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乡村振兴实践育人提升路径探析

2023-07-04 04:57韩露林君荫沈欣榆
高教学刊 2023年37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提升路径乡村振兴

韩露 林君荫 沈欣榆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发展新需求是新时代破解“三农”难题的关键。提升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服务乡村振兴质量,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及应用型高校自身育人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如今,应用型高校开展实践育人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管理过程亟待加强、乡校供需两翼结构管理不重视、实践育人主体培养缺乏联动改进等问题。基于PDCA循环理论框架,构建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服务乡村振兴模式,以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四大维度作为切入口,分析具体的、可行性较强的质量提升路径。同时从完善育人体系、重视过程育人、量化实践考核、反思育人过程四方面探索应用型高校乡村振兴实践育人新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乡村振兴;PDCA循环理论;人才培养;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1-0168-06

Abstract: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realizing the new needs of rural development is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re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the new era.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actical educ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er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educ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mselves.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for instance,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process, paymore attention to the management of supply and demand structure of rural schools, and improve the linkage in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education subject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PDCA cycle, the paper constructs a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 practice education service model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nalyzes concrete and feasible quality improvement paths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planning, execution, inspection and processing. At the same time, it explores a new mode of practical education in rural vitaliz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four aspects: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system, emphasizing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quantifying practical assessment and reflecting o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Keywords: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ural vitalization; PDCA cycle theory; talent training; promotion path

基金項目:2021年教育部第三批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项目“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阶段性成果(教思政厅函[2021]16号);2021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开放课题“大学红色文化建设‘三维一体’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SCNUKFYB071);2021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党建引领下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2021GXSZ130);2022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民办高校‘同心圆’校地党建共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党建研究专项)阶段性成果(2022JKDJ107)

第一作者简介:韩露(1983-),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人才。实践育人是高校夯实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关键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途径。乡村地区是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阵地,应用型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聚集地[1],理应肩负起服务社会的重要任务,为促进乡村振兴与实践育人工作相融合做出贡献。PDCA循环是管理学中一种学科通用、强调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质量管理理论。将PDCA循环融入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服务乡村振兴,强化实践全过程质量监控管理、管理过程的持续性改进以及螺旋式上升,提升实践育人的应用质量,形成应用型高校乡村振兴实践育人提升路径的PDCA系统性循环。

一  基于PDCA循环的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模式

(一)  PDCA循环理念界定

PDCA理论最初来自质量管理专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后经戴明(W.E.Deming)将其进一步改进,最后总结出一套切合于质量管理、符合发展逻辑的工作程序,即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PDCA循环包括四个阶段和八个步骤[2]。四个阶段是指在分析已有条件和制约因素的条件下,制定计划(Plan)、在计划的基础上执行(Do)、在执行结束的基础上检查(Check)和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Action)。其中,计划是关键,也是最薄弱的地方,注重检查也是继续执行正确计划的关键。八个步骤是对PDCA四个阶段的细分,包括挖掘问题、剖析原因、确定主因、制定方案、执行计划、检查监督、规范标准和查缺补漏。值得关注的是,PDCA循环中每个阶段连接的过程有其自身的顺序性,即四个阶段前后必须按照顺序推进,颠倒、遗漏循环的任意一节,都会增加无法达到预期的风险。其中,计划和改进阶段一般被认为是整个PDCA循环最关键的阶段。

(二)  融入模式具体化

对于应用型高校乡村振兴实践育人提升路径探析而言,这八个步骤可分解为:第一步,在计划阶段分为四个步骤。首先,分析现状,对已有条件和制约因素进行挖掘,找出实践育人服务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人才质量问题;其次,进一步分析本质原因;再次,确定影响应用型高校乡村振兴实践育人提升路径的主要问题;最后,根据其影响的主因和根源提出计划和举措。第二步,执行阶段,应用型高校应该严格执行实践育人服务乡村计划,不断改进目标。第三步,对照计划要求,检查实践育人服务效果,记录存在问题及可借鉴之处,结合数字化评估,查看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此阶段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得夸大问题或是忽视。第四步包括处理阶段的两个步骤。一是总结育人经验,肯定成功经验,规范、固定、推广、落实,反思和改进失败经验。二是根据检查结果提出本次循环尚未解决、遗留的问题,进入下次PDCA循环过程。

(三)  理论实践适切性

一是PDCA循环适用于应用型高校在实践育人过程中服务乡村振兴每个环节的质量改进。在应用型高校乡村振兴实际育人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目标、过程、结果差异,而PDCA循环可为应用型高校形成实践育人质量管理闭环提供方向依据,通过依次循环往复、即时反馈过程,有利于解决育人、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持续提升质量管理效度[3]。二是PDCA循环与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服务乡村振兴有相似的吻合点。从全局观视角出发,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政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主要包括培养、引入、管理、流动和激励等一整套完备的政策子系统。而PDCA循环中计划、执行、检查与改进的环节,适用于系统的过程管理,这与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服务乡村振兴的目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PDCA循环能为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服务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撑。

二  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应用型高校乡村振兴实践育人的工作逻辑

(一)  PDCA循环理论指导高校实践育人服务乡村,提高育人成效

PDCA循环将质量管理活动中的各项工作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程序进行循环运转,使高校实践育人服务乡村振兴建设形成工作闭环,促进良性循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作为人才、资源、信息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依靠有序化的过程管理来提高育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从而实现高校实践育人成效的提升。一是作为重要环节创新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决策、实施、监控和改进四个环节的循环反复和每个环节的及时反馈,精准有效地发现并修正育人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实践育人工作体系,实现高校实践育人过程中全要素融合融通。二是作为关键途径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高校育人工作与乡村振兴建设有机联系、协同运转、层层循环,将雄厚的科研力量、丰富的人才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支招发力,促进乡村内生式发展。

(二)  应用型高校培育服务乡村振兴高素质人才,实现双向赋能

PDCA循环具有上升、反复的特性,在实践育人过程当中没有解决的、提升高校实践育人服务乡村振兴中关于人才素质的提升问题,可以在PDCA无数个小循环中不断计划、實施、检查、处理再进入大循环当中。应用型高校与乡村紧密联系、协同合作,能够达成发展共“振”的目标。一是高校完善育人体系,为乡村发展提供人才资源。立足于乡村振兴大背景,高校重构基础教育模式,将乡村振兴元素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播乡村振兴理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二是乡村搭建实践平台,着力增强高校育人新成效。乡村积极寻求与高校双结双促,打造田野上的育人课堂,为高校学生提供鲜活、真实的实践平台,有利于学生积累的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建设中增强乡土情怀、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不断成长进步。

(三)  应用型高校耦合PDCA循环推进育人过程管理,形成良性循环

PDCA循环作为实用性较强、适用范围较广的的科学质量管理程序[4],为应用型高校探索实践育人服务乡村,提升人才质量提供理论指引和有力支撑。从整体来看,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在发展初期出现了规划不科学、不合理、保障机制不足的问题,缺乏多方力量的参与、评价体系尚不够完善、难以进行有效反馈的质量问题。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应进一步加强应用型高校工作的引导与管理,建立多元化主体参与机制,强化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评估考核体系,以提高培养质量。应用型高校采用PDCA循环作为持续改进质量的有效途径,挖掘并矫正当前实践育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和推广标准化建设中有益的经验,以期对构建切实提高乡村振兴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模式起到正确引导,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科学性、合理性,使实践育人质量达到良性循环状态。

三  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困境分析

(一)  服务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农村发展的首要资源就是人才,大学生是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加强高校应用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高校应用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一是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应用型高校对于实践育人的开展规划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实践人才培养,实践类学科建设中等方面以及对服务社会层面,如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興方面,没有足够重视对于乡村振兴的服务等。尽管部分应用型大学拥有类似的研究机构,如大学生下乡服务乡村地区,但目前尚缺乏有关的专项研究工作,导致工作实践部分脱离农村实际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应用型高校调研力度、数量及深度尚不足以满足服务乡村的水平。二是应用型高校人才服务团队能力尚待提升,除相关技术人才外,尚需复合型人才[5]。当前应用型高校对农村服务人才的培养尚无成熟体系,造成应用型高校农村服务发展存在很多问题,尽管应用型高校专业设置较为完备,但是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明显,专业师资力量较弱,农村服务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应用型高校在实践育人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合作空间。

(二)  乡校供需两翼结构脱节

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供给侧存在结构性问题,其实质是实践育人供给侧与乡村需求侧存在结构性矛盾。这一现实困境主要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的,也与高等教育改革方向不适应及社会转型期教育功能转变有关。应用型高校作为高等知识、技术实践人才的提供主体,其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在价值导向上仍无法适应乡村需求侧,特别是无法适应已改变的乡村需求形式的需要。尽管应用型高校的办学模式已在不断地改革以适应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对乡村振兴战略中,应用型高校教育担任的立德树人角色及参与乡村实践需求未做深入研究,依然习惯于原有的思维模式,对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式方法等内涵要素依据自的优势进行配置,忽略了乡村振兴战略在需求方面的要求,无法和乡村的区域特色相契合,与农村经济的实际需求进行有效匹配,出现与乡村振兴需求的脱节现象,即“专业与乡村产业对接”脱节。

(三)  实践育人主体缺乏联动

实践育人作为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载体和系统工程,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以多元主体合作形式提高实践育人成效。然而,目前部分应用型高校在推进实践育人项目上仍然基于自身角度出发,缺乏与其他育人主体展开合作交流。一是缺乏交流平台。高校推进实践育人注重理论课堂讲授与实践活动参与,但大多局限于校园环境,形式较为单一,无法激起学生积极性,无法深入探究实践育人的创新发展。同时,部分乡村在发展自身产业过程中依赖于传统模式,并未适应新时代农村建设对于人才培育提出的新要求,重视与周边高校构建合作桥梁。二是运行机制不健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稳步推进、社会的广泛参与”,强调多元主体在促进实践育人建设的共同作用。然而,较少有高校在与乡村开展合作、共同培育服务乡村振兴高质量人才时,提出并建立多主体实践育人工作机制,导致高校和乡村信息、资源等要素堵塞,双方无法较好协作,为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制定出契合大学生特点的方案,背离了校村合作的初心。同时,缺乏监督机制与及时反馈体系,校村双方在合作中无法对协作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

四  加快应用型高校乡村振兴实践育人的提升路径

在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服务乡村振兴运用于PDCA循环的过程中(图1),由于PDCA循环本身具有的持续性、上升性与量变质变哲学理论中“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实现质变的飞跃”这一思想相契合,故将其运用于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循环过程中,对该提升路径乃至整个循环的说明解释和实践反思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量变质变原理作为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之一,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应用型高校开展实践育人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就是循环往复,不断产生新的量变,不断改进求精,实现阶段性质的飞跃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产生新的量变和质变,持续质量优化,最终达成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服务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

(一)  主体规划(Plan)

1  构建育人体系,完善队伍建设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高校建构立体化育人体系,从师资配备、课程安排、队伍建设等方面着力打造全方位育人体系,以全景式育人方式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增强学生作为实践育人主体的参与感。建设一支由教师带头、动态孵化的专业团队、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培养长效机制等,配上一支过硬的乡村振兴实践教育队伍,采取对口实地乡村的方式,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助推乡村振兴;探索各学科交叉合作与实践模式,支持学生自主实践计划,在学生群体中有效地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应用型高校要主动转变观念,自觉强化服务意识,将实践育人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摆在学校发展重要地位。一是工作机构要重点突出。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调整、健全地方高校为乡村振兴服务职能机构,进一步拓展地方高校在实践育人中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二是优先配置发展资源。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巨大的资源投入,地方高校要从现实需要出发,把人力和物力、财力优先分配在践行育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等工程上。每项工程精准组队,配置乡村实践育人指导教师,实施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对“质量兴农”的路子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2  多元主体协作,选育优质项目

以培育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关键在于学校必须坚持实践育人理念,紧密联结各阶段主体与育人目标,而不能各自为战。一是提高高校与地方及企业的合作能力。应用型高校要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将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设计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深度融合;续创新校企合作共建机制,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创新与人才优势,与资金相结合的企业、产业链延伸的优势等等,探索产学研无缝对接有效模式,联合培育乡村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把产学研一体化作为阵地建设正规化,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建立实践中心,注重育人归属感。同时,建构了校地合作常态性联系机制,实现信息反馈的及时性,提升实践获得感。二是在完善育人体系的基础上,设计个性化培育菜单,打造“以高校为引领,以地方为依托,以企业为辅助”的三级联动机制,做到重点项目与个性化项目互为补充、从上到下与从下到上紧密配合、校内外资源相互促进,优势互补、服务社会与服务自我有机结合的“四维发力”,全面适应实践育人模式的个性化的培养诉求,实现育人项目的长效、稳定进行。

(二)  建设机制(Do)

1  构建实践平台,拓宽服务维度

各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合力搭建一定数量的乡村特色志愿服务平台,将地方高校应用型特色融入志愿服务、融合供需对接、互动共享和孵化成长等功能的志愿信息共享平台,能够促进各高校商科志愿服务数据库互通互联,实现志愿者、项目、资金等志愿服务要素信息对称化与资源平台一体化;探索校院两级管理运行模式,持续孵化培养特色志愿服务项目,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专业化志愿服务,为三农发展贡献专业力量;搭建扎根广大乡村地区服务基础教育平台,改善乡村落后的教育环境。持续推进高校乡村振兴支教团建设,开展基层志愿服务。不断加强高校支教团建设,打造特色高校实践育人支教培养体系和品牌项目,促进服务地县域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投身服务于乡村振兴相关工作,构建地方高校实践型服务乡村平台。

2  挖掘志愿内核,纵推共创实效

常态化开展乡村多类别志愿服务项目,引导高校人才积极践行志愿服务精神。一是积极开发“乡校共创”志愿服务项目,联合乡村办事处单位,设置乡村振兴实践志愿服务岗位,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鼓励学生发挥主人翁意识,共同参与。二是积极探索志愿服务项目化、特色化、品牌化的“三化”活动模式,以各区域内一所或若干所重点建设高等院校的志愿服务乡村建设特色品牌为核心,形成相关志愿服务在各个乡村振兴点的集群,通过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在志愿服务中达成特色品牌,成为可推广可复制的活动品牌。三是大力推进关爱乡村、关爱农民、关爱农业的“三爱”志愿服务体系,依托乡村自身的社区建立组织核心和服务枢纽,在设计、宣讲、项目、服务、传播及机制六个方面实现全面化覆盖,结合乡村发展实际提供多样化的志愿服务项目和内容,满足居民多层次多元化需求,因地制宜,可操性强的文明实践活动,创建志愿服务特色品牌的活动,丰富实践育人成果。

(三)  督察管控(Check)

1  服务情况督察,多维审验效果

应用型高校建设实践育人服务乡村的队伍,要坚持以创新、质量、贡献为导向,探索适应时代需求、符合发展规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评价制度,在“唯”与“不唯”的辩证关系中,以“不唯”的辩证要求代替“唯”的量化标准,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应用型高校应从多个维度开展工作实践质量检查,聚焦于检查时间、侧重内容、评估模式与评价机制。从时间上看,实行分阶段的不定期抽查;从内容上分模块重点考察;在评估模式中,对实践育人基地平台、项目品牌、管理、信息发布,考核评估机制及典型助力乡村优质成果,组织开展现场观摩、考核评估等形式的检查;构建绩效评价机制,以现有计划安排为依据,参考原计划目标以及实际工作记录,形成阶段性的工作总结,分析各区域工作开展成效和个人履职作用。

2  定期考核查摆,精准查缺补漏

检查阶段是PDCA循环中总结规律、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通过检查,对不足之处进行持续改进与完善,对所得数据和信息进行归纳凝练,推进下一周期。一是制订考核量化表,量化社会实践考核,例如从乡村实践育人主题、乡村实践育人活动内容、活动履盖面、量化评价社会实践的组织情况和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的落实情况,并及时调整育人方案,进一步提升社会实践功能[6]。二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切实规范实践工作,保证评价育人效果。对不同实践人才队伍的量化考核,既要看队伍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也要看队伍整体的发展状况,包括队伍的凝聚力、创新活力、人均贡献等。三是在每个实践阶段结束后,根据理论的总体模式,对比实践育人各个项目在实践过程中的完成百分比,审视理论与实践本身的匹配度。留意育人队伍服务乡村存在的问题,进行精准查缺补漏、反思总结,将考评与监控贯穿于各个环节。

(四)  处理反馈(Action)

1  反馈评价记录,改进育人过程

在处理阶段,尤其应重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及新闻媒体做好宣传展示工作,并以图文、视频的形式对实践过程进行记录。特别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放大器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实践育人工作,利用新闻报道、典型宣传等多种形式,线上线下广泛地宣传、普及应用型高校乡村振兴的积极成果,把战斗在第一线的典型先进人物好的经验加以宣传、推广并不断延续,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做好宣传展示工作,吸引更多应用型高校投身到实践育人服务乡村振兴的队伍来中,强化教育的思想引导作用,坚定为乡村振兴服务的信念。其次,采取创新型宣传、积极开展动员、培训等形式,让更多高校育人队伍更加了解、参与各类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明确流程与目标,提炼出实践育人方案。

2  贯通信息反馈,延伸实践范畴

让组织运行更加有效是组织行为学的显性目标,创造价值是组织管理的根本追求。在组织与个体的互动中,一方面需要承认个体价值,使个体在组织中更加自主与自由;另一方面需要认识到个体价值想要得到充分释放,需要依托一个组织平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7]。通过在乡村振兴实践育人的过程中的信息反馈,进一步加强组织应用型高校领导分工配合。应用型高校应增强与当地乡村交流。在乡村振兴实践育人工作开展前,以乡村和地方农业企业为对象,进行实践项目征集,形成乡村实践育人立项过程的问题导向机制,明确实践育人目的、内容、要求等,从广大乡村地区的综合需求出发选题,对实践选题进行归类,如农产品销售的实践项目等等、农旅结合项目等。此外,应用型高校要对实践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及考评。将乡村振兴实践育人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经验、优秀做法及时地成果化,通过官网海报、展板的形式进行开展评比并宣传育人成效;通过持续关注、深化合作等方式,继续剖析其成因,明确今后切实可行的行动方针,进入项目设计书的后续循环并持续追踪,在这个过程中,应用型高校要认真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主动提升乡村实践育人工作逻辑。

由此完成了一个完整的PDCA过程循环,实践育人成效不断量变累积并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量变,形成循环,从而进阶到下一阶段的循环过程。其次,上个阶段的经验能够帮助下一阶段规避风险,不断改进实践育人服务乡村振兴模式,提升实践育人质量。

五  结束语

文章在PDCA循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PDCA循环为基础,实践育人为本作原则”的乡村振兴工作模式。探索应用型高校人才乡村振兴PDCA循环要素的应用,为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视角,对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服务地方乡村振兴等提供系统性的工作思路而言,具有一定借鉴指导价值。新时代下开展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服务乡村振兴,不仅帮助大学生人才坚定理想信念,促进乡村振兴工作朝着更标准化,更高效的方向发展,促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落实,调动乡村地区经济、人才增长,有力促进了乡村社会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的现代化发展,给乡村治理带来了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赵璐,左志芳,黄永兰.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有效课堂建设与质量控制[J].广东化工,2019,46(18):206,205.

[2] 王思瑶,马秀峰.基于PDCA循环的高素质农民培育质量提升模型与实践理路[J].当代职业教育,2022(4):63-70.

[3] 程家福,贺一凡,丁仁船,等.基于PDCA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一二三四五”模式探索——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9(3):123-127.

[4] 谢迎迎,汪作为,施征宇.运用PDCA循环提升醫院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J].现代医院,2022,22(8):1174-1177.

[5] 张敏.基于PDCA循环的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5(12):50-52.

[6] 周鸣.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质量保障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运用——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视角[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1, 42(3):48-52.

[7] 王会波,周洪宇.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团队建设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基于组织行为学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22(9):148-154.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提升路径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探讨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路径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