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技能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构建与实践

2023-07-04 04:34梁悦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语言技能思辨能力课程思政

摘  要:针对高校英语技能课程覆盖面广、语言习得和思维能力结合的特点,文章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实践,以开设6年的语言类公共必修课“英语思辨(Critical Thinking)”为抓手,探讨课程思政融入英语技能课程的可能性,并从教学理念和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流程、教学评价与反思四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建立与语言技能类课程相关的课程思政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将课程思政与日常教学活动自然相融,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英语教学的整体过程中。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辨能力;语言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1-0038-05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云南财经大学校级科研项目(教学研究项目)“‘英语思辨课程思政探讨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C12)阶段性成果;云南财经大学2022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梁悦(1984— ),彝族,女,硕士,云南财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二语教学、文学诠释学。

一、研究背景

英语语言技能类课程是高校必修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大学生需要面对的学习任务。英语语言类课程受众学生面广,不同专业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进而达到目标:提升语言技能、了解西方文化、培养思辨能力、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对自身价值与倡导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相互支持,相互关联,有紧密而重要的促进作用。英语语言课程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旨在高校所有课程中贯彻思政育人的理念,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外部的力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个专业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以此来实现专业课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强调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合作,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高校学生学习过程中,课程思政在与具体的英语类课程教学活动结合中会面临问题和阻碍,容易导致语言类课程的课程思政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主要表现为注重语言技能,忽视价值评价;教学理念关注语言技能培养,忽视通过课程育人功能;教材内容以介绍西方价值和文化为主,对中国价值和文化传承未能及时补充。直接影响了英语类课程的课程思政的实施,弱化了高校外语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针对高校英语语言技能类课程思政的研究,探索有效的对策和路径,是提高外语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针对性的必然选择。通过改进和创新的教育方法来提高英语类课程的思政教育,避免强硬引入和灌输,应当采用正面引导、不断比较、结合有效的课堂师生互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建立文化自信,去伪存真,形成正确积极的思想观念。

国内外的教学研究均认可德育思想教育在学习过程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国内对于课程思政的关注广泛,从研究内容方面主要集中于课程思政的内涵、必要性、合理性、课程思政的建立方法,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关联并相互作用。在课程思政必要性及合理性研究方面,成果观点比较统一,均强调了课程思政作为创新的思政教育模式,是有效发挥各类专业课育人功能和目的的必然选择。对具体操作时出现的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有所分离的现象进行反思,针对具体到课堂教学如何建设和发展的方法,以往研究从管理理念、教学方法、改革措施、体制背景等方面论述课程改革的可行性。国内研究结果统一肯定了课程思政的目标性和必要性,注重反思和探索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高校课程有效融合,以期实现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目标。国外研究对于第二语言技能获得的目标多立足于实现经济、文化、跨国界的共同体,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的多样性研究。在二语习得领域的常见教学方法包括沉浸式教学法(Immersion)、语言支持的科目学习法(Language Supported Subject Learning)、基于内容的教学法(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内容及语言融合教学法(Content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项目制学习法(Task-based Learning)[1]。所以,课程思政的提出和推行,既是遵循教育规律和吻合教育目的的实践,又是符合当前新时代发展的教育责任,能为育人这一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作出贡献。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将教育学理论、语言习得教学法从德育思政的方法论构建和实践,能促进课程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展。

二、“英语思辨(Critical Thinking)”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自2016年以来,云南财经大学面向全校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英语思辨(Critical Thinking)”,性质为语言技能必修课,截至2021年底,已有累计近3万名学生完成了该门课程的学习。课程以思辨能力的意义,如何通过系统学习了解和掌握思辨能力,最终运用思辨能力积极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宏观的指导目标,区别于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以思辨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哲学、逻辑学的经典理论为背景,具体学习内容包括: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两类推理方法(Two kinds of reasoning);清晰的思路、思辨性写作(Clear think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clear writing);可信度(Credibility);常见修辞技巧(Rhetoric);常见谬误(Fallacy)。通过“做中学,边学语言边思考”的方法,强调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英语读写水平,力求结合教学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和热点进行分析讨论,把理论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是英语教学中一门有特色的语言技能类课程。课程强调将思辨能力的改善和语言知识技能的提升相结合,鼓励和启发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配合。近几年,“英语思辨”已证明并初步达到以思辨能力基本原理为思维工具,在课内外展开英语听说读写的教学活动,促进英语语言技能发展,锻炼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結合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继续深化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实施是课程计划达到的目标,也是英语语言技能类课程需要逐步建立的体系化、统一化的理念。正是这一课程的特殊性和典型性,促使授课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思考课程思政融入语言技能类课程的具体方式。

为更好地建立“英语思辨”课程思政的体系,首先讨论并明确当前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阻碍,对于语言课价值的认知存在偏差,更着重解决学生语言技能问题,将教学重心放在对“听说读写译”的训练,辅助以词汇语法,仍然习惯于遵循综合英语、大学英语、英语视听说等英语课程的传统教学思路,无形中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客观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素材和案例多继续沿用美国原版教材的范例和课后练习,忽视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联系的原则,在有效提高学生和教师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度这一方面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在意识形态方面,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清晰有机地结合课程思政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需要通过反思问题根源,探索适合语言技能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模式与合理方案[2]。对现有问题进行分析后,结合课程思政内涵,对教学理念和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流程、教学评价与反思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改进与课程思政融入的实践。

(一)教学理念和目标

“英语思辨”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语言技能提出更高层次的目标和要求,对从事此门课程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提出相应的变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教师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区别于传统式对教学水平的衡量标准,语言课程同样要求任课教师及时把“育人”这一重要教学任务融入日常课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各专业紧密结合,从课程内容和理论内部挖掘其中本身蕴含的丰富的德育元素,传递“教书”与“育人”的协同性。在教好英语课程的基础上[1],努力构建以课程理论及内容为载体、全方位全过程融入德育思政教育为宗旨的课程体系。真实的课堂具备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每一位教师都肩负双重的责任,需要在教学理念上体现并贯穿于课程的整体设计中,从“专人育人”转变为“人人育人”, 并在实践中提煉出属于“英语思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教师应将“课程思政”与高校语言技能类课程相结合,充分挖掘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元素。

“英语思辨”课程内容涉及语言、文化、意识形态,包含多种人文元素和能力培养,适合融入和展开丰富的价值取向引导,达到思政育人的重要目标,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更新人才培养标准。在原有课程教学目标基础上,结合有坚定“四个自信”、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增加德育教育在教学目标中的比重。

教学目标从语言和技能两个方面拓宽增加至三个方面素养目标,首先明确和树立新的课程目标,融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重目标的协同作用。只有明确了“英语思辨”的课程目标涵盖知识、能力、价值三重方面,才能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和执行,期望学生通过学习兼具技能、人文素养、价值培养的“英语思辨”能提高沟通表达能力,树立全球视野和人文情怀,培养自身多元化的包容性,也为将来职业胜任力和科研能力打基础,树立大学生应追求具备的优良品格和责任心,培育良好的国民素养、国家意识和家国情怀[2]。

(二)教材内容

“英语思辨”课程教材原采用美国大学生使用的原版书籍《Critical Thinking第10版》(Brooke Noel Moore, Richard Parker编著),作者基于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和反馈,通过思辨式思维、正确推理和合理论证的基本问题、观点、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合理且正确的思维基本规则和运用技巧。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思辨能力本质、两类推理、清晰的思路与思辨性写作、可信度、常见修辞技巧、常见谬误。原版教材的选择在语言水平难度上高于本校大一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教育引导、组织活动、答疑解惑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认为教学内容有如下三方面问题:1. 案例内容和中国学生的背景知识有距离,需要时间解释案例背景资料,但对于教学核心内容并无直接且必要的关系;2. 部分练习和案例存在争议性较大的元素,涉及宗教问题、医学伦理问题、政党政见问题、社会阶层意识形态问题等,如果在教学中举例子同时并未解释得透彻全面,容易让学生对此类问题产生片面理解,有悖于“培养思辨能力”的课程目标;3. 原教材面向的受众是以母语为英语的美国大学生,以美国高校为依托来展开教学,所解决的语言技能问题对中国学生的针对性有限。

随着教学的深入,授课教师结合课程思政对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完全依赖于原版教材中的理论与案例,应当从中国视角出发,积极分析、比较、思考问题,借鉴西方思辨理论的同时引导学生将其与中国相应思想体系比较,寻找共通点,在教材中向学生展示的知识、思考、能力、素养都和语言学习经典阅读密切相关,了解东方与西方的思想文明,母语与外语能力共同提升的重要性[3]。

新教材的内容保留原教材中涉及思辨能力的基础理论和经典范例,删除不符合教学内容规范的内容,增加与学生生活背景相关并具有价值观指导意义的案例,根据课时安排和课程目标,划分适合的内容比例,结合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安排读写主题、演讲主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新教材中的教学案例从文化深层次结构出发,关照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思辨性理解和认识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借助理性思考加强自身和社会国家的关联。在教学过程中,把目的和过程相融合,学校里的学习不能脱离校外的社会生活,要从文化深层次结构出发,关照现实问题、存在争议的热点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思辨性理解分析,更全面地分析和认识问题。除了教材中固定的经典案例,在“英语思辨”每一轮的教学学期,教研组应结合当时发生的时事新闻展开讨论和分析,及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的现实事件,以课程中第四章Credibility(可信度)为例,让热门新闻事件成为课堂讨论素材,让学生更切实地体会到“学以致用”,通过探讨网络资源可信度,辨别某些来源的信息采取是否属于利益相关方,是否符合科学认知融入问题分析中。通过案例讨论帮助学生有效地回顾单元学习目标并真正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在分析评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逐步了解和体会思辨能力、分析能力的有效运用。坚持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融入外语教育教学内容[4]。

(三)教学流程

通过读、写、思、辨、创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程内容中的真善美作为育人的素材,把课程中的教学过程作为育人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增加中国文化相关内容(思辨能力的内涵、运用,语言艺术赏析)来丰富能力维度;调整教材内容的中西文化的比重,筛选西方文化素材完善语言技能要求,强化价值导向;更新课程案例素材强化课程思政意识、彰显传统文化体验以提升教师民族文化自信、强化主流意识培训,提升教师核心价值素养及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加强教师熟悉并融合课程思政的建设进而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5]。

POA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是被广泛使用并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结合课程思政教学“潜移默化”的特性,“英语思辨”课程调整并确定课程思政的教学流程,在分析教学內容的基础上,重新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在显性教学目标之上,选择更贴合学生生活背景、学习情况、所面临问题作为课程中需要产出和输出的任务,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在理解、分析、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辅助以相应的语言内容,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最终达成更全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后,对课程的内容和后续的任务更加积极主动,形成良性循环。

作为隐性的育人教学目标,在相关输出任务设计时已融合塑造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素材,在教学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输出任务判断是否达到积极正确的育人目标,例如广告中是否暗示消费主义的流行?生活中的谬误会如何影响判断?辩论或写作时究竟如何反驳对方?类似开放性问题,在语言角度可以有不同层次的评分标准,在思想性上可采取过程性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价值观。

一学期的教学中,学生须按要求完成六项作业,主题包括思辨定义、阅读分析、广告对消费者影响、认知偏差、谬误,形式包括个人演讲、小组演讲、书面任务、议论文写作。以POA为主要授课模式,更容易实现“学生为中心”原则,融合课程思政,在实际课堂教学实践中使用合理教学素材,提升教师思政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作业布置、课堂互动中有机地融入“课程思政”内容。

在现有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讨论身边情况,以自身真实体会为出发点,期望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能力,提升文化自信。立足于“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将语言学习和学生个人综合素养放到同一个课程中作为教学的共同目标,通过研读、讨论、写作、反思,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为何做,怎样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观。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课程思政是课程规划建设的必要元素,近年的研究中,多位专家均强调思政教育不能强行生搬硬套,应当真正符合课程体系的要求,在课程已有的培养目标下,进一步挖掘和深化思政主题,将其融合到课程中,融入授课教师的教学中。与教学目标相对应,教学评价包含对语言、技能、育人三方面的评估,前两项有较客观公认的语言评价体系,已被普遍认可,对于育人和价值导向的评价也可尝试融入学习成果评价[6]。在“英语思辨”的教学中,阅读和写作任务相对更多,除了对学生语言方面的评价,也应当关注学生阅读材料时对作者态度、观点的评价和判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辩证、理性的价值观。日常课堂阅读和讨论活动时,教师对资料素材的价值导向和作者意图进行阐释说明,以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设计关于价值导向、道德意识的主观问题,鼓励并观察学生回应与看法,如果发现有某些偏激、片面的表达,可以展开讨论和引导,对不同观点内容持包容态度,但需要有技巧地引领学生意识到偏激想法会引发的问题。课上常见方法:从思想实验角度假设后果;探讨相关主题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讨论结果的合理性[6]。在考试阶段,设计的口语和写作类输出类题目,应包含对价值观的判断和评价,注意将语言能力和思想意识作为考核标准,提高学生在完成输出型任务时,对价值观和道德感的关注。

三、总结

将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针对“英语思辨”课程覆盖面广、语言习得和思维能力结合的特点,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实践,对课程思政融入英语技能课程进行探索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思想政治元素,自然融入教学活动,使得课程思政贯穿英语教学的整体过程中。

目前,将课程思政融入语言技能类课程的建设和研究仍在不断探索中,一方面促进协同育人,以德育人的思想政治与教学实践融合,另一方面发挥教学素材、意识体系与主流价值观相辅相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敬源,王娜.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原则与路径探析[J]. 中国外语,2020(05):15-20.

[2] 王学俭,石岩. 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50-58.

[3] 刘春鸽,丁蔓. 一流专业课程建设:基于西方思想经典课程的英语专业思辨能力培养[J]. 外语教育研究,2021(04):1-8.

[4] 文秋芳. 新时代高校外语课程中关键能力的培养:思考与建议[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8(01):3-11+90.

[5] 郭薇,骆莲莲. 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析——聚焦首届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J]. 外语与翻译,2021(03):77-82.

[6] 文秋芳.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 中国外语,2021(02):47-52.

(荐稿人:吴利敏,云南财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语言技能思辨能力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写作思辨教学策略研究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高中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谈语言知识与技能教学中存在困难
英语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研究
如何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