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剑出鞘 呵护一方

2023-07-06 15:08刘小清
铁军·纵横 2023年6期
关键词:洪学智盐阜军部

刘小清

刘少奇亲自擘划盐城安保工作

盐城旧街南首,曾经有一个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文庙,它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后历经兵燹战乱,香火日淡,渐近荒废。1940年11月,以陈毅代总指挥、刘少奇为政治委员的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由海安移驻于此。盐城文庙一扫往日沉寂而声名远扬,广受瞩目。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后,为遏制反共逆流,重振军威,坚持抗战,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军委名义发布命令,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全军统一整编为7个师。1月2 5日,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日子,声势浩大的新四军新军部成立大会在盐城游艺场隆重举行。数千军民一扫心中阴霾,精神抖擞地云集会场。在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陈毅宣誓就职的高亢声音久久回荡在广场上空:“毅以庸愚,身处前线,值此危局惨变,按诸抗战职责,断无消极退让之理。本人就任代理军长,于盐城恢复军部,誓率九万之众与日寇汉奸反共投降派奋斗到底,为解救中华民族而奋斗。本军一息尚存,斯志不容松懈。”这是一个震聋发聩的声音,它的声波从盐城延及华中、全国。从此,盐城这座历史城市便与新四军的名字永远地连接在一起。

盐城在华中抗战中的地位已显而易见,然而刘少奇对盐城的设计还远不止于此。他曾作一个通俗的比喻,打鬼子要有枪,有了枪还要有个“家”。这个家就是总的战略大后方和抗日根据地。盐城就是这个“家”。刘少奇在其著名的《我们在敌后干些什么?》的报告中阐述得十分清晰,我们就是要“创造新的苏北,新的盐城”。盐城根据地建设由此如火如荼,蓬勃开展。江淮银行、江淮日报社、抗大五分校、鲁艺华中分院、华中党校、苏北文协、中共中央华中局等相继成立于盐城,华中敌后军事、政治、文化中心由此确立。盐城人民沐浴其间,倍受其益,一种积淀日深的民族情感随之释放,一种蓄积已久的抗战激情呼之欲出。

盐城战略地位由此彰显和突出,故有“华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盐城”之誉。由于盐城特殊的地域魅力,吸引了敌占区、大后方甚至香港等地大批知识青年、文化人纷纷来到盐城,投身抗战。作为华中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盐城政治、军事、文化机关林立,军队、地方人员众多,事务繁忙。华中敌后抗战谋略,运筹于盐城,而决战于千里。“盐城固,则华中兴”已成共识。于是,便派生出一个全新的工作,即对盐城的安全保卫。

其时,盐城尚没有专业安保机构,其工作统由新四军军部军法处领导。军法处下设部队、地方、审讯、教育4个科,地方科向各地派出特派员,以公开合法身份作掩护,秘密从事地方保卫工作。盐阜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盐城、阜宁、淮安、涟东等县政府均设司法科,但主要负责处理民事、刑事案件,没有安保任务。这样的现状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

根据地创建伊始,可谓百端待举。时任中原局书记、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虽然日理万机,但依然在思考着盐城的安全保卫工作。他決定改变这一现状。刘少奇有着深邃的战略眼光,以及举重若轻的智慧胆识和领导艺术。他对盐城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愫,亦视之为华中之“家”,故在领导整个华中抗战的同时,仍以极大精力关注并亲自指导盐阜根据地的各项建设。盐城安保亦在其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抗战时期盐城的安全保卫工作一开始起点就很高,因为它是刘少奇亲自设计和擘划的。

扬帆成为盐阜区首任保安处长

1941年3月的一天,盐城文庙新四军军部驻地突然遭到4架日机轰炸。当天,军部领导人正在文庙东南的原国民党县图书馆召开会议,炸弹即在周边爆炸,情况十分危险。据当年军部司令部副官处处长俞炳辉回忆:“敌机一进入盐城领空,就直飞军部驻地和会场地点接连投弹、扫射,有一枚炸弹距少奇、陈毅首长二三十米处爆炸了,气浪冲击泥土,撒了少奇同志一身。警卫员孔德才猛扑过去,见到首长安然无恙,才舒了一口气。飞机轰炸中,副官阮启文光荣牺牲。”

这次,敌机来得突然,轰炸精准。虽说没有造成重大损失,但却是一个警示。刘少奇、陈毅研判,可能有内奸泄露秘密,提供情报。于是司令部保卫部门紧急排查,但一时没有结果。正在这时,军部一名副官带枪逃跑,成为唯一嫌疑人。

刘少奇、陈毅得到报告后,认为当务之急是军部驻地必须转移,以防不测。当时,军部驻地文庙在盐城市区,目标较大,周边人员情况复杂,安全保卫工作难度大。为此,军部紧急转移至盐城登瀛桥西边郊区的一座泰山庙内。

稍事安顿,刘少奇即将对军部以及盐城市区的保卫事项提到议事日程。

泰山庙规模较大,内有飞檐重瓦、雕梁画栋的三进大堂以及若干间东西厢房。整个庙宇气势恢宏,庄严肃穆。这天,刘少奇在泰山庙通过秘书陆璀约见扬帆。而这已经是刘少奇在数天时间内多次与扬帆谈话。

扬帆曾在皖南军部时,即在秘书长兼军法处长李一氓的领导下,在军法处担任科长。军法处也称保卫部,主要任务是负责军部驻地的安全保卫工作。应该说扬帆是新四军第一批从事安全保卫工作的专职干部。在皖南事变中,扬帆历经艰险,最终与从事情报工作的胡立教一起突围出来。到达盐城后,扬帆脱口而出:“终于到家了”,继之则潸然泪下。扬帆与胡立教是皖南事变后第一批突围抵达盐城的。他们很快就向刘少奇详细汇报了皖南事变的经过。这是刘少奇第一次通过当事人了解到事变情况。刘少奇高度肯定他们在事变中的表现,希望他们尽快调整好状态,准备迎接新的工作。刘少奇是扬帆心仪已久的领导人,第一次见面,刘少奇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沉稳气质和领导风度,给扬帆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扬帆随后在军部领到了一套新军装。此后他在《皖南突围记》中说:“当我再穿上军装的时候,像一个孩子似地狂笑:‘我依然是一个新四军!”“‘依然是新四军”,定格了扬帆的目标与追求,也定格了他的信仰和忠诚。次日,刘少奇即找扬帆与胡立教谈话。刘少奇说:“我昨天已经将对皖南事变的基本判断形成了一份材料报告中央,其中结合了你们提供的一些情况。你们这次在皖南事变中的表现是好的,也是第一批突围到盐城的。可能最近一段时间内,将陆续会有皖南分散突围的同志抵达盐城,其中情况不尽相同。现在起,你俩就负责皖南突围干部的审查工作。不管是谁,只要是从皖南突围出来的,都要经过审查。这是对组织负责,也是对同志们负责。我们成立一个审查委员会,由中原局组织部长曾山同志牵头,具体工作由你们负责。”刘少奇谈话神情较为严肃。扬帆能够感觉出刘少奇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以及对他们的信任。

果然如刘少奇所料,在以后不长的时间里,有300多名皖南军部人员陆续突围到盐城。扬帆与胡立教负责甄别工作,与他们谈话,了解突围经过。作为皖南事变的亲历者,扬帆对突围之不易以及重新回家的感觉有着切身体会。他尽量用一颗滚烫的心来温暖他们,一经甄别结束,便向组织推荐安排工作。正是由于扬帆有着这样的经历和对党的忠诚,所以当刘少奇在思考如何加强对盐城的安全保卫工作时,自然便想到了扬帆。

扬帆迅速来到了刘少奇工作的泰山庙三进大殿。这次谈话显然有别于前几次,因为一旁还有代军长陈毅、军部参谋长赖传珠和中原局组织部长曾山。刘少奇依然是夹着一支烟,神情稍显严肃。他对扬帆说:“这几天你们做甄别工作辛苦了,现在组织上考虑要有新的任务交给你。”

面对扬帆略有疑惑的表情,刘少奇接着说:“目前,苏北根据地的开辟工作已经结束,继之则是巩固的问题。而巩固甚至比开辟还难。盐阜地区本身环境就较为复杂,土匪众多,特务渗透,顽固派破坏,特别是原本即潜藏在根据地内的反动势力,因皖南事变而错估形势,蠢蠢欲动进行破坏。因此,加强盐阜区尤其是盐城的安全保卫工作就显得迫在眉睫。我们商量过了,决定将盐阜区的安全保卫工作交给你负责。重点是对盐城的保卫。”

扬帆感觉到刘少奇最后一句话显然提高了音频和加强了力度。他还没来得及回答,陈毅便接着说:“同志,压力不轻噢。你有皖南时期的工作经验和对党的事业的忠诚,把这项任务交给你,我们放心。详细情况有曾山同志和赖参谋长向你交代。”

战争年代的工作安排谈话,简明直接,不需要当事人表态。谈话就是命令。扬帆从两位首长言简意赅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一种信任和责任。曾山和赖传珠随后代表中原局和军部宣布了对扬帆的任命。扬帆由此担任军部军法处副处长兼盐阜区地方保安处处长、盐阜区党委社会部部长。当时的军法处处长是汤光恢,因耳疾在上海治病。所以事实上是由扬帆代理处长。用扬帆自己的话说:“除了担任军队保卫工作外,同时还要参加盐阜区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工作。”此后,安全保卫、锄奸肃特,就成了扬帆的工作重点。也成为盐阜根据地尤其是盐城安全保卫工作的肇始。

当时,盐阜根据地周边形势复杂,盐城又是华中敌后抗战的中心,目标显著。扬帆丝毫不敢懈怠。他开始组建队伍,强化专业训练,以极大的忠诚和勇气,保卫驻扎盐城的领导机关。同时,呵护一方热土。

第一期保卫干部训练班在盐城举办

盐城长期为国民党统治区,抗战初期日军过境曾一度占领盐城,后因兵力不足撤离。此后,国民党中统、军统又卷土重来,建立了名目繁多的特务外围组织,用欺骗的手法与共产党争夺群众。盐阜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以后,原属国民党中统的特务组织,一部分以合法身份和职业作掩护,潜伏于根据地内从事秘密破坏活动。还有一部分则充当汪伪特务。他们通过各种社会关系与根据地内的反动地主、土匪、会道门相勾结,策划煽动组织了多起反革命武装暴动,妄图推翻抗日民主政权。在对付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方面,国民党中统与汪伪特务往往形成联手,或搜集情报,或组织策反,或偷袭暗杀,或造谣破坏,成为新生政权的极大威胁。保卫以盐城为中心的盐阜抗日根据地,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然而,这更加激发了扬帆的激情与斗志。他敢于直面严峻的现实,披荆斩棘,迎难而上。扬帆意识到,做好保卫工作首先是人的要素。因而组建队伍,培训业务则为首要之举。在刘少奇、陈毅的直接关心、支持下,军部军法处先后派马宾、冯北达、丁兆甲、陈啸奋、苏平、杨堤、赵宗信、李长发、刘西孟等同志参加地方安保工作,形成盐阜区安全保卫队伍的基本构成人员。接着,扬帆又从当时的抗大五分校和上海等地来盐的工人、进步青年以及盐城本地青年中选调一批佼佼者参加保卫干部训练班。第一批训练班即达40人之多。

1941年4月,苏北大地万象更新,春意融融。这天,在盐城城西的一个旧仓库里,正在举办第一期盐阜区保卫干部训练班。开班那天,在扬帆的邀请下,刘少奇专程前来讲话。他强调了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及严格的纪律规定。要求大家做到不怕死,不叛黨,不说假话,当好党和人民的光荣保卫者,掌握好党交给的这把“宝剑”。刘少奇说的这把“宝剑”就是秘密战线的武器,也可以理解为他们拥有党交给的“尚方宝剑”。很多学员是第一次见到刘少奇和听他的报告,不禁兴奋异常。他们全神贯注地凝听、记录,并为刘少奇的思想深度、理论修养以及侃侃而谈的报告风格深深折服。

继之,扬帆在讲话中分析了根据地周边的严峻形势,强调了安全保卫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说:“根据地建立不久,群众对我们还是有疑虑的。他们怕我们站不长,国民党还会来。而韩德勤又利用在根据地潜伏的特务和国民党的基础势力,并与土匪恶霸地主等结合起来,对根据地进行各种破坏活动。有的制造谣言,有的秘密发展特务和三青团等组织,有的策动我区乡政权干部武装叛变,有的暗杀我干部。在这样的形势下,社会秩序不能安定,民主政权也就不能巩固。因此保卫工作就显得异常重要。”扬帆继之对大家说:“我们将要从事的工作任务是,保卫抗日民主根据地,保卫抗日民主政权,保卫人民民主权利,镇压少数混入抗日民主根据地内的敌探汉奸以及破坏抗日政权、破坏社会治安的反革命分子,维护社会秩序,巩固抗日根据地。所以,我们不仅要忠诚于党,忠诚于革命,忠诚于人民,而且还要有从事专门性秘密工作的知识和技能。”

当时,绝大多数学员都是初次接触安保工作,他们除了具备安保人员的政治素质之外,专业知识几乎是一张白纸。所以,扬帆要求大家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从政治、业务层面好好学习,争取尽快进入工作。训练班业务上由军法处的冯北达、高源、马宾等同志担任教员,包括锄奸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及侦察、审讯等业务知识。为期近两个月的训练,学员们收获颇丰。他们跃跃欲试,急切盼望走向新的岗位。结业典礼上,刘少奇再次亲临讲话。

这次,刘少奇重点讲了锄奸保卫工作。他说:“现在世界上有两种战争:一种是拿枪炮对打斗力的战争;另一种是秘密的斗智战争。决定胜负是公开的战争,在准备胜利与取得胜利以后的巩固胜利,是由斗智的秘密战争来决定。锄奸工作是一项特殊的任务,如果没有锄奸工作,要巩固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要巩固抗日队伍都是不可能的。锄奸工作部门,是抗日政府的合法斗争机关,任务是巩固抗日统一战线秩序,安定根据地内的社会治安、维护一切抗日阶层,党派和个人合法权益。我们党的锄奸政策,是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坚持抗日统一战线,树立抗日民主政权的权威,维护根据地内的秩序,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做到不放走一个奸细,也不冤枉一个好人。”

刘少奇的这次讲话,将锄奸作为当前安保工作的重点,是由严峻的敌情形势决定的。这期培训班结束后,军内的同志仍回军队工作,其余受训学员大部分到盐阜区各县安保岗位。他们秘密进行敌特社情调查,协助地方政府维持治安秩序,配合军队剿匪,镇压反革命暴乱,从事锄奸保卫工作。

安保队伍建立,红色利剑出鞘,成为保卫军部和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

洪学智任盐城卫戍区司令

盐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水上交通便利,与苏南等地商贸往来频繁,社会情况复杂。为了排查隐患,防患于未然,安保人员迅速加强对城镇人员进行户口调查和管理,对自新人员进行清理登记。广泛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寻找嫌疑分子的蛛丝马迹。一些特定的场所,诸如茶馆、酒楼、书场、戏院、客栈、浴室等经常会出现安保人员的身影。而一些特种行业,诸如照相、刻字、印铸、旧货店、水上来往船只等均在强化管理范围之列。盐城的社会治安状况迅速好转,偶有敌特、匪患和奸细破坏活动,很快即能侦破并予镇压。广大群众对此感同身受,切身体验到在共产党和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有一种久违了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其时,盐城的地域魅力,不仅仅在于它是华中敌后抗战的指挥中枢,而且还有城市治理的有条不紊和抗日军民为之一新的精神面貌。很多从国统区和敌占区等大城市来到盐城的著名民主人士和进步文化人,对迥然有别的全新生活环境感慨颇多。虽然鲜有高楼大厦,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但没有恐怖忐忑和污浊颓废。触目所至,抗日军民无不体现出饱满的、崭新的、激昂的精神状态。这些著名民主人士和进步文化人呼吸着盐城的清新空气,享受着民主、自由与安全,不禁啧啧称奇。而在这一切背后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有着一支特殊的地方安保队伍。他们默默而为,忠于职守,捍卫着这方热土。

然而,这一切却因为日军对盐城的第一次大“扫荡”戛然而止。1941年五、六月间,新四军军部即通过秘密渠道得到消息,日军即将对盐城实施大“扫荡”,妄图一举围歼新四军领导机关。盐城上空一时乌云密布,抗日军民将面临一场烽火考验。时已成立的华中局与新四军军部决定一定要保卫盐城,并积极进行军事部署。

大战在即,人心浮动,城市的不安因素以及消极情绪亦在蔓延。在对外御敌的前提下,对内稳定社会秩序,防止敌特破坏亦成当务之急。而在战时情况下的社会治安,显然是原来盐阜地方保安处难以承担的。为此,军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盐城卫戍区,全权负责盐城城市的内部保卫和综合治安。

盐城卫戍区是在非常时期下成立的,任务异常艰巨。为此,陈毅推荐时任抗大五分校副校长的洪学智担任卫戍区司令。洪学智此前在晋东南任抗大总校副教育长,奉命率领总校200多名干部、学员支援华中新四军办抗大分校。1940年11月,洪学智率部出征,长途跋涉,过微山湖、越津浦路、跨陇海路,每一次的前进都需面对日伪的封锁线。可谓充满荆棘,历经磨难,终于1941年4月28日安然抵达盐城。以后,他们称这次行动为“敌后小长征”。全队270人,没有一个减员。随后,洪学智便担任由陈毅兼任校长的抗大五分校副校长。抗大五分校领导人中多了一个高高瘦瘦的身影,他时常出现在校部、课堂以及学员宿舍。他嘘寒问暖,和蔼可亲以及无微不至的态度,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5月的一天,陈毅突然找洪学智谈话。而谈话内容完全出乎洪学智的意料。

陈毅说:“此前我们在盐城各界协商会议上讨论过,有两个保安团,原属地主武装,现在要联合他们共同抗日。我与政委研究,把这两个团交给你指挥,吃饭他们自己管。”

洪学智感到很突然,他说:“我是学校的副校长,怎么管两个团呢?名不正,言不顺呀。”

“名义好办,现在就任命你为盐城卫戍区司令”,陈毅几乎是脱口而出:“这样就名正言顺了嘛。”原来陈毅早有“预谋”。他随即介绍了日军即将“扫荡”盐城以及当前形势的危急,包括保卫盐城的重要性。陈毅称:“军部已经决定成立盐城卫戍区,由你来当司令。”陈毅并且强调:“这是我和少奇同志共同决定的。”

洪学智觉得十分突然,毫无精神准备,毕竟过去没有从事过这样的工作。然而,陈毅并没有向他解释新任命的缘由,而是强调形势危急,要尽快开展工作。当时主力部队主要部署外围阻击日军,所以卫戍任务只能安排地方武装来担任。陈毅迅速将两个保安团长叫来与洪学智见面,并向两个团长交待说:“军部决定你们两个团归洪学智司令管,以后你们有什么问题就报告洪司令,由他来指挥你们。你们要遵守新四军的纪律和规章制度,服从命令听指挥。”两个团长表示一定听从指挥。第二天,任命洪学智为盐城卫戍区司令的命令即下达了。《盐阜报》同时以“盐城卫戍区司令部成立”为题向社会公布。

洪学智临危受命,整合原盐阜区地方保安处的力量和其所辖两个地方武装团,积极开展战前对城市各阶层的动员,加强战时城市管理,排查敌特奸细,防患于未然。这一切都是为了保卫盐城。

7月,日军开始“扫荡”盐城。这次态势非同寻常,日军集结1.7万余人,海陆空立体围攻,可谓来势凶猛。军部指挥三师主力迅速开展反“扫荡”作战,一师部队在苏中呼应。但由于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悬殊,形势非常严峻。在阻敌未果的情况下,军部为避敌锋芒,最终撤离盐城,转移阜宁。盐城随之沦陷。作为盐城卫戍司令,洪学智上任不久即失去卫戍目标。

军部转移较为匆忙,并未来得及通知洪学智。陈毅派电台台长给洪学智送来一张纸条。洪学智看后几乎愣住了。条子上的内容简短直接、口气坚定:“洪司令:敌人‘扫荡’,军部离开了盐城,留下的军直属队,全部由你负责指挥。”下面署名:陈、赖。即陈毅与参谋长赖传珠。军直属队是个很大的摊子,有军工部、卫生部、供给部、抗大等。以后洪学智在其回憶中说:“盐城集中了军直属单位人员4000余人,还有不少高级知识分子,是些有名的人物。安全是大事。一旦出事,损失太大。想到这里,我不禁出了一身冷汗。”

卫戍司令随即职能转变,负责军部直属队的紧急大撤离。此行非常艰难,既要袭扰迟滞“扫荡”日军,又要将没有战斗经验、平时较为松散的直属队人员安全带出包围圈,其中又多次与日军发生遭遇战。洪学智临危不乱,指挥若定,逢凶化险。军部直属队数千人终于安然转移并辗转阜宁与军部会合。

盐城安保工作由于军部转移而最终落下帷幕。

责任编辑 李梅

猜你喜欢
洪学智盐阜军部
洪学智心系现代国防
两膺上将洪学智在鄂豫皖时期的革命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知识界对日本军部的认识与批判①
盐阜民歌研究*
洪学智将军和“钢铁运输线”
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油画作品
宋公堤,盐阜大地上的历史传奇
盛开在“红色摇篮”里的一朵奇葩——记盐阜抗日根据地的木刻艺术
第二次西园寺内阁期间“增师案”与政党军部之间的博弈
盐阜区抗日根据地高等法院的设立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