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外语人才培养:为什么?怎么做?①

2023-07-13 09:03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张蔚磊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3期
关键词:国别高端外语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张蔚磊

西交利物浦大学 邹 斌

提 要: 本研究提出了亟需进行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的倡议。首先,从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和学校层面分析了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次,提出了三种典型的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的国际模式: 美澳的海外浸入式实习模式、俄英的大文科跨学院模式、日韩的全方位世界通识教育模式;再次,在界定区域国别学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进行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研究的内容维度、具体步骤和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从需求分析、战略对接、现状分析、目标定位、整体架构、学科定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师资队伍、评价体系、质保体系和人才能力指标体系等多维度实施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的研究模型。

引言

目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在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要完善外交总体布局,积极建设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这标志着我国正在从地区性大国向全球性大国转型,我们迫切地需要对全世界国家的现实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同时我们发现我国对全球国家的深入了解还不充分,对关键大国、关键小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各地区国家的知识储备还远远不够。目前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人才数量和层次与我国的大国地位、综合实力和国际贡献不匹配。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对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区域国别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与全球性大国崛起的需求紧密相关,既是支撑大国崛起的智力保障,又是推动全球战略的重要体现(罗林、邵玉琢,2018: 86)。

201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国别与区域研究”列入“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五大方向之一,扩展了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研究边界。2016年国别与区域人才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列入亟需培养的“五类人才”。2018年教育部提出加大国别与区域人才培养。2022年9月1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区域国别学定为一级交叉学科。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新时代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的政策层面的引领,同时也是对我国区域国别外语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的召唤。在此背景下,我们亟需进行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我国的区域国别人才培养实践刚刚起步,经验尚缺,因此在进行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过程中,可以考虑首先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的理论构建和实践创新。

1. 国际上区域国别外语人才培养的三大模式

借鉴他国经验时,我们可以首先考察相关国际实践,通过研究和比较美、俄、日、英、澳、韩等国家的区域国别外语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充分描写、提炼各个国家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过程,比对异同,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能力指标、社会服务以及该学科的学理基础和研究方法等角度进行系统研究,为构建我国相关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参考。

在21世纪之前,国际上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上是掌握目标语语言和文化。进入21世纪之后逐步转变成培养以本国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区域国别外语人才。在培养全球治理人才方面,美、俄、日、英、澳、韩等国家早已提前起步,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国际上区域国别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三类: 海外浸入实习模式(美、澳);大文科跨学院模式(俄、英);全方位世界通识教育模式(日、韩)。

(1) 海外浸入实习模式(美、澳)

海外浸入实习模式指以国家利益、国家安全、文化传播为导向,通过多领域知识学习,海外浸入式实习方式进行外语人才培养。2000年起,美国和澳大利亚积极关注全球化时代的新挑战,确立了高端区域国别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将相关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状况、传统文化等都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美、澳高校的外语教育不再以人文价值为核心目标,而是强调外语教育应该为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的外交政策服务,从而确立了培养高级复合型区域国别外语人才的目标。其外语教育不仅包含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语言,还涉及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等关键领域知识。美、澳高校成立了大量的语言和区域研究中心,如哈佛大学成立的非洲研究中心和东欧研究中心。开设大量涉及该地区的语言课程,该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课程。以跨学科为特征的“语言和区域研究”学习项目在美国各高校广泛开展,为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培养打下基础。“语言和区域项目”把语言课程和有关国家和区域的历史、政治、文化、社会风俗等课程结合起来。以美国海军学院的“远东研究—中文”为例,该学习项目共40 个学分,包含22 个汉语学习的学分和18 个历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学分。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 海外学习项目、自主学习项目、社区及暑期浸入式学习、跨学科外语研究生项目等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以跨学科为特征的“语言和区域研究”海外浸入式学习项目在美、澳各高校广泛开展。美、澳高校各语言和区域研究中心所培养的外语人才涉及历史、国际事务、国际关系、宗教等160 个专业领域。众多的专业领域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复合性。

(2) 大文科跨学院模式(俄、英)

大文科跨学院模式指开展分类教育、分段式学习、构建复合型师资,开设百门学科课程,在大文科下跨学院进行培养人才的模式。英国于1916年成立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这是英国最早的区域国别研究院之一。该学院是欧洲制定相关亚洲与非洲战略重要的智囊机构,也是英国唯一一所专门研究亚洲、非洲、近东和中东的高等教育机构。它提供350种本科学位和115种研究生学位。俄罗斯于2000年把区域学定位为一门跨学科性质的新专业方向(安利红、李明徽,2018: 60),并将其列入俄罗斯联邦高等教育专业目录,目前设有区域国别学方向的高校共60 所。 2015年俄罗斯颁布《俄罗斯联邦高等专业教育区域学培养方向国家教育标准》,旨在培养全方位、复合型外语人才。该标准指出该专业人才需能研究对象国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系统搜集和筛选本国所需信息,在把握对象国或区域发展特征基础上,理性分析对象区域或国家的实际情况,预测该区域今后的发展趋势。为国家外事外交、教学科研、编辑出版等领域培养出具备组织交流、信息分析、科研调查等综合能力的全方位复合型外语人才。俄、英通过多学科交叉建立新的区域学学科,实施大文科跨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涉及众多专业知识。如莫斯科国立大学的外语与区域学系、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的国际关系、社会与政治科学学院均培养区域国别外语人才。课程设置涉及众多领域的专业知识,相关课程高达百门,涵盖语言、历史、文化、宗教、社会等人文领域学科内容。他们注重构建复合型师资队伍,如莫斯科国立大学区域学教师团队汇集了语言学、文化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等方面研究的40 余位专家学者,形成了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的专业团队,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此外,他们把区域国别外语人才培养划分为三个阶段: 学习相关课程、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科学研究。把人才分为两类: 学术型与应用型,前者主要注重目标国家和地区的科学研究,提供决策咨询;后者更注重培养到目标国家和地区或国际组织开展工作。

(3) 全方位世界通识教育模式(日、韩)

全方位世界通识教育模式指以全方位世界通识教育项目为基础,通过全球语言能力计划提升外语能力,通过区域国别课程培养学生的专向能力,并凸显学生的本族语言文化能力。韩国和日本分别于2002年和2012年启动了区域国别外语人才培养。他们通过语言文化、区域国别专项研究的叠加进一步强化外语人才能力多样化培养力度,使外语人才培养进一步适应全球化的要求。日本高校将原有的外语学院分为语言文化学院和国别区域学院两个独立学院,并按照语言文化和国别区域两大领域进行了学科分类布局,开展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王志强等,2014: 43)。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为: 低年级学生(1、2年级)参加世界通识教育项目(含通识教育课程、英语语言课程、地区语言课程),高年级学生(3、4年级)分方向学习,部分学生进入国别区域学院学习。培养体系的特色之一是注重日本文化研究,以彰显本国文化在对外传播中的作用。韩国高校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通常直接设立在学院里,或者设立在学院下方的学部或学系中。例如首尔大学亚洲语言与文明专业设在亚洲语言与文明系里,延世大学的东亚政治与文化专业和东亚经济与商业专业则设立在东亚研究学部下。韩国各大学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均有系统的课程设置。这些课程通常分为一般必修课、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各大学在课程设置上有共性也有差异。这些共性反映了区域研究在韩国各大学的基础特性,体现了专业本身的特质;而差异则展现了各大学研究的侧重点与研究特色。

2. 我国区域国别外语人才培养的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校面临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挑战是多维度的。

(1) 学校层面,大部分高校依然从事着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即偏重外国语言文学本身,这必将使其面临着外语人才培养同质化的竞争和挑战(张蔚磊、李宇明,2022);此外,单一语种人才难以满足全球化背景下就业市场对复合型、复语型、专业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屈廖健、刘宝存,2020: 79)。2009年“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成立,我国多所高校参与其中,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高校对区域国别外语人才的需求也空前增加(张蔚磊、詹德斌,2023: 1)。我们发现: 一方面是外语(含非通用语种)专业人才缺乏对具体国别情况的全面深入了解和相关专业技能和知识(例如国际贸易专业、法律专业、国际政治等);另一方面专业领域人才(含经济、贸易、法律、金融、政治、历史等)缺乏关键国家和非通用语国家的语言能力,例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能力。这反映出我们国家的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不足,培养方案修订的相对滞后造成了“一带一路”倡议落实落地人力资源保障的缺口(罗林、邵玉琢,2018: 86)。

(2) 国家层面,我国正在从地区性大国向全球性大国转型,现有外语人才无法满足需求(宁琦,2020: 40)。自2010年以来每年都有大型国际活动在我国召开,吸引了来自全球200个左右的国家参与。我国与世界各地的国家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深入(李晨阳,2018: 73)。然而我国对全球国家的知识储备还远远不足,对重要国家的了解也不够深入。因此我国急需精通不同国别和地区事务的专门人才,这就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重新组织、架构我们原有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以便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重新审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最终培养出“国别通”“领域通”“区域通”等人才(张蔚磊等,2022: 265),让学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政服务等更好地服务我国大国特色外交政策,践行全球治理理念。

7月26日,经过连续灌注混凝土597立方米,22个小时不间断作业,连淮扬镇铁路五峰山长江大桥南主塔上横梁第二次混凝土浇筑顺利完成。

3. 我国区域国别外语人才培养的现有实践

面对这些挑战,高校需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以全球治理、国家利益、国家安全、文化传播等国家战略为导向,培养区域国别复合型外语人才。自2018年起,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区域国别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等纷纷创新外语人才培养体系,尝试培养区域国别研究、“一带一路”、国际组织、非通用语种等不同类型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创建“非通用语(国别)+通用语+专业方向”和“非通用语(小)(国别)+非通用语(中)(地区)+通用语”的培养体系,拓宽人才培养口径,致力于打造复合型国际化外语人才。

目前我国开展区域国别外语人才培养的高校数量有限,刚刚起步,尚不能满足我国全球治理战略的需求,需要更多高校参与。我国高校近几年才从研究机构转向人才培养,区域国别学也是2022年才被设立为一级学科,因此,区域国别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学科设置、专业架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都需要统筹考量、系统研究,需要一个通行的区域国别外语人才能力指标体系。各个高校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校本特色进行修订,做到错位发展。

4. 进行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研究的内容维度

笔者认为区域国别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中国区域内部进行研究,另外一种是对中国以外的国家或区域的文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宗教、语言等开展全方位、立体化、整体性、透视化、综合研究;该学科以形成人类社会对某一个区域或国家的整体认知为目标,以区域实体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交叉融合领域学和地域学,突出知识的地域适应性和时空关联性,形成适地性知识群落和世界性知识体系,进而实现从单领域知识生产,到区域知识生产,再到世界性社会知识生产,构建共通共享的知识体系,最终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区域国别学需具备8个核心特征: 语言性、实地性、全息性、地域性、立场性、超学科性、整体性、实体性。目前我国的区域国别学科可以在4个学科大类,即文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下进行交叉,具体来说涉及到31个一级学科之间的交叉,详见图1。同时,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部的五大方向中国别与区域研究也可作为贯穿其余四大方向,即外国文学研究、外国语言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翻译研究的中轴线,详见图2。

图1. 区域国别交叉学科和31个一级学科的关系(自制)

图2. 国别与区域作为贯穿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五大方向的关系图(自制)

基于以上界定,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研究可分为借鉴研究和本土研究。首先,我们可以选取在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方面较为超前的国家,重点研究美、俄、日、英、澳、韩六国的区域国别外语人才培养体系。从学科定位、专业架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质量保障机制、人才能力标准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比较,为我国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提供参考。其次,可以结合我国的区域国别外语人才培养实践,研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区域国别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参考框架。

具体来说研究内容可以细化为: (1) 需求分析,即考察不同国家进行区域国别研究的对象国家和区域分布、特点、目的、倾向;描写多个国家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需求、目的、策略、过程,总结人才培养规律,揭示学理,为我国实践提供支撑;(2) 理论建构,即廓清对区域国别学的认识,跨学科多视角明确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的本质、要素、特征,揭示研究逻辑起点的同时,研究区域国别学科的相关理论体系、课程体系、方法体系;(3) 培养方案研究,即分析比较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的学科定位、专业架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质量保障等,构建人才培养方案;(4) 规律探索,即总结该领域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和有效路径,并探究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能力标准体系;(5) 中国方案制定,即研制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外语人才培养参考框架和可实施方案,同时进行我国实践探索,推广可借鉴的典型案例,凝练理论关照下的实践经验。最终建立起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外语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研究领域的知识创新,并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5. 开展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的实施步骤

笔者认为进行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可按照如下五个关键步骤进行。参见图3.

图3. 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研究的实施步骤模型(自制)

第一,界定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的概念。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要熟练掌握两种以上外语,能够研究对象国家和区域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发展状况,系统搜集和筛选所需的信息,在把握对象区域或国家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对象国的实际情况并科学预测其发展趋势。能够在某一专业领域(如政治、经济、法律等)就经贸往来、文化传播等进行组织交流、信息分析和调查等。该外语人才服务于我国全球治理国家战略,具有区域国别特色。根据当前国际上的共同做法,要站在全球治理和国家战略的角度思考和设计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体系。

第三,比较研究发达国家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体系。比较六国区域国别外语人才培养的整体架构设计、学科定位、专业架构、课程体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培养模式、质量保障机制、人才能力标准和具体做法。 进行1)需求研究,即研究六国人才培养需求和倾向,充分分析未来一定时期内国际变化挑战,及其对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和要求,为我国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提供参考;2)理论研究,即基于区域国别理论,科学地对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进行定性描述;3)实践研究,即比较六个国家,二十余所高校的人才培养实践,从整体架构、培养目标、学科定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评估体系等不同维度横向对比,研究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规律。

第四,总结国际经验,归纳国际经验对我国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的启示。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总结培养模式,总结三大培养模式(海外浸入实习模式、大文科跨学院模式、全方位世界通识教育模式),分析利弊,及其对接国家战略的效果;2) 归纳课程体系,归纳六国的课程设置体系,如核心课的种类、选修课的分布、实践课程的目标国家;3) 研究能力标准,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张蔚磊,2019: 74),参考国际做法,探究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能力标准体系,为我国人才培养提供参照。

第五,探索在实践关照下的我国区域国别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案例研究。对语言类高校、综合类高校、财经类高校、政法类高校的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进行实地跟踪调查,形成实践关照下的案例研究。2) 人才能力基本框架研究。结合国内外高校在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中的做法,尝试建立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能力标准体系,为人才培养提供科学的参照和依据,例如: 人才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界定;不同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不同维度能力的整合;对各种能力的表现水平的界定和描述;对能力在不同表现水平的发展机制的阐述。3) 最终,探索出一套可以推广的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6. 进行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研究的重大意义

进行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符合国家战略,助力跨学科发展,破解外语学科发展困境等五个方面。

第一,国家战略层面,进行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研究切合我国“全球治理”理念、“一带一路”倡议、人才强国战略,有助于为我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人才保障。我国正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不断参与各项国际事务,与世界各国交往越发频繁,这对区域国别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但我国熟悉中国党政方针、具备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事务、熟知某一个国家国情或地区情况和文化的专门人才却相对匮乏。进行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可以为我国的全球治理、国家安全、文化传播、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解决人才匮乏困境,符合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学科发展层面,进行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研究可为教育部深化教育改革,助力教育规划,为各高校有效规划整合校内资源,实现新文科下学科融合提供决策依据;同时还可以助力学科发展,区域国别属新增领域,尚处于摸索阶段,急需大量理论与实践助力学科发展,填补现有学科理论空缺;通过跨学科研究发展区域国别学理论,从国际关系、历史学、语言学、比较教育学、地缘政治等领域全方位架构,进行多科会诊,最终实现区域国别学的理论创新。

第三,外语学科层面,以区域国别为导向的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符合当前的国际发展趋势,可解决当前我国外语学科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破解外语学科人才培养困境,符合现实需求,最终为外语界确立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理据,为跨学科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共同育人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为探索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支撑。

第四,学术价值层面,通过考察多个国家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特征与规律,比较学科设置、专业架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提炼国际上典型的国别区域高端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该类人才培养规律,为从学理角度探究我国该领域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提供参考。

第五,应用价值层面,进行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研究,通过比较国际实践,助力我国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通过大量基于区域国别外语人才培养实践的研究,可重构培养体系规范,指导人才培养实践;有利于构建我国区域国别外语人才培养体系,并为之提供理论、策略与方法,改善我国区域国别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能力标准体系,为我国别区域高端外语人才培养提供参照;为教学界设计区域国别外语人才能力标准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评价体系等提供参考。

结语

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势在必行。本文探讨了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其研究的基本框架和实施步骤。同时本文还认为在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明确10个关键,即关键国家、关键语言、关键领域、关键知识、关键方法、关键能力、关键视角、关键过程、关键资源、关键课程。本文提出的研究方案还只是一种思路,笔者意在抛砖引玉,期待学界对这一课题进行持续的研究。

猜你喜欢
国别高端外语
高端油品怎么卖
“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别比较研究
国别成谜的纪王崮春秋大墓
高端制造业向更高端突围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澳”式无双开启高端定制游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何故高端
2012年8月不锈板(带)分国别(地区)进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