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产业学院视域下智能制造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探索

2023-07-17 00:51管志光林明星王浩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9期
关键词: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智能制造

管志光 林明星 王浩

摘  要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高层级的教育,对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从现代产业学院视域出发,探索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效果评价体系、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改革,做到多学科交叉融合,实现智能制造技术方向设置与企业生产需求对接、授课内容与企业职业标准对接、授课过程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对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沟通协调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

关键词  现代产业学院;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智能制造;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3)09-0100-03

0  引言

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高层级的研究生教育对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有力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1]。为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育部于2009年明确了研究生教育实行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分类培养,专业型研究生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为目标,且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2],毕业后能在某个专业领域方向上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实施、研究、开发、管理等综合能力。为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研究生人才,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20年7月联合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要打造一批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该实体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集于一体[3]。

2020年12月,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教育部、工信部印发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基础上发布了《推进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将建设一批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的现代产业学院[4]。2021年,教育部公示首批50所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名单,但山东省未有高校获批。2021年,山东省确定30所首批建设的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应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和实体企业的行业技术领先优势,让高校和企业建立更深入更全面的校企合作关系。但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与现代产业学院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在“高校+实体企业”为共同体的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模式中,方向设置与企业生产需求、授课内容与企业职业标准、授课过程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对接契合度低,无法实现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同频共振;

2)企业和高校在坚持“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教学资源、共同指导实践环节、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共同开发实践教材,共同促进学生就业”的“七共”原则下未能真正实现学科交叉融合、校企深度融合,无法实现教育链、人才链、科技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

1  智能制造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山东交通学院于2009年获批山东省第一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1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2013年获批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山东省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目前,山东交通学院在交通运输、机械两个专业培养研究生,其中智能制造技术为机械专业方向,该方向兼顾工程科学教育与工程实践训练,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但通过学生反馈和对智能制造类企业单位调研发现,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职业素养、沟通协调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而当前培养模式中缺少现代产业学院合作企业参与,无法做到多学科交叉融合,且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职业标准和生产过程的契合度不高。

2  智能制造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探索

作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本科高校,山东交通学院近年来积极探索相关专业的区域产业链、知识创新链和教育体系链的有效衔接机制,完善产学合作校企融合机制,相继与济南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杰士德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合作并建立现代产业学院,双方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专业共建、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密切合作,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机制,提高服务产业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

2.1  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作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以企业实际生产需求为导向,以企业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研究生综合素养和综合知识提高为核心[5],實现与企业生产需求、企业职业标准和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对接。

山东交通学院与现代产业学院合作企业紧密合作,充分发挥企业的智能制造行业背景优势,为行业企业培养急需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在智能制造技术方向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增加工业机器人、数字孪生技术及应用等课程,这些课程在讲授理论的同时,更注重企业实际案例分析和实践动手操作,真正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同时,研究生毕业课题多来源于现代产业学院合作企业,学校选聘企业导师,校内导师配合企业导师完成研究生毕业课题。如学生在学习工业机器人课程的同时参与企业自制机器人跟踪算法优化,疫情结束后将进驻企业,计划通过两年时间完成毕业课题,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提高职业素养,锻炼沟通协调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双师型”研究生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因此,山东交通学院积极构建“双师型”教师引进、培养和管理机制,一方面积极从现代产业学院合作企业引进企业导师,另一方面要求相关教师入驻企业进行顶岗工作。从智慧工厂的设计研发阶段开始,教师全程参与系统前期的设计开发、中期的采购加工、后期的集成调试等工作,从而打造高水平的“双师型”研究生师资队伍,如图1所示。

2.2  政校企协同的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多元化共建共享机制

政校企协同建立学习工厂式工程实践教育基地,配置全新技术、全功能、全尺寸的系列装备,在实现互联互通的智能制造设备资源基础上,设计一系列的可以运用该资源完成的制造训练项目,学生以项目小组的方式对其中所承担的项目进行设计、备料、加工、检测、装配等全流程跟踪、采集、分析讨论并完成制造实训报告,通过主动学习、主动实践、协同合作的沉浸式学习过程,获得对智能制造技术的了解,提升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组建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跨校企的现代产业学院教学团队,与校外实习基地、创业产业园、公司和企业开展多项校企合作,在“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教学资源、共同指导实践环节、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共同开发实践教材,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原则下,形成跨学科交叉型课程群组的资源共享,打破政校企之间的壁垒,推进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协作,实现学科交叉融合、校企深度融合,建立多元化的共建与共享机制,如图2所示。

2.3  基于三维职业能力要求的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考评机制

根据国家及教育发展需求和山东交通学院智能制造方向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发展目标,制定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根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制定考核指标点,成立面向市场需求的“产学研用”合作教学指导委员会,按照“夯实理论基础,办出交通特色”的工作思路,突出专业特色与企业需求融合、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融合的办学理念,构建以学习产出为导向、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6],建立能力要求維度、内容结构维度和职业行动维度三方面考评机制。通过以“产”为方向、“学”为基础、“研”为纽带、“用”为目的的培养,实现学生多元化发展。合作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培养效果评价等。

3  改革后的专业特色

根据现代产业学院要求,智能制造技术方向注重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综合素质培养,改革后的专业特色表现为:

1)适应产业新形态,学科交叉融合、校企深度融合,使教育链、人才链、科技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实现“应用型人才精致化培养”;

2)建立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3)拥有满足教学和科研需求的现代化实验设备和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实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

4  结束语

本项目针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差、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研究生实践积极性不足、考核方式不规范等问题,深入开展现代产业学院视域下智能制造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成果可以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其专业知识理论水平,为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服务,不断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5  参考文献

[1] 王战军,蔺跟荣.动态监测:大数据驱动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新范式[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2):1-8.

[2] 谢平,陈萌,林洪彬,等.专业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18(8):179-182.

[3] 刘莉莉,褚有众.“三接二融”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以河南工学院为例[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1(12):43-44.

[4] 王建华.山东建筑大学加快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步伐  让一流专业真正走进社会生产[J].山东教育(高教),2021(5):23-25.

[5] 王崴,胡俊,唐冬丽,等.军校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探索[J].高教学刊,2022,8(2):38-42.

[6] 管志光,浦恩帅,苗秋华,等.协同育人视域下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23):100-102,105.

猜你喜欢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智能制造
多学科协同的项目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