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教师的压力状况分析与调适策略

2023-07-14 10:01袁志勇
职业 2023年12期

袁志勇

摘 要:技工院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教学质量。本文根据北京市技工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数据,对技工院校教师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进行分析,总结提炼出教师压力管理的方法与策略,以期为相关部门及技工院校制定教师队伍建设及管理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技工院校教师    压力状况    压力管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衡量教师师德师风及思想政治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其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教学质量。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自己的工作成就和生活幸福,而且对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当前技工院校教师压力状况

2019年北京市技工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14所技工院校的398名教师中,处于中等压力水平的教师占34.42%,处于高压力水平的教师占23.62%。

影响教师压力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薪酬福利待遇、学生管理、职业发展、社会地位、课时多少以及家庭与工作时间平衡问题等。

其中,50.05%的教师认为学生管理是当前压力的主要来源,37.94%的教师认为职业发展是当前压力的主要来源。另外,23.01%的教师在家庭与工作平衡方面有较大的心理负担。

二、技工院校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分析

(一)学生管理难

50.05%的教师认为学生管理是当前压力的主要来源。学生管理难是由于青春期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控制能力较差。

一方面,他们非常希望能够独立,被当作成年人对待,但又缺乏意志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心理韧性偏低;另一方面,在学生树立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无法完全独立,使得学生在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价值时,通过不断地挑战现有规则来确定自己行为的边界。这大大增加了教师管理学生的难度。此外,技工院校学生的社交能力普遍较弱,部分学生行为表现得过于封闭或者过于极端。由于他们情绪不稳定,这部分学生在班级中往往显得格格不入,容易出现不服管教、不遵守校规、抵触教师等行为。

(二)群体差异大

不同教龄的教师在工作态度、自身压力以及情绪状态等方面存在差异。刚进入教师岗位的教师,在管理学生方面有较大压力。随着教学年限的增长,家庭与工作平衡、职业发展、薪酬待遇等问题带来的压力逐步增大。

不同教龄的教师所感受到的压力各不相同。教龄为5~10年的教师群体,在与事务相关的能力、时间上属于中间偏高的压力状态,而人际、情感和亲子方面表现出适度或偏低的压力状态。教龄为10~15年的群体是教师压力水平整体偏高的群体,主要表现在财务压力、与工作相关的能力与事件压力、平衡家庭与工作带来的压力等。而教龄在20~25年的群体的主要压力体现在课时较多、学生较难管理、如何提升社会地位以及消除职业倦怠等。

(三)职业认知偏差

研究表明,对教师职业的高适应群体往往具有热爱本职岗位,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工作边界,能从中获得成就感的特质。也正因为对教师岗位的接纳和认可,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这部分教师的工作表现会更好。他们能有效调节自我与工作间的冲突,缓解工作压力,保障自己的身心健康。

以北京市的技工院校為例,因为自己没有特长而选择从事教师职业的人群中,近三分之一的教师感到压力偏大。职业认知的偏差使得这部分教师难以客观看待自己的职业,更难从工作中获得足够的成就感。因而,他们的职业倦怠感增强,工作适应力下降,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对的矛盾也会较多,更容易有心理方面的困扰。

(四)自我协调能力不足

自我协调能力良好的教师,能正确了解、体验和控制自我,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他们对自我职业认知更客观和正向,职业认同度和幸福感较高,热爱教育工作且认为通过教师职业可实现自我价值,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勤于教育工作。

自我协调能力欠佳的教师则相反。由于难以协调自身遇到的问题和矛盾,他们易感知到焦虑和紧张,情绪稳定性偏低。

同时,自我协调能力不足也会影响专业的发展。他们将大量精力耗费于缓解内心矛盾及情绪压力,很难有意识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调整、完善自身教育理念,从而难以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及教学能力。

三、技工院校教师压力管理的方法与策略

(一)重拾职业荣誉感

当前,全社会乃至教育行业本身对技工院校仍未有足够重视,认为技工院校只是后备选项,只有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会选择技工院校,没有太大前途。甚至许多家长因为工作等原因,单方面将孩子托付给技工院校,这既不利于技工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也会让学生产生被抛弃的感觉,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质量的技能人才。教师既是园丁,也是普通人,付出过多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长久的习得性无助容易让教师感到疲累和压力。职业倦怠感和耗竭感会慢慢消耗教师的热情和动力。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对工作的投入程度也越来越低。

因此,建议给予教师更多的尊重、支持和理解,提升对教师群体的认可度,以提升教师的职业归属感,使他们重新燃起对技工教育的热情。

(二)提升学生管理能力

技工院校应以人为本,完善技工院校的管理制度,确立合理的教师管理机制,营造平等、互相尊重的学习与工作环境。

首先,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提供教师职业发展路径。树立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目标和终身学习的职业目标,不断提升职业素养。

其次,针对当前教师管理学生的难点,组织引导教师学习青少年心理特征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知识,传授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和学习技巧,进而提升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能力。

再次,不仅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还要关注教师对自我的管理和协调能力。

最后,要引入技工院校教师心理管理的长效监督、反馈及干预机制,结合实际情况,以培训、筛查和干预为基础,保障教师的心理健康。

(三)走出职业倦怠,调整认知,找到工作的价值

职业倦怠是一个人在客观实际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时所产生的失望情绪。笔者对职业倦怠原因进行汇总分析发现,主要是教师的工作预期效果与现实状况有较大差距,即付出与回报不符预期,缺乏正向激勵。

因此,可以从帮助教师建立积极工作信念的角度出发,让技工院校教师通过客观分析、准确表达、自我激励三种方式走出职业倦怠。

客观分析,即明确自己的工作边界,区分不同的问题类型。

准确表达,即帮助技工院校教师掌握倾听/共情的技巧,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看法。

自我激励,即接纳自身的不足,看到自身的优势。

(四)开办家庭与亲子关系系列讲座

除工作之外,技工院校中年教师还面临家庭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压力,这方面的压力也会影响到工作状态。

针对家庭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家庭与工作平衡这三个主题,技工院校可以开展相关主题讲座及集体活动,介绍家庭关系的本质、处理亲密关系中常见问题的方法以及如何区分工作与家庭的边界,帮助教师们规划好自己的生活。

四、小结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技工院校要扎实做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心理建设必不可少。

只有全面了解技工院校教师的心理压力状况及压力来源,才能更好地帮助教师解决困扰、缓解压力。

技工院校应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构建教职工心理指导工作体系,促进教师整体心理指导水平的提高。同时,有序开展技工院校心理指导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目标、有策略地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工作环境,让技工院校的师生都能够身心健康、充满活力。

此外,还应引入技工院校教师心理管理的长效监督、反馈及干预机制,以培训、筛查和干预为基础,从而有效保障教师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甘翔.技工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与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

[2]邓德艾.浅析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培训,2016(1).

[3]袭著高.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专业职前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4]张凯.技工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及影响因素分析[J].职业,2018(14).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高级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