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2023-07-17 04:13杨九俊
江苏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项目设计

【摘 要】为呼应国家发展从高速度向高质量的战略转型,近些年来,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普遍加强内涵建设,其中一个重要抓手就是启动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建设。通过持续探索,不少项目已经开花结果,取得令人瞩目的育人成效和良好的社会影响。总结部分学校先期探索,从怎样选题、怎样设计、怎样表达等方面归纳出可以推及一般的经验,对加强和优化项目建设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教育教学项目;项目选题;项目设计;成果提炼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23-0026-03

【作者简介】杨九俊,江苏省教育学会(南京,210000)名誉会长,研究员。

为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各地启动了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建设。以江苏为例,近些年组织了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实施工程,这些项目包括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中小学课程基地与学校文化建设、特殊教育发展、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以及“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等。项目的申报和实施,激发了基层学校的活力,形成了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先进经验。对学校的发展而言,甚至出现笔者戏称的“项目为王”的现象:有没有项目、项目做得怎样,成为学校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标志。因此,认真总结先行学校的经验,切实指导项目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

一、怎样选题

第一,基于经验。所有项目的申报都要回答“已有基础”。“已有基础”最重要的是在选题方向上先期的探索和实践。学校的实践是形成项目甚至也是提炼成果的源头活水。如无锡师范附属小学的项目都是生长在快乐教育的沃土里。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不仅生长出新项目,而且作为项目成熟的结晶,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第二,问题导向。这里的问题指的是在发展过程中总是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正是强烈的问题导向,使我们想以项目化的方式聚焦问题,推进问题解决。如数学学科出现了一批从结构化、核心问题视角设计的项目,显然是想超越以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从大观念、大方法、大结构方面,引导核心素养生成。

第三,文化传承。回望以往,先贤的实践探索形成的文化积淀,有不少能反映教育本质、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并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中具有活力。这些探索传承光大了优秀的文化传统。这个“传统”有大视域的,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中视域的,如地域文化,或百年名校这一类学校的文化;有小视域的,如学校的文化积淀。有时三者是关联的,如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关于孔子教育思想传承的项目,就具有三者关联性。当然,更多是侧重在某一方面,如南京市鼓楼幼儿园的“活教育”理念,就是源自创办该园的陈鹤琴先生。

第四,八面来风的启迪。关注科技社会的发展,关注国际教育界新的发展趋势,某个新信息、新观念与研究者的精神关注点相契合,于是就形成具有前瞻性的项目。如有的学校围绕成长性思维做研究,大概是因为成长性思维曾列为美国教育热词之首,而乐观、坚韧也正是我们培养的新人应具备的特质。有不少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背景的项目,都体现了主动适应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强烈意识。

二、怎样设计项目

一是聚焦学生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原点,是我们终极的价值取向,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初心。事实上,有的项目做着做着就“跑调了”,忘记究竟“为什么”,这是需要引以为戒的。

二是筑牢学理基础。做项目切忌“我以为”的思维,要说明白“是什么”,并知其所以然。笔者在和中小学的同行讨论时,经常研讨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凭什么这么说”。“凭什么”就是学理的基础,如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学理基础是认知与情感的关系,南京市实验幼儿园的综合课程学理基础是完整儿童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三是具有项目化思维。做项目和做课题不完全是一回事,做课题可以“虚功”,做项目必须“实事”,强调可看见,有样态感,有辨识度。可操作,做什么,怎么做,要清清楚楚,容易上手。可评价,因为目标清楚,所以做得怎样也容易测评。可迁移,其中包含了规律性的东西,且具有可行性。

四是方法、技术的有机融入。做项目不能跟着感觉走,要自觉地进行方法的设计,主动引进先进技术。顾泠沅的青浦初中数学实验,在每个阶段都有方法、技术匹配性的设计,从而使整个项目达到很高的科学水准。

五是预期成果设计。成果是项目的基本要素,做项目包含了预期成果。预期成果本身就是项目深入研究和有效推进的牵引力。

三、怎样做项目

第一,构建共同体。做项目往往不是靠一个人,而是需要一群人,而且这群人不是物理性的聚集,而是道德性的凝聚,是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要有共同的愿景认同,有共同的价值追求。每个个体都是主体,都迸发创造的活力。结构具有合理性,能够相互补充、相互支撑。

第二,理论与实践结合。做项目既要做成事情,又要在做事的过程中探索某种规律,需要理论与实践双重探索。在这方面,做课程的相关项目,一定要学习、借鉴课程理论,做教学的相关项目,必须基于认知科学。

第三,形成项目的“一个经验”。按照杜威的说法,经验是活的生物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事情,活的生物要走完历程达至完满,而不是半途而废,才能构成“一个经验”。

第四,重视数据和证据的积累。项目做成了,有没有说服力,关键在于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在于基于数据和证据“说话”。“口说无凭”总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第五,把握有限目标与贯通性的关系。不少学校的变革是借助项目逐步推进的,阶段性的项目有助于我们实现有限目标,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个有限目标的实现走向无限。因此,持续性的改革要注意项目的贯通性。比如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课程改革,1.0阶段是20世纪末的校本课程,2.0阶段是新课程实施后的选修课程,3.0阶段是国家课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4.0阶段是新一轮高中课改启动后的创研性大主题课程。前后贯通,拾级而上,不断创生新境界。

四、怎样提炼成果

第一,体现基本面。项目成果的基本面包括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做得怎样等方面。“为什么”是原因,包括培养要求和问题解决等方面;“是什么”是“认识你自己”,对项目内涵有准确阐释;“怎么做”是项目的具体实施,特别注意要回到現场,真实准确地描述和归纳;“做得怎样”是成果和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学生发展、教师发展,而不能喧宾夺主。

第二,提炼创新特质。项目的意义在于创新,应该认真总结,其基本维度有理论、实践、方法等方面,但又要有个案的特点。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为例,新课改启动后该校主要研究童心母爱的育人模式,而作为一个育人模式,创新点在于怎样把个人的教育哲学转变成学校文化灵魂,怎样结合新课程推进的背景进行育人方式变革,怎样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卓有成效地解决当下小学教育存在的基本问题。如是,则这个生动的特殊性就具有了重要的推广价值。

第三,结构化表达。项目成果要“站”起来,关键在于结构化表达。如精神文化、组织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形成了基本结构。再如课程,一定会包含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这些结构要素。以北京十一学校的育人方式变革为例,目标是激活每个学生的潜能,育人方式是每人一张课表、走班教学、探究性学习,以及个性化体验性的社会实践。基本保障有风险评估制度、导师制度、过程性监测评价制度。理念是为什么,方式是做什么、怎样做,保障是怎么保证方式落地、做出实效,这就构成了自洽的结构,甚至形成育人方式变革成果表达的范式。

第四,成果发布。要尽可能把成果转化成公共产品,通过正式发表、出版与同行分享;要通过推广活动,让成果更好地发挥影响辐射作用。在成果发布的过程中,项目团队必然会对成果进一步提炼,这个过程看上去似乎是表达的问题,其实是对成果的进一步优化。

责任编辑:朱茂勇

猜你喜欢
项目设计
非学历教育项目设计与开发思路
非学历教育项目设计与开发思路
温泉旅游服务区项目规划设计
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研究
校企协同的材控专业项目设计与实践课程建设与实践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中的研究与应用
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项目设计及保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