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形象的塑造过程及深化路径

2023-07-10 04:44张荣军杨凡
重庆社会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人民至上形象塑造中国共产党

张荣军 杨凡

摘 要:人民至上形象的塑造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鲜亮标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及新时代以来的初心使命践行中成功塑造了党在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中为人民求解放的使命担当形象、在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中为人民谋福祉的使命担当形象、在翻天覆地的强国大业中为人民谋富强的使命担当形象、在惊天动地的复兴大业中为人民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形象,淬炼出了基业长青、风华正茂的百年大党。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在新征程上应以党的领导、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人民是阅卷人”的评分标准进一步塑造党人民至上的使命担当形象。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使命担当;形象塑造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课题“‘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研究”(22VSZ029)。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06-0017-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06.002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以抚今追昔的大历史观从十个方面总结了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的重要历史经验,其中一条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1]。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这都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形象。虽然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形象作为显性的政治话语表达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才得以凸显,但其所传达的核心政治理念与核心价值取向作为主轴线却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全过程。可以说,党恢宏壮阔的百年历史就是塑造人民至上形象的百年历史。质言之,我们党之所以能在短短百年时间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飞跃式发展,根本之举就在于我们党牢固树立了担当使命的人民至上形象,并不断推动其现实转化,从而积聚起人民磅礴之力,推动党披荆斩棘,成长壮大。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关口,我们从未如此接近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两个大局相互交织而来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因此,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勇立潮头之际,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形象的塑造过程进行全景式、总结式的回顾,对中国共产党赓续初心使命、诠释大党形象、更好“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都意义重大。

一、研究回溯与问题的提出

据不完全统计,以“人民至上”作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发现“人民至上”作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已取得了卓有见地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关于“人民至上”的理论溯源研究。在这一议题的研究上,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如李敬煊、韩喜平、卢黎歌等学者一致认为“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二是关于“人民至上”的内涵研究。张扬、洪向华从生命至上、地位至上、权力至上、利益至上、標准至上五个方面认为“人民至上”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价值范畴体系[3]。三是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路径研究。刘红凛认为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贯彻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腐败、反对特权,健全完善“人民至上”的制度体系[4];李敬煊、黄平森则认为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以民为师、以民为镜、以民为秤[5]。四是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重大意义研究。龚维斌认为“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是团结和引领群众的行动指南,是推进国家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新时代各项事业的制胜法宝”[6];马俊峰等则认为坚持“人民至上”是构筑人民当家作主制度逻辑架构的关键和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本领的根本手段等[7] 。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无疑为进一步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但与此同时也发现,当前学界似乎尚未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形象的塑造过程进行全景式的研究与系统性的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担当使命的人民至上的形象塑造,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初心使命的奥秘,是中国共产党乱云飞渡仍从容、任尔东西南北风仍坚韧的不竭源泉所在。基于此,十分有必要站在学界当前相关研究的肩膀上突破与创新此研究的学术空间,全景式回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形象塑造过程的全貌,以总结历史经验为进一步塑造党的形象建设提供经验镜鉴,从而汇聚起人民之力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形象的塑造过程

人民至上形象的塑造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有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识。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看家本领的政党,人民至上形象的塑造是党的与生俱来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它由小而大、由弱而强,不断画出最大同心圆的源泉动力。质言之,人民至上的形象塑造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它根植于党革命、建设、改革及新时代以来的百年奋斗全过程。以党的百年历史为依据,从整体发展脉络对党人民至上形象的塑造过程进行详细考察便可发现,党分别在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中塑造了为人民求解放的使命担当形象、在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中为人民谋福祉的使命担当形象、在翻天覆地的强国大业中为人民谋富强的使命担当形象、在惊天动地的复兴大业中为人民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形象。

(一)在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中为人民求解放的使命担当形象

中华民族是不甘屈辱堕落的民族,中华人民是自强不息的人民。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逐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救人民于水火、挽民族于危亡,自强不息的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奋勇抗争、不懈探索。但无论是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也好,“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也好,抑或是义和团运动也好,最终都没能寻找到国家与民族的出路。在国家何去何从的十字关口,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实践给我国送来了一剂良方。马克思主义在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孕育了新的革命思想,锻造了新的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人民的命运开始根本扭转,一条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道路开始铺就。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自觉接过改变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前途命运的火炬,并在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中塑造了为人民求解放的人民至上形象。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党的纲领中彰显为民初心。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该党政治主张的集中表达,就是该党初心使命的政治宣言书,就是该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标志性名片。它规定着该党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指明着该党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在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中科学阐明了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性问题。党的纲领指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共有;联合第三国际。”[8]14这表明党不仅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華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它一开始就是致力于用革命手段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使命型政党。紧接着,党的二大又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国情,首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出为“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8]16,就必须组成民主主义联合战线实现反帝反军阀的革命目标,使民族获得独立,人民获得解放。由此可知,党的纲领的提出就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指明了前进道路,同时也为党在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中塑造人民至上的形象提供了内在依据和方法支撑。

第二,在武装斗争中彰显为民决心。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中华民族是敢于斗争的民族。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基因品格,没有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9]。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里,被压迫人民如果不用暴力来对付施暴者,就不能摆脱施暴者的蹂躏。这也就是说以武装斗争对抗反革命武装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由之路。但要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轮番压迫中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目标,必将历经血与火、生与死的重重考验,但开天辟地的中国共产党与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没有被征服。而是秉持为人民大义而死死得其所的情怀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争风骨同敌人浴血奋战,先后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斗争探索最终取得革命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有斗争就有牺牲,在党领导工人运动武装夺取政权的整个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为民族大义、人民大义视死如归的革命先烈。有一身是胆被俘后自己绞断肠子壮烈牺牲的陈树湘,有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牺牲的无数革命战士,有在“此地正好,开枪吧”的呐喊声中从容就义的瞿秋白,有“誓志为人不为家”英勇就义的赵一曼等。他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真挚爱国情怀,以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意志生动诠释了党的为民的初心。

第三,在群众路线中彰显为民本心。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重要法宝。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富有永恒意义的原创性理论成果,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关键砝码。在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时期,中国共产党形象地用鱼与水、种子与土地的关系来形容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一方面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10],另一方面也指出革命的首要目的就是要使广大人民获得更多利益,强调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都是彻底为人民着想、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服务的,党的一切工作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导向,党的一言一行都要以人民群众所拥护的为最高标准,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写进党章。既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又肯定了党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目标。在整个革命过程中,党深入群众之中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把群众心声作为行动信号、群众需要作为行动选择、群众满意作为行动标准,“通过实施土地改革、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保护民族工商业、没收官僚资本等政策,自力更生地发展根据地、解放区的经济,充分调动和激发工人、农民、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开明绅士等的生产积极性”[11],使人民群众分得土地、增加工资,个个喜形于色。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实际言行诠释了党的为民本心。

(二)在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中为人民谋福祉的使命担当形象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任人欺凌的宰割历史,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的主人,中华大地呈现出万象更新的局面。但党执政之初仍面临严峻考验,军事上国民党残余势力负隅顽抗,经济上生产萎缩、一穷二白,国际上遭到美帝国主义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因此,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为执政党的使命,并在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中锻造出了为人民谋福祉的使命担当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开展土地改革。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知礼节。没有饭吃,其他一切活动都犹如梦幻泡影。近代以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里,帝国入侵、资本剥削、封建压迫的场域性同在,全国上下饥寒交迫、民不聊生,吃饭问题始终是没能解决的国之大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决历史遗留的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是党执政后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倘若不能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党的执政就站不住脚,新生的国家政权就不能维持。因此,党执政后随即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开展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人数最多的土地革命运动,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12]经过三年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重组了乡村政治结构,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地主阶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一去不复返,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土地,使人民由土地的奴隶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第二,以宪法效力保障人民民主。宪法作为国家最具效力的根本大法,是全体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与保障书。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与国民经济的恢复,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如何确保人民享有更广泛的权利被提上了日程。1954年,第一部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8]176-177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中国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政治制度,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构建起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制度框架,赋予人民广泛的政治权利、人身权利及社会经济文化权利等,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以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为我国民主政治体制的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在制度保障中解放生产力。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中国共产党针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在为我国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时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贫富差距的问题,立即把对国民经济实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提上了日程。这个任务就是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互为前提,缺一不可,即要在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也要积极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随着“一化三改”如火如荼开展,生产力水平与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不仅为我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也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三大改造的完成,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党随即做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科学判断,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3],明确了党的中心工作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尽管过程历经曲折,但仍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逐步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在翻天覆地的强国大业中为人民谋富强的使命担当形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度剖析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明确了党和国家的使命就是要在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实践中铸就强国大业,并在这一使命的矢志践行中塑造了为人民谋富强的使命担当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打蛇要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不懂得矛盾的主次之分,眉毛胡子一把抓是行不通的。只有围绕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才能在整体上或全局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重大性胜利。“文革”结束后全国上下百废待兴,如何在荆棘丛生、矛盾重重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重新奋起是事关党与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抉择。在此重大关头,中国共产党根据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需要的社会主要矛盾,以发展的硬道理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牛鼻子,做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的伟大决策,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重中之重摆在了突出位置,明确了党的中心工作就是要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渐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具体实际之“的”,提出了一系列有助于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策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经济特区、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等。正是在这些具有针对性的重大战略策略的深入贯彻落实中,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不断得到夯实,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第二,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党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最大优越性的本质体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不是搞贫富差距。为防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出现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两极分化,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实现共同富裕;明确了发展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鲜明强调要把人民是否拥护、人民是否赞成、人民是否快乐、人民是否答应作为衡量发展成效好不好的检验标准,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探索了可以通过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的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针对城乡差距、居民收入差距等有所扩大的现象,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把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贯穿始终,强调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努力使社会全体成员共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进入新世纪,面对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工作中去,强调要把促进公平和提高效率结合起来,持之以恒走共同富裕道路,着力使人民群众获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切实利益,真正做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绘就以人为本的中国式现代化版图。思想解放的闸门一经打开,各种各样的主张蜂拥而出,但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前进,必须有坚定正确的共同方向或目标。否则,就犹如海上的船没了帆,随波逐流是非常危险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后,如何在独立自主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行稳致远是党必须统筹谋划的时代课题。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总结历史、面向未来的宏阔视野,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三步走”战略绘就了以人为本的中国式现代化版图。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〇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4]。从第一步的温饱到第二步的小康再到第三步的人民生活富裕,“三步走”戰略的提出,不仅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现代化有了切实的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还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前两步走战略提前完成后,为更好落实第三步战略,党中央又提出了新的“三步走”战略,以更具落实性的蓝图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五位一体建设提出了高水平、严要求。也正是在对“三步走”战略的落细落实中,我们党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走出以人为本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走好为人民谋富强的正确之路。

(四)在惊天动地的复兴大业中为人民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形象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恢宏实践的稳步发展,中华民族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跨越式发展,正朝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为此,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就是要接过实现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接力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在惊天动地的强国大业中塑造了为人民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民主是人类孜孜探求的共同目标,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亦是中国共产党永恒的政治追求。民主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用来摆设的装饰品,民主必须生动体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生活中。进入新时代以来,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体现人民意志的中国式民主新路——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五个方面组成的环环相扣的完整民主链条,“既让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理念与制度安排的有效运作相结合,又将全过程人民民主所追求的规范程序与民主政治的治理效能有机结合”[16],不仅有效规避了民主在选举时漫天许诺、在选举后进入无人问津的休眠期怪象,更为重要的是以完整的民主参与实践赋予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广泛充分、真实健全的民主权利,如信访制度、听证制度、民情直通车、回应机制、透明机制等,尊重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表达意愿,拓宽了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激发了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实践的热情,真正践行了民主的主体是人民、内容是民主、参与程度是全过程,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落实到了实处。

第二,以新发展理念对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理念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前途命运。基于此,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也是党的治国理政必须作出科学回答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伴随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的时代变化。从需求端看,人民群众的需要实现了从物质满足到美好生活需要的渐趋升级,从供给端看,最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同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适配;从供给与需求的统筹看,解决不适配的主要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矛盾凸显期,加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复杂图景,发展的形势仍不容乐观。对此,中国共产党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基点,以问题导向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以创新成为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1],五大新發展理念相辅相成、自成一体,既注重发挥“长板”的优势,又注重补齐“短板”弱项。在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中,全党积极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经济取得了历史成就,“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百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17],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第三,在重大风险治理中把人民切身利益摆在首要位置。“现代性孕育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18],风险是构成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以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党慎始如终的优良传统,在重大风险治理中把人民切身利益摆在首要位置是党在防范风险中屡战屡胜的显著优势。2019年12月底,突如其来又凶如猛兽的新冠疫情以世所罕见的传播速度肆虐神州大地,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能否通过疫情大考,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落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生命重于泰山的态度,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当作头等大事抓细抓实,以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统筹物力、人力、财力打响战胜疫情的冲锋号角。在同疫情搏斗的阻击战中,中国共产党秉持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一位病患者的防疫理念,自始至终都把保障人民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首要位置,不论代价多大、成本多高,不论老弱妇幼、体格大小,竭尽全力医治每一位患者。哪怕经济下滑甚至短期停摆,也不拿人民健康开玩笑。疫情事关人民身体健康,发展事关人民生活水平。考虑到防疫阻击战的艰巨性、长期性,党中央在确保疫情科学可控的条件下,有力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提速扩面,在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统筹中把疫情对人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用实际言行践履党“人民事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人民立场与人民情怀,谱写了党担当使命、不负人民的新时代华章。

三、中国共产党塑造人民至上形象的深化路径

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砥砺前行是我党劈波斩浪的优良传统与显著优势。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铿锵誓言践行为民初心,积累了党塑造人民至上形象的厚重经验。以史为鉴,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深化人民至上的形象塑造,应以党的领导为塑造人民至上形象培根筑基,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筑牢塑造人民至上形象的系统工程,以“人民是阅卷人”的评分标准交上塑造人民至上形象的满分答卷。

(一)以党的领导为塑造人民至上形象培根筑基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形象的塑造是多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众多因素中,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起着“源”与“根”的培根筑基作用。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19]。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想人民所想、忧人民所忧、急人民所急,以强大的政治执行力、政治领导力、政治领悟力、理论创新力带领举国之民实现了由吃不饱、穿不暖、行不便、就医难的暗淡图景到不愁吃、不愁穿、不愁行、不愁医的美好图景的深刻转变,淋漓尽致诠释了党的领导是塑造人民至上形象的根本保证。因此,深化人民至上的形象塑造就必须多措并举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0],指明了人类由“必然王国”通向“自由王国”的理想道路,就如何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展了多维的路径阐释。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看家法宝的使命型政党,深化人民至上的形象塑造就必须不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摆在党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不断服务于民。二是要以自我革命加强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1]深化人民至上的形象塑造必须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勇于自我革命,在党的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中夯实党的为民初心与决心。三是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21],不断健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靠人民执政、为人民执政的制度,厚植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根本工作方法与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确保人民至上的形象塑造有主心骨保障。

(二)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筑牢塑造人民至上形象的系统工程

人类社会的赓续史就是孜孜探求共同富裕的历史。“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2],也是党百年来践行初心使命的根本着力点。塑造人民至上形象的系统工程不是喊口号,必须生动体现在党以共同富裕的扎实推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鲜活实践中。但“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22]。因此,塑造人民至上形象的系统工程就必须多措并举,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上日程。一是要聚焦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不适配,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释放各类生产要素势能,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倘若“在广大消费者对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等‘好蛋糕需求持续升温的情况下,如果不提升发展质量,只能供给大而不好的‘蛋糕,就会加剧国内‘坏蛋糕的产能过剩”[23]。二是要以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形成共建共享的收入分配格局,这就要求“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24],在一二三次分配的统筹中补齐公共服务的短板,提高社会公共服务产品的可及化与均等化,防止出现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鸿沟现象,以真实可感的好处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三是要通过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以就业岗位的扩容扩量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防止内卷躺平的阶层固化,同时要加强劳动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本领与创造财富的能力,畅通广大人民群众向上流通的渠道。四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擎,在“两个结合”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出更多贴近实际、贴近人民、贴近生活的精神产品,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总之,只有使人民一天比一天过得更好、更充实、更富裕,塑造人民至上形象的系统工程才能落地落实。

(三)以“人民是阅卷人”的评分标准交上塑造人民至上形象的满意答卷

为民造福、为民谋利是我党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初心使命践行得怎么样,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心里是明白通透的,心里有把公平的尺子。换言之,人民评判的主体性与合理性是党的职责与宗旨赋予的。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从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25]到改革开放时期把人民是否拥护、人民是否赞成、人民是否快乐、人民是否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发展成效性的检验标准再到新时代“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26]。党的百年发展过程充分表明,人民评判是检验党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最高标准,启示着在新的赶考之路中深化人民至上的形象塑造就必须以“人民是閱卷人”的评分标准考出好成绩。这就要求党要以人民群众的评判作为行动坐标,始终把人民是否满意、人民是否快乐、人民是否赞成作为衡量党一切工作成效性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凡是人民揪心、烦心、操心的,我们都要想方设法解决,凡是人民支持的、拥护的都是我们必须要有所作为的,凡是人民亮红灯的就是我们要坚决纠正防范的,如果自视高明,无视人民评判标准,党的工作开展就容易跑偏甚至跑错方向。也就是说,只有倾听人民呼声、把人民需要作为行动信号,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做起,把人民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竭诚解决人民群众在就业、医疗、教育、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感,塑造人民至上形象的时代课题才能以优异的答卷做到不虚不空不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2021-11-17(001).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3]  张杨,洪向华.坚持人民至上:党的百年奋斗重要历史经验——基于中国制度的研究[J].党政研究,2022(1):13-21.

[4]  刘红凛.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逻辑与基本历史经验[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2):43-50.

[5]  李敬煊,黄平森.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百年历程、逻辑及经验[J].思想教育研究,2022(3):3-9.

[6]  龚维斌.坚持人民至上的重大意义[J].人民论坛,2022(2):6-10.

[7]  马俊峰,尹文华.论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之“坚持人民至上”的四重逻辑——基于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的整体性解读[J].学习论坛,2022(1):13-21.

[8]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

[9]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10.

[10]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

[11]  杨楠.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三重逻辑[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8-14.

[12]  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3.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41.

[1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478.

[15]  徐茂华,赵晓宇.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百年历程、特点及经验[C]//唐昆雄,欧阳恩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论丛,2021(2):221-241.

[16]  宫笠俐,郭艺博.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特质与显著优势[J].云南社会科学,2022(3):1-10.

[17]  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472.

[18]  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杨玉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44.

[19]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1-12.

[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2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8.

[22]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1-2.

[23]  韩喜平,马晨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20(10):3-5.

[24]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3.

[25]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2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8.

Abstract: The image of the people first is the unique bright log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ver the past centur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successfully shaped the image of the party 's mission of seeking liberation for the people in the great cause of saving the country, the mission of seeking well-being for the people in the great cause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the mission of seeking prosperity for the people in the great cause of turning the world upside down, and the mission of seeking rejuvenation for the people in the great cause of rejuvenating the world. Standing at the key point of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hould further shape the image of the party 's people-oriented mission with the party 's leadership, solid promo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the scoring standard of " the people are the readers" in the new journey.

Key Words: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 people first ; mission ; image-building

猜你喜欢
人民至上形象塑造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人民至上”的真实含义与内在要求
论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的形象塑造
贾樟柯电影中的底层人物形象塑造
读懂穆青 弘扬穆青精神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不断增强党性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