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北经济发展困境与出路探索研究

2023-07-06 05:25王云博
商场现代化 2023年8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

王云博

摘 要: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发展较早,产业布局相对完善,拥有“全国粮仓”的美誉,具有较为厚实的工业基础,是新中国成长的“摇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中,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步伐,全力推动东北经济发展,通过出台系列措施,进行政策扶持,东北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但国企改革艰难,人才流失严重,资源能源枯竭,就业生育观念落后等问题依然制约着东北经济发展。因此,要进行国企改革,人才改革,转变就业观念,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东北经济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本文通过对东北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针对当前面临的发展困境,对症下药,给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使东北在经济发展中摸索出一条符合区域特点、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道路。

关键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困境出路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砂锅里。富庶繁盛的东北作为“共和国长子”,历史上曾取得过辉煌成就,也是中国新工业发展的摇篮,但如今却面临着经济滑坡、资源枯竭、人口流失等社会问题,曾经的沈阳第一飞机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今天的鞍钢集团、黑龙江中国一重等诸多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大型国企改革问题,都成为东北经济发展困境的重要因素。

一、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一是经济增长乏力。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的经济总量直线下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GDP所占份额已经从1953年的85%下降到1978年的13.34%,再下降到2021年的5.70%,见图1。

2021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GDP增速分别为4.20%、5.30%和6.40%,2020年的GDP增速分别为-1.20%、6.90%、6.30%,见下表。

近年来,东北地区GDP增速在全国排名一直靠后,其中辽宁省在2016年GDP甚至出现负增长。

二是人口危机。人口危机来源于自然增长率低下和人才流失两方面因素。东北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主要取决于低出生率,由于当前经济形势,人们生育意愿较低,在死亡率不减的情况下,低出生率自然导致较低水平的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低带来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增长有停滞趋势。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22》的数据,1982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总和生育率分别是1.773、1.842和2.062,而当时全国生育率的平均水平为2.584。此后,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央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东三省2010年总和生育率只有0.75。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常住人口约9500万,其中辽宁省人口约4500万,占比近半成。全国总体人口当中,东部地区人口占39.94%,中部地区占25.93%,西部地区占28.12%,东北地区占7.98%,如图2所示。

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8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3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1个百分点。人口危机另一方面取决于人才流失因素。从规模总量上看,东三省总体人口数量不断减少,而且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也在不断下降。在东北出现高老龄化现象的同时,劳动力数量又在不断减少,最终导致东北地区养老负担加重,传统的“养儿防老”更加转变为“社区养老”和“村镇养老”,“社会养老”。青壮年劳动力青黄不接。东北人才近年来流失严重大批高学历、有能力、富有创业激情的年轻人从东北流向关内,涌向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和具有发展潜力的部分内陆城市。

三是就业问题严峻。东北地区由于国企改制,导致一大批原国企下岗员工增多,经济发展淘汰落后岗位,于是出现就业岗位不足的情况。加之高校毕业生逐年持续增多,毕业季岗位“一职难求”。例如《沈阳市2022年一季度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显示,2022年一季度,就业转失业人员和在业人员求职比例明显增加,占比达到10.54%,与去年同比上升3.82%,增幅为54.63%。

二、造成当前东北经济困境的原因

1.计划经济时代遗留问题比较突出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百废待兴,为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在经济体制方面,经党中央研究决定,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定价,“一大二公、一平二调”的计划经济体制,促使资源在物资缺乏的年代得到合理配置。20世纪60年代,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经济工委主任陈云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采取计划经济体制,商品由国家统一定价,人、财、物统一调配,有利于集中生产力,为新中国奠定物质基础。东北地区近代以来开发较晚,關外广袤的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钢铁、煤炭和石油资源,加之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的适度开发,在地缘政治上与苏联的距离更近,在中苏蜜月中更多地得到了苏联的援助。种种因素促使东北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处于优势地位。东北地区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向全国各地输送人才、物资和资源,帮助支持关内地区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后,搞活商品经济,引进外资经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成为主流方向。国企转型、公务员下海、机关事业单位改革……一系列市场经济思潮涌向内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深沪穗等城市的经济发展可谓风起云涌。反观此时的东北,依然徘徊在计划经济时期的阴影中,迟迟走不出来。除了大连等少数几个沿海城市依靠港口发展外向经济外,更多的城市发展还是依靠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原有计划经济时代布局的落后限制,甚至阻碍了东北经济的全面发展。

2.国企改革转型困难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资源丰富,矿产众多,出于全国一盘棋的通盘考虑,中央为支持东北地方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在东北建立了一大批国有企业。沈阳第一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黑龙江中国一重等一大批扎根东北的企业,他们在制造业领域承担着新中国的发展重任,在工业方面为新中国贡献了一半以上的产值,这些国企同时承担了一部分政府职能,在为东北吸纳就业人口、解决当地就业的同时,也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但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的到来,东北国有企业对资源和能源的过度依赖,在资源枯竭、能源紧缺的情况下,能源企业和资源城市必然面临尴尬局面,积重难返。东北国企依赖性强、技术传统、结构单一,行业限制多、营商环境差、转型升级难度大、混合所有制经济成分少、企业活力不足、国企“等、靠、要”等传统固有思想严重,相对于当代互联网+等新兴战略产业和朝阳产业,不能主动融入行业市场,导致企业效益下滑,行业产能过剩。此外,东北地区还没有较好地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安置、“大集体”社会保险遗留问题等计划经济时代的一系列问题。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东北国企改革之路,可谓漫漫其修远兮。

3.就业生育观念问题

东北地区作为大型重工业基地,拥有大量的煤炭、林业、石油等资源,这是许多国有大型垄断企业集中在钢铁、煤炭、石油、化工等领域的重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在当时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体制内,超生的代价是失去稳定的工作,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效果在东三省排在全国前几位,东北地区的生育率急速下滑。近年来,一方面,随着养育成本的提高,尽管中央根据人口自然增减变化规律,适时适度地推出了“全面二孩”“放开二孩”等政策,但东北生育率在全国仍处于末位,导致区域老龄化现象在全国呈现更高水平。另一方面,东北经济近年来发展缓慢,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外流,部分产业发展受制于劳动力短缺、人才匮乏等困境,导致许多企业单位出现“用工荒”。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一批东北本土“985”“211”国家重点高校的应届毕业生留在东北本地的比例近年来也在持续下降,北上广深等超大城市涌入人才的比例卻在逐年增加。

4.地理气候原因

从地理环境上看,根据中央《“十四五”时期国家发展建设规划纲要》,我国应着力打造一批国际水平较高的“十四五”期间一流城市群。“长三角”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带、“粤港澳”经济带、“京津冀”经济带、“成渝”经济区和“关天”经济区赫然在列。而东北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发展相对独立,与我国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甚至环渤海地区都有交通不便的困扰。2022年,国内“新一线”城市排名当中,沈阳跌出“新一线”城市,取而代之的是合肥。至此,东三省与新一线城市彻底无缘。从气候上看,东北地区地处高纬度,气候上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高寒,粮食作物熟制一年一熟,冬季时间长,不利于农作物的高产种植,又碍于工业生产,加上气候环境寒冷,人才流失,对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5.资源枯竭问题

东北靠政策和资源起家,在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炭等接近枯竭的情况下,资源型城市积重难返,加上产业布局相对单一,经济发展举步维艰。比如辽宁阜新、黑龙江大庆等,这些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造成城市发展动力不足。城市定位亟待转型,资源不足成区域发展最大制约。

三、东北经济出路探索

一是加大引智工作力度。人才是发展的先决条件,东北经济的振兴,首先在于人才振兴,留住人才,才是搞活地方经济的首要条件。东北地区可以仿照陕西省西安市的人才落户政策进行人才引进,通过学历落户,大学生租房和购房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来促进当地吸引人才,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公平公正的人才机制必会对东北三省聚揽英才,共谋发展。

二是加大力度推进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把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应当顺应政策趋势,让国有企业参与资本市场改革,并以此为契机,加速国企改革步伐,扶持企业上市发展,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力量。同时要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让更多的民间资本与社会资本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参与到国企改革当中来,让国企混改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增强企业活力,参与市场竞争。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力度。东北地区可以从政策方面鼓励,引导,支持高端科技和制造业发展,通过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使东北地区落户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为东北地区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让东北经济与高端智能联系紧密,延长产业链。

四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在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经济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东北拥有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地广人稀的土地面积和肥沃的土地资源成为东北三省提供较大的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商品化经营优势和较好的农业发展基础。要紧紧抓住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机遇,加快土地流转,提升经济作物商品化水平,解决好“三农”问题,增强农业抵御风险的本领。

五是打造区位优势。结合地缘政治优势,东北处在东北亚的地理中心位置,靠近俄罗斯这个我国最大的能源贸易伙伴,毗邻日本、朝鲜、韩国,沿海沿边城市应多发展以贸易为主的外向型经济,依托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东北亚经济圈”。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快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打造东北亚交通枢纽,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六是生育观念和就业观念的转变,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摒弃陈旧的就业观念,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在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中积极进取。灵活就业,打破就业的单一观念,降低对国有企业和中央企业就业的依赖,自主择业,鼓励创业,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和就业待业人员实现就业,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四、结语

东三省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与极大的创新活力,东北经济发展可以借鉴国际智慧,学习德国“鲁尔区”的发展经验,树立发展理念,改革发展方向,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道路,因地制宜进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猛.“新东北现象”症结与出路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6(8):61-63.

[2]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情调研课题组.中国东北三省近期经济形势及成因分析——基于实地调研与横向比较视角的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6(10):66-75.

[3]赵儒煜,王媛玉.东北经济频发衰退的原因探析——从“产业缺位”到“体制固化”的嬗变[J].社会科学战线, 2017(2):48-57.

[4]金凤君.变革性创新是东北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J].科技导报,2019,37(12):25-31.

[5]魏后凯.东北经济的新困境及重振战略思路[J].社会科学辑刊,2017(1):26-32.

[6]刘洋.东北地区经济下行特征与成因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5(8):43-46.

[7]郭文尧,王西.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困境及新动能培育[J].企业经济,2018,37(12):156-163.

[8]赵儒煜,肖茜文.东北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与全面振兴[J].经济纵横,2019(9):30-46.

[9]谢伟.苏联工业模式兴衰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启示[J].学术交流,2019(6):110-118.

[10]安虎森,肖欢.东北经济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人力资本重置[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09-116.

[11]孙乃纪.中国东北地区经济的优势与困境——关于“东北现象”的思考[J].东北亚论坛,1993(4):26-30.

[12]高良谋,孙大鹏.东北经济振兴的出路:市场化与再工业化[J].经济研究参考,2005(1):18-27.

[13]张屹山,辛本禄.论东北经济中行政权力与经济权力的博弈[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45(2):68-73.

[14]胡元礼,何鑫.新东北现象[J].物流科技,2005,28(5): 77-79.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
东北地区2022年第二季度ML≥3.0 级地震目录
东北地区2020年第二季度M L≥3.0级地震目录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