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术语学视角下《易经》术语的英译研究

2023-06-26 17:00詹怡然王丽徐雨濛
中国科技术语 2023年2期
关键词:易经

詹怡然 王丽 徐雨濛

摘 要:《易经》作为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易经》的翻译研究符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趋势。文章结合《易经》多个英译本,制作汉英双语术语表,从中找出《易经》术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从认知术语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这些问题背后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英译策略。

关键词:认知术语学;《易经》;术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083;H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9/j.issn.1673-8578.2023.02.003

Study on Translation of Terms in I Ching from the Cognitive Terminology Perspective//ZHAN Yiran, WANG Li, XU Yumeng

Abstract: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 Ching contains rich and profound philosophical ideas of ancient China, so the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I Ching accords with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Chinese culture “Going Out” Strategy. I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terminology and combining multiple English translation versions, we make a bilingual glossary of the terms in I Ching, identify the problems in the term translation of I Ching,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m, and finally propose corresponding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Keywords: cognitive terminology;I Ching; term translation

收稿日期:2023-01-17  修回日期:2023-03-18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国特色话语中的术语译介研究”(202210307030Z)

0 引言

当今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的重要课题。《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囊括天文、地理、军事、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为易、诗、书、礼、乐、春秋群经之首,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作为中华思想文化的宝贵财富和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易经》对外翻译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效果。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内涵丰富,《易经》中的术语便是一个典型,《易经》术语外译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库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梳理反映中国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维方式、体现中国核心价值的思想文化术语,是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国情、历史和文化的有力尝试,也是术语翻译研究的重要资源。其中,典籍译本库囊括不同的《易经》英译本,如著名汉学家卫礼贤、理雅各,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主任傅惠生等资深译者的版本,这些不同的英译本对术语的翻译处理各有特色。

本文聚焦这些《易经》英译本,参考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修订本)中的陈列,提取《易经》中的汉语术语30条,制作汉英双语术语表。从中发现术语的英译问题,结合认知术语学理论进行深入解读,并尝试从认知术语学角度提出英译策略,为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圖1 《易经》汉英术语表部分展示

1 理论依托:认知术语学

在认知科学范式的影响下,语言学研究范式逐渐转向以人为本,在研究语言系统的形成和使用时,人的因素成为着重考虑的对象。认知科学把语言看作认知机制,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很多语言现象。20世纪90年代末,俄罗斯术语学家阿列克谢耶娃首次提出“认知术语学”这一术语[1]。同时期,欧洲术语学界也产生了认知方向的转变,以戈丹[2]、卡布雷[3]、泰默尔曼[4]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一系列认知理论。

认知研究给术语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认知术语学以认知视角重新解读和诠释传统术语学的许多基本理论和概念,是术语学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认知术语学从认知的角度研究术语,把人的因素考虑在内,研究术语的称名、交际、概念等,范畴化、概念化、世界图景等问题是认知术语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人是分类的动物,范畴化是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概念形成的基础。人们根据事物和现象的特性来认识它们,并且通过主客观相互结合与作用,对世界进行认知加工,对事物进行分类,这样的过程即范畴化过程,其结果是认知范畴[5]。范畴化是人从不同事物中看到相似性,并据此进行分类的认知策略,对众多事物和现象进行分类和范畴化是人特有的能力。在范畴化过程中,事物的属性经由认识、判断等认知过程,成为范畴划分的依据,其结果即是产生诸多认知范畴。

概念是术语工作的起始点,术语学的研究核心之一便是术语和概念的关系。概念是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从对事物的表象认识,抽离出本质特征和逻辑属性,上升到高度抽象的概念,由语言表达出来,即形成术语[6]。人思维中的世界与现实的客观世界并不完全对等,因其是现实世界的知识与范畴网络相结合的产物。以认知术语学的视角来看,术语不但是语言单元,更是思维和认知范畴,概念是知识单位,也是思维和认知单位[7]。

“世界图景”最初源自19、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研究,后逐渐应用于其他学科,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逐渐成为认知术语学的重要内容。在认知术语学视域下,世界图景指通过术语这一外在语言表达形式反映出的认知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内容以及认知方式与特点。世界图景重视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对事物概念的认识特点和体现方式,反映不同语言背后的深层文化逻辑,强调以人的因素为中心的现实、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2 英译问题

2.1 文化缺失

翻译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在术语翻译的过程中让译文准确传递中华思想文化便成为重中之重。然而,文化缺失的问题却在带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文本以及术语翻译中频频出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准确翻译出其中的文化意义,选用的词句甚至可能造成读者对中华文化的误解。

例1.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易经·革卦第四十九》)

King Tang of the Shang dynasty and King Wu of the Zhou dynasty changed the destinies of King Jie of the Xia dynasty and King Zhou of the Shang dynasty respectively. These changes not only followed the way of heaven, but also fulfilled the wishes of common people then. (傅惠生译)

例2. 终则有始,天行也。(《易经·蛊卦第十八》)

It means that things must have a new beginning after the old comes to the end, for it is the way of heaven. (傅惠生譯)

“天”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术语,言简义丰,是典型的范畴性概念。“天”的范畴性特征体现在“原型”含义发展形成动态语义场。学界对“天”多元意义的争论依然存在,“天”具有主宰之天、自然之天和义理之天这三个核心含义是目前较多被认同的一种说法[8]。 “heaven”一词极具西方宗教色彩,将“天”译为“heaven”,是对“天”诸多意义的遮蔽,并且实际上已经扭曲“天”的意义,中华文化的“宇宙论”错位成西方的“创世说”,甚至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同化[9]。

概念的启发资源,常常表现为术语与术语间搭配的结果,或者通过术语派生形成的新术语[10]。术语“天”具有能产性,这是范畴扩充的基础。“天”的范畴通过与其他概念交融、组合,派生出“天行”等新术语。因此,“天行”以“天”概念的核心含义为生长点派生而来。将“天行”译为“the way of heaven”,同样存在文化缺失的问题。

2.2 漏译

漏译指在上下文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信息丢失,如果出现对关键术语的漏译,那么就很难保证译文对于原文的忠实性。

例3.随风,巽。(《易经·巽卦第五十七》)

Wind following wind. (托马斯·克利里译)

“巽”为《周易》八卦之一。又为六十四卦之一,巽下巽上,象征风。引申为顺服、懦弱,如巽懦。又象征多种事物和属性,如木、高、长女等[11]。而“随风,巽”意为风与风相随,就象征着顺从而入[12]。这句话中,“巽”作为卦名,是一个关键术语,其漏译造成了信息的缺失,传达的信息并不完整。

2.3 冗余

冗余指译文出现冗长且多余的内容,一些不必要的语言可缩减,以避免累赘。

例4.水在火上,既济。(《易经·既济卦第六十三》)

Water over fire: the image of the condition in After Completion. (卫礼贤译)

“既济”意为事已成。综合《牛津高阶英汉词典》《柯林斯英语词典》《韦氏词典》等权威词典的解释来看,“completion”一词包含“已经完成”这层意思。若再于此词之前加上“after”,造成了语义的重复,从而构成措辞上的冗余,破坏了语言的简洁性。

2.4 错译

错译指的是不正确地判断或理解源语术语。适切的翻译可产出与源语信息最贴近的目标语言且没有任何增加或丢失的概念[13]。《易经》凝聚着中国远古先民的哲学智慧,言简意赅,寓意深远,常有意不在言中的现象。《易经》的每一卦都有其核心思想,并依爻位由下到上的顺序呈递进关系。每一卦的思想都隐含在简洁而古奥的卦爻辞中[14]。在翻译《易经》术语时,如果只是停留在表面意思,而不去深究其隐含或引申的含义,就很可能会出现错译的情况。

例5.乾,元亨利贞。(《易经·乾卦第一》)

Khien (represents) what is great and originating, penetrating, advantageous, correct and firm. (理雅各译)

理雅各译本将“元亨利贞”译为“great and originating, penetrating, advantageous, correct and firm”,“advantageous”在柯林斯词典中的释义为:“If something is advantageous to you, it is likely to benefit you”。而根据《中国哲学大辞典》的释义来看,“元亨利贞”是指“君子之仁、礼、义、正四德”。将“利”译为“advantageous”一词,仅仅译出了有利这一表层含义,而未对其引申出的深层含义——“义”加以阐明。

例6.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易经·同人卦第十三》)

That heaven and fire are close to each other symbolizes fellowship. Likewise, the superior man makes distinction between ethnic groups and various things to seek similarities. (傅惠生译)

再如“类族辨物”,在《中国哲学大辞典》中,该术语的含义为“用类的范畴察辨事物之同异”,即“不以个体差异为分辨,而只以不同类族为分辨,每个个体都是相同类族中平等的一员”。傅惠生译本将其译为“make distinction between ethnic groups and various things to seek similarities”,其中“族”字被理解为“民族”,错译为“ethnic groups”。而实际上,“类族”二字表示的是同一个范畴,并无“民族”之意。

2.5 欠额翻译

彼得·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中分析“意义走失”现象时,认为翻译中的意义走失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其中最主要的是“超额翻译”(“过于细化”)和“欠额翻译”(“过于泛化”) [15]。 “欠额翻译”也叫“过载翻译”,它是译者无视译文的理解性与可读性,或过高地估计了译入语读者的知识,以致译文读者在译语中得不到理解原文意思所必需的信息,因为源语信息被译者忽视或被打了不应有的折扣[16]。

例7.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易经·乾卦第一》)

Great is the virtue of origination of the Qian hexagram. All things of creation depend on it for their beginnings, thus it symbolizes heaven. (傅惠生译)

例8.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易经·坤卦第二》)

Great is the Kun hexagram, which symbolizes earth with the best virtue and origination. All things of creation depend on it for their birth and growth and it follows the will of heaven obediently. (傅惠生译)

傅惠生译本中就存在将卦名直接音译而不加注解的现象,如将“乾”译为“the Qian hexagram”,“坤”译为“the Kun hexagram”等。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虽然很好地保留了《易经》术语的民族文化特色,但是对于缺乏相关文化知识背景的读者来说,该译法可能不足以使他们从译后的术语当中获取与源语术语相对等的信息,从而对术语理解造成一定影响。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翻译家尤金·奈达等认为,翻译中追求信息等值具有相对性,“接近”不等于“对等”,从而说明了欠额翻译是一种必然存在的客观现象[17]。同样地,在翻译“乾”“坤”这样的中华文化特色术语时,由于缺乏对应的英语术语,欠额翻译是难以避免的,但要对其进行适当地文化补偿。

2.6 系统性缺失

系统性是术语的固有属性之一,也是术语存在最重要的属性之一[18]。一个术语必须处于一个术语系统中,具有上位、下位或者同级概念,或是与系统中的其他概念有某种联想关系[19]。

在术语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术语在术语系统中与其他术语的逻辑关系,不能将其脱离术语系统再进行翻译。

《易经》作为反映中国古代哲学观的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统一或者对立关系的术语,这些都体现着术语的系统性。因此,翻译时需要照顾到术语的系统性。

例9.水在火上,既济。(《易经·既济卦第六十三》)

Water over fire: the image of the condition in After Completion. (卫礼贤译)

例10.火在水上,未济。(《易经·未济第六十四》)

The image of the condition before transition. (卫礼贤译)

“既济”和“未济”是一对反义术语,虽然卫礼贤的翻译试图体现出反义,但是“transition”和“completion”在英语中并不是意义相反的词,因此这个翻译未很好地体现术语的系统性。

例11.天地交,泰。(《易经·泰卦第十一》)

Heaven and earth in communion symbolize harmony. (傅惠生译)

Heaven and earth unite: the image of Peace. (卫礼贤译)

天地不交,否。(《易经·否卦第十二》)

No communion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symbolizes obstruction. (傅惠生译)

Heaven and earth do not unite: The image of Standstill. (卫礼贤译)

“泰”和“否”在中文中是一对反义词,“泰”意味着天地交通,“否”意味着天地不交;而“obstruction”是“阻碍”的意思,“standstill”是“停滯”的意思,都没有很好地与“harmony”和“peace”形成对应的关系,未能体现出术语的系统性。

2.7 模糊

翻译模糊是指翻译不准确,译文不能正确表达出源语所包含的意思,易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偏差。

例12.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贲卦第二十二》)

Observation of the rich and bright colors of human beings can enlighten them and bring peace to the whole land. (傅惠生译)

“人文”指的是人类的文化,是一个中性词,人类的文化是多样的,而不同的文化的共性在于它既有精华之处也有糟粕之处。而“bright”一词否定了人类文化中存在的糟粕现象,易造成读者对“人文”一词的理解模糊,属于翻译模糊现象。

3 原因分析

3.1 文化背景的不同产生认知范畴的差别

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的认知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如果人们处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那么他们也会从不同的角度认知客观世界。即使对于同一事物,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进而形成不同的认知范畴[20]。Faber认为人类语言和认知能力密不可分[21]。语言是认知思维的反映,这一认知范畴差别的现象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语言上。在术语翻译的过程中,这一差异尤为明显。

如例1所示,范畴性概念“天”被译为“heaven”,以主宰之天、自然之天和义理之天为核心的动态范畴,异化为西方宗教色彩浓厚的概念范畴,这一译者认知范畴上的错位造就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失。

3.2 概念混淆

在认知术语学中,术语常常被作为思维单元、知识单元和认知单元的概念来研究。概念是语篇的核心,是一套描述真实世界中物体相关特征的单位[3]。概念不仅包括内涵,还包括外延。在术语翻译过程中,译者至少应能通过内涵和外延,从一般到特殊描述整个概念,否则就容易因概念混淆而发生错译。如在理雅各译本中,译者将“元亨利贞”这一术语中的“利”字理解为“有利”之意,译为“advantageous”,而未对其引申出的深层含义,也是该术语的实际意义——“义”加以阐明,导致出现了术语错译问题。

3.3 概念分析错误

概念作为知识的单位,是人对世界认知和概念化的结果。对术语进行概念分析是研究术语语义、揭示知识结构与其语言结构之间内在联系的重要手段[22]。因此,进行术语翻译需要译者对术语的源语进行正确的概念分析,错误的概念分析会招致一系列的翻译问题。

在认知术语学视角下,概念分析可分为对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行语义分析和研究某一科学领域的概念形成、概念结构等问题。而语义分析又包括定义分析、上下文分析、词源分析、同反义词分析、意义演变以及组合能力分析等。下面主要从语义分析角度探究翻译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定义分析错误

概念系统是一组概念,其结构反映出概念间的基本关系,并且阐明系统内每个概念的独特地位。在进行定义分析时,不仅应当正确地描述概念,更要注重概念的内部关系,尽可能避免因此带来的定义分析错误,从而消除后期可能出现的翻译模糊问题。如在对“人文”这一术语进行翻译时,译者忽略了“人文”定义中人类文化的糟粕部分,将其译成“the rich and bright colors of human beings”,不是十分妥当。

(2)反义词分析错误

对术语进行概念分析时反义词的分析错误导致了系统性缺失的问题。如在对“既济”“未济”这一组反义词进行翻译时,译者忽略了二者在概念系统中完全对立的关系,将它们分别译成“after completion”和“before transition”,使它们在被翻译后失去了术语的系统性特征。对“泰”和“否”的翻译也是同样的道理。

4 英译策略

4.1 译者寻求恰当的认知范畴

虽然科学通常被定位为不具有民族文化差异的领域,但语言个性、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逻辑思维特征在术语语言世界图景中都会有所反映。因此,“术语系统带有民族语言文化的印记”[23]。在认知术语学视角下,术语结合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是人对事物现象本质的长期认知过程的凝练,是人认知活动的言语化结果。术语形成的过程离不开认知主体、认知客体和语言,术语翻译的过程本质上是人与客观世界、观念、语言相联系的过程。

翻译的过程也是展现术语背后人的心智结构及其表层语言结构的过程。Faber认为译者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源语的接收者,也是目标语的发出者[24]。因此,译者在术语的翻译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语言不是现实的直接反映,语言的形成要经过认知的加工处理,人的认知是联系语言和现实世界的中间过程[25]。人作為认知主体,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经过思维加工形成一定的观念,经由语言表达而反映认知客体。译者拥有正确的认知范畴,把握不同文化背景下术语的认知范畴差异,以期在源语向目标语转换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贴合术语的核心含义以及概念范畴,避免翻译中缺失术语文化内涵。

4.2 整理规范负导向术语

术语的导向功能在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Е. И. Голованова认为,在术语众多的认知功能当中,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术语导向功能。从术语导向功能的角度来看,呈现事物最本质特征的术语是正导向术语(правильно ориентирующие термины);而当术语的字面意义与术语的实际意义相矛盾,不能正确表达概念时,该术语为负导向术语(ложно ориентирующие термины);字面意义不可确定的术语为零导向术语(нейтральный термины),主要由外来词组成[26]。其中,负导向术语是术语英译过程中需要译者进行整理、规范的对象。在规范修正过程中,应尽可能通过术语明确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明确术语所指称概念在整个概念体系中的位置,保持源语和目标语在概念上的忠诚一致;保留有意误译,尽量避免无意误译;在目标文本中选择最合适的术语,基于正确认知还原术语的原本意义[13]。

4.3 进行正确的概念分析

概念分析是寻找符号所表达的概念,即探究关于世界的知识。在这里,概念是认知的单位,是人关于世界总的概念模式的组成部分。Lakoff认为,概念体系核心直接植根于感知、身体运动和经验[27]。因此,正确的概念分析不仅要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进行语义分析,还要结合大量相关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来进行。

以《易经》中“人文”一词的概念分析为例。《辞海》对“人文”的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国哲学大辞典》将其解释为“社会制度、文化教育等社会现象”。因此,从语义角度分析来看,“人文”主要包含“人类文化”和“社会”这两个意思;任何关于术语和翻译的关系分析,都受上下文和文化因素的影响[28]。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的“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后有宋代的程颢在《伊川易传》中解释为“人理之伦序”,这里的“人文”,说的也都是“文治教化”之义;从文化角度来看,《易经》中的“人文”与欧洲文艺复兴时被翻译成“人文主义”的“Humanism”并不相同,“人文主义”强调的是以人为主体和中心,尊重人的本质和利益。综上所述,“人文”这个术语的概念应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只需翻译成“culture”即可。

“术语工作以概念为基础,概念的特征既有助于对概念进行分类,又可以建立概念系统。考察术语,需要探究概念间的关系和概念系统。”[29]建立对于术语概念系统的认知,理解系统之中术语概念内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为术语翻译进行概念系统定位,有利于确保同一术语系统内部相关概念术语翻译的系统性。在进行术语翻译时,首先要进行正确的概念分析。只有将概念理解透彻,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翻译。

5 结语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易经》中的许多术语被沿用至今。研究《易经》的术语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十分有益。《易经》术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概念也具有复杂性,认知术语学关注术语认知研究,不失为研究《易经》术语的合适视角。通过对《易经》双语术语表的整理和研究,笔者探究了《易经》术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从认知术语学角度出发,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英译策略:译者寻求恰当的认知范畴,整理规范负导向术语,以便进行正确的概念分析。

致谢:本文由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杨艳霞副教授指导。

参考文献

[1] АЛЕКСЕЕВА Л М. Термин и метафора[M]. Пермь: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перм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1998.

[2] GAUDIN F. Socioterminologie: Du signe au sens, construction dun champ[J]. Meta, 1993: 38(2), 293-301.

[3] CABRé M. Terminology: 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9.

[4] TEMMERMAN R. Towards New Ways of Terminology Description: The Sociocognitive Approach[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0.

[5] 趙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55.

[6] ЛЕЙЧИК В М. Терминоведение: предмет, методы, структура[M]. 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ЛКИ, 2007:99.

[7] ANTIA B. Terminology and Language Planning: An Alternative Framework of Practice and Discourse[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0:107.

[8] 黄鑫宇, 魏向清. 认知术语学视角下中华思想文化核心术语翻译的概念建构模型:以“天”相关术语为例[J]. 中国翻译, 2020, 41(5): 88-97.

[9] 蔡新乐. 从“近取诸身”看英文之中的中华文化的“天”的翻译处理[J]. 外语学刊,  2017(4): 93-98.

[10] ГОЛОВАНОВА Е И. Базовые когнитивные понятия и развитие терминоведения[J]. Вестник удмуртского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2010(2): 85-91.

[11] 张岱年. 中国哲学大辞典[M]. 修订本.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4:61.

[12] 周易[M].杨天才,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16:294-298.

[13] 孙毅, 孟林林. 认知术语学视角下的外交部网站新闻术语翻译[J].上海翻译, 2018(4): 30-38.

[14] 吴钧. 论《易经》的英译与世界传播[J]. 周易研究, 2011(1): 89-95.

[15] 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Oxford: Pergamon Press Ltd., 1981.

[16] 乐金声. 欠额翻译与文化补偿[J]. 中国翻译, 1999(2): 18-20.

[17] NIDA E A, TABER C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on: E. J. Brill, 1982:4-5.

[18] 孟令霞. 关于术语的系统性问题[J]. 国外理论动态, 2010(10): 82-85.

[19] 吴丽坤. 谈术语及术语系统之系统性[J]. 科技术语研究, 2005(2): 44-48.

[20] 文旭, 余平, 司卫国. 翻译的范畴转换及其认知阐释[J]. 中国翻译, 2019, 40(3): 33-43,188.

[21] FABER P. A Cognitive Linguistics View of Terminology and Specialized Language[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12:227-228.

[22] 陳雪. 认知术语学概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108-118.

[23] 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 М Н, ИГОРЕВНА Д А. Нефтег-азовая метафорическая терминология: асимметричн-ость и эквивалентность перевода (на материале русского и английского языков) [J]. Вестник Том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Филология, 2013: 29-37.

[24] FABER P. The Cognitive Shift in Terminology and Specialized Translation[J]. MonTI, 2009(1): 107-134.

[25] 刘玉梅, 沈志和. 认知词汇学[J]. 外语学刊, 2010(5): 31-35.

[26] 李海斌. 认知术语学:术语学研究的新方向[J]. 外语学刊, 2014(3): 149-154.

[27] 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14-15.

[28] MARTINEZ S, BENITEZ P. Terminological Competence in Translation[J]. Terminology, 2009, 15(1): 88-104.

[29] FELBER H.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erminology Standards[C]// SCHROEDER J R, et al. Standardization of Technical Termin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Pennsylvania: ASTM International, 1983: 3-14.

作者简介:詹怡然(2002—),女,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术语学、术语翻译。通信方式:21120226@stu.njau.edu.cn。

王丽(2001—),女,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术语学、术语翻译。通信方式:21120203@stu.njau.edu.cn。

徐雨濛(2002—),女,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术语学、术语翻译。通信方式:21120222@stu.njau.edu.cn。

猜你喜欢
易经
从《易经》中看世界
《易经·序卦》探微
英语世界认识《易经》的三个阶段
现在我们如何当老师(上)——《易经》里的教育智慧
王冬龄作品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易经》不是用来算命的
德国卫德明《易经中的天地人》论释思想析论
卑以自牧,柔以时升——论易经初六爻的爻德内涵及其儒家道德观
《易经》里的《天演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