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漆艺与玉雕融合沿“一带一路”国家创新传播战略研究
——以广东漆艺与玉雕为例

2023-06-25 00:45余文星
非遗传承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阳江漆艺漆器

余文星

2016 年,文化部、教育部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中提出非遗“1+1”,即非遗传承人研修班学员之间的1+1 合作,不同非遗项目在工艺、材料、文化上的融合。这种跨界融合是对传统工艺的分析、提炼、再造,可看作是传统工艺的一种全新的生存、创作、发展方式。大漆作为一种黏性很强的液体,可以附着在很多物体之上;美玉又有着圆润、细腻、瑰丽的特性,历经8000 年从未断绝。漆玉这两种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工艺的融合,可以突破两种技艺传统的界限,在充分尊重传统、技艺、审美、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创新创作手法,作为独具中国美学特色的漆玉作品,彰显了中国古代文人意趣,并以此为载体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传播中华文化。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大格局下,传统工艺的融合在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还应面向海外,关注它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和影响。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东的粤绣、漆器、瓷器、玉雕等工艺产品一直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行销日韩、东南亚、欧洲各地,本地的传统手工技艺、创作材料、工艺文化受到海洋贸易2000 多年的深远影响。因此,本文将以广东地区的漆玉融合为例,结合其他地区漆玉融合创作的案例,探讨中国漆玉融合的可行性及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传播的可能性,找出漆玉融合发展、品牌推广的方式、方法,进而实现展示岭南文化乃至中华文化魅力的目的。

一、广东漆器和玉雕的起源和发展

广东的漆艺已经有2000 多年的历史传统,其中阳江漆器始于明末清初,是中国漆器发展到成熟状态的一个地方流派。广东阳江漆器用料精良,工艺精到,品质优良。1936 年,广泰成生产的皮雕金漆盒在南洋国际货物赛会上获金质奖。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受连年战火的影响,阳江漆器处于萧条期,仅剩下广泰隆、老义和、广益成、利源隆、广隆等漆器坊和17 家家庭作坊,从业人员仅有40 多人。解放后,阳江漆器行业逐步恢复,并组成了国营漆器厂,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产品种类繁多,以出口为主。但是在20 世纪90 年代以后,阳江漆器急速衰落,漆器厂倒闭,行业落入萧条,职工大多转行。2011 年,阳江漆器髹饰技艺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阳江漆器的传承和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广东的玉雕起源于新石器时期,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初见规模,西汉时玉雕工艺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至清代道光年间,广东省的广州玉雕已成行成市,且出现了行会组织。广州玉雕长期受竹木牙雕工艺和东南亚文化的影响,是中国南派玉雕的代表。与庄重古朴的北派玉雕相比,广州玉雕典雅秀丽,轻灵飘逸,剔透玲珑,显示了岭南文化的特色。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玉雕处于萧条期,以小作坊生产方式为主,大都是给商业户加工。随着国家社会主义改造,广州的玉雕生产户组合成了合作社,从业人数越来越多,1965 年玉雕产品的产值猛升,产品以出口为主。20 世纪80 年代,广州南方玉雕工艺厂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出口创汇。受国内外玉器市场形势变化的影响,传统玉雕工艺渐趋衰落,从业人员锐减,广州玉雕的保护迫在眉睫。经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的申报,广州玉雕于2008 年入列国家第二批非遗项目名录。目前,广州已经成为我国玉器的主要产区和东南亚最大玉器批发集散地。

在当前的大工业生产下,广东传统漆艺、玉雕技艺都受到了巨大冲击,传统的造型设计、表现内容、生产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为保护与传承这些传统手工艺,政府、高校、企业、传承人等各方提出了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措施,致力于在多方协作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二、漆玉融合与创作实践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在于对有中国特色和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的发掘。从技艺融合角度开发广东的漆艺和玉雕,就是在两种技艺所共有的广东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所做的一种创新发掘。正如非遗“1+1”中所提出的,传统工艺之间的融合是材料的融合、工艺的融合、文化的融合,以物理材料为基础,以手工技艺为手段,以工艺品和文化的融合创造为目的。

大漆具有黏着性、呈色性、防水性、防腐性、耐高温等特性,愈用愈亮,千年不朽。大漆的红、黑两主色的搭配体现出一种具有东方气息的哲学精神和道的力量,与传统文化、审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美玉温润、细腻、不含杂质,敲击声舒畅,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品质有不解之缘。大漆和美玉光滑细腻、一软一硬,两种材料的合理搭配可以取长补短,肌理的交融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进而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放眼当下艺术界和收藏市场,已经有工艺美术家在尝试大漆和美玉的结合,并取得了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在2017 年秋季拍卖会上,北京正道拍卖行展示了几件苏州玉雕名家殷建国的漆玉融合作品,独具特色,从中可以感受到漆器与玉雕融合的别样之美。作品《糖玉香筒》(图1)是苏州玉雕名家殷建国与苏州漆艺名家谢震二人合璧之作,器型及玉质部分由殷建国操刀,漆器部分则由谢震负责。香筒两端是糖玉,颜色浓正,玉质尤为润泽。筒身为银胎,以菠萝漆技法,用天然漆制作出流光溢彩的气韵,色调亦为暗红色,与糖玉部分相互协调。这一成功的实践给广东漆玉的融合带来了实际范例,但漆玉的融合不仅是材料的简单累加,更是两种工艺的融合。

图1 菠萝漆(犀皮)《糖玉香筒》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阳江漆艺家具厂曾在髹漆家具上少量采用过雕刻和镶嵌的制作工艺,以装饰生产的各种家具、生活器物。阳江漆艺历经20 世纪的发展,不再局限于素髹和彩绘工艺,漆器制作的镶嵌技术可以将玉石、翡翠、珍珠、金、银、螺等材料镶嵌到漆器上,以螺钿镶嵌与百宝镶嵌为主。这一镶嵌技术可以运用到漆艺家具、茶具、酒具等生活用品的制作上,将大小、薄厚不一的玉石、翡翠配成山水、人物、楼台、花卉、鸟兽等图案,构成一幅小景山水、花鸟画,极具艺术特色。同区域的广式家具便很重视螺钿工艺,小到凳椅,大到床榻、柜橱,而且多为满钿,使之色彩更显富丽堂皇和奇妙典雅,别有一番民俗情趣。

除漆器外,漆玉的融合还可以体现在漆画的艺术创作上。阳江漆画以漆为画材,以红、黑两色为主色,在画布或漆器上展开创作。阳江漆画在创作时常用玉石、翡翠、蛋壳质料、铅丝等不同质地的色彩融入画作中,作为画面的点缀,这不仅可以丰富漆画色彩,也可以给作品带来材质独特、装饰性强的艺术效果。例如,阳江漆画工艺美术家陈英娟在作品《初夏》(图2)中将皲裂的蛋壳用于漆画创作,用蛋壳皲裂的美感配合多元漆艺的手法去塑造画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修钤作品《渔舟唱晚》(图3),结合蛋壳的肌理感营造出一幅月色朦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载歌而归,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

图2 漆画《初夏》

图3 漆画《渔舟唱晚》

在材料、技艺融合的基础上,漆和玉的融合更是两种工艺文化的融合。无论是以香道、茶器以及器皿为主要形式的漆玉器物,还是借用玉石、翡翠创作的漆画,背后都呈现着出神入化的手工技艺,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工匠精神,彰显着岭南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特色。2019 年11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漆器专业委员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等单位在北京燕京八绝艺术馆联合主办“运河文化 漆玉传情——中国漆器玉器珍品展”。该展展出了来自北京和扬州的漆器、玉器工艺美术行业的能工巧匠的近万件作品。漆器和玉器两个专业联合办展,给漆器界与玉器界的技术交流、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契机。不仅如此,漆玉的融合不单单是两者之间的融合,漆玉作品的创作还需要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以不同的风格和形式融合到环境之中,突出漆玉的材质、技法,提升装饰环境的艺术品质。在此基础上,漆玉作品才能更好地获得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在艺术品鉴和拍卖市场上获得更好的表现,并以此反哺漆艺、玉雕的发展。这种创新将是两种技艺的良性互动,会给漆艺、玉雕两种技艺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相信也可以为其他传统工艺的跨界融合创新带来启示,为传统工艺保护与开发提供新的借鉴。

三、“一带一路”与广东漆玉的对外传播

“一带一路”对于我国非遗保护与开发而言,是一个体量庞大的文化交流和贸易网络,其关键在于提供了开放共享的供给渠道。[1]就广东的漆器、玉雕而言,“一带一路”为当下漆器、玉雕的出口贸易打开了“走出去”的窗口,给广府文化、岭南文化的传播架好了桥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广州漆器、玉雕及漆玉融合作品不仅要享誉国内,还要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

16 世纪开始,从广州、泉州等港出发沿“海上丝绸之路”运往欧洲的陶瓷、丝织品、漆器及其他许多贵重物引起了欧洲广大群众的注意、好奇心与赞赏,这些工艺美术作品成为欧洲艺术家和普通民众效仿的范本和追捧的对象。18 世纪兴起的“中国热”一直延续至19 世纪上半叶,中华文明借着最后的余温,保持着作为先进文化、高势文化的地位影响着欧洲文化。至清代末期,有些西方国家还在阳江设立商行,专事采购阳江漆器。新中国成立后成立的阳江漆器厂生产的漆器产品也以出口为主。相比较而言,广州玉雕的产业化发展较为成熟,产品在20 世纪80 年代已经出口日本、美国和东南亚的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欧洲“中国热”,反映出艺术传播的认知、态度、行为的三个层次。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为,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对广东漆器、玉雕的认知来源于互联网、文化博览会、国际非遗活动、工艺美术展等,这些信息引发他们产生了解和欣赏广东漆器和玉雕的兴趣。我国政府、行业、团体、传承人组织参与的非遗活动、文化节,促使各国民众审美意趣产生变化,让他们愿意来学习和体验漆艺和玉雕,进而可以使他们产生追捧的意愿。这些意愿最终可以通过消费工艺品、赴广东漆艺和玉雕非遗基地旅游等行动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漆器、玉雕的艺术传播效果逐渐累积、扩大,不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引起了“一带一路”沿线民众在漆器、玉雕审美意识上的共鸣,增加他们对漆文化、玉文化的认同。

以不同习俗、历史、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为基础而构建的相互包容的文化认知共同体系,正是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力量。文化认同“需要塑造一个形象前后一致的‘文化身份’,这是建立‘命运共同体’的必要前提”[2]。所以,我们在看到“一带一路”为广东漆器、玉雕的出口提供契机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广东漆器、玉雕等工艺产品的文化消费带给“一带一路”沿线民众的文化认同——这既是对非遗的文化价值认同,也是以非遗为载体的文化身份的认同。[3]绘有传统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图案和造型的广东漆器、玉雕、漆玉作品内嵌着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产品的出口可以加深外国消费者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降低国际社会对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抵触。

四、结语

漆艺和玉雕两种非遗在材料、工艺上的融合能够摆脱传统漆艺、玉雕的束缚,营造新的视觉样式,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审美感受,向人们展现作品所蕴含的两种工艺。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遵循非遗技艺传统并结合现代设计美学理念创作出来的漆器、玉雕、漆玉作品将会拥有更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文化生命力也会更加旺盛,并伴随着产品的出口,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宣传漆玉文化,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认同。

猜你喜欢
阳江漆艺漆器
Semer la graine de la transmission du 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
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
阳江开放大学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
漆艺和现代家装的结合
漆器收藏三问
奇妙的漆艺之旅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青年漆艺师夫妻的幸福生活:悠闲着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