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正勤: 每秒生死“蓝玫瑰”

2023-06-30 03:01刁雅琴王新伟
大学生 2023年6期
关键词:蓝线雷场信号源

刁雅琴 王新伟

2017年9月,正在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读大二的戴正勤报名参军。两年后,原本将退役复学的她,决定继续留在军营并通过了晋级考核,成为一名合格的军士。令戴正勤没想到的是,这一留,竟为她等来了参与维和的机会。

2021年5月,戴正勤得知部队即将进行选拔赴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的消息,她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扫雷集训队。

对蓝桶进行刷漆

“推坑”“纵杆”

扫雷集训队采取量化评比全程淘汰制,留给戴正勤和战友的时间只有不到3个月,那是一场严酷的考验。

戴正勤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探雷器的操作使用。六七斤重的探雷器拿在手上不觉得重,但在1平方米的探测坑上来回探测、不断向前推进时,她才发觉自己的手臂力量太弱,往往推到一半,就握不住探雷器了。

得尽快增加手臂的力量。白天在训练场,戴正勤利用休息间隙举砖块练习,从一开始的举一块砖能坚持20秒到40秒,再到坚持1分钟,她每天要这般反复练习多次。除此之外,戴正勤还增加了举哑铃、俯卧撑等训练,晚上睡觉前还得再做上几组平板支撑。不到一个月,戴正勤等几个看起来文弱的姑娘,终于能完整地将1平方米的探测坑推完。

接下来的信号源定位训练,戴正勤又遇到难题:在运行探雷器时容易出现画弧、探测高度忽高忽低,探测速度过快或过慢。

为此,组长在探测坑左右画上刻度,并将原本平整的沙坑,设置成凹凸不平的样子。戴正勤严格按照画好的刻度向前推进,根据地面的平整度来调整探框的高度,反复练,总算解决了画弧和探测高度的问题。运行速度问题怎么解决?她和战友找来弹壳放在探框上面,探测时请组长用秒表计时,要求自己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过快或过慢都不行,弹壳倒下就没过关。几名女兵常常在大家午休时,去训练场加练。因为每天的训练量太大,戴正勤的两只胳膊都肿了,吃饭时,手抖得连筷子都拿不稳。

训练时,由于身着厚重密闭的防护服,顶着烈日在训练场上一挖就是数个小时,戴正勤的手先是被磨出血泡,之后又变成厚厚的茧和伤口愈合后的疤痕。她还一度出现皮肤严重过敏,直到半年后才恢复。

行前的心理行为训练必不可少。其中凌空跨越、飞跃自我、勇闯天堑等多个环节令戴正勤记忆犹新。在飞跃自我环节中,要求战士爬上一根8米高的铁柱,站在直径只有25厘米的柱顶,腾空抓住1.5米远的悬空吊杠。

上柱之前,戴正勤觉得自己肯定能轻松完成任务。但系上安全带向上攀爬时,她发现越往上攀爬柱子摇晃得越来越厉害,好不容易爬到了最顶端慢慢站起来,感觉腿开始不听使唤地发抖。眼睛向下一瞟,呵,这么高!她本能地蹲了下去。这时,戴正勤的耳边响起了战友们的加油鼓劲,一声声“我们保护你”,再次给她力量。她调整好呼吸,慢慢站了起来,双手打开,保持平衡。前方1.5米处的悬空吊杠,看起来很近,但必须纵身一跃,才能够得到。

戴正勤犹豫了,她在柱顶站了好几分钟,愣是不敢动,这短短的1.5米对此刻的她而言,是如此遥不可及。“不能一直让队友在下面等我,我一定可以的。”她在心里默默为自己加油打气,铆足一口气,大声对队友喊:“你们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我要跳了!”“我们支持你!”纵身一跃,戴正勤牢牢抓住了吊杆,那一刻她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什么都不怕。

“蓝线”区护“蓝桶”

2021年8月18日,戴正勤第一次走出国门,飞赴黎巴嫩南部边境,成为中国第20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中仅有的4名蓝盔女兵之一,执行为期1年的维和任务。

对于危险性极高的扫雷作业,联合国有明确规定,在进入雷场执行扫雷任务前,扫雷官兵必须通过联合国扫雷行动中心扫雷、排爆资质认证。扫雷资质认证的考核主要包括扫雷、排爆两大专业中的探雷器调试、信号源定位、地雷挖掘、雷场救援、地雷销毁、未爆物处理等13个课目30余项内容,采取逐人逐项、连贯作业的方式进行全面考核评估。戴正勤所在的作战工兵连共有3个扫雷小组,每组有十几到二十人不等,只要扫雷小组中有1名成员的单科不合格,或是需要整个小组合作的科目不合格,那全组队员就要继续训练,直到全部通过下一阶段的考核,才能进入雷场作业。经过连续3天考核,戴正勤和分队战友顺利拿到扫雷排爆资质认证。正式成为扫雷作业手。

黎巴嫩南部邊境有一条“蓝线”,这是联合国和黎巴嫩、以色列两国在边境商定的临时停火线。20世纪70年代以来,黎以双方在“蓝线”附近设置了数个雷场,埋设数十万颗地雷,这一区域因此被称作“死亡地带”。“蓝线”地区的300多个蓝色界桩被称为“蓝桶”,蓝桶通道宽2米,两侧用铁丝网封围,是穿越雷场的唯一安全通道。

但由于通道设置时间长,四周杂草丛生,两侧铁丝网可能被人或动物破坏,因此雷场有的标识丢失、有的标识字迹模糊等,再加上常年雨水的冲刷,部分地雷可能被冲到通道内,这使得安全通道变得不再安全。

2021年10月,戴正勤和战友接到了上级指示的第一项任务——维护“蓝桶”。“蓝线”一带地形复杂,到达目的地后,呼啸的狂风携沙带土,炽热的山坡暑气蒸腾,当头给了她们一个下马威,而那些随处可见的骷髅头警示标志和锈迹斑斑的铁丝网,似乎也在提醒着她们,这里到处布满地雷。初来乍到的4名女扫雷手小心翼翼地沿着蓝桶通道依次前进。

戴正勤和战友的主要工作是修复更换铁丝网、完善地雷标志、割除通道内的植被、对蓝桶标记编号重新刷漆翻新。尽管只是一些简单的工作,但面临的危险并不少。“蓝桶”处于黎以边境敏感地带,在这里执行任务,经常能听到枪炮声。而在割除植被的时候,经常有倒刺扎到皮肤里,炎热的天气更是让人闷得透不过气。

20多个工作日里,戴正勤和战友们与蛇虫为伴、与荆棘缠斗。虽然困难重重、危机四伏,但没有一人退缩。

恶雷去,牛羊缓缓归

结束“蓝桶”任务后,2021年12月,戴正勤和战友们转入雷场作业。真实的雷场,远比模拟训练场复杂得多,雷场内植被茂密,多是1米高的低矮灌木。扫雷时,作业手必须要从树丛间穿行,用剪刀一点点剪开荆棘根茎,清除出道路后再开展清排。

第一次上雷场,戴正勤和战友们穿上厚重的防护服,轮换进入雷场。她清楚地记得,上午10点钟左右,她作为第三名轮换作业手走进雷场。经过与上一名作业手的交接,她得知第一颗雷已经定位。毕竟是第一次排雷,她的心十分忐忑。原本非常熟练的操作步骤,在这一刻仿佛瞬间失忆。每操作一步,戴正勤都要向组长进行确认,确保不出任何问题。

经过再次探测确认,戴正勤对地雷的具体位置有了底。她从工具包里拿出小铲子、毛刷、剪刀、小木条等工具,开始以跪姿挖掘作业。随着表层土一点点被清理干净,地雷最终显现出来。长时间的跪姿操作和紧张的情绪让她汗流浃背,连呼吸都是小心翼翼的。随着小毛刷一点点地剥离地雷尾部的泥土,第一颗雷成功排出。她缓缓起身后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3、2、1,起爆!”随着“轰”的一声巨响,山坡震颤,一朵大大的黑云向天空散开,戴正勤的心头涌起说不尽的骄傲和自豪。

“蓝线”雷场上的地雷大多是几十年前埋的,两颗地雷之间间隔相等,分布相对有规律。但由于土质松软加之雨水冲刷,地雷发生偏移的情况时有发生。比起挖掘地雷,更让人头疼的是寻找遗失的地雷。

一次,戴正勤使用探雷器探测时,预计的地雷位置附近区域都没有检测出信号源,她非常焦急。她判断地雷有可能发生了偏移,也有可能在埋设后因地形地貌改变,上面覆盖了厚厚的泥土,致使探雷器探测不到信号源。她一次次扩大探测范围,并采用全面挖掘,通过加宽加深的处理方式,以确保清排的位置绝对安全。她选用20厘米长的工具锹,跪在地上一点点挖开泥土,挖掘了20公分后,她再次探测,终于听到了“嘀——嘟”的报警声。

“每分每秒都是生死考验。”戴正勤说。有一次作业,她遇到了已被破坏的雷场,一颗地雷裸露在地面,外壳一半都被烧焦了,性能极其不稳定。还有一处预计有地雷的位置,出现了大石头,周围无法探测到信号源。如果直接移走大石头,如果地雷恰巧就在石头下,很有可能触发引信,引起地雷爆炸。戴正勤立即将情况报告给组长,组长指导她从石头侧面挖掘,挖到一定深度后再往石头下面挖,边挖边探测,两个小时后,终于在石缝中发现了地雷。当戴正勤看到地雷引信朝上的时候,内心一阵后怕:如果当时移动了石头……

不敢往下想了!

还有一次,戴正勤和另外两名作业手正在通道內进行植被割除和挖雷作业,突然,一只野猪出现在她们身后10米处,如果野猪窜到雷场引爆地雷,后果将不堪设想。戴正勤同另外两名作业手围成半圆,慢慢靠近野猪,迫使野猪退到通道口之外,这才化险为夷。

戴正勤和战友们作为中国第二十批赴黎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累计完成了雷场清排4200余平方米,销毁防步兵地雷991枚,维护蓝桶28个,完成4项施工任务。看着越来越安全稳定的雷场,想到当地百姓以后可以在这里种庄稼、放牧,戴正勤很欣慰。

2022年9月,戴正勤退役回校继续学业,未来,她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师。

责任编辑:刁雅琴

猜你喜欢
蓝线雷场信号源
一种城市河道蓝线划定的思路
——以张家口经济开发区东沙河为例
岁月静好,因为有人负重前行
城市蓝线规划编制方法与技术要求
聚焦4K视频播放展望未来信号源发展
低噪声键控宽频信号源设计与实现
发射机信号源的自动处理和控制系统
蓝线女
基于DDS的PCM数字信号源设计与实现
蓝线女
基于智能代理的雷场自修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