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2023-07-17 13:10齐媛媛
文教资料 2023年6期
关键词:建设对策校本课程

齐媛媛

摘 要:新课改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已成为当前课改的重点。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也应顺势而为,以《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依据,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当前理工类院校在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虽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对校本课程定位不准、校本课程内容与教材有待改善、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本文结合理工类院校校本课程推进情况,对理工类院校如何开发英语校本课程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力英语类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理工类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理工类院校 校本课程 建设对策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通过专业课程教学有效完成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正是完成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需要高校教师予以重视。《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的发布为外语类本科专业准入、建设提供了依据,为教学质量评定设定了标准。各类院校在培养外语专业人才时应紧密围绕《国标》要求,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根据“依校定标”的要求科学设定教学目标。[1]

理工类院校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英语专业教师应结合本校实际,深入解读《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挖掘理工类院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优势,通过校本课程建设突出学校风采、凸显理工特色,在课程实施中落实人才培养目标。

为全面了解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建设工作在高校的推进情况,笔者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的方式进行了调研,发现理工类院校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因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英语专业教师深入分析与思考。

一、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建设问题

(一)校本课程的定位与实施存在不足

首先,目前的校本课程建设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与部分教师沟通发现,在教学中教师依然占据课堂主体地位,仍然存在课时量不足、教学手段单一等客观问题。在校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大多是直接向学生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积极性与自主性,不利于学生外语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国标》的要求不符。

其次,部分理工类院校对校本课程建设定位不准。校本课程的建设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其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推广与实施并未取得良好效果。笔者调研发现,部分理工类院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前没有组织教师开展相关学习与研讨,教师未接受过详尽的校本课程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指导,对此类课程的内涵认识不足,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把握不准,容易陷入误区。此外,教师的相关的技能与素养也有待加强。[2]

最后,校本课程建设缺乏合理路径。有些院校在行业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英语专业育人工作中充分体现了理工特色,为同类学校树立了标杆,但在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方面缺乏合理路径,与学生的喜好和兴趣相差甚远,没有深入分析学生的需求,吸引力与感召力较弱,加上学术性过强、知识点晦涩、难度偏大等问题,开发的校本课程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二)理工类院校校本课程内容与教材有待改善

在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建设中,理工类院校应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选择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校本课程内容与教材,这样才能通过教学突出学校特色,发挥自身教学优势。

调研结果显示,当前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有理工综合课程与特色英语课程两大类。学校在开发英语校本课程时,不能单纯地以夯实英语学习基础为目的,要结合理工类院校的教育需求,在增加学生英语知识储备量的基础上,将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相结合,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为宗旨。

此外,调研显示,理工类院校在教材完善程度与学习资源丰富程度方面还有待加强,目前校本建设所用教材存在许多空白点,无法引导学生对英语学习建立全面的认知,不能系统地构建英语知识体系。教师应对此引起重视,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教辅资料,特别是为学生提供典型的专题案例,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校本课程教学手段单一

在实施校本课程时,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目前理工类院校采取的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虽然课上教师会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下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但并未体现校本课程的实践性特征,没有增加额外的实践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的实训机会较少。当前理工类院校应该意识到英语校本课程具有学科融合特征,它与日常英语专业学习不同,难度系数高、应用导向性强,单纯运用传统模式开展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之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校本课程的特征发生错位,更无法收获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校本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吸收课堂所讲授的知识。

(四)教师的学科素养有待提升

《国标》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树立终身发展观念,制定切实可行的个人发展计划,优化个人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与教学研究能力。理工类院校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全新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兼顾理工学科的专业需求,开阔专业視野,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3]

调研发现,当前理工类院校英语教师学科素质主要面临两大问题:第一,个别英语专业教师未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没有真正承担起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观念未得到及时更新,个人教学能力还有待提升,没有全面掌握校本课程评价知识;第二,理工类院校英语教师大多来自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学类院校,在日常教学中能自主更新英语专业知识,但跨学科学习意识不强,对理工类专业背景了解不透,对理工专业学科术语缺乏理解,在校本课程教学中缺少与理工专业的对接,导致在讲课时无法灵活整合学科知识,无法让英语知识与学科有机融合。为了更好地完成理工校本课程教学,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在教学中有效协调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

二、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建设路径

校本课程建设本身就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学校要引领教师理性分析师生关系,在开展校本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认知水平,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变化,依据因材施教教育理念,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及时给予对应解决方案。如针对学生认为校本课程内容难度大、学术性强等问题,教师要为学生提前创设任务情境,把知识点穿插在具体任务中,鼓励学生接受挑战,这样既能帮助学生丰富知识量、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又能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理工类院校要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国标》要求,理解《国标》内涵,通过多与学生开展深入交流,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开发以满足学生需求为目的的理工类院校校本课程,这样既方便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校本课程内容,使教与学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要深入理解校本课程的意义、功能及建设目标,对校本课程形成正确认知,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根据学校特色,结合教育目标与学生需求开发适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校本课程内容。从新时代教学需求出发,理工类院校依托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围绕英语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通过组织培训交流会,如外交、金融、贸易、新闻和科技等学科,了解当前社会理工专业及辐射学科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更好地将上述内容融入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中,这样不仅能帮助教师了解社会所需,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找到适合的路径,还能使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更适合学生,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同时,学生能有效反馈校本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达到良性循环;教师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敢于挑战自我,针对校本课程出现的问题也能及时调整,增强课程执行力,形成反思意识。[4]

(一)结合教学目标,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校本教材

理工类院校在建设英语校本课程过程中,要根据院校特色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有效评估本校英语人才培养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适当调整教学实际内容,通过校本课程弥补专业教学不足。理工类院校要以国家下发的教学大纲为蓝本,适时调整校本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制定校本课程执行标准,完善英语校本课程结构,充分挖掘理工类院校育人资源。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具有文理融合的独特性,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也要体现出学科交叉优势,把校本课程细化为三大类,即语言基础类、专业知识类、实践应用类。三类校本课程在推进中形成互补,构建完善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从横向上拓宽学生学习的广度,从纵向上增强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帮助学生掌握更多就业所需相关专业知识,为培养特色化英语人才预留空间。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教师要与课程专家、企业管理者等进行交流,共同分析如何发挥校本课程的优势,从产、学、研等方面入手开发教材;学校要重视校本课程开发的宣传推广工作,积极参加学术研讨活动,将本校优秀的开发成果推广给其他学校,同时向已开发出校本教材的院校学习,通过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通过校际协同发展,共同进步。

(二)利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开展校本课程教学

教师要善于创新教学模式,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教师可以引入问题情境教学法,以具体工作岗位中要面临的问题为切入点,鼓励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在问题意识的驱使下,引导学生掌握更为丰富的理工知识与英语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问题情境教学法在英语校本课程中的运用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设计富有意义的情境,以问题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通过分析与思考、选择与判定,抓住知识的内在聯系,在反复摸索中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完善校本课程体系。[5]

教师可以微课为载体整合英语与理工类课程,通过知识整合解决实践问题,促进学生能力与素养的提升。理工类院校在硬件配备上具备优势,能为微课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在微课平台的支持下,教师在校本课程讲授中能及时为学生答疑,把自己搜集到的教学资源分享给学生,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在线观看时长、话题讨论参与度、测试成绩等来了解学生的知识理解及掌握情况,找到学生学习中的短板,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在校本课程教学的不同时间点,微课都能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增强学习的灵活性。学生可结合对理工知识的理解,在微课平台中有选择地学习,循序渐进地积累知识,最终实现知识水平的有效提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表现与学习反馈,安排查漏补缺,在微课程的有力支持下将校本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

(三)加强校本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在英语校本课程建设中,理工类院校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英语专业教师要利用闲暇时间学习理工类知识,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增加知识储备量,从校本理论知识、跨学科教学知识等方面入手学习,不断提升教师校本课程教学水平,使教师具备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理工类院校要为英语教师提供有利条件,使教师能接触并获取理工专业知识,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公选课、学术讲座等活动,重视培养教师的跨学科素养,调动英语教师开发理工特色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学校要有规划地引进学科带头人,重视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带动整个教师队伍共同发展。

三、结语

在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建设方面,理工类院校起步较晚,学校要鼓励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建设工作,在《国标》的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遵循“依校定标”的原则培养复合型人才,考虑到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在建设校本课程中要精准定位,留意学生在学习校本课程中的表现,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端正思想与态度,发挥教师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主动性,不断开发、完善教材,凸显理工专业的优势,优化校本课程结构,引导教师对校本课程教学目标建立正确认知,完善校本课程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利用好学校现有资源,发挥问题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学校通过教师培训,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增强教师的跨学科素质,从整体上提升师资水平,力争通过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落实好校本课程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理工专业发展需要的优秀英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靳玉乐.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1(9):53-58.

[2] 雷卫平.教育行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取向[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2):38-42.

[3] 李刚,吕立杰.国家认同教育校本课程的深度开发与设计[J].基础教育,2018(1):62-73.

[4] 李广超.校本课程开发中知识选择的思考:缄默知识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16(13):25-28.

[5] 李润洲.学校课程建设的课程论阐释[J].基础教育,2019(4):45-50.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建设及其实效性研究” (GH21403)。

猜你喜欢
建设对策校本课程
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研究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完善高校考试管理,加强考风考纪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