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时代央视科教频道电视节目的网络影响力

2023-06-27 07:17周涛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3年11期
关键词:网络传播媒体融合电视节目

【摘要】当下,媒体融合发展整体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我们要进一步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关键词】媒体融合;电视节目;网络传播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3.11.063

1.电视节目的“网络影响力”的含义

电视节目“网络影响力”是指网民对所收看的电视节目通过在网络上收看、点击、分享、互动、发布评论信息等方式,体现于左右网民的观念和行为的作用力。媒体融合传播时代,单一的收视率已经无法全面体现电视节目的影响力和传播价值,根据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的“CCTV电视节目网络传播影响力研究”指标体系,从网络媒体关注度、网民评议度、网民美誉度、微博微信提及量、视频点击量五个维度对电视节目的网络影响力进行综合考评。

2. 电视媒体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21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目前全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手机网民占98.6%。各类媒体之间,特别是互联网与电视之间高达95.2%的受众高融合现状为媒体融合奠定了现实基础。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即便是看电视,电视机大屏已不再是唯一乃至主流的收看渠道,下列数据有力地支撑了这样的观点。在收看电视的方式上,“用手机看电视”和“用电脑看电视”的受众占比最高,分别达25.6%和23.7%。而通过“一般有线电视看电视”的受众占比仅为13.6%。可以看出,当下手机屏、电脑屏已取代电视屏成为收看电视节目的主要渠道。

由此看来媒体的多元化发展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增长,使我们不得不面对新的现实:必须争取年轻观众,必须争取新媒体。这不但是行业竞争的需要,也是争取传播阵地的主动战。那么,在央视这个承载着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使命的媒体平台上,如何用春风化雨的方式、丰富多彩的传播手段扩大影响力,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才能实现电视节目的“现象级”传播呢?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年初对总台工作的重要指示是“守正创新,把新媒体新平台建设好运用好。”所以,电视节目的目标不仅是做好节目、传递正能量,而且要打造大小屏幕“全面开花”的传播力、影响力,让好故事、正能量辐射得更广。

3. 科教频道电视节目网络传播特点

3.1 创新“头条工程”融媒体矩阵传播,通过节目网络化“破圈”推动主题主线深入人心

面对当前全媒体时代传播方式和舆论生态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科教频道实现全台首页、首屏、头条同频共振、集中发力,奋力提升领袖宣传报道效果。针对新媒体受众移动化、碎片化、视频化特点,频道依托自身积累的内容优势,在领袖报道中推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新媒体及全媒体产品。如12集系列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在总台全媒体平台多语种立体化推出后,迅速引发海内外强烈反响,总触达人次47.98亿,触达海外受众超过19亿人次,充分展现了大国领袖的魅力风范。此外,科教频道和央视网联合推出文献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针对青年群体量身定制融合传播产品吸引青年关注,从马克思生平不同侧面创作发布微视频《马克思17岁立志 为人类而工作》等,展现马克思不朽的一生。截至5月7日,“时空对话·不朽的马克思”系列原创微视频全网累计播放量超过1.1亿次,4个原创微视频播放量均超过百万。这些作品推动了新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用情用功用心宣传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3.2 充分运用网络视听新技术新手段,创新融合“思想+艺术+技术”,有效提升节目传播效果

如科教频道推出5集4K科学纪录片《飞向月球》,展示我国在探月工程中的最新探索和科技成就,节目创新提出了“原创混合现实”制作模式,实现设计、置景、动画、调色、效果、预演、录制现场实时调整与反馈等多工种一体化协同作战,节目用AR、VR、MR等技术营造沉浸式虚拟视觉效果,并结合4K超高清拍摄、数字特效等手段,对复杂科学问题进行通俗直观的原理解讀,让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虚拟与现实交相辉映,是推动科普软实力跃升的一次重要探索,激发了网民的科普热情,短时间内吸引不同受众的关注,为话题持续发酵打下了基础。此外,科教频道自主原创的大型文化益智类节目《绿水青山看中国》创新跨屏互动,推出“猜猜我在哪”征集问答预热互动产品,将壮丽景观、民居建筑、风土人情、特色美食等融入互动问答中,形成乡情乡愁特色网络题库。其次节目向纵深挖掘资源,拓展全网传播,用微视频、原创推文、互动采访等形式推出“不一样的撒贝宁”“赛场遗珠”“节目冷知识”等7个系列推介产品,结构化编排各类视频近170条。节目多终端覆盖人数超4.9亿,微博账号发起“绿水青山看中国”和“猜猜我在哪”社交互动,总阅读量近3000万。伴随节目热播,“清水绿岸”“海绵城市”“蓝天保卫战”“生态屏障”“美丽乡村”“长江经济带”等生态热词在网上刷屏。

3.3 精心设计节目环节,细心打磨传播手段,引发“现象级”话题

如科教频道最热门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该节目按照“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思路,精心设计全媒体传播,仅《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全网触达人数超过41.6亿,阅读量和视频播放量超过6.67亿次。节目将融合传播设计贯穿节目策划、创作、传播全流程,依托选手、嘉宾、主持人等热点制作系列融产品,将“看诗词大会、品诗词文化”打造成节日现象级热门话题。其次节目抓住“全息媒体”特点,形成多样态立体传播矩阵。综合运用图文、视频、游戏、海报、官网等形式,开设摇一摇同步答题和擂主及冠军竞猜伴随式跨屏互动,参与网络实时同步答题人次超过3998.7万。三是突出“全员媒体”特色,打造深度参与的社会文化盛宴。推出“我来秀照片”征集活动,共有4.9万个家庭上传照片;发布“这上万张照片,汇成了他们的诗词梦”原创推文,将传播视角下沉到基层观众的人生故事,带动参与活动的用户自发传播。四是发挥“全效媒体”作用,实现分众传播、精准到达。根据节目播出进程中的网络反馈,用数据分析手段适配不同用户需求调整融产品投放计划。从社交媒体的传播趋势图可见,有关《中国诗词大会》的话题最先由微博形成,经过节目组官方微博的持续推广,仅仅6天时间,微信平台就已强势崛起,与此有关的微信信息增至1.2万余条,并形成了一个持续一周左右的“峰值平台”。也就是说,播出不久,这档节目就在微信平台赢得了具有持续性的关注度。与电视传播相比,微信平台具有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优势,能够将媒介议题引入人际沟通,使之成为人们日常实践的组成部分。就《中国诗词大会》的微信传播而言,通过微信好友的相互转发,节目中的诗词歌赋及其所蕴含的审美风范,逐渐被人们内化、吸收,增强了广大观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就拿《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为例,令观众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来自上海的00后高中生武亦姝。她在《中国诗词大会》本季比赛的总决赛上夺得冠军,被网友们盛赞:“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从传播趋势图可见,自武亦姝2月1日亮相节目开始,各媒体的报道量从700余条直线攀升至1万多条,短短5天时间,信息体量增加了15倍之多,远远超过节目本身报道量的增长幅度。网友们用“强悍”“厉害”“偶像”“女神”来形容这位素人选手,使其成为文化“造星”的典型代表。

3.4 精心打造主持人网络个性化IP,持续扩大节目传播影响力

互联网上,每一个用户都是人格饱满、具体可感的个人,是发起“使用”行为的主体,这直接影响受众对主持人传播的普遍心理预期。不管经由什么渠道,受众都热切期待着,对话的另一端是一个对等的、有充分自觉意识的独立个体,有丰富立体的人格表现,而不是操着程式化“表演”的模糊面孔。作为主持人,对电视媒体而言,是电视台整体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视台的宝贵资产。随着媒体融合发展,主持人的形象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主持人跨平台、跨领域合作逐渐成为新常态。以《中国诗词大会》主持人董卿为例,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卿一直以来都贴着“晚会主持人”的标签形象。但在主持《中国诗词大会》期间,她时常脱口而出中外诗词,即兴点评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在网络上引起强烈反响,形成新的文化主持人形象。如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八期争霸赛中,攻擂者遗憾离场,董卿送给攻擂者一句陆游的诗:“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在节目中,她还即兴与专家们讨论起“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的由来,并即兴朗诵出两种不同的对句。之后的《朗读者》节目,董卿作为制片人,负责整个节目的策划、运营,进一步强化了她的知性形象。董卿的传播形象成功转型为“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文化型主持人”,并将影响力延伸到网络舆论中,成为具有独立生命力的全网IP。

4. 科教频道节目网络传播遇到的突出问题

频道特别项目和常规栏目在媒体融合上发展极不平衡,反差明显。常规栏目在媒体融合上依然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未实现从“相加”到“相融”的转变。

媒体融合创作、管理、考评体制尚未建立,创作人员缺失,经费不足。各栏目媒体融合专员(新媒体专员)不“专”,员工媒体融合意识不强,依然以传统媒体的思维运营新媒体。

“短视频”创作严重不足,仅仅满足于做大屏和小屏之间的“搬运工”,掐头去尾、红烧中段、简单切条。新媒体传播渠道少,用户体验不佳,影响力弱,融合产品创新研发和运营能力亟待提高。

主持人网络资源开发不够,表达方式不太贴近年轻人的语言特点和接受习惯。

品牌栏目、节目在新媒体平台上遭遇侵权现象严重,网上盗用栏目名称牟取经济利益现象时有发生,存在网络舆情管控风险。之前笔者做过这方面调查,在对频道5个栏目媒体融合发展调查研究中,一些品牌栏目在新媒体平台上遭遇侵权现象严重,其中盗用《百家讲坛》节目名称和内容的新媒体账号共64个;微信微博上包含《探索发现》名称、LOGO的公众号、账号超过10个;《健康之路》在微信、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今日头条等咨询平台也有相当名称、图标、节目内容盗用的现象。一方面频道品牌栏目在新媒体传播上遇到种种困境,自有发声平台渠道少,影响力、传播力不足,另一方面盗用我们品牌栏目名称、内容资源的账号、平台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

5. 提高央视科教频道络影响力的措施

5.1 创新“栏目+频道”机制体制,以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今后,频道要将重点项目“融合传播”一体策划的“标配”要求,扩大推广到栏目层面,以2020年频道改版推出的三个创新融合栏目为试点,在策划立意上强调“流量意识”,在设计环节上注重社交互动,在频道编排策略上尝试“5+2+滚动更新”,充分体现“台网并重、先网后台、移动优先”,提升频道的引导力、传播力、影响力。在效果评估上,广泛借鉴新媒体的点击量、回看率等核心指标的评估价值,将融媒工作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此外,着力解决“媒体融合专员”不“专”的问题。建立媒体融合相关创作、管理、考评机制,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充实频道新媒体岗位人员,盘活科教节目的内容资源,打造一支“特色鲜明”的媒体融合传播的专业团队。

5.2 以“短视频”为重点突破口,增强科教新媒体引导力、传播力、影响力,打造差异化融合的科教节目传播矩阵

随着5G时代的加速到来,短视频已成为融合传播的主战场和激战区,虽然传统的新闻报道依然是新媒体传播的主要内容,但以知识科普为代表的软资讯,得到了超过半数用户的认可。而我们频道的节目恰恰是这种科普类的软资讯的主要内容来源。今后频道将增强新媒体用户意识,破除曾经固守的电视疆界,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自身特性。深入分析移动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全面提升创作队伍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激发融合产品的创新研发,打造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融媒体力作,建设国家社教传播的第一全媒体平台。频道将充分吸取《中国诗词大会》《飞向月球》等特别项目的成功经验,打造多样态立体传播矩阵。综合运用图文、视频、游戏、海报、官网等形式,实现电视和新媒体的差异化融合。同时在“央视频”试点开发名主持人、名记者账号,打造主流媒体自己的网红。

5.3 充分利用数字化视听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新发展

今后频道要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发掘、信息可视化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AR、VR、MR等新科技,不断培植和强化技术基因,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到信息采集、生产、分发、接受、反馈全过程,并将技术要素有机融入媒体组织肌体,由以前的“人找信息”升级到“信息找人”,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5.4 切实增强频道员工媒体融合思维意识,提升学网、用网、管网水平

媒体融合,关键在人的融合。频道将“融合传播”培训作为硬性要求在全频道扎根落地,于2019年年初制定了频道“融媒体”系列培训方案,截至12月,频道共举办了主题为《如何做好电视节目的互联网传播》《短视频的传播现状与融合创新》《用“新形式”讲好“老故事”》《融媒时代,大小屏如何进行深度互动》《虚拟演播室及VR体验》等七场融媒体培训。要求频道全员参加“融媒体”主题培训每人每年度不少于2次,并纳入年终考核内容。同时频道将增强阵地意识,从政治的高度将党管媒体的原则贯彻到新媒体领域,建立健全新媒体舆情收集反馈机制,做好分析研判,牢牢掌握网上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018年版)[J].奋斗,2018(15):16.

[2]阚兆江.不忘初心 开创科教频道新局面[J].电视研究,2018(01):10-12.

[3]王昕.媒体深度融合中的"中央厨房"模式探析[J].现代传播,2017(09):128-129.

[4]任曉东.新时代央视媒体融合发展路径探析[J].新闻战线,2017(10):85-86.

[5]孙力.整合资源求创新 跨界融合促发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08):71-72.

作者简介:周涛,江苏泰兴,中级.

猜你喜欢
网络传播媒体融合电视节目
新媒体时代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从《大鱼海棠》看中国动画与新媒体的关系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