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家校社共育体系 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2023-07-11 07:53张楠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3年6期

张楠

摘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是提升教育质量,实现高质量育人的重要路径,是“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要求。学校作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中坚力量,要以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实施协同育人特色项目、开展协同育人立体评价为抓手,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家校社共育;协同育人体系;立体评价

大连市中山区望海小学(以下简称“学校”)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下,积极开展家庭学校社会共融、共通的协同育人工作,汇集各方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之路。

一、顶层设计,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学校秉承“守望童心,花开成海”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坚守儿童立场,尊重儿童喜欢”的文化定位,紧密结合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办学特色,建立教育共同体,构建五育融合的协同发展机制。

(一)探索机制建设路径,实现课题引领下的阶段发展

学校以辽宁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题“小学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为引领,遵循“发现问题,建立愿景—多途径探究实践—反思总结,纠偏调整—多次实践,反复验证—提炼经验,完善制度”的研究路径,建立机制建设的循环链。具体分为三阶段进行机制建设:一是育人目标认同阶段,发现问题,建立愿景。我们以“好习惯,我们同行”为主题,采取问卷和访谈等多种形式征集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的意见和建议,确定协同教育的育人目标。二是协同育人途径的设计与实施阶段,开展多途径探究实践,反思总结,纠偏调整。我们以校园开放为核心,建设线上、线下立体沟通平台,开发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挖掘教育资源,构建教育网络。三是制度完善阶段,多次实践,反复验证,提炼经验。我们以《望海小学学校章程》为基础,从实践中汲取经验。

(二)建设立体化管理网络,实现人力共济与资源共享

学校围绕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三个维度,建设三级管理体系,厘清主体责任,优化协同育人队伍结构,形成立体化管理网络。

1.学校方面侧重示范引领

从育人主体上看,校长、德育部、班主任、学科教师从不同侧面发挥价值引领示范作用。校长为主要负责人,德育部从传统文化教育、德育实践活动设计等角度凸显学校德育特色;班主任侧重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构建特色班集体;学科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和学科实践活动,育智、赋能、塑魂。

2.家庭方面侧重生活实践

学校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家長学校、家长义工团队。家长委员会按照《望海小学家长委员会章程》全面参与学生教育目标的制定,负责开设以班级为最小单位的职业启蒙课程;家长学校则侧重家庭教育课程的研发与实施,开展榜样家庭宣讲活动;家长义工团队根据特长以不同角色参与学生的活动组织、考试评价等。

3.社会方面侧重拓展体验

学校与学军学农实践基地、望海社区、中山区图书馆等单位和机构合作;邀请辖区派出所、检察院、中山区消防队、交警队、法律中心共同进行以“做自己的首席安全官”为主题的校园安全教育,发挥专业力量;学校还与疾控中心、心育中心建立常态化联系,定期开展卫生健康主题活动。社会方面的共育体系从不同角度发挥了专业价值,带动学校协同育人体系良性循环和纵深发展。

(三)完善协同育人制度体系,实现共育生态可持续发展

学校作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中坚力量,在打通共育通道、建章立制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望海小学协同育人制度中,学校构建了三大制度体系。

1.校本研究制度增强共育科学性

学校建立校本研究制度,以课题为引领,推进协同育人问题导向的科学研究,探索新时期协同育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依托以校长为首席指导师的“大连市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学校组织力量开展协同育人工作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覆盖更多的学校和家庭。

2.家校合作制度增强共育实效性

学校建立了家庭教育导师制,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家庭教育导师由正副班主任担任,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组建家长志愿服务团队,走进学校,走进课程,走进儿童;建立校园开放制度,明确家长参与学校课堂、活动、考试评价的具体时段以及方式与任务。学校还制定了《望海小学信息沟通平台管理制度》《望海小学家长约谈制度》等。

3.社会协同制度增强共育系统性

为解决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所面临的困难,学校将社会协同融入课程体系,设计序列,递进式开发。学校制定了《望海小学社会共育分工负责制度》《社会实践定期活动制度》,建立了《社会实践活动应急预案》,规范了对相关团体、机构、人员的验证和邀约流程。

二、创新举措,彰显协同育人特色

在协同育人实践中,望海小学根据学段特点,形成了“一个核心、两个载体、三方联动”的思路,即以养成教育为核心,以课程建设和主题活动为载体,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育人作用。

(一)建构家校社互动课程体系,突出理念认同

学校建立了学校主导家庭支持课程、家庭需求学校支持课程以及社会参与课程。学校主导家庭支持课程以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为核心,包含亲子团训课程、亲子共读课程等,注重信息宣传与案例分享。家庭需求学校支持课程主要以正面教育家长课堂为主,学校调研家长需求,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年段开设系列课程,注重培训讲座和实操指导。社会参与课程重在开放和邀约,学校的家长课程在中山区委“V中山”平台上发布课程预告,此举不仅服务本校家长,还为区域家庭教育提供了资源。学校的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成员多次到广播电台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工作,主讲的视频课在大连市家庭教育官方媒体上播出。学校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课程建设,实现三方互动。

(二)开展创意主题实践活动,突出行动协同

学校在协同育人内容、形式、课程及资源建设方面始终坚持“创意无限,效果可见”的原则,开展了众多独具新意的协同育人主题实践活动。

在养成教育环保主题项目中,学校设计了“辉煌成就70年,绿水青山看大连”主题活动。围绕这一主题,学校从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等多学科进行学科主题教育和渗透,引领学生从城市变化、垃圾分类等方面关注环保;假期,家长和孩子一起“带着攻略去旅行”,将环保教育应用于实践生活;同时,学校与望海社区在植物园联合开展拓展体验活动,植物园的工作人员向学生讲解植物知识,学生开展志愿者环保行动;学校还与专业机构联合,开设“青蛙之旅自然教育课堂”,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学生体验。

在以“双新”“双减”为指导思想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家校社联动创意“种子课程”。学校以“盲盒种子”为返校复学礼,涉及覆盖全学科、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种子成长课程,学生得以在真实情境中提升学科素养,记录从播种到成熟的全过程,体验从种子到蔬菜,再到餐桌的家庭种植活动。教师围绕主题项目的协同育人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养的全面提升,真正把课堂开在了没有天花板与墙壁的地方。

(三)设立校本化专项实践课程,突出线上线下融合

学校还开设了品牌课程——“幸福小当家”劳动教育实践课程。该课程以三个不同层级的“家”为基本支架,突出“家庭,家务劳动的启蒙馆;学校,自我劳动的故事田;社会,公益劳动的实践场”。学校围绕自我服务—家务劳动—社会实践的递进逻辑,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五育融合实践载体,精心打造的“‘烹然心动美食坊”为学生烹饪与营养课程的实施提供专业场地。学校将六年级掌勺一顿年夜饭定为课程目标,根据年段特点,科学设计菜谱,通过烹饪安全、课程教师、课程支架、展示评价等多维度建立课程体系。

寒暑假及线上教学期间,学校则重点开展“小鬼当家”亲子劳动实践课,确立了“劳动实践+探究学习”的新型课程实施模式。学校根据课程内容,研发了“活动体验卡”。“活动体验卡”即学生的劳动实践支架,其中包含对劳动内容的认识、劳动实践的步骤与过程、作品展示、个人感悟等多方面内容。实践支架的创设帮助学生积累了劳动知识,深化了程序性思维,升华了劳动感悟,体现出新型劳动的探究味道。根据家务劳动的特点,学校邀请家长在学生家务劳动中给予适当指导,记录感言。学校主导—家庭实践的劳动模式,为家校协同育人开辟了新路径。

三、立體评价,增强协同育人实效

学校依托评价体系实现精准定位,增加协同育人实效,以明责任、会倾听、乐学习、常陪伴为目标,建立了《“家长好示范,学生好习惯”好家长评选制度》;以“每日阅读,亲子共读”为基本标准,建立《望海小学书香家庭评选制度》并围绕双评选设计推广活动,邀请获奖家长担任每月一次的“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升国旗”主题升旗仪式的升旗手;设立“一盏灯,一席话,一段路”书香家庭交流会,邀请获奖家庭代表与全体家长交流分享家庭读书经验。学校编印的《好习惯,我们同行》文集里收录了64个家庭的教育故事。这些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鲜活生动,实现了优秀家庭教育的有效传播。

学校还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建立360°立体评价。在学生学业评价中邀请家长以专项评委的身份参与评价全过程,在学科实践活动的表现性评价中建立自评、组评、师评、家评的立体评价体系,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功能,全面关注学生成长。实践证明,只有把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股力量融为一体,不断提升学校办学的内生动力,发挥协同教育优势,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让青少年健康成长,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教育集团.“FSC家校社共育体系”助推学生全面发展[J].北京教育,2019(9).

[2]郭凤群.把“问题”作为家校社一体化建设的宝贵资源[J]. 人民教育,2022(23).

[3]于伟.激活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细胞”[J].中小学管理,2022(6).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