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叉神经痛起病的小型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分析(附18例报道)

2023-06-26 09:48董博凯王壮壮刘彦廷田春雷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5期
关键词:乙状脑膜瘤三叉神经痛

董博凯 王壮壮 刘彦廷 孙 拯 田春雷

肿瘤压迫引起的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通常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1],肿瘤切除和三叉神经松解是主要治疗方法[2]。然而,对于体积小的肿瘤引起的TN的最佳治疗方法,目前仍然存在争议。据报道,对于小型岩斜区脑膜瘤(petroclival meningioma,PCM;直径<2 cm),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的复发率非常低,病死率极低[2,3]。这两种治疗方法在肿瘤体积控制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只有1/4~1/3的病人的TN在放疗后能够减轻[4,5]。放射治疗不能立即缓解肿瘤对神经的压迫作用,因此显微手术治疗更有效[2,6,7]。因为TN复发与肿瘤复发相关[8],所以,理论上肿瘤全切除可以避免TN复发。本文回顾性分析2015 年5 月至2021 年5 月 手术治疗的18 例以TN 为临床表现的小型PCM 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治疗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18例中,男4 例,女14 例;平均年龄53.9岁;病程2个月至8年;临床表现为面部疼痛、面瘫、头晕头痛、四肢无力等,以面部疼痛为主要表现。术前Karnofsky 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65~85 分,平均(69.44±8.73)分;术前巴罗德神经病学研究所疼痛预后(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BNI)评分3 级4 例,4 分9 例,5 分5例,平均(4.00±0.71)分。

1.2 影像学检查MRI示肿瘤呈等长T1、等长T2信号,边界清晰,位于岩尖,增强后明显强化,直径<2 cm,压迫脑干或小脑。CT 存在骨质破坏7 例。18 例肿瘤均位于岩斜区,符合小型PCM的影像学表现。

1.3 手术方法4例选择乙状窦后入路;14 例选择改良颞下岩前入路[9],取一个耳前弧形切口,以颧弓根部为中心形成一个骨窗,从Labbe 静脉前方,将颞叶提起,露出小脑幕的边缘,切开小脑幕,显露肿瘤,磨除岩尖,可更好地处理肿瘤基底部。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采用改良颞下岩前入路14例中,肿瘤切除达到Simpson 分级Ⅰ级12 例,Ⅱ级2 例;采用乙状窦后入路4例中,肿瘤切除达到Simpson分级Ⅰ级3人,Ⅲ级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3个月内,17例(94.44%)BNI 评分降至1~2 分,1 例(5.56%)为3分。术后2 例出现面瘫(HB 分级Ⅱ级),对症治疗6个月明显改善。

2.2 随访结果术后随访6~16个月。末次随访,KPS评分[(85.11±5.66)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BNI评分[(1.68±1.00)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改良颞下岩前入路组末次随访KPS 评分、BNI 评分均明显优于乙状窦后入路组(P<0.05;表1)。

表1 表现为三叉神经痛的岩斜区小型脑膜瘤的不同手术入路的疗效比较(分)

2.3 典型病例

病例1:56岁女性,因右侧三叉神经痛2 个月入院。卡马西平治疗效果不明显。术前MRI显示右侧岩尖肿瘤,大小约1.8 cm×1.0 cm×0.8 cm(图1A)。完善术前准备,采用右侧改良经岩骨前方入路进行手术。全切除肿瘤,完全减压和释放三叉神经(图1C~F)。术后三叉神经痛立即消失。术后12个月随访,无疼痛;复查MRI显示肿瘤全切除(图1B)。

图1 岩斜区脑膜瘤改良经岩骨前方入路手术前后MRI

病例2:58 岁女性,因右侧三叉神经痛5 年入院。卡马西平治疗效果不明显。术前MRI显示右侧岩尖肿瘤,大小约2.0 cm×1.3 cm×1.1 cm(图2A)。完善术前准备,采用右侧乙状窦后入路进行手术。全切除肿瘤(图2C),术后疼痛立即消失。术后12个月随访,无疼痛;复查MRI示肿瘤完全切除(图2B)。

图2 岩斜区脑膜瘤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前后MRI

3 讨论

PCM 位于岩斜区,与脑干和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密切相关,通常伴有较高的术后肿瘤残留率和致残率[9~11]。PCM的治疗方法包括显微手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随访观察,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肿瘤大小、生长方式、临床症状和身体状况综合考虑。对于肿瘤较小、临床症状轻微、高龄或严重器官功能障碍的病人,可选择保守治疗。Park 等[2]研究显示,相比显微手术治疗,放射治疗需要更长的时间达到三叉神经痛的显著缓解,缓解时间的延长可能导致三叉神经痛恶化或复发。Gerganov 等[6]研究发现,PCM 放射治疗还会诱发三叉神经痛综合征(术后出现的面部疼痛加重)。放射治疗后三叉神经痛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辐射剂量似乎与发生这种并发症的风险相关。因此,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痛的PCM,显微手术是最佳选择[12]。虽然,PCM的完全切除仍然面临挑战,但是,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和重症监护技术的进步,PCM的外科治疗效果越来越好[13]。

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以达到足够的暴露和手术空间,在不经过重要静脉和颅神经的情况下,以最短的路径切除肿瘤基底部,并且对正常脑组织几乎没有损伤,这是非常重要的[10]。PCM 的手术入路分为以下几种:前方入路(如翼点入路)、侧方入路(如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前乙状窦入路、Kawase入路)、后方入路(如乙状窦后入路、乙状窦后听上入路)和联合入路[14,15]。乙状窦后入路切除PCM,可以提供一个有利的手术区域,尤其是与侧裂静脉相关的术后并发症风险高的病例[16]。本文4 例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我们认为乙状窦后入路更适合于主体位于桥小脑角的大型肿瘤,因为大型肿瘤可以自然推开周围的结构,如神经和血管,可提供更大的手术空间;而较小的肿瘤不会提供这样的便利,所以,要穿过狭窄的神经血管间隙去切除肿瘤,难度增加,损伤神经和血管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颞下岩前入路不仅用于治疗岩尖、鞍后和中斜坡区域的病变,也可用于治疗脑桥外侧病变[17,18]。这种入路提供了较短的手术纵深和较好的视野,磨除岩尖后,岩斜区可以很好地展露出来。本文14例选择改良颞下岩前入路手术切除[17],术中可以很快到达肿瘤基底,切断肿瘤血供,只需注意保护滑车神经和三叉神经;通过磨除岩尖,不仅可以更好地处理肿瘤基底,还可以松解三叉神经主干,实现全程减压。

总之,PCM 位置较深,比邻结构复杂,手术难度较大,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实现三叉神经的完全减压,减少并发症。以三叉神经痛为主的小型PCM,显微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手术入路的选择应个体化,我们认为改良颞下岩前入路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猜你喜欢
乙状脑膜瘤三叉神经痛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难忍 家庭自灸速缓解
乙状窦骨壁缺失/憩室致他觉性搏动性耳鸣两例△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中不同探查方向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乙状窦憩室一例
DCE-MRI在高、低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膜瘤中的鉴别诊断
“能帮医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器人”在京面世
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疗效观察
凋亡相关基因BAG-1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