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识字叫“目不识丁”

2023-07-06 02:53灞上松
恋爱婚姻家庭 2023年18期
关键词:丁字王世贞庄子

◎文/灞上松

在中国,如果有人不认识字,会被人嘲笑“目不识丁”。有人会问,为什么这里是“丁”字,而不是其他字呢?的确,这个问题在古代就有争议。

“目不识丁”出现在文献中比较晚,其原型是“不识一丁”。大概在明朝之前,人们通常使用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唐代。

曾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当过宰相的张弘靖,是个有名的书法家,颇有学问。张弘靖担任河北地区节度使的时候,生活奢侈,对手下将士很傲慢。他用的幕僚大都是轻薄浪荡之徒,只知道饮酒玩乐。有一回,朝廷交给张弘靖100 万缗钱,也就是100 万贯,用来赏赐将士,张弘靖却不客气地克扣了20 万贯。他的幕僚也有样学样,任意克扣军饷。将士们找上门理论的时候,张弘靖却鄙夷地说,“今天下太平,汝曹能挽两石弓,不若识一丁字!”

这里的“石”字是量词,读“但”,指弓弩的强度。张弘靖说的是,如今天下太平了,你们能拉两石的弓又有什么用,还不如认得一个“丁”字!这句话里产生了成语“不识一丁”,后来演化成了“目不识丁”。

由于一些古籍对张弘靖原话的记载略有不同,引发了后世学者的争议。有人认为,张弘靖说的是:“不若识一个字!”比如明清之际的学者张岱认为,史书中记载的应该是“个”字,被误写作“丁”,因为两个字笔画相近。

如果你翻开《汉语大词典》,找到“未识一丁”及“无丁字”这两个词条,就会发现解释如下:“丁,‘个’的讹字。不认识一个字,指没有文化的人。亦作目不识丁、不识一丁。”

可见,“个”字被误传为“丁”是学界的主流意见。学者们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别的不说,只要分析张弘靖原话的语境就知道了,他的意思肯定是说武人不认识一个字,而不是说他们不认识“丁”字。另外,“丁”字还有个异体字,上面是“人”字,下面是个竖钩,很像“个”字,这一点也是古代学者为之争论不休的。

“丁”字还引发了一桩公案,有人说,庄子也“目不识丁”。明朝的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在《弇州四部稿》中写了这样一段话:“今人不识字者,称‘不识一丁’……庄子谓:丁字有尾。丁尾左引非右引也,然则,庄子亦可谓不识一丁矣!”意思是,丁字的“尾”是向左的弯钩,可能他看到的古书《庄子》里,丁字的下半部是向右的弯钩,认为这不对,所以说庄子目不识丁。

后来有专家指出,庄子的原话根本不是“丁字有尾”,而是“丁子有尾”。果然,《庄子》里谈到惠施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话,“卵有毛,鸡有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为羊,马有卵,丁子有尾。”

庄子这段话讨论的是哲学,根据语境,前面以鸡、羊、马等动物作比方,讲一种违背自然的情形,后面说“丁子有尾”,应该也是指一种动物才对。那么“丁子”又是什么呢?唐朝学者成玄英注解的《庄子》里说了,“楚人呼虾蟆为丁子也。夫虾蟆无尾,天下共知,此盖物情,非关至理。”

“虾蟆”是青蛙和蛤蟆的统称。庄子讲的“丁子有尾”不是指汉字,而是说蛤蟆或者青蛙会长尾巴。没想到王世贞等学者误解了庄子,大概是古书传抄或者印刷有误,闹了一个大“乌龙”。

猜你喜欢
丁字王世贞庄子
明代复古诗学与家族之关系——以王世贞家族为考察中心
李攀龙、王世贞复古文风在朝鲜朝文坛的传播与影响
丁字路口的统计
丁字鞋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不适及对策的护理研究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恨屋不及乌
丁字路口
孙卫国《王世贞史学研究·王世贞著作目录表》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