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走心”家访打开家校合作的正确方式

2023-06-28 00:35李根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3年2期
关键词:小何走心小张

李根

家访作为家校沟通的一种典型形式,历经时代更迭而屹立不倒,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自身教育实践中的家访情况,初步探索作为一种“走心”的教育形式,家访的高度、深度和温度要如何体现,家訪在家校合作中如何发挥好的作用,以期对学生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走心”家访引领家校合作的高度

每一位教师出于工作需要或教育责任,都曾在或将在家访的道路上辗转前行,将其当成家校沟通和合作的桥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真正能够做到用心去对待每一次家访,达到“走心”的程度,这样的教师并不多见。

“走心”家访给家访赋予了教育的高度。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担任班主任的教师更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在家访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仅仅浅尝辄止,那家访就会失去它本身的价值,教师借助家访解决的学校教育和教学问题的目的将无法达成,家长借助家访解决家庭教育和管理问题的期待也将成为泡影。

以笔者身边的事情为例,有些家长听说教师要家访,第一反应是委婉拒绝。他们认为平时与教师沟通得“挺好”,没必要让教师再“辛苦”一趟了。即便有家长欣然接受了,在家访的过程中,也是花样百出。家长会领着教师参观孩子的房间,聊聊家常,等到时间差不多了,家访便结束了,这样的家访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意义不大。

那么应该如何改变呢?两个字:“走心”。家访前,教师要先了解学生学情,认真筛选出真正需要家访的学生,明确家访的主要目的,预设通过家访可能取得的成效,然后了解被访学生的家庭信息,为后面的家访沟通做好准备。家访时,除了要注意人际沟通的相关技巧,还需要站在教师的角度上看待学生的教育问题,指导家长合理规划孩子的教育。

许多教师会在低年级学生家长面前强调习惯问题,指导家长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减少后期学习影响;给中年级学生家长渗透小升初意识,提前规划,做好准备;给高年级学生家长谋划孩子的长远学习方向等。这种“走心”家访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专业性,真正访出教育的高度。

二、“走心”家访直击家校合作的深度

每一个家庭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每一个学生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同,学生的学习问题频现,这都是正常教育规律的体现。想要借助一次家访就一劳永逸,彻底解决家长和学生的教育、学习问题是不切实际的。但是,教师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家访行为,用“走心”的态度来践行家访活动,让家访变得有深度、有力量、有魅力。

以我所教班上的一次家访为例。小张是班级里出了名的“调皮大王”,他喜欢在课间追逐打闹,课上也坐不住,惹得各科教师频频找我诉苦。后来,我选择联合家长开展针对小张的家校“治疗”。利用下班时间,我实地走访了小张家,意外得知了小张父母离婚的消息,明白曾经在学习上要强好胜的他现在就像泄了气的皮球,萎靡不振的原因。父母离婚后,一直是父母、教师眼中乖孩子的他渐渐自暴自弃起来,以至于如今的小张早已成为别人眼中的“坏孩子”。小张的经历既让我感到惋惜,又深深地触动了我敏感的神经。过去一个月积聚的对小张的怨气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我除了一如既往地安抚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情绪之外,还给自己增加了一个任务——和小张闲聊。“听说你曾经的目标是上市重点中学,能和我聊聊吗?”“这两天科学老师没来告你的状哦!”“周末有什么安排吗?”……从学习到生活,再到漫无边际的琐碎小事,我和小张的闲聊话题天马行空。

“小张,今晚我去你们家家访哦!”小张赶忙抬起头,“哦”了一声,惊奇地看着我,自言自语:“不是才去过嘛!”但是,他的眼神里早已没有了之前的不屑。第二次走进小张的家,小张在书房里安静地写作业。小张的爸爸也告别了以往悲观消极的情绪,对小张的学习变得格外上心。我和小张的爸爸反馈了小张近期的学习和表现,既对他的进步给予了充分肯定,又提出了需要家长坚持和配合的地方。第二次的家访,让我、小张的爸爸以及小张都品尝到了教育的甜蜜。

就这样,短短一学期,我对小张进行了三次家访。每一次的家访都有所针对,层层深入,带给我别样的感觉,也激发了小张向上向善的动力。如今的小张早已成为班级中的佼佼者。

其实,在对待小张的问题上,我并没有什么高明的方法,仅仅做到了两件事情:一是“走心”地对待一切,二是有针对性地多次家访。我将二者有机融合,让家访铸就了教育的深度,教育和转化了学生。

三、“走心”家访彰显家校合作的温度

做人要有情有义,做教育也需要有情有义。“走心”的家访,正是教育有情有义的体现,也是品尝教育有滋有味的前提,更是传递教育温度的媒介。

小何是我所教班上一名特殊的学生,他无法像其他学生一样接受来自学校、教师和同学们的爱。12岁的他本该上六年级,可是却因为身体原因早早休学在家。我接手这个班时,小何以前的同学都已经上六年级了,我没有教过小何,和他甚至连面都没有见过。眼见一学期的学习和生活就要结束了,在处理期末繁忙工作之余,我从《成长的脚印》这本学生成绩册中认识了小何。一年级门门全优,三好学生;二年级依然门门全优,三好学生;三年级……没想到,生病休学前的小何竟然这么优秀,这个学生的形象不断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

于是,利用学期末的间隙,我决定对小何进行一次家访,去深入了解一下这个素昧平生却又让我牵肠挂肚的学生。

在小何外婆的指引下,我终于见到了小何。他个子不高,身材比较壮实,可能跟长期用药有关,脸上挂满了倦态。我一把抓住了他的手,热情地和他打了招呼。在小何家里,我们聊了许多,既有生活上的关切,又有学习上的指引,更有我对他勇战病魔精神和行为的鼓励。那一天,小何的状态非常好,他的家人也表现出了少有的满足。从小何家里出来,我的内心一下子舒展开来,积压了一学期的纠结、不安一扫而光。他是我班上的学生,虽然我一天都没教过他,但是我用家访弥补了对他缺失的爱,传递给他教育的温暖。

家访,这种传统而寻常的家校沟通方式朴实无华,有人喜爱,也有人讨厌。但是,一旦家访变得“走心”,必然能够收获奇效,促进家校关系的融合。

只有“走心”才能真正走进家长、学生的心中,只有走进家长、学生的心中,才能让家访真正有效。教育不是轰轰烈烈的运动,它贵在做好那些看似平凡琐碎的事情。让“走心”家访彰显教育的魅力,不也正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手段吗?或许,“走心”家访正是家校合作的正确打开方式。

猜你喜欢
小何走心小张
老何与小何
发现最美的教育故事
走心的广汽Acura厚积薄发
巧妙的奉承
有缘人
匠心制造来自走心的细节专注
李安:拍片靠科技更靠“走心”
谁逗谁
走心的不丹生态文化乡村旅游——展现智慧之光
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