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针联合常规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2023-07-12 06:33马雪莲简婵李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蜂针痛风性血尿酸

马雪莲, 简婵, 李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痛风性关节炎(gouty arthritis,GA)是指血尿酸超过血液或者组织所能承载的饱和度,形成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内,从而诱发局部炎性反应并出现组织破坏的一种关节炎性疾病,本病与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1]。好发部位常在第一跖趾关节。据调查显示,我国痛风发病率高达0.86%~2.20%,其中,男性占比较大,为0.83%~1.89%[2]。女性GA一般发生在绝经后,此时雌激素水平下降,细胞器的磷脂膜抑制尿酸盐结晶沉积能力减弱[3]。随着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变化,痛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逐渐年轻化[4]。GA 急性发作时,西医常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等处理,但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良反应,甚至导致肝肾功能损害,且关节红肿疼痛症状易复发[5]。中医治疗GA 的方法丰富多样,且毒副作用相对较小。目前,采用蜂针治疗GA 的研究尚少,本研究采用蜂针联合常规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取得显著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取2021 年3 月至2022 年3 月佛山市中医院风湿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66例明确诊断为G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 例。本研究获佛山市中医院医院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6]中的诊断标准拟定。①存在至少1次外周关节或滑囊的肿胀、疼痛或压痛;②偏振光显微镜镜检证实在(曾)有症状关节或滑囊或痛风石中存在尿酸盐结晶;③临床症状计分(受累关节分布、受累关节急性发作时的症状、典型的急性发作、痛风石)≥8分。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的诊断标准拟定。多以单个趾指关节的红肿疼痛为首要症状,昼轻夜重,反复发作,可伴有头痛、发热等症状;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跖趾关节最为多见,也可见于足踝、足跟、手指及其他小关节,严重者可出现关节腔渗液,反复发作后可形成痛风石(关节周围、耳廓、耳轮周边)等。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18 岁;③近2 周未使用其他方法治疗;④蜂疗过敏性测试(选取肌肉丰厚部位,如曲池穴,留针5 min 后拔出,并观察15 min,若局部红肿直径>1 cm 且出现喉头水肿等全身反应,为阳性反应,应立即行抗过敏治疗)为阴性者;⑤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①既往对蜂疗严重过敏的患者;②患有严重内科疾病的患者;③同期参加本研究以外的其他临床研究的患者;④孕妇或者哺乳期妇女;⑤畏惧针灸或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

1.5 剔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误入者;②研究资料不齐全而影响疗效判定者;③未按研究方案要求治疗者。

1.6 治疗方法

1.6.1 对照组

给予常规针刺治疗。选穴: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阿是穴、太冲。针具采用苏州华佗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30 mm × 40 mm 或0.30 mm × 25 mm)。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先采用0.5%安尔碘(上海利康牌)消毒双手,再消毒取穴局部皮肤,以上穴位均采用直刺法进针,针具规格和针刺深度依据患者体型而定,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得气后留针30 min,每周治疗2次,隔3 d治疗1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8次。

1.6.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蜂针治疗。蜂针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取阿是穴、肿胀关节局部穴位进行蛰刺,每次选取3 ~4个穴位。先局部穴位进行消毒,再用镊子夹住蜜蜂(中华蜜蜂,佛山市中医院针灸科提供)的头胸部,将其尾针对准患者需针刺的穴位,待蜜蜂主动释放尾针。留针10 min 后取出尾针,并观察15 min。每周治疗2 次,隔3 d 治疗1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

1.7 观察指标

1.7.1 中医证候积分

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2组患者中医证候包括关节疼痛、压痛、发热、红肿、活动度等积分的变化情况。其中,无症状计为0 分,轻度症状计为1 分,一般症状计为2 分,中度症状计为3 分,较重症状计为4 分,重度症状计为5 分。共计25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病情越严重。

1.7.2 关节疼痛程度评估

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2 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isi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的变化情况。使用一条长约10 cm 的游动标尺,一面标有10 个刻度,两端分别为“0”分端和“10”分端,0 分表示无痛,10 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表示疼痛的程度。疼痛症状越重,则评分越高。

1.7.3 实验室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抽取2组患者空腹静脉血,由本院检验科对相关实验室指标进行检测。观察2 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血沉(ESR)、C 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情况。

1.7.4 安全性评价

观察2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8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根据中医证候积分进行判定。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控制:临床症状及体征(关节疼痛、红肿、压痛及活动受限等)消失或基本消失,95% ≤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率≤100%,生化指标(血尿酸、ESR、CRP)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关节疼痛、红肿、压痛及活动受限等)明显改善,70% ≤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率<95%,生化指标(血尿酸、ESR、CRP)近乎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关节疼痛、红肿、压痛及活动受限等)有所好转,30%≤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率<70%,生化指标(血尿酸、ESR、CRP)稍下降;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率<30%。总有效率=(临床控制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9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 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观察组33例患者中,男22例,女11例;年龄21 ~60 岁,平均(46.64 ± 8.32)岁;病程4 ~39 个月,平均(21.15±9.12)个月。对照组33例患者中,男20 例,女13 例;年龄26 ~56 岁,平均(44.04±7.39)岁;病程4 ~37 个月,平均(20.97 ± 9.87)个月。2 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 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2.2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表1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s of between two groups of gouty arthritis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表1 2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s of between two groups of gouty arthritis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注: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

2.3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患者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者的VAS 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VAS 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VAS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gouty arthritis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表2 2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VAS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gouty arthritis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注: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

2.4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ESR、CRP水平比较

表3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患者血尿酸、ESR、CR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者的血尿酸、ESR、CRP 水平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血尿酸、ESR、CRP 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serum uric acid,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and C-reactive protein(CRP)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 of gouty arthritis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3 2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serum uric acid,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and C-reactive protein(CRP)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 of gouty arthritis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

2.5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4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97%(32/33),对照组为81.82%(27/33)。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of gouty arthritis patients [例(%)]

2.6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2 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情况发生,对照组出现1 例晕针,给予对症处理后痊愈。2 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痛风性关节炎(GA)是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内引发的一种炎性疾病,以红肿热痛为主要症状,日久可出现痛风石,导致关节畸形,影响关节正常活动,甚至出现不可逆的残疾。该病不仅增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且严重影响患者的躯体及心理健康[9]。高嘌呤饮食习惯、饮酒等均可诱发[10]。目前,GA 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主要认为尿酸盐结晶(MSU)沉积在关节局部,可由多种途径被吞噬细胞识别,通过Toll 受体、NLRP3 炎性体、NLRP6 炎性体、ATP-P2X7R、JAK-STAT、MAPKs等信号通路,促进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RP 等炎性因子的释放,从而诱导炎症反应,引发痛风[11-12]。

中医学中,GA 归属于“痹证”“痛风”等范畴。痹证最早载于《黄帝内经·素问》:“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而痛风病名最早见于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抟,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国医大师朱良春认为,GA多见于平素饮酒及喜食肥甘厚味之品的中老年人,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及年老气血亏虚,使其脾失健运,运化失司,痰浊内生,日久成瘀,从而阻滞气血的运行,反复出现关节红肿疼痛,痰浊瘀胶着日久形成痛风石[13]。蜂针疗法是将蜜蜂的尾部刺入患者皮肤并释放蜂毒,所蛰刺的皮肤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等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效果的一种方法。蜂毒液中含有蜂毒肽、磷酸酯A2、蜂毒明肽、肥大细胞脱粒肽等10 余种活性肽[14],其中,蜂毒肽为主要成分,约占其干质量的50%[15]。蜂毒中的单体多肽起主要的抗炎作用,其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前列腺素E2 合成,并且可以促进肾上腺激素的分泌[16]。相关研究显示,针灸疗法可以有效降低血清中的IL-1β、IL-8、TNF-α 等炎症因子含量,减轻炎症反应,缓解GA局部症状并降低关节损害[17]。与传统的针刺治疗相比,蜂针兼具针刺、蜂毒、温灸等三重疗效,蜂针应用于人体穴位,具有温经通络、扶正驱邪等功效。故本研究采用蜂针联合常规针刺治疗GA。常规针刺所选用穴位三阴交、阴陵泉均属于足太阴脾经,其中,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可健脾补益肝肾,阴陵泉为脾经合穴,可健脾祛湿;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是常见保健要穴,具有健脾补益气血之功;阿是穴符合“以痛为俞”的观点,可散瘀通络止痛;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原穴,可疏肝泄热。蜂针结合常规针刺可行温经通络、散瘀止痛之功。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 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VAS 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VAS 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者的血尿酸、ESR、CRP 水平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血尿酸、ESR、CRP 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97%(32/33),对照组为81.82%(27/33)。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蜂针结合常规针刺无论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局部疼痛还是在降低炎症指标上,都优于常规针刺组。

综上所述,蜂针联合常规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蜂针痛风性血尿酸
血尿酸高了怎么办?
痛风性关节炎的辨治经验
SGLT2抑制剂对血尿酸影响的研究进展
蜂针疗法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尿酸正常后可以停药吗?
X线、CT、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
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血尿酸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蜂针配合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验案一则
痛风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