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词入诗与新诗入药

2023-07-10 06:20王辰龙
星星·诗歌理论 2023年5期
关键词:永明新诗诗人

王辰龙

讨论2000年以来的翟永明诗歌,绕不开的一个前提就是新诗自身场域在“互联网+”时代的状态。若将2000年以来的翟永明诗歌视为整体,它显示出对“互联网+”时代的敏感。诗人不愿只是重复1980年代中后期既已成立的女性主义文学话语,转而主动关切、整理信息碎片中紧要的部分,积极地在社会新动向里对那些与个体情感、群体命运相关的部分做出定位。近年围绕新世纪前后翟永明诗歌的转型已有些讨论,此处不做敷述与展开,归结起来无外乎:1.与女性主义文学话语关系紧密的“独白”特征开始淡化,同时淡化的还有书写私人经验时充满张力的文本密度和情绪强度;2.偏于“内向”的写作“向外转”,开始更直接地处理具有公共性的命题或经验。但若以多年前唐晓渡在《谁是翟永明》一文中的判断为参照,所谓转型在翟永明身上并非断裂式的:“《女人》产生于这样一个特定的时刻:这里被偶然的创作契机所触发的,是一种同样受到致命压抑、并具有典型的女性(不限于性别意义上的女性)受虐型性质的个体经验和人类经验、个体幻觉和集体幻觉、个体激情和历史激情的奇妙混合。” 2000年以来的翟永明诗歌愈渐偏重于既往创作品质中“人类”“集体”和“历史”的层面,具体到实践层面则显示为文本的杂语特征,翟永明有意识地使用了某些流行但又不常见于新诗的新词。新的词语是有别于传统诗意的异质要素,经由它们,诗人尝试将私人的体验与新词所指涉的世界观、认知方式杂糅一体,进而在新词的矩阵间辨认出个人无法规避的新状况。

与现实关系过于密切的新词使翟永明诗歌“散发出积极的‘当下主义(presentism),这意味着它不会‘就事论事地沉湎于过去,而是着眼于当下,努力探讨与当下有关的重要历史和文化议题”([美]约瑟夫·诺思:《文学批评:一部简明政治史》,张德旭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287页)。短视频平台所表征的“互联网+”时代正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期。真诚与伪善,严肃与娱乐,深刻与肤浅,专业性与生活化……不同类型的声音以它们各自讲述现实的方式混杂于短视频平台,而主动寻求杂语特征的翟永明诗歌既尝试着发掘当下文化语境中的新感性,又内在于诗人对新诗本身的反思。对于“好(纯)诗主义”的泛化和教条化,翟永明有所警惕,正如曹疏影在分析詩人1990年代的代表作《潜水艇的悲伤》时所言:“从中透出的使一种‘写作的‘不安和‘自我的‘不安。这种自觉意识在翟永明的早期诗作中已初发端倪,她一直保持着‘完成之后又怎样的自我追问,在周瓒对她的访谈中她将此集中为诗人对于‘变化的自我更新素质,它既处于诸如‘避免风格化等自我扩伸的考虑,又在一定程度上构成着现代诗歌的写作动机之一部分。”当新词入诗成为寻求变化的途径时,或许也接续着求变这一新诗发生之际便已奠定的、宿命般的内在动力。在论及新诗的发生时,张柠曾描述道:“原有秩序消失而导致的焦虑,与个体新的自由感的诞生,这是古典诗意向现代诗意转化的重大契机。日常经验的日趋零散化,生活节奏的日趋个人化,对经验捕捉、经验表达和经验交流,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活节奏、生命节奏、诗歌节奏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人们在诗歌接受时对新节奏的适应和期待,构成新诗更为复杂的语境。”新诗的作者面对陌生世界的姿态与心理状态,不应是抵制、诅咒、逃离或被它吞噬,而是通过接近、观察与了解而为它命名,用“惊奇”而非“怨恨”的能力来重组陌生的事物和词语,使之产生新的关联,弥合词与物之间的分裂。

若仅只是简单地让新词入诗,终归难以兑现翟永明的诗歌抱负。周瓒曾注意到“翟永明90年代的诗歌写作增强了观察、分析的成分”,类似的成分到了2000年以后也成为诗人处理新词时的方法论。这一点在翟永明新近的诗集《全沉浸末日脚本》(辽宁人民出版社2022年)中有集中体现。诗集分四辑,每一辑都主题明确而集中。第一辑为“全沉浸末日脚本”,辑中同名诗作想象着“地球将死于何种形态”以及“人类末日又是怎样”。诗人罗列了文明终结的可能方式,像小行星或外星人袭击地球,超级火山爆发或核战争,等等。题目中“全沉浸”和“脚本”是出自电子游戏的概念:前者指近年来非常流行的AR(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强现实”)技术,它通过优化人穿搭设备,使视觉等感官以“全沉浸”的方式进入游戏世界,由此使玩家获得从操控游戏角色到变为游戏角色的拟真体验;后者指游戏有其自在自足的“脚本”,经由人物设计、情节推进等要素构成与现实世界相应的、完整的虚拟世界。以“末日”为主题的游戏世界,可以在存档之后不断重启,但危机重重的现实世界是否有得救的可能?诗人对此持悲观的观点,她写道:“我们就是这样消亡的/——至死都在劳作、享乐、挥霍/以及试图超越无法抵达的高处/为自己记录/从生到死的各种荣誉、劫难/和所有的无知”。《全沉浸末日脚本》一诗的主题并不复杂,讲述了一则有关人类终将毁于自身欲望的寓言,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的写法及其看待世界的角度。“全沉浸”等概念属于“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事物,它们出现于翟永明笔下,倒是很契合近年来诗人对新现象的主动抓取,一些与时俱进的词语入诗并促发了别样的诗意和诗艺产生。具体到“全沉浸末日脚本”这一辑,诗人先是与科幻文艺表征的世界观展开了对话。作为近年来国内流行文化的热点,科幻文学往往在构想未来技术的同时,深深忧虑于技术本身的失控,并擅长想象人类因技术失控所导致的末日。辑中的《德洛丽丝的梦》一诗中受美国科幻电视剧《西部世界》的启发。《西部世界》的设定是近未来的世界中有款专为富人设计的真人狩猎型游戏。电视剧中的“西部世界”游戏显然指涉了现实里权力与资本对于平民百姓的压榨,而“德洛丽丝”也象征了人类历史上无数弱者的觉醒和反抗。与之发生对话的翟永明诗歌借科幻文学的世界观展开了一番思考,当诗人写到“这地方的危险是真实的”以及“是谁跳出了旧循环,有了新剧情/你曾质疑过所处现实的本质吗”,她也是在追问:当一部分人反复体验着欲望不受限的、类似造物主般的快感,他们是否会尝试将游戏中凌驾于弱者的虚拟世界(也是少数人眼中的理想世界)变为一种可怕的现实?经由科幻文学的框架,诗人终归反思着人类文明进程中各种名义的“乌托邦”在被实践之际所造成的巨大伤害。

除用科幻文学的世界观重构文本的时空外,“全沉浸末日脚本”一辑中另一些作品通过引入与科学最新进展相关的词语,思考“互联网+”时代现实生活的新状况与人类命运的前景,如《永生》《一个无边的路由器》《雪豹的故乡》等等。科技词语入诗使这些作品获得如机器般生冷的智性质感,恰好适合锐利地对某些宏大问题做较为冷静的解剖。像《永生》一诗,诗人写道:“有人成为后人类/为自己的身体装上安全气囊”以及“从一个接口到另一个/已然没有寂灭/必然没有赋形”。从“嫦娥应悔偷灵药”的远久年代算起,人类对于永生的痴念延续了几千年。科技进步延长了人类的寿命,极大缓解了病痛的伤害,也使永生问题被崭新的方式所想象。一些科幻文学中,常通过改造身体零件来突破凡胎之躯的限度。早已成为现实的置换式手术(如用人造关节代替磨损坏死的膝盖骨)在科幻的想象世界中升级为对身体的全面改造,一个人甚至可以只剩下大脑,其余皆由人造物代替。被改造的身体不再受疾病的折磨,便也不会有自然消亡的那天。诗人并非不加辨析地反对技术,而是忧虑于技术失控引发的人类伦理危机。诗人想质询的是:经过技术改造实现永生的人类,是否还能拥有独属于人的、可贵的情感模式和精神世界?人与机器之间的区别是否已愈渐模糊?诗人同样忧虑于科学的失范,将不知不觉地把人类的文明拖入难以挽回的境地,如《一个无边的路由器》所言“一个无边的路由器/悄无声息 占领了我们的身体”。技术本是人的延伸,能帮助人类突破自身的限度;但这种突破在诗人看来也应该被设置某种限度,以避免人类被技术所奴役。诗人还警惕技术失控对环境造成的负面效应。在《雪豹的故乡》一诗中,除使用科技词语外,诗人使用一种并置式的文本结构:一本雪豹摄影集及其代表的自然世界,与科幻文学大师菲利普·迪克(Philip K.Dick)的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及其构建的未来世界展开了对峙。诗人写道:“在未来式中 价格才能判断原住民/电子动物 以及仿生人的真假”。菲利普·迪克想象的未来世界已经没有多少野生动物了,人们开始豢养人造动物;野生动物则奇货可居,价格不菲。我们时代的雪豹同样珍贵,它们活动踪迹日趋稀少,可归咎于人类对自然环境不加节制的侵入和消耗。因此,在诗人看来,小说中悲伤的未来世界距离当下似乎并不遥远。

随着科技词汇入诗,诗人开始频繁地与元宇宙、赛博朋克等“互联网+”时代的新概念进行对话。看似时髦的写作方式,实则是试图从科技词汇表征的世界观和认知方式来提炼对于当下的解释力。《全沉浸末日脚本》的辑二“灰阑记”中的诗作,同样扩展了新词的范畴,它们与属于戏剧、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的概念展开对话。通过以诗评说艺术的方法,诗人充分地通过他人的眼睛观看世界,这类作品中的杂语特征是诗人的声音与其他艺术家的声音的交响。两种声音慰藉这彼此的孤独感和无力感,也构成了朝向世界的合力。

上文提及的在短视频平台写诗的群体,其构成颇为混杂。有写作经验和发表经验都很充沛的“专业”作者,也有从事各行各业的所谓“非专业”作者。占据一定文化话语权的个体和机构也开始关注短视频平台的诗歌现象,宣称诗歌已“出圈”的同时,将他们定义下“非专业”作者的作品进行整理、出版。今年年初,中信出版社发行《不再努力成为另一个人:我在B站写诗》,上海文艺出版社紧跟着推出《一个人,也要活成一个春天:快手诗集》。两本诗选在宣发时都强调入选诗作是“普通人”记录自己生活的文本;言下之意表达了对于新诗现状的不满,同时认定既有的写作场域是远离大众的,是少数“专业”作者的圈地自嗨。如何界定诗歌写作者的“专业”与“非专业”,这并非本文题旨。但短视频平台诗歌现象引发的讨论热度和文化活动透露出新诗场域自1990年代以来始终存在的焦虑感:新诗能否及时有效地回应社会问题?新诗能否争取到更多的受众,使自身成为当代思想文化整体中的重要部分?当然,这种围绕着“介入”与“及物”而滋生的焦虑感并非所有诗人与新诗观察家共同面对的问题,始终有一部分从业者在为诗艺自足性辩护的同时,进行着卓有成效的实践。就诗艺而言,翟永明自1980年代发表《女人》起便迅速得到肯定。直到新世纪前后,翟永明诗歌发生的转型开始被辨识,随之而来则不乏遭受类似“诗艺退步”“下笔轻率松散”的指责。批评声音指向的部分作品,其实是近年来翟永明主动深化自身写作意图后的结果,即坚持书写灾难性的事件与事件中遭受苦难的个体和群体。这类带有“时事诗”特征的作品在2000年之前便已见诸诗人的创作,近年来愈发频繁与坚定地成为诗人在新词入诗之外的另一重显著的向度。

上述有关新诗与现实、新诗与大众之间关系的焦虑,是翟永明创作的一个重要动机,诗人常直言写作过程中深陷的自我怀疑与无力感。比如,《这首诗》写道:“面对呼吸机 以及/病床上传出的呼救声/面对无人认领的手机和/来自一万五千米高空上的训斥/面对电脑屏后如同插电的万亿眼神/这首诗不能 也无力写出它该有的模样。”此处的情绪并非绝望,否则《这首诗》本身就不会存在。诗人想传达的是她认知中新诗表意空间的限度与写作者自身经验的限度。这种有关限度的意识想必难以得到完全的认同,但它确实是理解翟永明2000年以来诗歌创作的前提之一,也是促使诗人发生转型的内在动力。為了克服认知中诗人与新诗的双重限度,翟永明减少了此前对私人经验的深入呈现,更多谋求借助他者与事件去扩展新诗的表意空间。具体到写作方案,便有了上文论及的对话性:通过与“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事物、科幻文学、戏剧或其他艺术形式展开对话,使新诗与新诗之外的文化实践达成互文,进而汇聚成言说现实的合力。

此外,寻求与传统的交互也是诗人突破写作限度的重要方式。对此,在长诗《随黄公望游富春山》中,诗人写道:“作为一个时间穿行者/我必然拥有多重生命/每重生命都走遍每重山水”。在诗歌中穿梭于古今之间,这使诗人的现实感不再局限于当下的生命体验。通过这种获取“多重生命”的方式,翟永明诗中的传统及其塑造的世界图景开始展开。向传统致敬的诗人并非全然否定现代生活的原教旨复古主义者,她笔下的传统被塑造成了丈量现实的参照系。也是在《随黄公望游富春山》一诗中,诗人试图在传统的参照下找寻我们时代的某些本质特征与某些可贵之物的缺失,她写道:“十四世纪的绘画经验/将要变成二十世纪重叠的城市通衢/十四世纪向上生长的绿色/化为二十一世纪垂直超高的大厦/近处放仿真效果 远处景观林立”。这种情景之下,诗人也将质询的目光转向了自我:

除了飞机,已没有鸟的腾空感

除了黑白,月亮不再生辉

“我”不再是我

除了快速检索

信息在大脑中布线

与《随黄公望游富春山》类似的作品还有《鱼玄机赋》,诗人写道:“许多守候在屏幕旁的眼睛/盯住荡妇的目录/那些快速移动的指甲/剥夺了她们的性/她们的名字 落下来/成为键盘手的即兴弹奏”。显然,诗中不仅表达了对鱼玄机命运的痛惜。使鱼玄机受辱与蒙难的社会机制,在诗人看来,同样是当下女性群体难以完全规避的沉疴。隔着电脑屏幕对古代女性鱼玄机进行“荡妇羞辱”的匿名者们,也会将网络暴力的飞刃无情无耻地投向身边的女性同胞:当一个女孩被歹人所害,网暴者会用“受害者有罪论”的方式去否定女孩的“穿衣自由”与“夜路自由”;当一位妻子遭受家庭暴力,网暴者会发挥被下半身逻辑污染的想象力,造受害者的“黄谣”,揣测被打者生活中本不存在的越轨之举。这首诗里的古典中国上演着个体与暴力之间的抗衡,个体因力量微薄注定了其必败的结局,但仍有人之为人的意志和自尊。借鱼玄机的往事,除了谴责各种形式的暴力,翟永明也对当下人们本该具备的勇气做出了呼吁。此外,诗中也延续着翟永明诗歌中鲜明的性别政治色彩和女性主义话语,诗人写道:“鱼玄机 她像男人一样写作/像男人一样交游”。传统范畴内的鱼玄机已以她的结局明确了女性应有的生活方式:不该谋求成为一个男人,而是要找到独属于己的生存法则。作为参照系,《鱼玄机赋》中的传统是晦暗的,它包含的暴力基因已传递至现代生活,亟待辨识与反对。另一些类似主题的作品中,传统则意味着某种现代生活缺失的、更为恒久的美学和良善,正如《在古代》一诗所言:“现在 你正拨一个手机号码/它发送上万种味道/它灌入了某个人的体香/当某个部位颤抖 全世界颤抖//在古代 我们并不这样/我们只是并肩策马 走几十里地/当耳环叮当作响 你微微一笑/低头间 我们又走了几十里地”。

经由诗歌与传统发生交互,在诗艺与认知世界的方式上可能受到传统潜移默化的启迪和影响。对此,商伟在评说《随黄公望游富春山》时分析道:“翟永明不仅与文人画及其所表征的文化传统展开对话,而且尝试激活古典诗文的诸多要素,包括旧诗的意象、语言和外在形式。她频繁‘用典‘出处屡见,从前人诗文中夺胎换骨,向古典作家致敬,又游戏文字,自拟旧诗,为文人山水‘题跋。这一切都对新诗自身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新诗?谁是它的读者?如何为它定位?尤其在面对古典诗歌的深厚传统时,新诗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和策略?在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新诗应该怎么写?又如何来读?”但更多时候,传统是翟永明切入当下社会问题的路径,给她提供了“借题发挥”的契机。自觉传统素养不足的诗人曾表示揣摩黄公望画作、写作《随黄公望游富春山》的过程,是她学习并重新审视传统的过程。至于所得,除了完成一首长诗外,她为诗所做的注释透露了重要的讯息:“我一直觉得,这是一种对绘画作品、绘画创作进行互动式艺术批评的非常可贵的传统方式,并且具有一种开放式的结果——对作品的认识、批评可以永远接续下去。在这种互动关系中,作者和作品得以重生,并于各个时代相互渗透。由此,作者与读者、评论家,包括收藏家的关系也被载入历史。这样一种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是西方古典艺术和当代艺术都无法比你的。”这里指的是中国古典绘画的题款传统,翟永明从中看到跨越了不同时代的、众多个体的声音,因题款而杂糅在一起,使艺术家与天地相对时的独白转变为经过积累、沉淀的合奏。其中,像黄公望这样的艺术家无疑是最具原创性的开端。在他们完成奠基之后,后来者通过题款的方式既表达了对作品的观点,又借评价作品抒写了对于各自时代的体认。

上文论及翟永明诗歌中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对话,便是借他山之石来攻现实之玉,她像那些题款之人般用评价的方式构建起带有杂语特征的诗歌,进而发挥对于现代生活的批判向度。新世纪以来,翟永明写作了不少类似“时事诗”的作品,它们更为直接地通过评价新闻事件的方式来突破诗人认知中的限度。这类作品有着类似的主体视角,即经由新闻报道去构建自己与“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的深刻关联。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关于他人的痛苦》中曾对新闻中的苦难与同情心之间的关系予以了精湛分析:“观看由影像提供的他人遭受的痛苦,好像拉近了以特写镜头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远方受苦者与有幸安坐家中的观众之间的距离,且暗示两者之间有某种联络。但这根本就是一种虚假的联系……只要我们感到自己有同情心,我们就会感到自己不是痛苦施加者的共谋。我们的同情宣布我们的清白,同时也宣布我们的无能。”据此反观翟永明的“时事诗”便会发现它们并非同情之诗,而是与痛苦共感的作品。其中,《胡慧姗自述》《上书房、下书房》等作品写汶川地震。《胡慧姗自述》一诗缘起于诗人的朋友刘家琨为都江堰聚源中学遇难学生胡慧姗修建个人纪念馆,采用代言体的方式表达对遇难学生的哀悼。诗歌正文前是一小段分行的引子:“感谢刘家琨叔叔/修建了胡慧姗纪念馆/我的同学谁来纪念?”这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自悼和哀悼的双重意味。它先由学生的视角哀伤地转述地震发生时年轻生命的苦难和逝去:“整个班级的身体都压在这里/男女同学的躯体冒出/像石缝里的鲜花 冒出最后的鲜美/一声不响的我们/已不能让某些人看见/曾经是怎样的能量 把学校变成废墟”。继而,传达了不谙世事的“我们”对人间的不舍,以及在劫难中的困惑:“我们”经历的一切究竟是为什么?诗人的痛苦正是由于她无法再对“我们”的困惑进行活生生的解答。

诗中遇難者的详实信息应是作者从新闻报道中所知。但这些细节并非只是简单地被转述,它们促使诗人想象逝者生前的生活。女孩的感受和样貌都那么鲜活,连声音也被模拟得非常真切,诗中的口吻确实是属于十几岁的孩子。女孩的生命感越鲜活,所引发的痛感便越强,因为读者深知诗中说话的人已逝去。《胡慧姗自述》在诗意的推进上模拟了生命被剥夺的全过程。这首诗也能代表翟永明2000年以来一系列“时事诗”常用的结构:借助新闻报道提供的信息,构建灾难事件中受害者或罹难者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这类作品包括写毒奶粉事件的《坟茔里的儿童》和《儿童的点滴之歌》,写某年北京暴雨成灾的《关于广渠门的一首诗》,以及写尘肺病问题的《大爱清尘》,等等。它们借助新闻,同时也反思新闻的限度,追求对事件客观而深入的还原,以及对事件背后社会意义的挖掘。但诗人也无奈地意识到,新闻报道可能在追逐热点与追求轰动效应的驱使下,失去对某些重要事件或新闻当事人的耐心,只谈问题,对本该具体的人做仓促而模糊的处理。更糟糕的情形,则是新闻报道的娱乐化。

新闻报道可能发生的限度正是翟永明写作“时事诗”的起点,她希望诗歌能够发挥补充性甚至纠正性的力量。诗中的受难者或罹难者不再是新闻报道里的陌生他者,面对他们,诗人总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幸存之感。这种感受最终变成诗里弥漫开来的恐惧、愤慨与忧伤。这类诗作透露出的核心信息是:灾难事件不是休眠火山爆发式的那种例外,他者的苦难已成一种“应然”,却也是我们的日常生活随时都会坠入的“或然”。宿命感极其强烈的失败气氛常笼罩翟永明的时事诗,她试图构建自我与受难者或罹难者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基于“我们”身处同一个时代与同一种现实。日本学者上野千鹤子曾将女性主义界定为从弱者立场出发的、不断对强者特权发出质询的思想,她论述道:“所谓强者的特权,就是可以无须对弱者展开想象力。由于权力关系不平衡,弱者会直接受到压迫,因此不得不思考。弱者必须考虑强者,对强者展开想象力,但强者不需要对弱者展开想象力。”可以说,翟永明2000年以来的“时事诗”是她对女性主义文学话语的另一种实践,是始终以弱者的角度理解世界的写作。《全沉浸末日脚本》中的《蟾蜍》一诗有这样的句子:“它们比人类更早存在/却会比人类更早灭绝/它们有时被人类厌弃/有时却被人类入药 入诗/比如:蟾蜍两岁照秋林”。借用句中的“入药”和“入诗”,2000年以来的翟永明诗歌擅长“新词入诗”,而这种方法论最终导向的诗歌内核则是“新诗入药”。对于翟永明来说,作为社会问题症候群的一种情感形式,新诗对于现实的诊断和处方与学术研究或其他各种类型的调研有所区别:新诗里的主体必须是芸芸众生的一员,必须说出正发生的一切所引发的情动,以及已发生的一切所留下的烙痕。

猜你喜欢
永明新诗诗人
胡永明:“粮”心人的三大法宝
以德求得,因材育才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晒娃还要看诗人
新诗之页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钟永明
新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