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笔记

2023-07-05 08:28郑嘉励
今日文摘 2023年3期
关键词:盗墓贼广陵散古墓

郑嘉励

古人尚厚葬,盗墓如同其他百般国粹,古已有之。据说,曹操曾经亲自组织盗墓,所以安排自己的后事,考虑格外周详。田野工作者较书斋里的学者更有心得,此为一例。

无论曹操的那些事儿是真是假,他充其量只能算半个“业内人士”。古往今来,有更多“专业”的盗墓者,各有千秋,千姿百态。

多数的盗墓贼,做贼心虚。比如西汉广川王刘去疾生性贪婪,盗掘战国魏王子墓,见到尸体裸体仰卧,面容虽死犹生,吓得半死,仓皇逃脱。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汉广川王胆子小,成不了事。如今无所畏惧的人,讲科学,讲方法,不惧鬼神,只怕电警棍与牢房。他们的工作方式是,有人放哨,有人作业,分工明确,“持之以恒”,通常夜间作业,不达目标不罢休。

古人之中,也有胆识过人的。比如山西大同的北魏冯太后永固陵,在金代屡遭盗掘,墓壁上留有金代正隆、大定年间的多条题记。盗墓贼将宝物洗劫一空,竟然引以为傲,闲庭信步,在墓内题词留念。

多数的盗墓贼,肆意毁坏古物。西晋武帝时的不准(人名)最具传奇色彩。他从战国时期魏襄王冢获得两部失传已久的文献《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嫌弃墓室内光线太暗,燃取竹简以照明。今日这两本书的断编残简,据说有些就是他一把火烧的。

古人的低级错误,于今看来实在愚蠢。光线暗,可以携带家用电器——手电筒嘛。我曾在空空荡荡的古墓内,见过手电筒、方便面、二锅头、矿泉水瓶,至于还有些什么,朋友们不妨大胆猜,只要说来顺口即可。传统的手工作业太低效,那就定向爆破,要不,开一台挖土机上阵的,也不是没见过。

有些人只讲实用,不问是非,津津乐道于盗墓贼的神奇与贡献。实在举不出多少例子,就老拿洛阳铲说事。如今考古工作者使用的探铲,是盗墓贼的发明,便捷实用,在考古调查、勘探时大有用场。可是,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南方土层较薄的地方,直接改用钢筋插,遇到有砖头的地方就是古墓,简单快捷,这才是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技术。

多数的盗墓贼,唯利是图。这无须举例,凡被盗之墓总是遍地狼藉,金玉重器不翼而飞,坛坛罐罐砸碎一地。

古人很庸俗,只识黄金白玉。现代人有品位,坛坛罐罐、陶俑偶人也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三大价值,电视上的“专家”都说烂了,我不爱听,不就是多少钱嘛,何必弯弯绕绕兜圈子。现在的被盗之墓,墓底犹如扫把打扫过,干干净净,因为“专家”们说,所有的古物都有价值,实实在在的价值。

这么说话,有欠公平,其实从来不乏风雅的人。比如,宋徽宗是公认的好古的雅人,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为搜集三代吉金,鼓励地方探宝、下僚献宝、专家鉴宝。盗墓的风气,如同瘟疫般蔓延,纵然有心师古,人心却早已不古。

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的曲长老,倒是真风雅,他爱琴如命,感叹嵇康《广陵散》之未能流传,一心想发掘晋前擅琴名人的坟墓。有志者,事竟成,掘过数十个古墓后,他终于在东汉蔡邕的墓中,尋得此曲。可惜,这种真名士,本身就是《广陵散》,只会在小说中出现。

(田英毅荐自《特别文摘》)

猜你喜欢
盗墓贼广陵散古墓
马王堆下有古墓
古墓背后的故事
古墓里的蛛丝马迹改写历史
北宋盗墓笔记,已填坑
智擒盗墓贼
仓促离开
绝版的竹林之二 嵇康的广陵散
简论嵇康与《广陵散》
什么样的《广陵散》,什么样的嵇康
我的爷爷不是“盗墓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