[J].管理世界,2023,39(3):1-19.

[2] 孙久文,胡俊彦.迈向現代化的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J].改革,2022(9):1-10.

[3] 孙久文,蒋治.新发展格局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骨架与路径构想[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26(4):78-87.

[4] 孙久文,王邹.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J].治理现代化研究,2023,39(1):32-40.

[5] 王珺.区域差距再评估与缩小路径[J].学术研究,2017(11):79-87+178.

Abstract: The strategic positioning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is intrin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core essenc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enjoys sound 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o achiev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t needs to give full play to its leading role in building a super-large market, independ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o this end,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should speed up the building of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optimize industrial layout, raise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lf-reliance, modernize governance capacity, foster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create a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promote high-level opening up.

Key words: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Urban Agglomeration;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23-04-19   责任编辑:赖芳颖)

猜你喜欢
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粤港澳大湾区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核动力财政可持续与财政一体化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十三五”期间嘉兴市与沪杭同城战略研究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