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韧性视角下公共体育场馆停车问题研究

2023-07-12 14:43汪奋强周佳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停车位体育场馆

汪奋强 周佳

摘 要: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普遍存在停车问题。前期策划时,项目往往选取最不利情况进行交通量预测,大量配建地上、地下停车位。赛时通常会制定交通组织策略及临时措施并将场馆外部空间划分为前、后院使用,而赛后运营时通常会出现停车位闲置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导致资源浪费。基于城市韧性视角,结合公共体育场馆的建筑特性,选取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以下简称“广东省奥体中心”)作为典型案例,通过实地调查,对现存的停车问题展开研究,立足现实需求提出停车配建规模测算的建议,旨在促进公共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韧性;体育场馆;停车位;配建指标

近年来,我国积极承办各级赛事,大力推广全民健身计划,公共体育场馆仍处于“增量”与“存量”共存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机动车保有量大幅增长,这不仅导致机动车出行方式的占比增加,还使得停车需求愈发强烈,给城市动态、静态交通造成影响。

赛事活动所触发的瞬时巨大交通量会给公共体育场馆的交通设施带来突发的“外部扰动”,尤其对于配建停车场而言,“韧性”概念为停车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基于城市韧性视角,以广东省奥体中心为例,对公共体育场馆的停车问题展开研究。

一、公共体育场馆停车配建问题的现有研究

(一)实践项目丰富但停车配建的研究成果较少

当前,我国各级城市中拥有的大型体育场馆数量不断增多,实践项目丰富,但关于公共体育场馆配建停车场、静态交通的研究成果较少,停车相关内容仅在“总体设计”“外部空间”的研究中被提及,没有作为专题进行过详细的研究。但在体育场馆策划、设计、建设、运营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配建停车位规模的确定是饱受争议的。

目前,关于建设项目停车配建指标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以既有的配建指标为基础,引入量化影响因素,提出修订建议[1];二是基于实际调研分析,针对建筑特性根据停车需求提出新的指标计算方法[2]。所研究的建设项目类型主要集中在居住、商业、办公等建筑,针对公共体育场馆停车配建指标的研究资料相对不足。

(二)停车配建指标难以有效指导设计

2017年发布的《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用地控制指标》中,更新了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用地控制指标,以坐席规模为基础,规定了停车场用地配建车位数量及面积。历年来,我国停车配建指标已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进行了修订,但由于体育场馆对交通影响较大,实际项目仍然需要在方案联审决策阶段开展专项论证。停车配建指标依旧难以有效直接指导策划设计,具有一定局限性。

二、城市韧性的涵义

“韧性”(resilience)一词起源于拉丁语“resilio”,意思是“復原到初始状态”。城市韧性即城市在应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时,能够积极响应、快速适应、动态反馈、维持城市的正常运转、实现适应性发展的能力[3]。近年来,“城市韧性”这一概念又被学者广泛研究,引入城市规划设计中来,其中就有应用于公共设施以及城市交通的规划建设。公共体育场馆是城市重要的公共设施,而停车场既是场馆配套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场馆端连接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空间,是城市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相互转换的重要场所。

三、公共体育场馆的停车问题

——以广东省奥体中心为例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及场馆预调研,选取了广东省奥体中心作为典型案例。广东省奥体中心建设于1998年,临近广州环城高速、广园快速路、广佛高速,周边道路服务等级为城市主干路/次干路;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较高,有2条地铁线路可直达,地块周边的7个公交站点有多条公交线路经过;但周边交通路网较为复杂,交通可达性阻抗较大,导致可辐射周边的服务范围有所减小[4]。广东省奥体中心已有20多年的运营历史,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进行过阶段性改造,动态调整场馆运营模式。目前赛事活动频率较低,主体育场平时不对外开放,副场、足球场、篮球场免费或低收费对外开放,供公众全民健身使用,副场还定期开展青少年足球培训。广东省奥体中心主体育场地下停车场供内部工作人员使用,地上现存对外开放的停车位737个(含20个无障碍停车泊位)。根据广州市现行指标,要求配建的泊位数远大于现状供应,但在非赛事活动的常态化运营时,停车场使用率较低,停车配建指标与现实使用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存在较为普遍的停车问题。

(一)停车配建指标影响因素的问题

根据目前广州市关于体育场馆停车配建指标的规定,影响因素为所处分区和坐席规模,管理手段分为幅度值(上下限)、固定值(下限)和设置停车位折减要求等。但仅通过体育场馆的坐席规模以及所处分区两个条件来计算停车规模,计算结果较为宽泛,忽视了用地性质与开发强度、道路服务等级、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等影响因素。宏观层面,城市交通管理政策决定着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建设,公共交通又可以减少部分机动车出行的占比,进而折减配建停车指标。尽管简练清晰的指标对于管理者来说可操作性较强,但可能会由于配建指标的不足产生局部严重的停车问题或停车设施供应过剩而造成资源浪费,出现配建指标不适用、不合理等问题,由场馆端“加害”周边交通,挑战城市交通韧性水平。

(二)停车需求在时空维度上具有复杂性的问题

公共体育场馆的停车需求在时空维度上具有复杂性。时间维度上,举办赛事活动时,会出现突发性的大量停车需求与有限的停车泊位供应之间的矛盾,但赛事活动举办频次较低,具有偶发性。空间维度上,公共体育场馆一般会分别建设地面、地下停车场(库)以及路边停车位。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不同区域的停车场会有不同的开放管理办法,而不同的人群又有差异化的出行规律及停车特征。

1.赛时状态停车需求

赛时状态即举办体育赛事、演艺活动、群众赛事等活动时体育场馆的运营状态。举办赛事活动时,一般会制定交通管理办法并对场馆外部空间进行圈层划分,通常划分为交通控制线、场馆线、安保线[5]。

体育赛事的办赛要求中对交通设施及停车场有特定需求,场馆端的交通设施规划需满足赛事需求安排永久性或临时性交通设施。配建停车场主要满足安保线区域内的参赛人员、赛事主办方、媒体、安保应急以及场馆运营方的停车需求,场馆线区域内的普通观众的停车需求则不在考虑范围内,为其提供上落客车位即可。例如2021年FIFA国际足联俱乐部世界杯的办赛要求提到,体育场外围最后一公里是所有交通汇集的区域,在此区域内,除了集体乘车前来的观众和球迷(大巴)停车外,在体育场附近对观众实行禁止停车政策,引导观众驾车停车换乘或通过公共交通出行。

举办演艺活动、群众赛事时,随着公共交通水平的提高,体育场馆也倾向于倡导观众公共出行。例如深圳湾体育中心自2014年起,举办演唱会等大型活动时不再设私家车位,中心停车场仅用于停放工作及安保车辆,倡导公众乘坐公共交通绿色出行,散场安排接驳大巴,保证观众进场散场顺利。2023年4月广东省奥体中心举办了两场演唱会,笔者通过对该演出观众的问卷调研发现:受访观众中,仅有13.3%的观众选择驾车出行,其中选择在体育中心配建停车场停车的观众占比为12.5%;而70%的观众采取公共地铁出行,未采取驾车出行的原因主要是避免交通堵塞、公共交通更便利以及找停车位困难。

2.非赛时停车需求

非赛时状态即体育场馆在赛后的常态化运营状态,面向公众开放,提供体育培训、健身锻炼服务。

随着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我国公众健身意识逐渐提高。以广东省奥体中心为例,根据现场调研以及2022年6至10月的停车系统数据,非赛时场景下,配建停车场的车辆进出场时变特征与商业建筑较为相似,上午、下午各有高峰时段,工作日及周末停车饱和度均小于0.8,平时使用较为充裕,接近体育设施以及公共交通站点的停车位使用率及周转率较高。

(三)复合化功能面临的停车问题

公共體育场馆的功能不论是在空间维度还是在时间维度上都趋向于复合化发展。空间维度上,体育场馆基本的体育功能常与竞技观演、文化会展、商业办公、生态等功能复合;时间维度上,体育场馆内外部的空间功能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多功能灵活转换[6],适应复合化运营发展。在复合化功能的运营模式下,体育场馆引发的交通量以及停车需求主要来自体育运动的群众以及通勤办公人员。体育运动群众的停车行为属短期停车,节假日、周末会比工作日有小幅增加,但总体上交通量差别不大;商业办公以及运营管理人员的通勤交通量基本保持稳定,其停车行为属长期停车。

目前广东省奥体中心的运营模式仍处于发展期,除体育设施外,场馆内设有管理办公区和奥腾汇写字楼,后者主要为体育培训、赛事策划等创意办公功能。商业配套设施和办公服务设施占比较少,对远距离的市民出行吸引力较低。反观地处城市中心区的、运营模式已处于成熟期的天河体育中心,由于周边商圈以及地下商业街的繁荣发展,配建停车场已成为开放程度高、周转率高的公共停车场,不仅承担体育活动出行需求,还为城市中心区分担了公共停车功能。

四、基于城市韧性视角的公共体育场馆停车配建

规模测算的建议

公共体育场馆的兴建一般以承办赛事为短期目标,但应在满足赛事需求的同时,兼顾赛后的长期运营与开发利用需要。配建停车场也应综合考虑各种场景下的现实停车需求,保持灵活性和前瞻性,为将来的功能改造做好预留条件,以提高场馆端交通设施、城市交通以及城市的韧性。

(一)精准定位区位

建议精准定位区位,在地理区位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区位以及交通区位等影响因素,将多元化的区位条件纳入停车规模测算的考虑范畴。例如,根据场馆所处的环境综合地理区位、人口经济、开发强度等因素得出“复合区位”。停车配建以供需平衡为基本供给原则,应兼顾公共体育场馆的交通可达性、周边道路服务等级以及路网容量;且举办赛事活动时,公共体育场馆可辐射的服务范围会大幅增加,故交通可达性不仅要考虑城市道路和轨道交通的内联,还要考虑到航空、铁路的外达。公共交通可达性较高的场馆可以进行部分泊位折减,较低的场馆建议主要满足非赛时的高峰停车需求,并考虑在赛时增加接驳巴士来弥补公共交通的不足。

(二)动态弹性方案

建议公共体育场馆设置动态弹性、可持续的停车配建方案,结合体育类建筑触发的交通特征及停车需求,综合考虑场馆赛时、赛后以及突发事件下的停车需求,并与城市总体交通发展战略相协调。由于停车需求会受场馆运营模式的影响,故在场馆整个生命周期内保持动态弹性的管理,区分刚性需求和弹性需求,匹配当下现实需求以及未来需求,做好应急预案或临时性管理措施。由于公共体育场馆的时变停车特征曲线与商业建筑类似,通过类比商业用地的停车需求模型,根据泊位功能区分刚性与弹性需求,例如将管理办公与商业雇员的通勤停车需求划分为刚性需求,而运动健身或消费人群的停车需求划分为弹性需求。

(三)科学权衡定量

建议公共体育场馆的停车配建方案适应体育场馆的功能复合化趋势,根据各大功能区的停车需求以及相应使用人群短期、长期的停车特征,根据不同的功能划分相应的泊位功能修正系数[7],结合相应的幅度值与上、下限值的管理手段,综合预测阶段性的现实停车需求。同时,辅以灵活的停车管理策略,例如采取分区域停车、错时停车、分时段共享等组合方式,从而实现停车供应的高周转率及高服务水平。

五、结语

城市发展带来的区位影响、公共体育场馆在多种使用场景下的停车供需矛盾、可采用的临时停车策略都是影响停车配建规模确定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城市韧性视角,运用文献及个案研究和经验总结法,提出了韧性导向下的公共体育场馆停车配建规模测算的建议,为公共体育场馆的停车问题提供了一种动态弹性的解决思路。期望场馆端的静态交通设施能够与城市动态交通实现“动静互馈”,促进城市动态、静态交通协调均衡。

参考文献:

[1]李林波,王曼,董治,等.基于泊位功能和区位条件的停车配建方法[J].中国公路学报,2010(1):111-115.

[2]陈瑜,周燕珉.综合型养老社区停车需求与车位配建指标研究[J].建筑技艺,2020(10):99-101.

[3]李志刚,胡洲伟.城市韧性研究:理论、经验与借鉴[J].中国名城,2021(11):1-12.

[4]李芊熠.大中型体育场馆定位与交通可达性关联性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1.

[5]郭淑霞,胡松,王晓伟.大型体育赛事场馆交通设施规划及交通组织:以奥运场馆为例[J].城市交通,2021(4):48-55.

[6]侯叶.中国体育建筑集约化和复合化的功能发展倾向浅析[J].华中建筑,2018(11):46-51.

[7]汪奋强,李芊熠.大中型体育场馆定位与交通可达性关联性研究:以广佛地区为例[J].南方建筑,2021(6):100-106.

作者简介:

汪奋强,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体育建筑。

周佳,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建筑。

猜你喜欢
停车位体育场馆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蹲守停车位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车位上的数
地下停车位不动产登记探析
开车出行的你,今天找到停车位了吗?
体育场馆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法与应用
民用建筑电动汽车停车位设计浅析
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作与创收探究
体育:室内体育场馆空气质量标准年内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