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信息化背景下吉林省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外语新文科建设的困境与进路

2023-07-14 09:21刘季陶
中国新通信 2023年8期
关键词:教学信息化应用型高校

刘季陶

关键词:教学信息化;应用型高校;大学外语;新文科建设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教学信息化的深层次发展,大多数高校已经对大学外语课程教学开展了提升和改善工作。大学外语作为通识教育公共课和“四新”建设的第一批改革专业,在新时代高等教育质量革命中承担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吉林省地方应用型高校来说,这正是一个改革与优化的契机。以此为前提,要提高大学外语课程的科学性、标准性和正当性,就需要深度挖掘吉林省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外语新文科建设的困境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找到高校外语学科教学的新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教学信息化背景下吉林省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外语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性

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普遍应用于教育的时代环境下,需要借助大量的网络平台来进行语言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从而促进大学外语教学的整合性和互动性。信息化技术的融入,为构建新的大学外语教学平台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线上”和“线下”教学方式的结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更加注重各类教材的综合与交互,提高“专业知识链条”的适当衔接。例如,“慕课”和“微课”等线上授课方式可以提高和完善大学外语教学的课外拓展部分。“新文科”强调学科的深度交叉与融合,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外语院系可以结合本校特色专业、学科内外的双重属性及跨学科性质,构建双重跨学科、多重跨院校的多层次学科融合体系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所涵盖的不同专业知识,在网络平台上收集相关资料,扩大教学领域和范围,不断充实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学到许多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外语拓展知识。

二、教学信息化背景下吉林省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外语新文科建设的困境

(一)目标定位之困境

每一个教育行为最终都会指向某个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社会培养人才的总体需求,是按照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情况而定的。教育目标的定位是教育工作的起点与终极目的。在制定大学外语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时,既要坚持自己的专业特色,又要主动适应国家、地区发展的新要求,体现新时代的思想观念,加强汉、英语言文化的融合教育,促进学习者自由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一般来说,多数大学外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目标、以技能为基础的目标,以及以培养态度和价值观为基础的目标。然而,在教学信息化和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这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将不能再视同一律。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无法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悠久的文明和文化之根。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是教学信息化背景下吉林省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外语新文科建设的目标所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则是实现此目标的前期输入。吉林省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外语新文科建设的教学目标应从单纯重视语言知识、语言技巧的困境中走出来,向重视人文素质和学生主体性的方向逐步发展。

(二)内容选择之困境

按照斯塔克的定义,课程目标用来定位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而教学内容则是传递知识的学习主体。吉林省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大学外语课程应该“教什么”,也是其新文科建设需要再思考的内容。

长期以来,外语教学由于受到语言表达观念的影响,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上。在这种课程定位下,大学外语课程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封闭的课程体系,语言表达似乎脱离了文学、文化及其他专业学科的范畴,外语教学也随之脱离了科学概念的范畴,忽视了在外语教学中进行创造性的塑造。此外,现行教学改革的研究多以课程论课程,忽视了以课程为载体来培养人才。尽管现在许多大学外语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都明确地强调了外语教育应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但是其中大部分高校的外语课程体系还停留在以语言为中心的目标上,一些“人文性”的内容,如跨文化的内容、中国的文化要素等也是以语言的单一形式机械地输入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与新文科交叉融合的价值观念相去甚远。若只遵循统一的标准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就会降低教学质量。

(三)课程实施之困境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要素后,课程仅仅有了一个“期望的学习方案”,是一个尚未经过实践检验的理想化课程。对“期望的学习方案”的测试,必须经过一个特定的教学程序——课程实施,这也是课程的一个核心环节。

课程的实施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其内容丰富,动态变化大。传统的教学活动通常是教师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将知識输入给学生,令其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和道德品质的过程。教师、学生、内容构成教学过程中的要素。这些要素在不同教育观念的影响和控制下,通过交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然而,学习并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刺激,而是学生通过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外在的信息,来构建新的含义。对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来说,学习已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而是对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目标语文化等多层面的培养。另外,传统的英语教学偏重于应试,对学生的训练及考查主要以考题为主,忽视了外语学习的根本目的。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评估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各种类型的选拔、竞赛考试中,教师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基础。应试能力被过分推崇的后果是单一化的评价方式使得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重心发生了转移,从而给外语教学带来了消极的制约作用。面对如此困境,应用型院校应在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基础上,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对世界不同事物、不同文化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三、教学信息化背景下吉林省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外语新文科建设的进路

(一)构建开放性的外语课程体系

教学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外语新文科建设要求我们打破专业和学科的壁垒,发挥交叉学科的属性,构建一种全新的语言学科体系。外语学科的开放性,使得外语能够将各分支学科进行整合,将文学、语言学、翻译、文化等相互结合,并与其他学科形成交叉,将政治、法律、社会、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横向联系起来。就吉林省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外语课程的优化而言,可以从构建开放性、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入手,扩大学科范围,使各学科、专业、课程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一批符合通识教学理念的新兴学科。地方应用型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时代要求,剔除陈腐、过时的内容,并加入与当前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内容。根据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利用教学信息化手段,结合国际英语的发展趋势,进行学科课程的改革,结合国际化的人才培养需求,增加与学科建设相关的国际前沿知识,突破学科壁垒、重组学科结构、实现学科间的深度融合。同时,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大学外语课程的战略发展,对现有课程开展充分的整合和创新,凸显其内涵和亮点,提高学生的国际语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在教学信息化背景的支撑下,还可以与理工类学科相结合,把工程建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吉林省应用型院校的特色专业整合到大学外语教学体系中。

(二)拓展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吉林省地方应用型高校应按照“新文科”的要求,明确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制定国际化战略发展方针,熟悉并解读有关规定。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对象,多数应用型高校将其改革的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上。然而,在新文科背景下,吉林省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外语课程应积极探索如何培养一专多能的国际复合型人才。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大学外语课程应该立足于新科学与人文精神、专业与通识教育的结合,建立健全的学科及人才培养制度,开设跨文化的课程,让学生通过大学外语课程更好地了解新时代的世界环境,获取新兴产业、新技术的前沿信息,从而加强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和多元文化融合能力。

(三)推动信息化的外语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信息化时代,大学外语教学必须通过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实现语言教学情境的创新。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意识也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积极主动地促进教学方式变革。同时,新文科要求外语教学改革应以学生为本,提倡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教师可以通过线上教学管理、混合式教学方法等手段对课程和学生进行信息化管理,并持续寻找符合目标授课对象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造生动、丰富多彩的语言教学情境,利用信息化教学中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将外语教学立体化。外语教师应主动探索、熟练应用外语教学法,对语言教学和语言活动的规律进行深入的探讨,认识思维、语言和教学的相互关系,对语言教学进行描述与归类。积极实践最新的语言教学法,逐渐替代落后的教学方式。地方应用型高校要不断提升外语教师对外语教育的认识,强化对外语教学的指导,增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最大程度地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四)促进多样性的外语测评手段

吉林省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外语的新文科建设要注重外语测评手段的多样性。利用考试数据进行教学改革,改进不恰当的教学方式,促进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测评方式上的改革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现代大数据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价值就是提高教师的选题、命题水平,从而节省时间和精力、正确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及在教学中起到正面的反馈作用。利用计算机作为媒体的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对语义、句法、词义、语音等进行分析,并能从其中提取出与其内容相符的信息。通过这样的测评手段,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获取相应的数据,然后进行精确教学或学习反思,最后实现有效评价的目标。测评内容上的改革关键是从注重教育活动的结果到重视教学过程的变化,不但要评定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等认知能力的发展,还需要评定他们的非认知能力发展,如情感、信念、性格等。采用多种测评方式对教学流程开展综合考核,创建个性化的学习档案资料。测评方式可以包含互动表现、同行互评、问卷调研、任务完成情况等,通过多方面的意见反馈来推动学生的发展。这种多元化的测评方式不但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效,而且有益于满足更多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使学生可以释放出自己的发展潜力,提升学习驱动力,为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五)打造创新型的专业师资队伍

具有高水平教学能力的大学外语师资队伍是深化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来说,强化“双师型”师资力量和实训基地建设,打造一支结构合理、訓练有素、具备人文素养、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应用型高校大学外语新文科建设的人才选拔应从社会、市场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考虑,在选拔标准、选拔渠道、人才待遇、人才使用等方面应与新文科建设的实施方案相适应。一是要健全人才引进与培养制度。应用型高校应实行“精准引进”,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社会和企业引进学科名师、能工巧匠,培养专业建设带头人,培养一批具有良好师德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制定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和提升方案,完善考核和晋升机制,为大学外语课程提供高水平、高技能、高层次的人才支持。二是要合理地解决数量与结构关系。应用型高校从优化师资结构的角度进行科学的分析与部署,在吸纳、聘用高质量、专业化教师的同时,优化师资配置,确保师资结构的合理性,并做好分级管理。应用型高校不仅要注重教师学历,还要注重教师的应用能力。三是加强教师教学、科研的创新能力。应用型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设置个性化的大学外语课程结构,开展专业建设、教研活动,推动专任教师向“双师型”转变。通过组织专业带头人和优秀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企业进行学术交流、研修和实地考察,拓展教学领域,学习前沿的信息化教学管理手段。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融合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大学外语教育是大学外语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在教育部推进新文科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吉林省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外语课程的建设要结合区位优势及特色,兼顾其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新时期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吉林省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外语新文科建设的现实意义不仅在于课程本身,更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这一现实的角度出发,应用型高校应适时地打破学科壁垒,充分发挥其“开放、兼容、共享”的特色,将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构建跨学科复合型的学科结构,采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策略,以社会要求为导向,塑造出符合新时期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教学信息化应用型高校
以项目化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努力提升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水平
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力提升策略研究
七项技能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创新能力研究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伴随教学信息化发展的经管类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探讨高校教育教学中数据挖掘技术的有效运用
信息化引领教育,语文课堂跨入“新时代”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