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教育4.0的高职院校信息通信技术(ICT)专业组群逻辑与思路

2023-07-10 05:54邓小明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组群院校职业

【摘要】本文分析广西产业集群和高职院校信息通信技术(ICT)专业群建设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阐明信息通信技术(ICT)专业群的组群逻辑,提出做好顶层设计并清晰定位、明晰专业群的管理与治理、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组群、建设满足新信息技术要求的师资团队的信息通信技术(ICT)专业群构建思路。

【关键词】职业教育4.0 信息通信技术(ICT)专业群 组群逻辑与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2-0022-06

“职业教育4.0”是德国在推进“工业4.0”的过程中由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于2016年4月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同年德国政府颁布《面向数字化知识社会的教育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职业教育4.0”框架协议。从发展来看,职业教育1.0面向生活职业的传统职业品质,职业教育2.0针对专业领域专门化和基本教育的专门化职业品质,职业教育3.0面向行动过程导向的职业品质,职业教育4.0强调数字化工作经验导向和科学导向的拓展职业品质。随着新的信息技术向各行各业渗透,地方产业的集群度逐步提高,产业对劳动者的专业跨界综合能力、协作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提出新的挑战,职业教育4.0由此应运而生。我国在“十三五”期间形成了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正处于由中低端产品自给自足向中高端产品自主研发、进口替代过渡阶段,并开始褪去“世界工厂”的标签,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在这个进程中,人才的培养是关键。专业群作为人才培养和输出的主要载体,必须由“适应产业发展”过渡到“引领产业发展”的角色转换,满足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对劳动者的能力转变要求。专业群建设是实现人才跨界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因此,培养满足产业需求的人才是专业群建设的逻辑起点。

一、广西产业集群和高职院校信息通信技术(ICT)专业群建设情况

(一)广西信息技术产业群及产业链布局

1.广西信息技术产业群的政策导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愿景目标的建议》(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提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产业链现代化,是指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基于分工理论的产业关联链条能够充分利用当代先进科技成果,保持并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产业链现代化本质是产业现代化的延伸和细化,是使产业链具备领先全球市场的综合竞争能力。结合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广西于2018年10月印发了《广西新信息技术、通信设备、智能家居、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发展方案》,明确了建设南宁、北海、桂林、柳州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发展目标。广西将围绕新信息技术,打造网络通信设备、光通信及微波通信设备、手机零部件及终端、智能家居、智能终端、新型显示、汽车电子等7条关键产业链。

2.产业群及产业链的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广西产业结构和发展层次得到优化提升,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广西第一产业比重稳中提质、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呈现上升态势。汽车、电子信息等10个千亿元级工业产业集群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加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加速,南宁、柳州、桂林、北海、钦州5市数字产业加速集聚。根据2021年4月广西聚焦产业振兴深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新闻发布会的数据显示,广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32.4亿元,同比增长79.3%,数字经济存续企业共11 242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注册数量达到6 930家,在西部省区中排名第3位,全国排名第17位。

(二)广西高职院校信息通信技术(ICT)专业群建设情况

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基本类型之一,教育政策的本质是对资源的配置,是一种价值选择。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变化,国家为了适配产业人才的供给侧改革,从教育政策的层面上对职业学校适应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引导和支持,广西高职院校经过“示范校建设”“优质校建设”“双高院校建设阶段”的职业教育提质进程演进,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正加快由“适应产业发展”过渡到“引领产业发展”阶段。

根据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状态数据监测中心数据显示,广西高职院校的信息通信技术(ICT)专业群呈现以下三个特征。

1.新信息技术产业积极进行专业调整和布点

从近3年电子信息大类专业布点情况(表1)可以发现,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软件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与新信息技术产业相关的专业在高职院校中开设的数量增多,其中开设大数据技术专业的院校由2019年的11所增长到2021年的24所,连续两年保持高位增长。计算机信息管理由于就业问题和产业需求问题已经停止招生。

2.与新信息技术产业相关的专业在校生规模逐步增大

从近3年电子信息大类专业规模数据(表2)可以发现,大数据技术、软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与新信息技术产业相关的专业在校生人数规模增长最快,尤其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業在校生规模连续两年增长,反映了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增多,招生数量也在持续上升,而计算机信息管理由于专业停招,2021年该专业人数已经为0。

3.电子信息大类专业毕业生起薪逐年提升

从近3年的电子信息大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起薪统计表(表3,见下页)可以发现,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平均薪资水平由2019年的2 618元,增长到2021年的3 231元,年平均增幅306.50元。薪资水平的增加除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改善工资分配关系外,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推动企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广西高职信息通信技术(ICT)专业群对接新信息技术产业链情况分析

1.专业群契合产业链的适应能力正在增强

我们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一是广西新信息技术产业链初步形成,“十三五”期间布局建设的南宁、北海、桂林、柳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建立,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经济效益日益明显。二是产业链聚集地倒推高职院校加快专业布点、加快专业进退机制建设,专业群契合产业链的适应能力正在逐步增强。

2.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逐步缓解

广西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在校生人数规模达到5.72万人,毕业生1.93万人。近3年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应届毕业生在本省(区、市)就业率保持在80%左右,即近3年每年有近1.5万毕业生在广西就业。随着专业群进一步优化结构,高职院校的人才供给和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得到进一步缓解。

3.就业起薪正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提升产业链企业凝聚力

产业链企业提升劳动者薪资,缩小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为企业将人员留在本地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助于吸引更优质的人力资源投入企业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建设中。

二、广西高职院校信息通信技术(ICT)专业群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建设存在同质化现象

以2021年开设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院校为例,35所高职院校中,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院校有21所,占比60%;在校生规模1.52万人,占信息大类专业在校生人数的26.66%。专业设置最早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94年。因课程体系涉及计算机应用的多个领域,从中高职贯通对接的角度容易对接,职业面向广,故在高职院校中一直保持着大的覆盖面和在校生规模,这也导致了院校在优化专业结构时很难下决心淘汰该专业。从长远的利益来看,院校专业同质化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所学专业相同,就业岗位一致,形成巨大的“买方市场”,造成就业岗位稀缺,岗位竞争加剧,容易产生“结构性失业”;滋生各种不良社会现象,如就业腐败等,弱化了就业机会的公平性。二是在专业人数总量基数大和扩招的背景下,开设新专业时没有从組群的角度出发,专业设置的“羊群效应”和同质化容易陷入区域的低水平竞争,阻碍区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势必会进一步削弱地方人才供给的稳定性和质量。三是同质化的专业在学校资源整合和利用上会出现“结构性短缺”。如专业教师数量、专业教学设备设施等配套的教学资源,当专业不得不面临优化的选择时,过剩的师资和教学资源又会进入转岗、再分配的内部消化过程,对院校办学成本来说将面临二次投入的问题。

(二)专业群组群逻辑不清,定位不准

高职院校在信息通信技术(ICT)专业群组群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顶层设计,组群逻辑不清,仍然无法跳出传统的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只是为了顺应专业群建设而组群,没有厘清专业群与地方产业链的对应关系。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培养目标定位不准,课程体系的构建没有针对性,出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中职业标准不对应、教学的过程与实际生产的过程不对应、培养出的专业技术人员不符合产业需求等问题。二是没有理顺专业群内部的专业关系,专业群的核心引领专业、近群专业、远群专业之间没有清晰的群内专业内部逻辑关系和定位,容易出现多核心、多头发展的现象,专业群缺乏合力。三是由于高职院校本身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数量少,办学基础弱,无法进行有效组群。如有些高职院校只有2个甚至1个信息类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只能依附于其他专业。

(三)资源整合力度弱,共享性不足

专业群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通过协同整合专业分散的资源,使资源配置靶向更集中。这里提到的资源既指专业校内的师资、教学、实训资源,又指学校外部专业合作的企业资源、技术平台和办学载体。整合资源是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发挥规模效益,实现资源共享。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信息通信技术(ICT)专业群的资源整合力度偏弱、共享性不足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一是从信息通信技术(ICT)专业群资源配置情况看,仍然沿用过去的办法按专业配置,没有从专业群的整体角度出发整合专业群建设资源;二是院校不断增设新专业,专业建设的积累和优势被新专业分散,有些新增设专业和原有信息专业没有任何相关度,造成教学资源无法共享;三是院校的专业群意识没有跟上专业群的发展,往往由于招生、教师排课﹑经济利益等现实问题,让资源共享的初衷难于落地。

(四)管理机制不能与时俱进,掣肘专业群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群的管理机制不能与时俱进,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校级层面上,专业群的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机构,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统归教务处管理。教务处面对全校众多的专业群,既要开展日常教学,又要统筹各类教育教学项目申报、监督计划任务实施,分身乏术。二是专业群归属在二级学院,在跨院系组专业群、协调整合资源、资金使用等方面会遇到较大困难。三是专业群没有设置专业群带头人岗位,部分核心专业带头人兼专业群带头人,在责权利无法分清的情况下,不知如何更好作为,这不利于开展专业群的建设工作。

三、信息通信技术(ICT)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及模式

(一)专业群构建的政策基础

国家从宏观层面引导高职专业群建设,2006 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建立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的要求,这是专业群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根据各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推动区域内职业院校科学定位,使每一所职业院校集中力量办好当地经济社会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集群)”。201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这些政策明确了服务产业的导向,也是专业群构建的逻辑起点。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从政策层面上肯定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当前由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参差不齐,还不能完全满足对职业教育“上好学”要求。“双高”校的建设有力推动了职业院校的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打破了以往“千校一面”的办学格局。以专业群的内涵建设作为发力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提质增效的内生动力。

(二)专业群适配产业升级的外部逻辑

高职院校应当根据产业和地域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服务区域产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相对单个专业而言,专业群更具有外部市场和产业变化的适应性。从这个角度看,从专业到专业群的变化,是职业教育适应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客观要求。这是专业群构建的外部逻辑。

(三)信息通信技术(ICT)专业群组建的三种模式

信息通信技术(ICT)专业群的组群要体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三个特征。目前,主流的专业群组建模式有三种。一是基于产业群,以产业链(产业群)为依托,体现职业岗位在流程上的相关性;二是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托,体现职业岗位在工作对象上的相关性;三是以产业园区为依托,体现职业岗位在地域上的相关性。

1.基于产业链进行组群

这是电子信息类信息通信技术(ICT)内部专业组群。以信息通信技術(ICT)专业群对应新信息技术中的产业链下游的行业应用“智慧城市”为例,按照华为“智慧城市马斯洛模型”结构,智慧城市分为“城市信息通信技术(ICT)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行业数字化”和“智慧大脑”的层级划分,信息通信技术(ICT)专业群对应的智慧城市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通信技术(ICT)专业群对应的智慧城市行业应用

其中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和移动通信专业对应华为“智慧城市马斯洛模型”的第一层,负责培养智慧城市5G移动通信、传感网络等信息通信技术(ICT)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位于模型的第二层,负责为智慧城市网络空间安全保障培养紧缺的信息安全人才。软件技术专业位于模型的第三层,负责培养面向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城市治理及其他智慧产业的应用平台开发的应用型人才,为市民提供直接的交互平台,解决智慧城市系统与市民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大数据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工智能方向)位于模型的第四层,聚焦城市智慧大脑,为新型智慧城市产业提供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的高端人才。这种信息通信技术(ICT)专业群组群方案、组群逻辑较为清晰,需要院校开设对应的信息类专业。这适合有一定信息通信技术(ICT)专业建设基础和积累、具有一定专业优势的院校。

2.基于岗位群进行组群

这是对接“新信息技术产业”。面向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服务领域,围绕信息通信技术(ICT)岗位群设置专业群,各专业之间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课程体系大多为“平台+模块”,以软件技术专业为核心,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为支撑的新信息技术专业群,如表4所示。

3.基于产业园区的组群

根据2020年广西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广西第一产业农林牧渔生产总值5 913.28亿元,其中农业占比55.3%,农业在广西第一产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新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将有效改善和优化农业结构。目前,广西与电子信息相关的产业园区有8个、与IT软件相关的软件技术服务类企业有164家。基于产业园区的组群逻辑如图2所示。以智慧农业为例,产前,即农业生产前环节(在产业链上游),依靠卫星遥感、物联网设备来对农业数据进行获取,利用多源数据信息,指导农业生产科学种植;产中,即农业生产中环节,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进行精细化养殖、生长环境监测等;产后,即农业生产后加工流通环节,利用大数据等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了解商品的购买群体及其购买习惯,以及同品类商品中哪些更受消费者青睐,以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信息通信技术(ICT)专业跨学科融入智慧农业产业链的组群逻辑比较清晰。智慧农业信息通信技术(ICT)专业群一般依托当地的产业园,具有显著的地域特点。

四、信息通信技术(ICT)专业群构建思路

科学组群是发挥专业群集聚效应的前提。信息通信技术(ICT)专业群的组群可以依托产业链逻辑组群,也可以按照岗位群逻辑组群或者产业园区逻辑组群。无论哪一种组群方式,重点是找准专业群和产业链的结合点。学校要根据自身办学资源并结合办学特色,找准自身定位,找到专业群和产业的交集和映射关系,建立和完善“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

(一)顶层设计,清晰定位

首先,要解决组群逻辑问题。信息通信技术(ICT)专业群构建需要有一定的组群逻辑,组群逻辑分为外部逻辑和内部逻辑。外部逻辑要解决的问题是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应关系,外部逻辑定位决定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群课程体系及其对应的岗位群、岗位能力需求按照外部逻辑主线生成。内部逻辑要解决的问题是专业群内部各专业的关系。根据服务产业的领域确定核心专业、近群专业(支撑专业)和远群专业(辅助专业)。比如,面向信息服务的群内部专业组合方式,可以是单核心引领(如软件技术)、双核心引领(如人工智能+软件技术)。

其次,要建立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专业群建设是一个不断动态变化的过程,这就需要建立专业群的动态调整机制。这里的动态调整指两个方面。一是动态的专业构成调整。在通用和共享的平台上,各专业按照一定的组群逻辑,灵活地进行专业组合,拓展相近或相关专业,衍生开发,在保证专业群基本稳定的同时,增强外部适应性。二是不断提升专业内涵。各专业根据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变化,研究新技术,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充实课程内容,将新标准、新技术、新流程等和课程标准相结合,对接产业,保持专业群教学与产业发展相适配。

(二)明晰专业群的管理与治理

专业群是体现校企双主体办学、跨学科、跨专业的一种教学组织。一是跨院系部管理。专业群的管理和教学组织不能只在原有的系部、二级学院对专业进行内部重新调整,而是要在分析产业链基础上进行重构。理想的模式就是以信息通信技术(ICT)专业群建立二级学院,教学组织由专业本位改变为以专业群作为单位,打破原有的以专业为基本单元的师资调配局面。二是权责下放。从院校管理的角度看,权责的下放将有效促进专业群对群内专业的资源和要素再配置,形成自下而上的变革诉求,从而形成人、财、物的二级管理,落实质量保证主体责任。三是以群建制。在实施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行业和企业更希望对接的专业(群)能够有对应的自主权,减少由于流程过长带来的低效问题。传统的管理模式属于层级管理,层层审批。学校以群建院,有助于形成集聚的规模优势,更有效和灵活地构建对接市场的机制。四是建立多元治理结构关系。比如,成立职教联盟或者产业学院,以董事会或者理事会等方式,处理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问题和权利分配关系,这有利于处理专业群和产业群之间的各种对接关系。

(三)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

建设满足信息通信技术(ICT)要求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专业组群发展必然导致原有专业课程体系的解构,课程体系的重构将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脚点。依据新信息技术的人才职业岗位与工作任务分析报告,明确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按照“底层可通用、中层可共享、高阶分立、模块可互选”的原则,重构“人文素质+专业共通+专业方向(核心+综合+科创)+创新拓展”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满足新信息技术需求的专业群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的重点和难点是确定与新信息技术对接的“底层通用、中层共享”的专业群课程,这有待进一步探究。

(四)建设满足新信息技术要求的师资团队

打通专业界限,探索建设两大团队。一是面向“底层通用、中层共享”课程的综合服务师资团队,二是面向“高阶分立、模块互选”课程的专业技能产业服务师资团队。实行专业群的群团模组带头人管理模式,深化绩效分配方式改革,校企双向流动,协同开展教学创新和技术研发,强化教学创新能力、技术研发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建设,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创新团队。

(五)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专业群建设的重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信息化的专业群建设成效监测分析和动态调整是保证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最大化的重要措施。学校要建立专业群的校内大数据监测指标体系,动态监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全过程,建立关键指标预警机制,形成闭环反馈,并定期进行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学习的诊断与改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4.0是顺应工业4.0而产生的职业教育新形态,目的是培养劳动者的综合职业能力、學科融合能力、创新创意能力及持续终身学习能力。笔者分析近3年广西高职人才培养现状,针对信息通信技术(ICT)专业群组群存在同质化、组群逻辑不清、资源整合力弱、专业群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从政策的演进、建群内外逻辑出发,提出组群的思路,以期对信息通信技术(ICT)专业群建设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吴升刚,郭庆志.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内涵与重点任务[J].现代教育管理,2019(6).

[2]任占营.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变革意蕴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

[3]吴刚.基于SEM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21(19).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职业教育4.0视角的ICT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GXGZJG2021A05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邓小明(1977— ),广西武鸣人,副教授,现就职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职业教育。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组群院校职业
73个传统建筑组群组团出道!带你活进从前的慢时光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组群”“妙比”“知人”:小学语文古诗群文阅读的三个途径
QC新七大工具之五:矩阵图法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磁盘组群组及iSCSI Target设置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