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农科专业校外实践基地“三精四共”建设模式研究

2023-07-04 16:23姚国新温馨汤亚芳李长春王有宁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建设模式

姚国新 温馨 汤亚芳 李长春 王有宁

摘要  校外共建实践基地是地方高校实践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基地建设水平直接与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以地方本科涉农高校湖北工程学院40多年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经验为基础,研究并实践了校外实践基地“三精四共”的建设模式,经过地方农科院校多年实践,显著提升了农科实践创新能力,可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

关键词  新农科专业;校外基地建设;“三精四共”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5-0280-03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23.05.06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ree Precision and Four Common Construction Mode Research of Local New Agriculture Major Off-campus Practice Base—Taking Hubei Engineeri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YAO Guo-xin, WEN Xin, TANG Ya-fang et al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bei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ogan, Hubei 432000)

Abstract  Co-construction off-campus practice base i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practical skills training of local college, the base construction level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is paper, three precision and four common constructions model was reaearched and practiced based on more than 40 years experience of off-campus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in local undergraduate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y Hubei Engineering University.

This mode was practiced for many years and improved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in agriculture major. This pattern can be popularized more widely.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e major;Off-campus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Three precision and four common construction mode

2004—2022年,連续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突显出农业的战略位置,以及“食为政首”的执政理念。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强化质量导向,推动乡村产业振兴[1]。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再次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2-3]。希望涉农高校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4]。传统农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推广的现象,培养的人才缺乏实践技能,相当程度上存在着育人与用人的脱节,毕业与就业的矛盾。因此,地方高校立足区域,加强实践技能培养,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创业与就业能力,不仅是农科类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服务我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5]。强化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和评价考核关键指标。实践基地是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场所,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6-7],笔者长期从事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研究与实践工作,总结湖北工程学院40多年来的农科办学历史,构建了地方农科专业校外实践基地“三精四共”建设模式,以期为同类院校的实践基地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1 目前地方高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路径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校外实践基地运营与管理方面的研究已有较长时间,各地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办学资金和场地的限制,联合校外其他单位建立实践基地成为实践技能培养的主要场所,各农科高校与企业共建了数量庞大的实践基地,多采用跟岗、顶岗等方式进行实践技能培养[8]。经过多年的实践,校外基地建设中存在的共建单位动力不足[9]、管理偏软、指导不力[10]和重复建设等问题越发突出,同时实践方案单一、创新训练不够,特别是个性化的创新能力培养很少实施,这些问题已成为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卡脖子”因素。

2 基地建设的破局思路及方法

2.1 研究思路

紧抓技术需求调动企业与高校共建实践基地的动力,结合人才培养方案,采用精准调研涉农企业在品种更新、产品迭代、技术升级、工艺改进等方面的需求,精准制定个性化实践方案,精准匹配实践指导团队,共同制定技术方案,共同研发技术难点,共同转化技术成果和共同享受成果收益的“三精四共”模式,使共建基地实现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实现企业技术改进目标,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促进教师科研水平提升,促进学校服务地方经济能力提升,实现产学研用一体、政行企校协同培养,解决基地建设盲目无序、实践教学管理指导流于形式、共建单位动力不足三大问题,提升基地服务、学生实践创新、教师实践教学和学校服务地方四大能力,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2.2 基地建设方法

2.2.1    精准调研农科企业技术需求,借鉴优秀农科高校校外实践基地管理经验。

笔者所在学校地处湖北省孝感市,是一所有40多年农科专业办学历史的地方本科院校,笔者团队利用大数据并联合孝感市农业农村局、孝南区政府等单位对孝感市涉农企业现状,特别是企业在品种更新、产品迭代、技术升级、工艺改进等方面的需求进行调研。通过网络、现场调研等手段对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宁夏大学、长江大学等农业院校的实践基地进行了调查与访问,吸收借鉴了优秀农科院校的基地建设管理经验和创新实践培养方式。

2.2.2    精准匹配团队,筛选校外合作单位共建基地。

结合区域农业特色,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匹配湖北工程学院农科专业实践师资和学生,按市场运行规律,校企双方进行基地与实践团队匹配,联手企业,共同建设实践基地。

2.2.3    精准制定实践方案,切实解决技术难题。

对照企业技术需求,瞄准现代农业发展趋势,邀请区域内农业龙头企业家、企业技术专家、农业技术推广专家与学校一起制定可行的实践育人方案,切实有效地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2.2.4    建立“导师团+个性化定制”实践指导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管理与指导。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素养,实行“一企一实践方案”“一组一指导团队”的基地实践管理指导方式,把共建企业的技术需求作为实践内容,每个技术需求制定相应实践方案,根据学生意愿匹配实践方案与指导教师团队,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和指导。

2.2.5    构建基地管理机制,促进技术转化落地。

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基地管理领导小组,共同协调管理基地的实践工作,及时跟进技术研发情况,协调学生实践与技术研发进度,保障技术研发和实践活动顺利进行,促进技术转化顺利实施。

2.2.6    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

结合笔者所在湖北工程学院的农科专业校外实践成绩和经验,进行深入育人实践与理论提升,不断总结改进,通过实践、反馈、再实践,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立足地方,面向基层,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发展,使育人实践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地方经济建设中作出贡献。

3 研究内容与成效

3.1 成果研究的主要内容

3.1.1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建立符合优势学科群的校企共建基地。

(1)全面获取区域农业技术需求,精细梳理研发内容。

学校联合孝感市各级单位联系企业精准开展技术需求调研,同时利用选派科技副总、博士服务团、湖北省院士专家行、百名教授博士服务孝感等活动渠道全面获得孝感市200多家农业企业经营规模、发展现状和技术需求资料,组织对企业需求进行梳理,全面掌握农业企业技术研发内容。

(2)研发内容匹配学科优势,精心挑选企业共建实践基地。

在系统全面获得农业企业技术研发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农科优势学科专业师资研发水平,匹配可行的团队。根据企业意愿与之签署共建基地协议,将实践教学指导团队和实践学生派往基地进行技术研发实践活动,已建立22个校企共建实践基地。

3.1.2    适应区域农业发展,建立符合区域特色农业的实践基地教学体系。

(1)瞄准产业发展,实践教学“一企一方案”。

紧扣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按照企业技术需求制订实践教学内容,做到一个企业一个教学方案。近5年来,以校企共建基地为依托,已与域内22家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实践方案,满足企业“私人订制”的需求,构建具有地方特色、企业特性的实践项目教学方案。

(2)实施分类培养,实践指导“一组一团队”。

构建面向新农科的“导师团+个性化定制”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方式。笔者所在学校聘请了先正达集团武汉研发中心、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孝感市农业科学院、孝感市福良山等企业和行业专家58人参与实践教学指导。征集学生实践意愿分组,进行实践分类指导,先后组建校内外教师团队49个并进行个性化 “一组一团队” 指导,强化实践教学指导与管理,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使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与行业企业需求相契合。

(3)实行“项目研究+学科竞赛”训练方式,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学生通过参与企业技术需求项目研究,切实提升实践能力,同时利用项目研究内容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激发研究与创新热情,在强化技能培养的同时,大大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近5年来,笔者所在学校147人参加了“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湖北省生物技能竞赛等学科竞赛,80多个团队和个人获得竞赛奖项。

3.1.3    建立技术共研、成果共享的互惠双赢基地管理方式。

实践内容注重应用转化,突出地方需求,服務企业发展。共建基地的实践教学内容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实行方案共拟、技术共研、成果共转、收益共享的“四共”基地管理模式,使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使企业利润得到最大程度实现,使企业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调动。项目实施期间,在共建基地已经实现了一批技术的共同研发和成果共享。在共建基地内给企业研发的野菊花露和桂花酒酿酱等一批工艺解决了企业技术升级、产品换代的需求,给企业带来了可观效益,极大增加了企业对共建基地的投入动力。

3.1.4    坚持内培外引,建设 “双师型”实践师资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整体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素养,近3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引进国内外重点大学的博士8名进入涉农学科专业领域工作,加强青年教师人才培养工作。多渠道充实教师指导队伍,聘请了以朱玉贤院士为代表的一批名誉教授,聘请了以刘仲华院士为代表的“楚天学者”教授8名,选聘了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刘华林等“双师双能”的行业专家12人为特聘教授,选送了科技副总、博士服务团成员、孝感科技寰川行专家等56人次。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农科专业 “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45%。

3.2 基地建设成效

3.2.1    解決的主要教学实践问题。

依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持续优化培养方案,筛选实践基地共建合作单位,解决了实践教学支持人才培养目标达成不够的问题,坚持需求导向,依托优势学科群和特色课程体系建立实践基地,解决了实践基地建设盲目性和无序性的问题;强化实践管理,加强实践指导,解决了实践教学管理、指导流于形式的问题;加强协同共建,建立项目共研、成果共享机制,激发共建单位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解决了基地建设学校“一头热”、共建单位动力不足的问题。

3.2.2    提升了农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优化实践项目,强化实践指导,实实在在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5年来,湖北工程学院本科生依托实践基地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项目35项,发表论文23篇,其中2人在全国农业推广征文大赛上分获一等奖和三等奖;18项科研成果获各种奖励,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近五届本科毕业生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34篇。农科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互联网+、挑战杯、生物技能竞赛等国家级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46人次。农科专业考研录取率不断攀升,2021年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研究生录取率达到55%,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大批学生通过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西部计划” “三支一扶”“招硕引博”工程等途径进入乡村振兴建设一线,成长为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

3.2.3    促进了学科专业建设。

成果实践期间,笔者所在学校“特色农业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获批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鄂教研函〔2021〕5号);农学、园艺专业获批为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教高函〔2014〕7号);园艺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专业(鄂教高函〔2016〕35号、鄂教高函〔2018〕20号);园艺和作物资源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植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5个学科为“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植物学、园艺植物病理学、生物统计学、植物营养学等为省级精品课程,园林花卉学、食用菌栽培学、遗传学等7门课程获批湖北省一流课程,18门课程获批校内精品课程,7门课程在优课联盟等线上平台开课。

3.2.4    获得了一批重要的“产学研”项目及成果。

以服务企业需求为目标,项目实施期间,笔者获批了湖北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湖北省高蒙花苷野菊花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完成了湖北省科技厅自然基金“利用分子标记创制粳亲和籼型水稻新不育系及组合配置(2016CFB510)”“水稻籼粳亚种间新亲和基因的发掘与定位(2012FFB00504)”等项目研究;作为重要参与人选育了优质水稻品种“鄂优926”“嘉优926”和“华两优2809”;研发了野菊花露和桂花酒酿酱等产品的生产工艺,并已经转化到企业生产应用中。项目组成员获批湖北省重大专项1项,获批教育部产业研项目4项,各类横向项目15项,经费300余万元,获湖北省科技进奖、推广奖4项。

3.2.5    增强了教师教学、科研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通过深入企业一线,指导学生实践工作,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提升,科研能力得到增强。成果实施以来,湖北工程学院农科专业学生评教优良率平均超过90%;获批湖北省教学名师工作室1个,获批国家教育部新农科教育改革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研项目4项,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4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校级成果奖4项;获批国家自然基金8项,湖北省科技创新重大专项2项,湖北省自然基金10项,湖北省教育厅中青年优秀科技团队项目2项,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3项,孝感市自然基金12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推广奖10项;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合同4项,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能力显著提升。

4 结语

地方高校由于办学资金紧张,自建的实践教学基地少,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基地成为许多地方院校实践基地的主要形式,共建基地的建设质量与运行情况直接决定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针对目前地方农科院校校外共建实践基地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笔者所在团队近8年的研究实践,探索出了以“三精四共”为方案的实践基地建设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及运营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湖北工程学院的涉农专业实践应用后,对农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同时也提升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三精四共”基地建设模式可供同类院校参考借鉴,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2021-03-13].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pc.

[2] 白瑞.就读农林类专业大有可为[J].山西教育(招考),2022(1):66-70.

[3] 张庆庆,付争艳.国外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经验模式与启示[J].河南农业,2022(1):28.

[4] 新华社.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EB/OL].(2019-09-06)[2019-09-06].http://www.gov.cn/xinwen/2019-09/06/content_5427778.htm.

[5] 李长春,李国元,胡波,等.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4,34(3):94-96.

[6] 李忆华,马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进程中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9(1):21-25.

[7] 李菁,王储炎,张轶,等.“校企所”联合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4):272- 274,277.

[8] 孙爱玲,吴红岩.高校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运行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9):251-252.

[9] 聂永刚.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2020(23):163-166.

[10]  李晓红,侯云先,洪如玲.农林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8):273-275,278.

猜你喜欢
建设模式
GPON技术在数据接入网络中的应用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及路径对我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