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匣村的历史与经济

2023-07-10 04:33杨玉蝶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7期
关键词:历史经济

【摘 要】石匣村是济南市章丘区官庄街道办事处的一个四面环山的村庄,一条小河穿村而过,宛如一个小石头匣子。石匣村历史悠久,村中的老房子都是由石头所建造,人们依山就势,攒成石屋石墙、石阶石路,村落沿自西向东穿村而过的汶河岸现阶梯状分布。石匣先民最初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并长居于此,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旧时的石头房屋被砖瓦房所取代,而石匣村也由一个几十人的小村落,发展成了几千人的大村庄。

【关键词】石匣村;经济;历史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7—023—03

一、村落歷史与古迹

如今的石匣村西到九顶山,冬至大青山,北达马鞍山,南邻相峪关,由相峪、相峪口、东岭和石匣4个自然村组成,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00余亩,荒山和林地面积9000多亩。60年代,石匣村人口生育达到了最鼎盛的时代,全村共有3200多口,石匣现户籍登记人口2138人,长期在村内居住的大约有600多人,石匣村已成为章丘南部山区的第一大山村。

石匣村文化底蕴深厚,兴隆寺、于家胡同、真武庙、狮子胡同、古绣楼、滴水岩、铁匠铺、青山洞、齐长城、连云寨等众多名胜古迹集于一村。凉水泉、圣水泉、神仙泉、凤凰泉等80余处泉眼清凉甘冽,据考证凉水泉还是赢汶河的主要源头。升仙桥、袁家桥、真武桥、东大桥等24座桥梁,共同为石匣古村增添了深厚的气韵。

石匣立庄悠久,曾作为齐国关防重地,最晚自春秋战国之际便已有人烟。几千年来,人们在此耕作繁衍,留下了许多人文古迹,古关古寨古长城、古道多、古河古桥古井泉、古宅古巷古狮子……众多古迹环绕其间,使石匣成了富有历史底蕴的村落。石匣的石头千姿百态,自成面目,散碎化地出现在人家的屋墙和街路上。人们把大大小小的石头攒起来,依山就势,攒成石屋石墙,石阶石路。它们在房子上,墙上,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虽历经沧桑,却愈发坚定平和、处变不惊。这些灵性的石头们石山石梁石头墙、石街石峪石头路,石碾石磙石凳子,石匣子就是一个用石头“攒”起来的村庄。

(一)古城、古关

齐长城在中国历史齐长城是北方最早的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争霸天下的产物,据《史记》卷四十《楚世家》“还盖长城以为防”之张守节正义云:《齐记》云:“齐宣王乘山岭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①在石匣村南长城岭上,齐长城已横亘两千多年,虽历经沧桑,至今尚有三段基本完整,一是西岭关至九顶山段、二是西岭关马头崖段、三是长城岭相峪关段。这三段城墙最宽处八米,最窄处两米,最高处五米,盘曲在崇山峻岭之上,异常壮观。清代康熙《章丘县志》卷三载:“长城岭:……上有古长城遗迹。相传齐筑以御楚。西距平阴,东距大海。”②《莱芜县志》卷二引旧《通志》亦载:“长城岭……上有古长城遗迹。相传齐筑以御楚。西距平阴,东距大海。”③章丘与莱芜边界的齐长城遗址,是齐长城现存最为完好的地段之一,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古石匣村便是齐鲁、齐楚边防要地,沿长城一带还设有三关:相峪关,在相峪与珍峪打界之处,古有守关兵寨,今已经废弃,空留遗址;西岭关,在石匣村与莱芜龙子村打界之处,古有守关兵寨,为西岭寨;九顶山关,在石匣村与莱芜龙子、文祖朱公泉之间,明代称其为盘道山,附近有古守关兵寨。

(二)古寨、古道

石匣村作为边防重地,自古就有军事设施之备,除了长城、关防,最重要的便是兵寨之设。石匣自多古兵寨,遗墟有六处:相峪小寨、西岭小寨、原墩顶阁老寨、北寨、连云寨、小东寨。石匣村虽位处深山,但并不闭塞,条条官道皆通齐鲁,共有五条古官道,分为是九顶山官道、连云寨官道、汶溪夹谷官道、西岭官道和马鞍山官道。除了陆上通道之外,古河道亦为是石匣人的智慧结晶。石匣人在与汶溪水的千年交道中深深了解了水的脾性,进而河道筑石堰、修石坝,完全控制了汶溪的夏日洪水,并便利了石匣村的往来通行。石匣村唯一的一条中心大街就叫顺河街,从石匣到相峪口、到相峪、到三角落湾……连并各沟壑支流水系。与古河道治理工程配套的是古桥和古井泉,一座座古桥将汶溪两岸密切联系在一起。

(三)古桥

唐代诗人杜牧在《寄杨州韩绰判官》写道“青山隐隐水遥遥,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④杜牧借扬州的二十四桥,写尽了江南绮丽的风光。这首千古绝唱不知引发了多少人对二十四桥的联想,因此二十四桥亦渲染了扬州。无独有偶,在石匣村,有一条河叫瀛汶河,恰有二十四座古桥翼然临于清澈的溪流之上。这一景观,在当地极富盛名,引得许多文人墨客施以墨宝。在石匣村的二十四桥之中,又有三座桥独具特色:东升仙桥,位于村东,始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为两孔船柱石桥,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堪称古青石桥梁建筑的经典;西升仙桥,位于村中升仙桥畔,遗有清道光七年(1827)《创修升仙桥序》之碑,此碑螭龙碑帽,卷草碑座,雕刻精美,是极其珍贵的古汶源考证碑刻;真武桥,又称北沟子桥,修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0)。

石匣村民风淳朴,崇尚道德,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流,留下了很多名胜古迹。诚如杜牧的诗“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⑤

二、村落经济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石匣村村民生活十分艰苦,那个时候一个工0.15元,每人全年收入不到100元。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石匣村民在党的领导下,用勤劳的双手,打通了石匣通往田家柳的道路,又修通了石匣通往文祖的西山公路,日子渐渐好过起来。但是石匣村仍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村民们的经济收入仍受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高仲花主任就给我举了这样的例子:

杨玉蝶:我想问一下咱村儿这个主要收入来源是靠啥呀。农民种地是吗?咱村是除了种地以外,还有什么别的收入来源吗?我听景年兴爷爷说,去年冬天这个时候村里冻死了好多花椒树。这些树没法再活过来了,对吗?大概冻死了多少棵啊?损失有多少钱啊?咱们村除了玉米谷子高粱,咱村还有种别的什么作物吗?养羊的人多吗?

高仲花:以前村里靠种花椒树挣钱不少,后来天气冷都给冻死了,柿子树和酸枣树也都冻死了,养羊的人家主要有三户,但是都是自己吃的多。

杨玉蝶:咱们村的主要收入从哪里来呢?去年特殊情况对咱们村影响大吗?

高仲花:有影响,主要是天气,不下雨加上刮大风,挺影响收入的,咱村主要靠种庄稼,小麦、玉米、高粱过日子的。⑥

由于石匣村地处大山深处,经济基础较差,而且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在村子里的大部分是老年人,村子一度成了“空壳村”。 石匣村总支委员于爱华这样说:

于爱华:区别不大,咱们村委会统计的是一共2210户人口。

杨玉蝶:那咱这个人口还有啥特点呢?

于爱华:村里老人特别多。小孩子几乎没有了。

杨玉蝶:村里连年轻女人都没多少了吗?小孩子呢?

于爱华:年轻的女子生了孩子她要照顾娃娃啊,看到孩子上学,孩子上完幼儿园,就是要上小学,差不多八九岁,这些年轻女人就走了。

杨玉蝶:那这些年轻女人除了在家看孩子,除了照顾家,还做农活吧?

于爱华:连农活也不做,照顾孩子也不在这住,她们生小孩都不在村子里面生了。咱这个村小孩已经很少了,年轻女性也少,主要咱这个村留了就是老龄化严重。⑦

村集体经济是一个村子发展的根本所在,亦为村干部加强凝聚力、提升战斗力的关键所在。石匣村是官庄南部山区第一大村,村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在官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们的积极引导下,石匣村正在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多种有效途径,力争把优势牌打好,把特色路走活。

石匣村依据地理优势形成了特色粮食种植基地,尤以小米最为出名,石匣的小米粉、小米茶汤、小米原酿酒,都是本村的特色产品。为了推动本村经济的发展,在继续发展石匣野菜基地、黑猪养殖基地的基础上,石匣村还与南山一品公司合作成立了小杂粮种植基地,流转土地500亩打造石匣村特色小杂粮基地,新建小米加工车间,购置小米加工色选机、抛光机,构建线上线下流通体系,力争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村集体增收,实现由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发展。今年,石匣村又流转土地300亩,采取“支部+公司+农户”模式,引导群众发展油葵种植产业,石匣古村文旅公司投资建设的景家老油坊已完成设备安装调试,石匣古村豆腐坊、攒羊馆、染坊等业态也已开门纳客。

石匣自建村以来就留下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和民俗工艺,民俗文化的传承有章丘梆子戏、迷戏、扮玩、龙灯等;民俗工艺有铁匠、木匠、石匠、酿酒、条编、手工印染、手工纸扎等原始工艺。为了更好地对民俗文化进行传承,现在村里的老学校已经建成“章丘梆子戏曲博物馆”,博物馆一期工程3个展厅布展完成,近期将对外开放,将来二期、三期工程将建设民俗文化博物馆,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中国东路梆子的建设,吸引世界各地的戏曲专家和考古专家到石匣村村进行学术研究。

石匣村还是省级非遗章丘梆子的发源地和传承地,2019年5月“章丘梆子戏曲博物馆”一期工程的3个展厅布展完成并对外开放,2019年8月,石匣村举办了“过半年民俗节”,打出了“吼一嗓梆子腔、喝一碗伏羊汤,看大戏、吃伏羊、过半年”的文化名片,热热闹闹的把石匣村过半年“攒”文化展现在广大游客面前,让广大游客更好地认识了石匣这个山清水秀的美丽山村。活动期间,济南电视台、搜狐网、腾讯视频等多家新闻媒体对石匣村进行了宣传报道,上万游客涌进了沉寂多年的山村,让石匣村实实在在的火了一把。章丘梆子戏曲博物馆的建设撬动了石匣村文旅产业发展,让千年古村重现光彩。⑧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村里通过改善居住环境以及对贫困户和弱势群体的政策兜底聚起了民心;通过优惠措施聚集人才,助力年轻人返乡创业;通过文旅等产业发展,吸引来更多游客。”正是“聚民心”“聚人才”和“聚人气”等亦系列举措,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村,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三、结语

石匣村不仅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还是著名的“长寿村”,村里三十六泉,二十四桥,古朴典雅,民风纯正。多才多艺又富有智慧的石匣人,他们把石匣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挖掘出来,整合打造出“古韵石匣,乡里乡情”文化品牌。2019年8月、2020年8月石匣村成功举办两届“过半年暨乡村振兴戏剧节”,打出了“吼一嗓梆子腔、喝一碗伏羊汤,看大戏、吃伏羊、过半年”的文化名片。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石匣村会进一步加快发展章丘梆子戏曲文化、特色农产品加工及民俗文化旅游產业,更为自信地向外界抛出“橄榄枝”,邀请更多人前来细细触摸古村的文化年轮,感受“过半年”的传统风采。

注释:

①司马迁.史记(卷四十)[M].北京:中华书局,1959.

②张万青,纂修.章丘县志(卷三:(乾隆)十三卷本)[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8.

③张梅亭,王希曾,纂修.莱芜县志[M].济南:济南启明印刷社,1922.

④李昉,等编.文苑英华(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6.

⑤杜牧.樊川文集(第二:念昔游)[M].成都:巴蜀书社,2007.

⑥访谈对象:高仲花,1964年生,石匣村总支委员、计生专职主任;访谈人:杨玉蝶;访谈时间:2021年12月4日下午2点20分;访谈地点:济南市章丘石匣村街道.

⑦访谈对象:余爱华,1974年生,石匣村总支委员;访谈人:杨玉蝶;访谈时间:2021年12月4日下午2点20分;访谈地点:济南市章丘石匣村街道.

⑧灯塔—泉城党建.济南市章丘区官庄街道石匣村:党建引领促发展 乡村振兴换新颜[EB/OL].[2020—06—12].http://www.qchdj.gov.cn/staticPage/djhzzgzxcw/ high/20200612/12388761.html.

作者简介:杨玉蝶(1989—),女,汉族,河北邯郸人,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间信仰与文献。

猜你喜欢
历史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新历史
拥抱新经济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