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教育数字化建设:价值向度和限度

2023-07-17 11:50翁伟斌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翁伟斌

摘   要: 大力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既是我国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十四五”时期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并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必然要参与到国家数字化建设当中。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获取相关教育事實的信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建设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数字化技术通过将教育事实纳入数字体系,形成标准化和格式化的认知性知识,对教育状况及其问题进行精准画像,有利于教育更好地决策。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可以通过数字化思维重构教育生态;有效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教育现代化;以数字化发展为契机增强教育适应性。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加剧了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消解和替代,教育数字化建设面临着难以触及具体或个别教育事实,以及无法及时、动态处理的现实困境,因此,需要关注增强教育数字化的有效性、数字化中知识的生产,以及教育数字化的整体性建设等问题。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教育数字化;价值向度;价值限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23)04-0102-(08)

DOI:10.13852/J.CNKI.JSHNU.2023.04.010

一、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教育数字化建设的提出

数字化已经成为当前全球研究和发展的重点,早在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预言数字化存在将成为人类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人们在计算机所创造的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网络空间中,运用数字技术生活、工作和学习,成为以数字化形式显现的“比特族”。1 罗德(A. R?dder)指出:“在阶梯式加速的当代世界中,数字化已经成为加速度的重要动力。”2 这引发人们认知新规律、发现新现象等方式的变革,带来前所未有的跨界融合。教育问题错综复杂,只有科学把握教育问题的内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才能为教育管理者提供借鉴和参考。教育数字化是大势所趋,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数字技术提供规范分析的支持:通过辨识、赋值、计算和推演等手段分解问题,以数字代码形式解读问题各组成要素,联结碎片化的认知,揭示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对问题诠释的知识图谱;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赋能教育,体现数字技术的倍增作用。

党的十九大以来,“三通两平台”建设和应用走向深入,优质数字资源的共享共建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数字化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渐扩大。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引领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以保障中国教育信息化事业高速发展,助力中国开启建设教育强国走上新征程为目标。2019年,习近平同志指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1 2022年1月,教育部怀进鹏部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1年1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释放了准确把握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长足发展的重要机遇的信号,教育领域的数字化建设提上议事日程。2022年3月28日,体现教育部全面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阶段成果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这是以实际行动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体系的标志。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并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是教育数字化首次被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同年10月31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部党组根据中央统一部署,结合教育系统实际,印发《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通知》,强调指出“要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在2022年12月,在第二十一届中国远程教育大会上,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强调,建设以数字化为支撑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中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当下,教育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时代赋予的新命题。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改革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指出:“教育数字化不是一般的策略问题,而是影响甚至决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实现学习革命、质量革命和高质量发展的突破性切口和创新性路径。”2 面对数字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实践者等相关利益方都应进行积极回应,在人才培养、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度变革。同时,在教育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教育数字化能在多大范围内、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也需要理性地加以审视。

二、教育数字化建设的内涵、特征和时代意蕴

“数字化通常以特定算法搜集和整理数据,抽象、裁剪和过滤复杂的事物发展状况,将信息压缩为具体数字,并将问题层层分解再重新组装,以此来掌握大型复杂的现实,掌握同类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属性,为出台具有普遍约束力和适用性的政策提供支持。”3 世界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已出台教育数字化发展战略,以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变革。2014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缩写BMBF)启动了数字化行动议程,并正式通过“面向数字化知识社会的教育行动计划”战略。同时,德国雇主协会联邦联合会、德国工会联盟以及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协商通过了《共同建设数字化世界中的高质量职业学校》决议,对于各职业学校丰富学生数字化学习场景提出新要求。澳大利亚也提出将数字技术手段运用到教育的各个领域,促进电子资源共享,为学生和教师培训赋能,为师生的远程交互提供平台,提升教育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发展质量和效率。2018年,欧盟委员会推出数字教育行动计划,提出数字教育的目标和战略,具体包括: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为数字化转型发展相关的数字能力和技能;通过更好的数据分析和远见改善教育。4 2020年9月30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Digital Education Action Plan [2021-2027]),其目标是建立高效的数字教育生态系统,促使欧洲教育和培训系统更加契合数字时代。随着教育发展中数字含量和技术成分的增加,借助数字技术获取信息逐渐被普遍接受,数字技术的运用已成为教育治理的常规动作。因此,明确教育数字化建设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和时代意蕴,成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1.内涵、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催生新的岗位和技能需求,颠覆了传统的教育业态和教育模式,其突出特点和优势在于线上线下交融、多主体共享、生态化运行、覆盖性整合,开启了广场化的全景互动。数字技术增强了对人进行数字化表征的能力,产生了可供分析的海量教育数据,带来了教育方式的变化,这将深刻重塑教育模式。

教育数字化建设是指基于教育场域内的数据沟通、数字化的整体协作和跨部门的流程再造,以数字思维与数字技术重塑教育系统内部要素及要素间关系,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机制。数字化利用技术和数据实现一个组织的核心业务转型,深刻影响着教育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的变化、教育资源精细化管理的变革等。数字化对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全过程的渗透,将促进其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推动教育系统不断创新。

教育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特征是:(1)采集证据客观化。教育的形式是跨界的、利益主体是多元的、内容是注重实践的,传统的教育诊断方式存在评价缺少客观证据、主观性过强的弊端。数字化技术可以突破原来的物理形态,代之以数字形态,运用多维数据进行收集分析,生成教育教学中具体的客观证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教学分析,从而提升教育整体描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这改变了原先单一化、统一化的方式。(2)数据采集多样态和编码分析自动化。教育涉及学校、实习基地、工作岗位等场所,数字化技术可以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借助移动终端等工具完成学习活动,促进个体的认知发展,达成学习目标。它可以自动生成诊断结论,及时掌握每个学习者的情况,给予每个学习者有针对性的实时反馈评价,并为后续规模化的应用奠定基础。这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诊断忽略教育的个性学习特征,难以体现自适应学习技术的运用的现状。(3)呈现形式可视化。现代教育系统是一个具有相对封闭、固定特点的复杂系统,随着教育的对象和环境的巨大变化,教育各环节活动错综复杂,难以用简单的话语来表述结果的呈现,数字技术则能将诊断的结果形象直观地呈现。丰富多样的呈现采用的可视化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反思与理解。借助数字技术条件,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生动化,把复杂的知识浅显化,把隐匿的思维活动相对清晰地展现出来。学习者可以借助技术支持,深化思维活动,缓解深度思维的枯燥。

教育数字化本质上是数据赋能的教育生态进化过程,但长期以来,数字技术仅仅被视为教育工具,这种观念束缚了教育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导致在教育数字化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对教育数字化建设的理解等同于校园网、教育资源等的信息化建设,只把技术作为工具来促进教育与之的融合。二是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利用效果不好,没有深刻理解教育数字化建设将给教育带来的颠覆式变革。三是教育数字化建设缺乏标准与共享平台,资源共享性不够理想。例如在管理方面,教育系统各个部门之间存在数字“鸿沟”,不同部门之间采用不同的系统,且系统之间不兼容,数据重复、共享度低,没有起到优化管理的目标。

2.时代意蕴

首先,通过数字化思维重构教育生态。

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多维的、标准化的信息与知识。数字技术可以从个性现象中提取共性要素,形成结构化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发展的质量。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结构化数据的支撑,只有从信息中提取出必要的知识,才能够勾勒出清晰的教育全貌,呈现理性认知,进行合理的实际行动。前述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年)》提出了两大战略重点和14项行动举措,其中一个战略重点“是促进高性能数字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1 教育数字化建设是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取代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它不再局限于工具性的应用,而是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在物理和网络相互融合空间里进行的一种系统变革。这种变革不是简单的“教育+数字化”,而是以理念上的数字化思维来重构教育生态。

教育生态建设主要表现在教育组织与其所在环境之间、其组织内部之间彼此关联,如各种管理系统、功能模块、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习内容之间能够实现互联互通。同时,学习者之间也能互相关联,实现信息共享、同伴互助,避免信息孤岛,便于学习者快捷地获取信息,实现学习效果的优化。

其次,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要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现其科学性与规范性,教育管理应尽力剔除主观因素的影响,需要在技术运用的同时,关注人的发展、教育的功能和教育变革的创新。从整体上说,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有其内在运作规律,需要人才培养的高素质目标、规范的治理过程,以及多主体协调办学,这些都需要标准化知识体系作为保障。但就局部来说,教育是以人和学习为中心的,教育活动是人与人的联系,是以促进人自由、个性化发展为目的,面对的是个性问题;其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对全貌的整体性把握,还需要掌握实践性知识来开展工作。数字技术增强了对人进行数字化表征的能力,产生了可供分析的海量教育数据,带来了教育教学方式的变化,推动了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促成了教育治理方式的数字化变革,为产生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了条件。大数据不仅以其数据整合、分析、预测等优势冲击了传统的统计学逻辑,而且依托数据挖掘实现了潜意识层面对大众行为的干预。1

“高质量发展”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新理念在教育领域的渗透与延伸。这可以从时空两方面理解。从时间维度看,教育高质量发展主要反映某个时段内的教育整体状况,需要有效地回应特定时限内的教育现实诉求,以体现教育发展的可控性和现实意义。从空间维度看,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呈现的是剔除个性差异的整体和全貌,要解决具有普遍性的和典型性特征的问题。因此,教育高质量发展依赖于更多、更客觀的对生产全局性、统计性和理性化知识的数据的分析,即高质量发展所需的知识必须从教育发展的现状中解析生产出来。

数字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利用机器深度参与,在实体和虚拟两个空间构建沉浸式和智能化的教育新模式,将智能助教等融入学习环境,把握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为学习者提供更加适切的资源和服务。如可利用扩展现实(XR)、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等虚拟仿真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成效。二是打造教育数据大脑,建立安全便捷的数据通道,提升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并推动教育数据跨地域、跨层级、跨部门的共享。

总体而言,数字技术所呈现的非人格化的特征,深度融入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客观状态和非客观属性都能加以准确描述。依靠数字技术,可以有效识别教育状况和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较好地总结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再次,以数字化发展为契机增强教育适应性。

教育发展的客观性是增强教育适应性的基础,但这仅仅意味着一种可能性。只有通过恰当的技术,才能将教育发展中的客观状况在符号化处理后变成知识,才能助推教育发展。教育可以借助数字化发展的契机,用数字化思维系统謀划作为重构现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关键,形成教育现代范式,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和人才多样化的成长需求。在数字技术赋能下,教育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能以数据的方式被采集,并被及时关注。这些被结构化处理过的信息为教育管理者的认知提供参考,其所生产的知识深刻地影响着教育方案的选择和教育实践,持续规训着教育发展。

增强教育适应性,包含了大量的决策行动,就此而言,数字技术对教育发展的作用始终是广泛而深刻的。数字技术可以推导出不同于以往的信息规模和全面性,形成有助于判断教育发展的信息,这替代了个体经验、碎片化信息和主观认知,解决了教育发展中的认知性信息不够全面等问题,将不可见、不确定、感性转化为可见、确定和理性。数字技术还可以提供对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标准化理性知识的处理和应用。这些理性知识基于整体化运作的逻辑,充分考虑问题的整体规划和设计。而基于理性知识建构的教育管理体系,可以从具体抽象出理论来指导行动,例如,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分析,支撑科学决策,推动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提高管理服务效率;促进政府和学校数据共享,实现校内外业务协同、教育服务一站办理,提高办事效率。

三、高质量发展视野下教育数字化建设的

价值向度

进入数字化时代,教育发展面临的环境和教育实践有了深刻的变化,智慧学习环境具有“全面感知、无缝衔接、个性化服务、智能分析、提供丰富资源与工具和自然交互”等特征。1 正如在其他社会领域发生的变化,数字技术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备条件和构成性要素。

1.价值基石:瞄准教育现代化建设需求

教育现代化是以事实的客观性为基础的,具有客观属性的东西表面上呈现出复杂性,但其决定性因素和根本特性是能够被认识的。只有掌握事物的全息数据,才能找到相应的内在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教育实践,一种教育的动态变化活动。教育现代化与信息、知识生产之间存在着关联性。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可以通过梳理其演进过程及其形态的客观属性,使用一定的技术手段监测和测算,生成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科学化、精确化和确定性的知识,揭示其蕴含的普遍规律。

首先,数字技术可以提升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性。数字技术通过打破教育发展的各种阻隔,揭示出其内在发展机理,捕捉教育发展相关要素的变化。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支持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信息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隐含的规律也更容易被掌握,即使是信息缺失和局部数据误差的干扰性也明显降低;教育发展过程被模拟、仿真和预测,碎片化数据被整合为模块化知识体系。通过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加载数字技术,教育管理者可以依据充分的信息和生产知识,明确教育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形式”,从而提升教育的整体效能和发展质量。

其次,教育现代化的外延宽泛,数字技术有助于夯实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教育问题的生成与演化通常都有规律可循,如果能及时捕捉到教育变化的信息,则可以预先感知和防范问题的发生。因此,教育管理者需要对整体情况了然于胸。而这需要大规模的具有相对静态性、外显性和便于收集的基础信息,以及建构高效的处理教育现代化发展不同形态的信息管理体系,从而监测教育发展变化情况。数字技术不仅可以联通教育基层实践情况,提高教育监测的效度,而且可以将教育问题转换成数字化的形式呈现,使管理者精确感知教育的体征及其治理需求。例如,借助大数据,管理者可以比对和摸排出潜在的教育问题,刻画出教育实践过程中众多要素及其潜在关联,对教育发展保持理性的认知和判断,针对问题进行适度而精准的应对。“大数据技术对所有教育主体的全部教育活动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实时的搜集与分析,使提高教育决策科学性和实时监测教育活动成为可能。”2

2.价值导向:实现教育一体化发展目标

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数字技术的优势在于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为教育发展提供有效服务:一是提高教育服务的共享程度。通过优质的教育信息数据汇聚和传输,促使教育资源共享和互通。二是增强教育服务的协同性。通过将各种终端和系统连接起来,提高教育的一体化协作。

教育一体化的范畴较为宽泛,各自对应着不同的环节和责任主体。数字技术可以凭借其技术优势,加强教育各环节的紧密程度,提升教育治理的广度和深度。例如,通过全面收集教学数据,分析具体课程和任课教师的表现状态,进而对课程和教师的教学提出优化策略合;根据学生课程选择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学习方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

数字化建设在教育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数据分析将成为教育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教育一体化需要从整体上掌握其构成、数量和变化动态等信息,以便整体考虑和规划,确保技术路线、基础架构和组织管理的适切性。基于各种信息对教育发展进行多维度测量,这是教育一体化的基本要求。在数字化支撑下,教育过程中的教学行为、学习行为、整体发展评价等都将有新的形态。在常规教育发展统计工作中植入数字化元素,除了可以获取显性数字和数量关系,还可以获知隐性和间接性的情况。这将颠覆原来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结构。其次,以前的信息化建设购置和开发了相当多的应用系统,对此,数字化建设可以不断整合已有的信息资源和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建设集中的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发挥沉淀了的信息资源的作用。再次,数字技术可以促使各个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实时交换,打破信息“孤岛”状态。

3.价值承载:监测教育发展变化

社会是运动变化着的,相比于静态的情况,很多时候动态数据包含的信息量更大。动态的信息更能反映问题的本质,也是做出有效决策的信息基础。在原先的教育生态中,所收集到的信息可能是滞后和片面的,难以体现教育发展的现状,其测评结果也难以体现出有效性和真实性。数字技术嵌入教育发展过程的各环节后,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数量、结构和性质的变化都可以被精准捕捉。基于动态信息,教育管理者可以及时调整策略,制定有针对性的举措。数字技术可以通过客观监测教育事实的变化,精准赋值治理结构、过程、要素和结果,提升治理绩效。例如,良好的教育效果主要体现在学习能否实现最大限度的迁移、转化。在数字化环境中,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学习分析等技术,按照地区、平台、机构、类型维度划分,把不同的学习资源聚合到学科资源库、案例库中,按照学科、专业、学习层次、资源类型、课程系统性等进行整合,根据学习者的特点、专业以及能力要求,分析、诊断目前的状态与要求达到的程度之间的差距,并按一定的顺序推送适合的学习资源。同时,教育管理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将最适合的学习资源聚合到自己创建的“资源库”中,利用“资源库”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例如,在对数据的分析使用上,教育管理者可通过物联网统计学生学习、运动、休息的时间,由此了解学生整体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基于数字技术提供的相关信息,让教师对学生一对一地有效引导,而学校也可以调整相应的管理举措。

此外,教育管理者,在招生上,面对复杂情况,可以实施数据驱动的决策流程,让学生通过部署在云端的有扩展性的学生信息系统注册入学,实现招生流程的数字化;在学习上,可以提供多种在线学习选项,推动课程向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方向转变;在评价上,可以运用数字技术来监督进度和学业成就指标,并执行干预计划;在就业上,与产业界合作,推出数字证书。

四、教育数字化建设的价值限度

在一定程度上,借助技术可以改善教育,并通过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教育是一种关心人灵魂的实践,单纯靠数字技术是无法揭开在教育背后存在的关于人类天性之完满性的伟大秘密。1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加剧了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消解、替代甚至否定。雖然数字技术在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尚未形成数字技术的能力体系,教育数字化建设在学习应用场景中的引导功能、运行依然面临严峻挑战。从公平与效率等价值层面考量,应科学分析并有效识别教育数字化建设的有限性,客观把握其发展新方向。

1.有效性问题

面对高度复杂化的教育发展状况,尽管数字技术可以解决众多教育面临的困境,但技术性能、资源易用性和平台智能化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影响着数字技术的功效。教育数字化建设为便于量化运算,一般采用简约主义的理念,所收集的数据只能呈现教育发展有限的操作化和抽象化。数字化试图把复杂的问题用标准化知识简化,使复杂问题清晰化,最终生成整体性的知识。

在数字化生成的标准化知识的辅助下,教育呈现的内容更加精细。一方面,管理者可以快速获知教育问题,对教育问题的处理做到有理有据、科学合理;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基于数字技术,面对教育问题的反应速度、问题解决的效率等都有质的提升。但是,面对真实的和差异化的复杂教育现象,面向抽象意义上的人或事,作为一种抽象主体对抽象客体的关系,是以是否促进人的发展为衡量标准的。数字化的标准化知识难以在不同的情境中体现普遍性,难以遵循个体化的逻辑。也就是说,数字化的标准化知识在处理教育现实工作中有其局限性。目前以技术为中心的数字化,很难完全有效地应对教育的复杂性状况。作为为国家育人才、为个人促发展的有温度的教育活动,很多内容是非结构化的,难以用符号化的方式呈现,只能由处于具体教育场景中的个体进行总结和提炼。缺少了实践性知识的根基,缺少情感交流和生命对话,数字技术就难以获得“生命”,其运用的效果也就难以尽如人意。

即使在已经使用数字技术的教育领域,也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无法全面反映教育现实的整体,难以精准地呈现教育的复杂性和多维性。教育是人和人的互动,数字标签呈现的是联结客观数据,人的思想感情尚未得到体现。二是技术过载,忽略了人机交互和融合,侧重以数据来迎合系统要求。教育本质上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只有人机融合才能实现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三是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冲突。对于那些技术能充分发挥优势的教育场景,先进技术的运用可以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精致的知识,以技术下沉和现实具体应用来回应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但是,教育知识不能仅用技术手段来生产,尚需要深入思考在发挥技术优势的同时关注教书育人。教育价值的数字表达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属性,试图利用能够以数字形式表现的素养或能力结构,尚未估计到学生发展的多面、多层和整体性,对学生成长机制的复杂性考虑不足。数字教育技术无法计量学生个体的生命发展、精神成长等价值要素。如果教育将人当作可被测量的物体,最终将成为比福柯笔下的规范化裁决还要严酷的一种数字化筛选监控机制,它将会把经济上毫无价值的人认定为必须清除的废品。需要考虑在教育议程中实现最适当的数字化,而不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如果过于强调数字技术给教育发展提供的标准化知识的生产,片面强调数字技术的优势,可能会导致教育偏离原本的追求和要义。

要言之,好的技术只是高质量的教育发展的辅助手段,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服务的教育才是明智的选择。如果偏离为人服务的初心和宗旨,数字化必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和生命力。

2.数字驱动的标准化知识生产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广度上的标准化知识和深度上的实践性知识各有优势,两者都可以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教育的数字化程度越高,必将导致事物呈现的“像素”也越来越高。但其内容不会像其他行业和领域的数字化那么容易取得成功。因为数字技术也会导致呈现众多的数字“障目镜”,影响管理者的视野。例如,通过数字化治理平台,可以统计出区域教育所需要的人员数量和工作岗位,但难以体现工作岗位和个人专长之间的匹配关系。

当前,数字技术的应用出现了对教育数字化迷信的幻象:首先,教育机构将技术视为目的,一哄而上,没有真正理解教育数字化的本质;其次,站在技术角度,片面夸大数字技术的功效,迷失在技术的功效中;再次,数字技术在其他领域的成功应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技术无所不能的“假象”。

由于教育的跨界性和多重性,呈现多维的复杂态势,数字技术和教育的融合尚不能覆盖到教育的所有环节,数字知识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因而,不能把教育问题的解决完全寄托在技术上,认为数据可以简单化解复杂的教育,从而对数字技术过分迷信,丧失了对复杂教育的敬畏心。

作为强调数字化的结果,只关注数据驱动事实的量化将“使人的认知不再具有灵魂”。1因为,数字化用相关关系取代了对因果关系的探寻,它体现的是一种概率关系而不是必然关系。因而,需要为重塑教育找到合理的数字化之路,充分考虑教育数字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使教育发展的图景更有质感。

3.整体性发展问题

教育是一种价值实践,教育价值具有多样性,数字技术必须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引领下才能促进教育发展。数字技术生成的结构化的、描述整体性问题的知识有其缺陷,难以顾及教育发展各个层次和领域。另外,标准化知识可以通过程序化的步骤具体运用,而实践性知识则是随教育场景的不同灵活运用的。因而,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组成一套深度融合、衔接顺畅、互为补充的知识系统。教育高质量发展蓝图的实现需要整体性思维。

具体来看,对于教育管理部门而言,除了利用数字技术激发其潜能,充分发挥标准化知识的作用,也要吸纳多元主体参与,及时掌握事态变化的最新情况,不断增加知识的厚度。对于教育管理者而言,教育呈现往往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模糊,有的具体,这就要求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贴近教育实际的考察,获得更加“细颗粒”的教育资源,如此才能生成教育状况的清晰图像。

另外,教育数字化建设的整体性发展问题还包括数字化建设中的多元主体意志如何体现。在数字化浪潮中,教育不可避免地被推上数字化的“舞台”,“靠数识人”“以数驭物”也将成为教育现实问题的一种处理方式。管理部门通过数字化来实现对教育发展过程中各要素的监督、组织和调配。数字技术有其强大的能力来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但是,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强调治理举措应符合具体实践诉求。对教育的管理者来说,数字技术能够及时捕捉泛在的教育动态变化,提供普遍性知识,为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支撑。而对教育实践者而言,教育更多是面对个案的工作,需要大量特定时空场景及其行动者的个性化知识,但数字技术难以生成这些知识。因此,需要考虑两类知识如何相互融合和协调。良好的教育数字化运用需要两类知识兼容互补,根据不同的标准,特定的方案可以选择不同的路径,生成不同的知识生产机制。一言以蔽之,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根据教育发展的复杂性设计相应的知识生产机制,重构教育和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教育新秩序。

五、结语

中国教育正处在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机遇期和改革攻坚、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在这个“双期叠加”的新阶段,数字技术及其知识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备条件。站在建设数字中国视角审视教育数字化建设,需正视其面临的价值向度和限度。在以数字化为杠杆撬动教育整体变革、把数字资源的静态势能转化为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嵌入数字增强的教学和学习,支持整个学习途径数字化,不仅是一项额外的挑战,也是应对21世纪教育挑战的有效手段。教育数字化建设表明,技术逻辑正在成为科层逻辑之外教育发展的新举措。正是通过数字技术生成的信息和知识,才构成了数字赋能本质和核心的内容,这将持续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数字化建设必将有利于提升教育的认可度,塑造社会共识,为发展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夯实基础。

Digit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Contex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Value Orientation and Limits

WENG Weibin

Abstract: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strategic action of national education digitalization is not only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odern education in China, but also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accelerate the educ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 “promoting the education digitization, building a learning society and a learning country where citizens strive for lifelong learning”, and proposed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Education, as a subsystem of society, must inevitably participate in the national digital constructi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requires obtaining information on relevant educational facts, and the digit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digital technology provides new impetu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Digital technology facilitates better decision-making in education by incorporating educational facts into a digital system, creating standardized and formatted cognitive knowledge, and providing an accurate picture of educational conditions and its problems. Promoting the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can reconstruct the education ecosystem through digital thinking, effectively utilize digital technology to empower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and take digital development as an opportunity to enhance educational adapt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has intensified the dissolution, substitution, and even negation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over value rationality.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digitization faces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reaching specific or individual educational facts, as well as being unable to handle them in a timely and dynamic manner.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al digitization,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in digitization, and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digitization.

Key word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digital education; value orientation; value limit

(責任编辑:申   浩)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
关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加快建设适应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工业经济
加快发展现代种植业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完善制度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