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真学课堂的实现途径探索

2023-07-10 05:58严玲玲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实现途径初中化学

摘 要:所谓“真学课堂”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习过程,强调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提倡创设“真情境”,让学生参与到“真探究”的学习过程,组织“真实验”学习活动,并让学生将所学“真应用”到问题解决之中,以带领学生走出机械记忆、被动接受等学习状态,促进学生获得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真学课堂;实现途径;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3)17-0119-03

收稿日期:2023-03-15

作者简介:严玲玲(1986.11-),女,江苏省南通人,大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化学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初中化学‘四真四学课堂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GH2021346)

2022年的新课程标准已经提出了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发生”等,如今这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已经成为了中小学教师教学中常说的流行话语,但是在实践的落实过程中,其效果却总是不尽人意,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是当前教育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 “真学课堂”中的“真”要求学生面对“真问题”,拥有“真经历”,获得“真成长”,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构建“真学课堂”,有助于改善传统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促进初中生化学整体学习质量的提升.

1 创设“真情境”,激活求知意识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改以来逐渐兴起的,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教师“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平铺直叙”等课堂导入方式,可以起到调节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但是,一直以来大部分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更加关注其中的“趣味”原素,融入了过多与学习无关的内容,虽然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课堂导入的吸引力,但是却让情境创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无法引发学生在情境中的思考[2].还有一部分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与现实生活脱节或超过了学生的知识经验,学生无法真正地融入到情境之中,从而阻碍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成长.“真学课堂”构建下的“真情境”,要求教师努力将书本中抽象的、间接的化学原理、化学概念还原到真实的情境之中,真实的情境创设要做到贴近生活、符合学情、突出重点、引发思考,能够带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地学习知识、积极地思考问题,对即将学习的新知产生求知欲.

如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知识点学习中,教师可以以“生活”为主题,创设这样的化学情境:“请大家回忆一下,生活中有人经常会在煤炉上烧水,如果你仔细地观察会发现深的上方有蓝色的火苗,这是为什么呢?”“冬天,农村家庭会在屋内用煤炭取暖,在烧煤炭的时候他们经常会将门窗打开一点,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新闻中经常看到有煤气中毒的现象,你知道煤气中毒的原因是什么吗?”在“酸碱盐”的一课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们生活中经常食用的调味品作为情境创设的素材,如“醋是什么味道的?你想知道醋的制作原理是什么吗?”“柿子在没有熟的时候,是什么味道?”这些情境的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让学生透过化学情境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拉进了抽象化学知识与真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是真情境创设的方法之一.教师还可以利用化学史创设教学情境,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初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加学生对化学历史的了解程度,获得文化的亲近感,树立科学探索精神,为学生后续的高效学习做好铺垫.如在讲解“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介绍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发现原子、对原子做出完整解释的研究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原子论的形成经历了重重的阻碍,是化学家经过了众多艰苦研究的成果,由此做到豐富史学知识的同时,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意愿,对于什么是原子、什么是分子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以“真情境”引发了学生的真思考,为“真探究”提供了助力.

2 开展“真探究”,全程参与学习

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采取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教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科知识点,剖析例题,偶尔会与学生互动,但是仅有的互动也是极为简单的,如询问学生“是不是”“对或错”,学生只要简单地回答教师就可以,缺乏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真正发现、探索与思考过程,导致大部分学生陷入了被动学习的困境,

而“真学课堂”下的“真探究”要求学生全程参与到化学知识、规律的发现、分析、总结之中,在亲身参与的真实探究学习活动中,获得真切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积极思考能力、大胆质疑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在“真探究”中掌握有效学习方法,打开进入化学世界的大门[3].

如在“燃烧和灭火”的一课教学中,需要学生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能够根据燃烧条件探索得出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原理,掌握有效的灭火方法,其中“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开展“真探究”的教学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课前预习中“真探究”.“燃烧”和“灭火”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课前预习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找出哪些现象是属于燃烧,将这些燃烧现象记录下来.由此带领学生从生活观察入手,让“真探究”从现实生活开始,能够带领学生从生活中的燃烧现象观察,过渡到理性问题的思考.第二,在课堂学习中“真探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出示一组图片或一段视频,让学生在视频或图片的观察之后,思考燃烧的特征与条件是什么,给学生提供相互讨论的空间以及问题思考的时间.学生们在观察、分析与讨论之后,可以总结出燃烧的特征是发光、发热,联系到自己在课前预习中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燃烧现象都具备发光、发热的特征,但是许多学生并不能从中总结出燃烧需要有氧气参与的条件.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如给每一名学生发一根火柴和一根蜡烛,让学生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暴露在空气中和被一个玻璃瓶盖住的不同现象,由此联想到燃烧的条件是具备氧气,想要持续地保持燃烧,需要有充足的氧气提供.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学生全程参与的化学学习,学生在课前完成了预习环节的“真探究”,在课堂学习环节完成了化学现象的分析与总结,发挥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转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探究意识.

3 组织“真实验”,发展实验能力

通过对初中生化学实验的学习情况调查与观察,可以发现当前大部分学生的化学实验学习是按照教师安排好的步骤一步一步完成的,此时学生的化学实验并非是“真实验”,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安排好的实验内容而实验,没有参与到实验设计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实验过程、步骤都可以顺利地完成实验内容,偶尔失败也是因为学生操作不当.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初中生对于自己设计化学实验方案更感兴趣,希望可以在自己设计的化学实验中发现问题,能够用自己或同伴的力量完成化学实验的研究.因此,在初中化学“真学课堂”的构建中,教师应注重“真实验”的组织,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化学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数据记录、失败问题反思、成功经验总结等过程,减少演示实验的组织,增加实践性、探究性化学实验组织的比重,以促使初中生在“真实验”的动手实践中,获得化学实验能力的提升.

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例,首先教師应引领学生思考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可能发生的反应,在以往所积累的实验经验中,哪个更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呢?由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提出实验假设,思考与讨论适合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都有哪些,选择合适的方法,明确实验设计思路,进入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案设计之中,要求学生在方案设计中明确药品、原理、装置、操作等方面的内容,在实验方案设计中要考虑到二氧化碳制作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能够在独立思考、同伴帮助以及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设计出操作性强、易于回收的实验方案.如教师在此次实验操作活动中,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各自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各自设计完成之后将实验方案分享出来,相互讨论分析,发现自己或他人设计方案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最终选择出最具备操作性的实验方案.譬如利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就是一项可行的实验方案,具有操作简单的特点,学生在本次实验中不仅要完成实验方案设计的工作,还要动手组装实验器材,思考应该如何安排实验步骤,仔细地观察实验反应,记录实验数据,认识到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的化学式为CaCO3,在实验操作中掌握气体的收集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4 实践“真应用”,实现有意义学习

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将教学的目标定位在考取高分数的这个层面上.在功利心的促使下,为了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一般会采取题海战术,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让学生形成了错误的化学知识运用意识,错误地认为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只有在试卷的问题解答中才能够得以运用.而在面对生活问题时,往往无法及时地联系所学知识,不能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顺利地解决现实问题,这种现象是造成“高分低能”问题的根源所在.而在“真学课堂”的构建下,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真应用”的平台,如通过贴近社会生活的习题布置、走出课堂的实践性作业布置等,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问题解决之中,感受到化学知识学习的价值,实现有意义的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以“爱护水资源”的教学为例,这是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继学生学习空气之后的又一个有关环保的化学学习内容.在初中阶段的化学环保内容学习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主要介绍了我国当前的水资源概况,提出了水资源保护的主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中生会了解到我国地大物博,水资源丰富,但是同时也存在着水资源分布不均以及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以达到强化学生节水意识的作用.“爱护水资源”一课的实践意义,不仅要让学生树立节水、惜水的意识,更要从实际出发,从行为上做到知行合一.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各个区域或者是某一个小区的水资源数据调查活动,要求学生将调查数据做出图表,直观地显示出水资源的情况,并结合数据制作宣传报,提升宣传报的说服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完成“找办法”的学习任务,寻找生活中如何减少水资源浪费或污染的有效方法,以提升化学教学的教育意义.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落实“真学课堂”的教育理念,实现“真学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从学情出发,通过“真情境”“真探究”“真实验”以及“真应用”四个方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学生全程参与、促进学生发展的化学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耿元元.如何构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真学课堂[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7(06):49-50.

[2] 林传义.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7(26):90-91.

[3] 黄娟.初中化学真学课堂的构建策略[J].教育,2017(43):78.

[责任编辑:季春阳]

猜你喜欢
实现途径初中化学
思维导图&概念图辅助翻译教学实现途径探索
探索医院人才工作联动机制的构建策略
如何将创新阅读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浅析我国公立医院在新医改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和实现途径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评估准则国际化的路径探索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试论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教学瓶颈及解决策略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