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草蒙荃》探析新安医家陈嘉谟徽派中药炮制特色

2023-06-27 15:52胡正强朋汤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3年3期
关键词:本草辅料炮制

胡正强 朋汤义

【摘 要】

《本草蒙荃》是明代一部重要的本草著作,该书文言对仗,多有韵律,通俗易懂,实为启发蒙童之作。书中除了记载药物功效、药材真假辨别、医理药理外,还较为精辟地总结了中药炮制理论。总论介绍了药材炮制原则、辅料炮制和炮制分类方法,在各論药条下介绍了药物具体的炮制方法。该书虽博采众家之言,亦有个人独到见解,奠定了徽派中药炮制的理论基础。通过有关炮制原文的归纳整理,发现“适中”“通变”等核心思想贯穿原文始终,这也为进一步探讨新安地区医药之间的联系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本草蒙荃》;陈嘉谟;中药炮制;新安医学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3)05-0028-04

To Explore the Processing Characteristics of Xinan Physician Chen Jiamos Hui-styl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Bencao Mengquan

HU Zhengqiang1 PENG Tangyi2*

1.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fei 230038, China;

2.Anhui Provin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cessing school studio, Hefei 230031, China

Abstract:Bencao Mengquan is an important herbal work in the Ming Dynasty.This book is antithetical, rhythmic and easy to understand. In addition to recording the efficacy of drugs, the identification of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medical pharmacology, the book also summarizes the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processing. In the general introduction, the processing principles of medicinal materials, the processing of excipient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methods of processing were introduced. The specific processing methods of drugs were introduced under each drug article. Although the book draws on the words of many experts, there are also personal insights, which lai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processing of Hui-styl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rough the induction and colla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 it is found that the core ideas such as “moderate” and “change” run through the original text, which also 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further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cine in Xinan area.

Keywords:Bencao Mengquan; CHEN Jiamo; Process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inan Medicine

新安医学是发源于古徽州地区的拥有鲜明地域性的、文化性的中医综合学术流派,其发端于南宋,鼎盛于明清及当代,八百多位医家,八百多部医著,素有中医人才“硅谷”之称,在中医学七个主要学派中都有新安医学的代表性人物[1]。清代道光年间,湖北著名医家高学文,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在对当时各个地方的中医学发展水平进行了全面考察评价之后,得出了“天下明医出新安”的结论。“明”非“名”,代表着新安医家“明白”“明智”“明慧”“明道”的品格。陈嘉谟,字廷采,号月朋,徽州府祁门县人,约生于1485年,卒于1565年[2-3]。明正德、嘉靖年名医,代表著作为《本草蒙筌》。该书不仅是研究明代中药炮制理论的必读书,也是研究新安地区徽派炮制的必读书,更是研究整个中医炮制学发展的必读书。通过对新安明医陈嘉谟炮制思想的研究,从以下六点来展开论述。

1 秉轴中和 炮制适中

在《本草蒙筌》制造资水火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4]的炮制原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5]。处理好量变与质变之间的关系,也就做到了“适中”,炮制技艺也是如此。被后世所竞相引用,敬若神明,如清朝罗国纲的《罗氏会约医镜》中提到:“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我之所欲不遂;太过,则彼之气味反失。”古徽州地区,受朱熹等理学大师的陶染,形成了浓厚的习儒尊儒氛围。陈嘉谟在此文化的熏陶下,自幼便苦读经书,立志科举,报效社会。后因体虚多恙,遂留心于医药,专研医学。然儒家的“致中和”等中庸之理,深受陈氏赞赏和推崇,儒医相通,由此提出并总结了药物炮制理论原则。

2 执简驭繁 分类修制

初创炮制分类三分法。即水制法、火制法和水火共制法。并将此作为纲目,统领归纳各种炮制方法。陈嘉谟认为火制有四种:煅、炮、炙、炒;水制有三种:渍、泡、洗;水火共制包含以上两种。此外任何炮制方法都離不开水制或火制。明代以前有很多炮制方法,如缪希雍在《炮炙大法》将雷公炮制方法总结为十七种[6],较为复杂,不易使用,且一些炮制方法现在已经难以明确。

陈氏执简驭繁,以水火为纲,开拓了炮制方法分类的滥觞。值得注意的是,仍有一些药材的炮制方法,无法归类到三分法里。因此后世也有医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炮制分类“四分法”。

3 辅料具陈 传承启蒙

陈家谟非常注重辅料炮制。认为炮制的辅料不同,药材的性味、升降趋向、毒副作用等也不同。如何正确运用辅料炮制,陈氏在继承前人用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对辅料炮制的原则和规律作了高度概括。且总结归纳中又不乏创见,多有发明。陈氏强调辅料作用,奠定了徽派辅料炮制理论体系[7]。如在制造资水火篇中提出:“入盐走肾脏,仍使软坚;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4]

以“盐制入肾”为例:五子衍宗丸,具有填精补肾的功效,用于治疗肾虚引起的腰痛、不育、早泄等[8]。廖宇娇等[9]研究盐制对五子衍宗丸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炮制品组方五子衍宗丸浸出物及鞣花酸、五味子醇甲等8个成分的含量,探究盐制对五子衍宗丸中浸出物及8个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五子衍宗丸中药物炮制后组方有效成分浸出量明显增加,增加程度为盐制组大于药典组。盐制可增加五子衍宗丸有效物的浸出,从而提高补肾疗效。史辑等[10]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后巴戟天中水晶兰苷在组织分布情况,采用HPLC法测定血浆及各组织中水晶兰苷的含量。结果发现在肾组织里的水晶兰苷的浓度最高。盐制可改变药物有效成分在脏器中的分布,使入肾脏的有效含量增加。由此可见盐制可提高药物的有效含量并将其引入于肾。

陈氏系统凝练了辅料炮制的作用,其在书中提出“辅料具陈,初学熟玩”,后世多以此为准则和规范,推广普及了医药知识。这为提升药物疗效和临床辨证治疗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4 融汇贯通 以药制药

“以药制药”是以一些药物炮制另一些药物,以达到增加其药效或去其毒、抑其偏、转其性等效果的传统炮制制药技术[11]。“以药制药”早在汉代就已出现[12],后世不断发展完善。《本草蒙荃》在各药条的炮制中,从时间的控制到火候的把握,从辅料的选择到剂量的确定,系统地把药物配伍理论引伸为“以药制药”的炮制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13],其理论依据来源于药性和七情配伍理论。

4.1 以药性理论指导制药 以药性制药是“以药制药”的理论依据之一。药性的含义也很广泛,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14]。在《本草蒙荃》中说“治疗贵方药合宜,方药在气味善用”[4],对药性制药作了高度的概括,即善于并充分发挥各个药物的气味,以适应不同疾病的需求,如在艾叶条下指出生艾叶其气上达,通过长时间火炙之后其气转而下行,使其功效趋势向下,以更好地发挥其温补的作用。在射干药条下说“凡药剂投煎,务米泔浸宿”,用米泔水来浸润射干,缓和其燥烈之性,清肺而不伤肺。又如在书中记载“取得芫花后用醋煮数沸,后入水浸渍一晚,再取出曝干”可以减轻芫花的毒副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该书除了记载炮制可以改变药性外,还较为详细记载了通过方药组合来改变药物或方剂的性味。陈氏认为,药物佐之以热则热,佐之以寒则寒,又如热者多寒者少,寒为之不寒。在人参条下指出方剂中补气、补血药的多少影响其补气血发挥的方向。如当归补血汤,虽补气补血药均有,但其发挥方向为补血。其开创性的论述,使后世学者深受启发。

4.2 以七情配伍理论指导制药 七情为中药组方的原则和规律。在《本草蒙荃》中对七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加以举例解释。以七情制药在书中较为常见,几乎每个药条下均有论述。如在沙参药条下记载反藜芦,恶防己;白鲜条下,恶桔梗、螵蛸,及茯苓、萆薢;佛耳草条下,以款冬为使;防风条下,杀乌头毒,恶姜芫蔹藜。以防风杀乌头毒为例,其具体的操作方法为,以防风煎汁炮制乌头或捣碎作末炒制乌头。

此外,在七情的基础上,有些中药虽相畏或相恶,但配合炮制使用往往疗效更佳。如“牛黄恶龙骨,黄芪畏防风”[4],两者相配效更良。由此可见,以药制药,需要灵活应用七情配伍理论。

4.3 制药中时间火候等技巧的把握 辅料的选择和配伍固然重要,但药材切制、时间和火候的把握也尤为重要。陈氏十分强调药材切制时的加工软化,提出了“诸药锉时,需要得法或须水渗”[4]。在切制使用器具上也颇为讲究,如咀片玄参时,忌用铜器;在咀片桑根白皮时,需要使用铜刀切制,恶铅忌铁。张南方等[15]研究不同炮制技艺对槟榔中醚溶性生物碱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诸多软化方法中,以文帮砂润法和文帮淋闷法生物碱含量最高,损失较小。可见正确运用润法,可以减少药物的有效含量流失,从而提高疗效。此外润法还使药材切制均匀,饮片色泽亮丽、平坦完整、少有碎边、炸心、翘片等作用[16]。

书中对于时间和火候等细节的把握,也记载得十分清晰。如在炮制附子时谈到,用紧火煮七沸、加童便缓煮一时、曝干、 再用文火复炒。又如炮制萎蕤时,需用蜜水浸一宿,再用文火烘干。此外陈嘉谟在《本草蒙荃》中还首次提出了紧火的概念,书中吸取古徽州当地烹调的火候方式,首倡“紧火”即持续猛烈之明火[4]。

值得注意的是,陈氏也非常重视炮制细节。如芍药虽为滋阴养血之药,但妇人产后切忌勿尝,若不得以使用,需要用肉桂煎酒,再加入芍药渍炒。又如茯苓若作丸散剂久服使用,需要去其赤筋。具体方法为,取茯苓,研细末,入细布袋中,在冷水中揉摆,去清留浊,取粉。

5 医贵通变,药在合宜

陈嘉谟立足临床,治学严谨,用药灵活,善于变通。其在柴胡药条记载,本草注释不能有半字鲁莽,不然万世之后,所误无穷。又在人参条下批判有人不查疾病证候之虚实,直言人参肺寒能用,肺热不能使用。陈氏认为医者要善于变通,炮制选药用药要恰当适宜。因药材的季节、部位、用法、生熟等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各异。如在粟米药条下记载了肾气亏、脾气热用新米;泄痢用陈米;寒中热渴,米蒸作糗;霍乱转筋,米作泔等。又如黄连治疗各种火邪,用不同的方法制炒;黄柏,用不同炮制方法,治疗上中下三焦也各不同。体现了“因病殊治”的炮制方法,这一药性理论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

季节不同,药性不同。如在桑根白皮条下载“以春夏取之则升,以秋冬取之则降”。部位不同,功效不同。如芦根苗破血祛水肿,芦根花止血疗金疮;防风身去上半身风邪,防风梢去下半身风邪。生熟异用,作用各异。如黄芪生用泻火,熟用温中;山慈菇根生用拔毒泄热,熟用化瘀通络。此外还有用法不同,如商陆可煲汤、外敷、调酒等。诸如此者数不胜数,其“医贵通变,药在合宜”的思想贯穿原文始终。

6 殊法炮制 启迪后世

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首次记载了“石膏法”制取秋石[17]。秋石的炼取,主要在秋天进行,原料有童尿、秋露、石膏水、桑枝四物,其记载的方法详细而便于操作。在干漆制取时,得阴湿才干,燥热晴日反不易干。书中还首次详细记载了水银从丹砂中提炼过程[18],即用磁罐取汞。《神农本草经》[19]虽记载丹砂“能化为汞”,但陈氏首次详细记载了其制备过程。此外还记载了轻粉、玄明粉、铅丹、点银成金等制备方法。

又如在“五倍子”药条下,首次记载了“百药煎”的制作过程。弥补了明代本草学著作的空缺。此炮制方法较瑞典药学家舍勒氏制备没食子酸早了200年[20]。可见陈氏在药物炮制学方面造诣非常高。必须注意的是,药物炮制并非全能,临床还应根据具体证候不同,辨证选药。

7 结语

《本草蒙筌》中提出的“凡药制造,贵在适中”的炮制原则,为后世所争相引用,现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炮制三分法,执简驭繁,为十分经典的分类方法。炮制辅料作用的高度概括,使后世辅料炮制更加正规化。发挥“以药制药”理论、详细介绍炮制方法等把中藥炮制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奠定了徽派中药炮制特色。此外,如具有消食功能的鸡内金、止血散热的血余炭等常见药物,均首次见于《本草蒙筌》。但由于为了文词对仗,部分文意表达不太清楚。又如书中记载怀孕佩戴雄黄转男成女等,现在来看多少有些失宜。但瑕不掩玉,此书仍为一部不可多得的本草佳作。

参考文献

[1]王居义,郜晓芹.新安胡澍研究[J].中医文献杂志,2019,37(5):56-59.

[2]张鸣钟.中医名著书名选释——《本草蒙筌》[J].中医研究,2014,27(8):80.

[3]黄辉.《本草蒙筌·序》述评[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8,27(6):12-14.

[4]陈嘉谟.本草蒙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5]马梅芳,高宇源.浅谈哲学思想在中药炮制中的体现[J].国医论坛,2004,19(5):42-43.

[6]明·缪希雍.炮炙大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7]李慧,奚然然,霍晨露,等.中药炮制源流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1,30(11):29-32.

[8]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9]廖宇娇,敖明月,彭颖,等.盐制对五子衍宗丸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J].中药材,2021(8):1851-1855.

[10]史辑,景海漪,黄玉秋,等.巴戟天不同炮制品中水晶兰苷的大鼠体内血药浓度及组织分布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24(5):76-81.

[11]陈绍成.刍谈以药制药[J].四川中医,1988(8):30.

[12]蔡泓,李军,王君明,等.“以药制药”炮制技术的历史沿革理论依据及其现代研究策略[J].时珍国医国药,2017,28(11):2703-2705.

[13]王键,黄辉,蒋宏杰.新安本草方药学术体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174-181.

[14]刘树民,王秋月,卢芳,等.中药引经药性理论溯本寻源与现代研究评述[J].中草药,2020,51(19):5099-5104.

[15]张南方,程燕燕,张义生. 文帮百刀槟榔炮制工艺研究[J]. 中医学报,2015(3):410-411.

[16]曹升.中药炮制润法应用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10):731-732.

[17]王宁,郑宏萍,朱丹.《本草蒙筌》中有关药物炮制加工方法考释[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2):31-32.

[18]何济良.《本草蒙荃》中炮制理论初探[J]. 现代应用药学,1991(1):10-12.

[19]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20]徐树楠,李庆升,刘海丽.《本草蒙荃》的学术特色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Z1):5-6.

(收稿日期:2022-07-01 编辑:刘 斌)

猜你喜欢
本草辅料炮制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热销面料及辅料
炮制专家王琦论现代中药炮制研究的“2个时期3个阶段”
3种姜汁炮制后厚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抑制作用
清半夏炮制工艺的优化
探讨常用藏药材的炮制方法
流行辅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