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归

2023-06-27 19:03吴红斌赵悦李春青
中国大学教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

吴红斌 赵悦 李春青

摘 要:本研究旨在探究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在入学特征、培养过程和毕业结果上存在的差异以及两者结果影响因素上的不同,为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完善提供依据。利用2021年度研究生培养质量反馈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在个体特征和入学动机方面,两类硕士存在显著差异,“殊途”明显;在培养过程方面,专业型硕士生对培养过程的评价整体较低;在毕业去向方面,两类硕士异中有同,毕业生就业部门均90%以上为医疗卫生机构,且就业岗位多为专业技术岗。进一步分析显示,无論对于学术型硕士还是对于专业型硕士,入学特征中的个体特征均能很好地解释两类硕士是否读博,培养过程能更好地解释就业满意度。研究建议,要进一步明确两类硕士培养目标与招生定位;完善培养过程,提升专业型硕士培养质量和学习体验感;增强针对两类硕士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专业型硕士

一、引言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存,二者处于同一层次,但是在培养目标与定位上存在差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同时兼顾学术性;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1]。在研究生教育中,相对博士研究生而言,硕士研究生规模明显更大,毕业去向也更多元化。2020年7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提出,硕士生培养将主要以应用型人才,即专业型硕士为主[2],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1991年开展以来,发展迅速,专业学位类别上发展到47个,层次上从硕士发展到博士,年招生规模增长至60多万人,比例上从占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个位数增长至超过60%[3]。医学教育中,临床医学专业是核心。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并设置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成为医学领域最早开设专业学位教育的专业。 “十三五”期间,我国已形成“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以下简称“5+3”为主体。“5+3”为主体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

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型硕士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毕业后即可获得硕士毕业证、硕士学位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执业医师证,简称“四证合一”)[5],这意味专业型硕士毕业后不再需要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而是实现专硕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并轨[6]。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数据,2019年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毕业生数为8581人,专业型硕士毕业生数为25818人,专业型硕士毕业生数占75.1%,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与学术性硕士之间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专业。

研究生教育中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两分法并不是所有国家的通例,例如在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就没有这种划分[7]。国内相关学者对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刘爱春等人自编学术动机问卷,调查11所高校的学术型硕士,发现学生的学术动机随年级而有所变化[8]。李敏等人基于全国12个省份的调查发现,个体特征、读研动机、工作岗位类型、学用相关度对专业型硕士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9]。此外,不少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探讨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在培养目标、指导方式、课程学习、临床实践、学位论文及质量评价等方面存在的差异[10-11]。还有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探究两种类型硕士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差异。周文辉等人对全国110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的研究生满意度调查发现,专业型硕士的就读体验满意度高于学术型硕士[12]。阎凤桥等人基于首都高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数据发现,专业型硕士具有更多的实习机会、学生具有更强的应用能力[13]。还有研究发现,尽管二者在个体特征和入学动机上存在明显差异,但两类研究生在招考制度的设计上区分度不高,招生未能紧密结合社会行业发展需求[14],以及部分导师按照学术硕士的毕业标准来要求专业型硕士[15],存在培养目标混淆、培养模式类同等问题[16-18]。

尽管当前针对不同类型硕士生培养异同已有不少研究,但就本文关注的研究议题而言,相关研究仍然存在以下拓展空间:从研究对象上看,国内现有文献研究对象的代表性仍有可优化的空间,本研究采用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组织开展的2021年度“研究生培养质量反馈调查”项目收集的全国性数据开展分析,更具代表性。在研究设计上,本研究采用阿斯汀的I-E-O模型(Input-Environment-Outcome),从投入(Input)、环境(Environment)和输出(Outcome)三要素[19],来比较分析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异同,这不仅有利于从培养过程上发现两者在实际状况上的差别,同时对于入口特征和结果特征的分析有助于全面看待两者的不同和进行深入分析。此外,本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两类硕士生培养中入口要素和培养过程要素对毕业结果的影响差异。

二、数据与方法

1.数据采集与样本描述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自2021年度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反馈调查”项目。该项目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于2021年5—7月组织实施。根据调查抽样设计,共纳入全国临床医学类毕业年级硕士生有效问卷数6478份,其中专业型硕士样本量为4623份,学术型硕士样本量为1855份。

2.问卷设计与变量描述

调查对专业型和学术型硕士单独设置问卷,两者问卷基本结构保持一致。根据不同类型学位培养情况,对个别问题进行调整。问卷设计遵循“入口”—“(环境)过程”—“结果”的基本结构,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培养过程和毕业去向等。入口变量包括个体特征和入学动机两个方面。个体特征变量包括性别、父母受教育年限、家庭ISEI(International Socio-Economic Index)指数和家庭年收入。其中,样本中男性占比59.4%,女性占比40.6%。父母受教育年限由父母任意一方最高受教育年限生成,均值为11.03年。家庭ISEI指数根据父母的职业依据中国标准职业代码转化为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其取值由父母任意一方最高ISEI指数生成,均值为33.87分;家庭年收入平均值为6.58万元。

入学动机包括3个题项:“你因为学术科研而选择读研”“你因为工作择业而选择读研” “你因为工资薪酬而选择读研”(以下简称:学术科研、工作择业、工资薪酬),题项采用5点计分,从1~5分,分值越高代表对这一题项表述的认同度越高。

培养过程包括8个部分,每个部分包括若干题项:①导师日常交流(共9个题项,包括导师科研学术指导、日常生活交流等);②导师论文指导(共2个题项,包括导师在学位论文选题中进行有效指导、导师在研究中给予有效指导);③課程质量(共9个题项,包括课程内容满足学习研究需要、教师课前准备充分);④院系环

境(共4个题项,包括学生可以自由求教、学生之间学习效果好、所在团队能通过合作提升研究能力、严谨治学的学术氛围);⑤学术交流(共5个题项,包括与其他教师有学术互动、学术交流活动丰富、提供国际交流支持);⑥同伴交往(共3个题项,包括经常与同伴参与课外活动、经常与同伴进行日常谈话、有理解和鼓励我的朋友);⑦院系管理(共8个题项,包括招生方式公平合理、考试组织得当、通知及时清楚、提供良好就业服务等方面);⑧学业考核(共6个题项,包括严格执行期中期末考核、毕业论文开题等方面)。此外,我们还加入每周学习工作时长,以及心理健康变量(共2个题项,包括“我经常感到快乐、我经常感到充实”)。除学习(临床医学专业无论是专硕还是学硕均基本在医院,学习与工作并不能明显区分,在此用“学习工作”表述)工作时长外,所有题项均采用5点计分,从1~5分,分值越高代表对这一题项的表述认同度或满意度越高。为测量各部分的信度和结构效度,分别对入学动机、培养过程的各部分量表进行信度检验发现,各部分Cronbach α

在0.75~0.95之间,问卷的信度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对各部分量表进行效度检验发现,KMO值均在0.80以上,Bartlett球形检验系数小于0.001,各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在培养过程的差异性分析以及回归分析中,除每周工作时长外,我们将各部分的因子得分作为测量各部分指标的取值。

结果变量包括毕业去向和就业满意度。毕业去向分为攻读博士学位和就业两个方面,分别对应问卷中“你是否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你是否已有明确的就业去向”2个题项。确定读博的样本占样本总量的22.0%,确定就业去向的样本占样本总量的50.8%,27.2%的样本为尚未确定工作或读博。在结果变量中还调查了已经确定就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对应的题项为“你对当前就业结果的满意度”,该题项采用5点计分,从1~5分,分值越高代表学生就业满意度越高,就业满意度均值为3.68分。此外,问卷还设置了2道开放性问题:“你在读研期间最大的收获”以及“你所在学校(院系)在硕士培养方面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3.实证策略

(1)描述性统计及差异性检验

研究先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差异性检验的方法,对两类硕士在入学动机、培养过程和毕业结果进行分析。对于连续性变量检验发现,各变量均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两类硕士在入学动机和培养过程上的差异。对于分类变量,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两类硕士间的差异。

(2)回归分析

结合阿斯汀的I-E-O理论,学生的入学动机、培养过程可能影响结果产出,同时个体特征、院校特征也可能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Logit回归采用学生是否读博作为结果变量。取值为1表示攻读博士学位,否则取值为0。模型设定如下:

ln[]=α+Pijθ+Mijβ+Xijγ+Sjδ+ξij (1)

其中下标i表示个体,j表示个体所在高校,P指学生选择读博的概率,Pij为一系列个体特征变量组成的向量,包括性别、父母受教育年限、家庭ISEI指数和家庭年收入。Mij为入学动机变量组成的向量,包括学术科研、工作择业、工资薪酬。Xij为培养过程各部分因子得分组成的向量,包括导师日常交流、导师论文指导、课程质量、院系环境、同伴交往、院系管理和学业考核,还包括学生的周工作时长与心理健康。Sj为一系列院校特征变量组成的向量,包括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院校所在地、院校层次。θ、β、γ和δ分别衡量了个体特征、入学动机、培养过程、院校特征与结果变量的相关性,ξij为误差项。

就业满意度的操作性定义为“您对当前就业结果的满意度”,该变量为定序变量,取值范围在[1~5],分值越高说明就业满意度越高,因此采用有序Logit回归分析。具体模型设定如下[20]:

P(Y=K|Xh)= (2)

其中,Y代表就业满意度评价,给Y赋值(k=1,2,…,5);X表示一系列影响就业满意度的因素(相关表达和(1)相同),以及一系列工作特征组成的变量,具体为:就业薪酬、工作是否为经济发达地区(本研究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视为经济发达地区)、工作部门(是否为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性质(是否为专业技术岗)和专业匹配度(工作和专业是否匹配)。其中,xh表示第h个影响因素(i=1,2,…,m),m是影响因素的个数。建立累计模型:

Logit(Pk)=In[P(Yij≤K)]/P(Yij≥K+1)=?αK+λX(3)

其中,Pk是就业满意度评价属于某一程度的概率,Pk=P(Y=K),(k=1,2,…,5);(X1,X2,…, XTm)表示一组自变量;αk是模型的截距;λ是一组与对应的回归系数得到的估计,在X给定的情况下,就业满意度达到k级的概率就可以通过下式得到:

P(Y≤K|X)= (4)

(3)夏普利值分解法

使用夏普利值分解法(Shapley Value Decomposition)分解个体特征与入学动机、培养过程和院校特征对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是否读博及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差异的贡献程度。使用该方法时,首先进行被解释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回归,然后在回归的基础上分解出不同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变异来源的贡献程度,进而对不同解释变量的贡献程度进行排序。

三、研究结果

1.个体特征与入学动机

表1所示为临床医学专业不同学位类型专业学生的个体特征和入学动机比较。从个体特征来看,学术型硕士整体家庭背景更好,在父母受教育年限、家庭ISEI指数和家庭年收入上显著高于专业型硕士。差异性检验发现,两种类型硕士的入学动机存在显著差异,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与学术型硕士相比,专业型硕士择业动机都更强。

专业型硕士的问卷中增设了“与学术学位相比,专业学位有更多实践实训的机会”“专业学位比学术学位更容易获取”“专业学位的学制比学术学位短”三个问题。结果显示,86%的专业型硕士认为自己比学术型硕士有更多实践实训的机会,67%的专业型硕士认为自己比学术型硕士更节省时间成本。这说明,更多实践实训的机会和更低的时间成本可能是吸引学生报考专业型硕士的因素。

2.培养过程

表2为两类硕士在培养过程上的差异性检验结果。在对导师的评价上,专业型硕士对导师的满意度高于学术型硕士。而学术型硕士在课程质量、学术交流、同伴交往的评价上显著高于专业型硕士。此外,二者在学习工作时长、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而言,学术型硕士每周的工作时间显著长于专业型硕士,而专业型硕士的心理状况显著好于学术型硕士。

3.毕业结果

(1)毕业去向与就业满意度

表3为两类硕士在毕业结果的差异分析。不同类型硕士生在工作所在地、就业部门、岗位性质、与专业匹配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两者在就业薪酬和就业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就业薪酬方面,专业型硕士就业薪酬的均值为11.68万/年,学术型硕士则为11.43万/年。在就业满意度方面,专业型硕士就业满意度平均得分为3.69分,学术型硕士则为3.67分。从工作所在地来看,学术型硕士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比例更高。两类硕士毕业生进入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比例都超过90%。二者的就业岗位性质存在显著差异,且在1%显著性水平上呈现显著。大部分毕业生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所占比例分别为91.90%、81.80%。专业型硕士的工作与专业匹配度更高,97.60%的专业型硕士认为工作与专业匹配。学术型硕士读博比例显著高于专业型硕士,其中专业型硕士攻读博士学位占比22.00%,学术型硕士为28.40%。

(2)毕业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表4中模型1~2以是否攻读博士学位为结果变量的Logit回归结果。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男性读博比例高于女性,且这一结果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家庭ISEI指数和家庭年收入高的学生选择攻读博士学位的概率更高。入学动机方面,无论是对于学术型硕士还是专业型硕士,学术科研动机均对学生选择攻读博士学位具有正向显著作用,学术科研动机每增加1个标准单位,学术型硕士读博概率增长36% (计算方式:[(e0.309?1)*100%],下同),专业型硕士读博概率增长37% 。在培养过程中,不同因素对两种类型硕士读博选择影响程度各异。对學术型硕士而言,导师日常指导对读博选择具有积极影响,日常指导每增加1个标准单位,学术型硕士的读博概率相应增长11% 。而对于专业型硕士来说,导师日常指导和论文指导对是否读博并不产生显著影响,而良好的学术交流如师生互动、学术会议参与等有助于提升这一群体读博的概率。对两类硕士生,在控制其他条件下,学习工作时长越长,学生选择攻读博士学位概率越高。在院校特征上,不同所在地院校和不同层次院校学生是否读博存在显著性差异,东部地区、“双一流”高校的学生读博概率显著更高。

模型3~4是以就业满意度作为结果变量的有序Logit回归模型。在个体特征上,仅有家庭年收入对专业型硕士的就业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入学动机上,工作择业的入学动机对专业型硕士的就业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培养过程上,无论是专业型硕士还是学术型硕士,院系管理和心理健康对就业满意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院系管理对专业型硕士的就业满意度影响程度更大,而心理健康对学术型硕士的就业满意度影响程度更大。对于专业型硕士而言,学习工作时长对就业满意度具有显著负影响。在工作特征方面,毕业就业薪酬对两类硕士的就业满意度均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对专业型硕士的就业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专业匹配度对学术型硕士的就业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学用匹配得分每提升1个单位,就业满意度上升一级的概率提升58.31%。无论对于专业型硕士还是学术型硕士,不同院校层次间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5所示为上述回归模型的夏普利分解结果。可以看出,在读博选择方面,对学生是否攻读博士学位贡献程度最大的是个体特征,对学术型硕士生和专业型硕士生来说,个体特征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9.35%和37.74%。培养过程能很好地解释就业满意度,对学术型硕士来说,培养过程的解释力为64.15%。而对于专业型硕士的就业满意度,培养过程解释力高达70.05%。工作特征对两类硕士的就业满意度差异的贡献程度并不明显,均不到5%。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从入口上看,两类硕士在个体特征和入学动机上具有显著差异。

从学生的个体特征来看,两种类型硕士生存在明显差异。学术型硕士父母受教育年限更长,家庭经济背景更好。两类硕士生在入学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学术型硕士而言,专业型硕士在科研志趣和工作追求上均高于学术型硕士。根据开放题和进一步的访谈调研显示,大多数专业型硕士非常注重并轨后专硕期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提供的实训机会,并认为相对于学术型硕士,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成本,这就导致在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中,专业型硕士学位更受学生青睐。

(2)从过程上看,专业型硕士对培养过程评价较低,学术型硕士学习工作时间更长、心理健康欠佳。

专业型硕士对培养过程的评价较低,尤其是在课程质量、学术交流、同伴交往等方面。一方面,专硕期间的规培时间过长可能对基础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造成挤压。“规培过于严苛、时间过长,加上夜班每周学习工作时长远超80小时”(医科大学A,女),且“一些科室的带教老师可能会限制学生的正常轮转”(医科大学B,女)。另一方面,规培期间待遇不高。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在规培基地充当“免费劳动力”,且存在院校没有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住培研究生的待遇政策的问题。对于学术型硕士来说,他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学习工作,但心理健康状况不如专业型硕士。在现行制度空间下,学术型硕士毕业后没有规培证书,如果想要在医院从事执医工作,还需要参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此外,学术型硕士的毕业要求更高,多数院校对学术型硕士的论文发表都有刚性要求,学术型硕士的日常科研压力更大,这可能导致学术型硕士虽然在临床轮转时间上少于专业型硕士,但学习工作时间更长。

(3)从结果上看,临床医学生毕业大多进入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个体特征对是否读博的贡献率最大,培养过程能够很好地解释就业满意度。

毕业结果主要包括读博和就业满意度两方面。从读博比例来看,学术型硕士的读博比例为28%,高于专业型硕士的22%。回归结果显示,是否读博受性别、家庭背景、学习工作时长等个体特征影响较大。基于学术科研动机入学的学生更倾向于攻读博士学位。从就业去向上看,医学的专业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就业路径,学生的就业部门和岗位相对确定。无论是学术型硕士还是专业型硕士,均有9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进入医疗卫生机构,且91.9%的专业型硕士从事专业技术岗。无论是学术型硕士还是专业型硕士,就业满意度受培养过程影响较大,提升院系管理和心理健康能显著提升就业满意度;在工作特征上,提升就业薪酬待遇能够显著提升就业满意度。

从就业部门类别和是否读博来看,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存在一定的差异。学术型硕士尽管被认为是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但在确定就业去向的学术型硕士中,到医疗卫生部门就业的比例也超过了9成,且大部分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专业型硕士的使命是培养临床医生,但该群体攻读博士学位的比例也达到22%。

2.相关建议

第一,明确招生定位。尽管不同类型硕士生在入口上存在显著差异,但研究生考试的入学选拔、招生方式的区分度并不高。一般而言,研究生招考在形式、内容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较多采用笔试加面试结合的考核方式,可能难以反映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之间招生的差异,难以在入口关有效鉴别考生究竟是在科学研究领域更有发展潜力,还是在临床实践方面更有培养前途。在“5+3”為主体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后,专业型硕士学位比学术型学位更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

第二,完善培养过程。对专业型硕士来说,应进一步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的统一,加强院系管理、提升师资建设、课程质量水平,确保专业型硕士在不同科室进行轮转,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住培研究生的待遇政策,加强专业型硕士与带教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创造环境并提供机会加强不同类型、科室硕士之间的同辈交流机会,提升专业型硕士培养质量。对学术型硕士来说,应增强导师、带教老师、辅导员对学术型硕士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并有效跟踪其发展。

第三,增强未来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刘凌宇等人通过对2017年全国学术型硕士毕业生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19.31%的学生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21]。本研究显示,临床医学专业读博比例为24%,读博占比相对较高。医学院校教师、管理者应当及时关注学生的未来规划和读博意愿,为有志于读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读博通道。在医学教育的毕业后教育阶段,可以逐步实现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如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已经开始试点专培专博并轨。“5+3”为主体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后,专业型硕士毕业之后可以获得规培证进入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而学术型硕士则还需要再进行3年的规范化培训,显然不具备与专业型硕士等同的就业竞争力。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学术型硕士招生比例逐年下降,并由于在就业上的差异引发相关争议,未能得到相关政策部门的关注。院校应针对两类硕士的不同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总体而言,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在个体特征、入学动机和培养过程上存在一定差异,“殊途”明显。两种类型硕士生在毕业去向上异中有同:学术型硕士的读博比例高于专业型硕士,但相差程度并不明显。从就业结果和毕业去向来看,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同归”的。无论是学术型硕士,还是专业型硕士,确定就业去向的毕业生进入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比例都超过了九成,且主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很高的同质性。可见,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殊途同归”的结果。“5+3”为主体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确定后,专业型硕士的优势更明显。如果很难在出口上做好分流,那么,在硕士层次仅保留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学位,或将会是一个解决方案。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马永红,张飞龙.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国际趋势及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03):142-150.

[2]中国教育新闻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迈向新征程[EB/OL].(2020-10-19)[2021-12-29].http://www.jyb.cn/rmtzgjyb/202010/t20201019_366231.html.

[3]中国研究生.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30年[EB/OL].(2021-11-17)[2021-12-29].https://mp.weixin.

qq.com/s/8qex0TZBb4mnNqghjrNQIg.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A/OL].(1998-02-04)[2021-12-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199802/t19980204_163523.html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A/OL].(2018-10-08)[2021-11-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0/s7952/201810/t20181017_351901.html.

[6]汪玲,贾金忠,段丽萍.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5+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03):3-6.

[7]陈洪捷,沈文钦,吴彬,等.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专家谈[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05):6-14.

[8]刘爱春,谭顶良,赵小云.学术型硕士生学术动机的调查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4):6.

[9]李敏,陈洪捷,沈文钦,等.专业硕士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6年全国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41(05):9-17.

[10]汪玲,何珂,包江波.临床医学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06):81-84.

[11]顾越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J].江苏高教,2012(01):108-110.

[12]周文辉,黄欢,牛晶晶,等.2021年我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08):11-20.

[13]阎凤桥,李欣,杨钋,等.专业學位硕士生与学术学位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4):8.

[14]胡伟力,陈怡婷,段昌柱,等.深化医教协同视域下临床医学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实践及其深层困境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308(07):38-42.

[15]胡伟力,陈怡婷,谢鹏,等.基于“5+3”改革加强临床医学术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8):29-33.

[16]胡玲琳,潘武玲.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5,25(10).

[17]汪洋,宁黎,余全红,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山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4):57-62.

[18]师悦,汪霞.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需要什么样的培养环境——基于硕士生意见调查的实证研究[EB/OL].(2021-11-16)[2021-12-29].https://mp.weixin.qq.com/s/mrX4XRiddC0y4eUkqKQPOQ.

[19]臧悦,吴红斌,程化琴.阿斯汀I-E-O理论视野下专门职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香港大学医学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为案例[J].教育学术月刊,2020(02):56-63.

[20]Wooltridge J M . Econometrics Analysis of cross-section and Panel Data[J]. Mit Press Books, 2001.

[21]刘凌宇,沈文钦,蒋凯.谁接受了博士教育:家庭背景对博士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J].大学教育科学,2019,(06):51-60+1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博士毕业生的初职获得与早期生涯发展追踪研究”(编号:71974004)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中国青年医生培养与成长追踪调查”(编号:BMU2021YJ011)]

[责任编辑:杨裕南]

猜你喜欢
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
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基于基层医疗卫生需求的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的探讨
探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新医改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中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5+3”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思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