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2023-07-17 09:26张欠欠郭润萌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乡村治理数字技术

张欠欠 郭润萌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客观上要求乡村治理不断创新方式、提升现代化水平。数字技术的运用能够提升乡村治理主体的协同性、乡村治理过程决策的科学性、乡村治理问题应对的有效性,既能为提升乡村治理科学性、时效性等提供科技支撑,也能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新的方法路径。

关键词:乡村治理;数字技术;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和农村人口流动加快,农村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型,客观上要求基层治理方式及体制尽快变革。中办、国办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将数字乡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对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新时代新征程,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推进乡村治理的基础支撑作用,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更好促进乡村善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村民的主体意识淡薄

2022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近3亿人,伴随着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农村人口呈现出流动性和变动性的发展趋势。由于大量村民在农闲季长期外出务工,对村内的发展较少关心,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乡村治理,更多的决策权掌握在基层干部手中。当前,乡村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协调治理,村民作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应该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而当前状况对乡村治理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部分地方决策缺乏科学依据

在传统的乡村治理决策中,主要是由上级部门或者基层干部决策,在监管上,仍存在着上级部门对基层工作的监管力度不够大。我国农村属于“熟人社会”,碍于情面,村民选举出的党组织带头人可能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素质,这就导致部分村党组织带头人素质能力不适应乡村治理新要求,再加上一些党支部书记运用数字技术能力不足,习惯于以“经验”为主、靠“面子”办事,这样的决策缺乏科学的依据,长此以往难以满足乡村治理各项事务的要求。

(三)部分地方治理时效性不足

基层干部身处农村改革发展第一线,是党和国家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窗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但是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部分基层干部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上级党委政府安排的各种行政事务中,缺乏村务治理主动意识,缺乏对村务的提前预判和事前控制。加之传统管理方式强调各司其职,上下级以及不同部门会建设各自的信息系统,并将其视为独有资源,每个部门就成为一个“信息孤岛”,部门与部门之间易形成信息壁垒,信息的独占与封锁不利于科学决策,再加上乡村公共服务不到位,很难享受到和城市一样便捷的数字化服务,基层政府治理能力和效率受到限制。

二、数字技术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

在国家层面,《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3年乡村治理效能有效提升的目标;在地方实践中,大数据赋能乡村治理在浙江、广东、江苏等地推进乡村治理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再加上大数据、云计算和社会网络等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日益成熟,为我们提供了大数据应用于乡村治理的新思路。

(一)数字赋能乡村治理主体的协同性

数字技术最大的優势就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行为限制,在整合组织、宣传、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医疗、体育、农业、水利、环境保护等部门的公共数据资源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能够打破数据和体制的壁垒,形成一核多元的乡村治理格局。数据的链接与融合,形成了大数据资源的共享,在此基础上能够不断缩小党委政府与其他各类主体之间的信息差和能力差,促进各个乡村治理主体之间的地位更趋平等,合作更趋顺畅。

(二)数字赋能乡村治理决策的科学性

老百姓是否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是评价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准。数字技术能快速、高效地收集各方面分散的全样本数据,如基层民主、农村教育、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民政事务、人口流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危机治理、环境监测、扶贫开发以及社会治安等,通过对全样本数据进行快速高效的分析预测,挖掘数据及背后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探明乡村公共事务发展背后的客观规律,为乡村治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加快实现乡村治理决策从依靠经验向注重数据应用的现代化转型。

(三)数字赋能乡村治理决策效能

大数据技术能够在海量资源的基础上快速分析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具有预测功能,可发现数据变化映射出的社会事实趋向,帮助乡村治理从被动的事后应对转变到主动的事前防控和事中处置,实现乡村治理的关口前移以及动态管理。数字乡村建设推动着乡村治理向开放式、协同性、精准性和前瞻性的数字治理模式转型。数字治理是对传统乡村治理体系的重构。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I人工智能、AR虚拟现实等先进科技应用于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理将日益智能化,数字治理将成为乡村治理体系的生力军。

乡村治理数字化突破了时空限制,以较低的成本缩短了沟通距离,为乡村信息公开、民意表达、民生保障、防灾减灾等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各主体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有效平台。

三、数字赋能乡村治理应考虑的重点

(一)乡村治理数字化要充分考虑农村地区基础条件

虽然农村信息化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是一些农村仍处于“数字盲区”中,部分地区4G网络信号较差,5G部署滞后,偏远地区尤其山区移动网络信号不佳等问题仍有发生,目前的网络条件仍难以满足上网课等数字服务需求。再加上一些农民信息意识较为薄弱,没有熟练掌握网络购物、旅行预订、网上支付及互联网理财等技能。数字化实践必须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地区推行,在缺少数字化基本条件的地区,不能盲目推进数字化实践,而要因地制宜探索创新适合本地区特点的乡村治理方式。已经具备基本条件、开展了乡村治理数字化实践的地区,也要充分考虑到少数使用手机和互联网不熟悉的老年人需要,不能把这部分人群排除在乡村治理之外,形成新的“数字歧视”。

(二)乡村治理数字化的关键在用

数字化治理从治理能力的维度,强调数字技术对治理的优化。但数字技术真正发挥作用,离不开治理体系的支撑与保障。数字技术只是一个治理工具,能否真正发挥其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很大程度取决于治理主体的能力高低。如有的部门建立了政务公众平台,却只建不管,使之沦为“僵尸平台”,群众有求无应;有的单位利用App、工作群的便利性,注重工作“留痕”,却不注重实效,助长了“晒照”当落实、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还有的地区部门业务应用条块化、政务服务分割化“信息孤岛”问题突出,存在治理主体间“数据壁垒”现象,一些数据处于“休眠”状态;一些基层平台缺乏以用户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系统交互性不强、传送效率不高,缺乏精细化的数据和精准化的决策方案支持乡村治理。这样的数字化治理达不到机制设计预期目标,浪费干部和群众的时间和精力,增加各级的负担,是形式主义的表现。

(三)乡村治理数字化要注意数据安全和治理风险问题

尽管数字技术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伴随乡村治理各领域数字化的深入推进,信息系统越来越复杂,农业农村数据的关联性、交叉性持续强化,数据风险的复杂性也随之提高,这种变化使得数字化治理面临严峻的挑战。比如,基于信息技术的社会高度互联为个体提供了不在场行动可能,原有的属地治理方式不再有效。由于缺乏数据应用及风险防控的立法与监管,数据安全、隐私保护、责任认定等制度规范仍不够健全,涉及数据的大规模采集、传输和计算,容易发生因数据滥用而造成重大社会安全问题,由此可能衍生新的治理风险。要坚持技术应用与制度保障并重,适时制定与修订有关法规,规范有关行为、明确各方责任义务,减少社会风险、化解社会矛盾,平台企业要通过改进技术工具进一步降低风险,加强自身规范自律,践行社会责任,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技术参与治理的社会认可度。

四、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路径

(一)始终以农民发展为中心,加强协同共治能力建设

从数字情境场域来看,一是夯实乡村数字治理的硬件设施基础,加快光纤和5G网络的同步建设,提升移动通信技术服务质量。二是构建乡村数字治理的软件信息基础,实施数字入户工程,建立惠农、涉农的信息一体化平台,帮助农民了解农业农村发展的最新进展。同时,及时建立学习小组,因地制宜,确立适合本村发展的“一村一式”发展路线,从而通过重视发展成果的利益联结,扩展农民主体的“共同在场”广度和“协同共治”深度。

(二)加强农民数字技能培训,提升农民数字素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加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与培训,普及提升公民数字素养”,在乡村数字治理中此任务更是紧迫而又艰巨。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等群体,数字素养并不会随着拥有互联网权限或设备而自主获得。这需要相关部门从顶层设计上重视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建立系统化的数字素养培养体系,助力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增权赋能工程。从数字思维上来看,要让农民意识到数字技术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和效益转化能力,鼓励农民主动接纳数字技术,将数字技术应用于自身与公共事业发展上;从数字技能上来看,要对农民开展数字化设备基本操作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提高数字识别能力和风险研判能力,共同構筑健康安全的乡村数字空间;从数字人才来看,相关部门可开展数字人才下乡工程,以选拔或志愿的形式为乡村数字治理配备相应数字人才。同时,乡村行政机构应该不断加强数字战略思维,挖掘乡村内部的数字“领头雁”人才,提升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天花板”高度。

(三)激活数字主体力量,构建“有温度的”治理体系

乡村社会根植浓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数字赋能乡村治理不能脱离传统社会的治理主体而独立发展,强制性地改变乡村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是不可能形成稳定社会秩序的。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技术形式,其本质是由代码搭建的信息流。但是,不同乡村的社会基础不同,它包含着血缘地缘、家庭组织、信任关爱等复杂的人类情感,应发挥情感联结的作用来黏合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数字治理体系需要整合数字技术的统一性和乡村治理的多样性,充分激活数字乡村治理的主体力量,帮助、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学习和合作,及时发现农民的诉求与需要,合理调整硬性指标的绩效方式,适度转向考察乡村生活细节来评价治理成果。可以通过“共同在场”“协同共治”与“公共精神”的有机联结,借用信息互换和资源整合,有效推进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公共事务,为实现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数字乡村建设奠定内生主体基础。

参考文献:

[1]贺雪峰,仝志辉.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2002(03):124-134+207.

[2]丁志刚,王杰杰.中国乡村治理70年:历史演进与逻辑理路[J].中国农村观察,2019(04):18-34.

[3]秦晖.传统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

[4]仇叶.富人治村的类型与基层民主实践机制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17(01):52-66+142.

[5]付伟.家庭本位与村庄治理的底层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1(04):27-38+155.

[6]周飞舟.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迈向“家国一体”的国家与农民关系[J].社会学研究,2021,36(06):1-22+226.

[7]钟伟军.技术增负:信息化工具为什么让基层干部压力重重?——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电子政务,2021(10):116-124.

[8]张喜红.论痕迹主义的治理之道[J].社会科学战线,2021(06):217-223.

[9]谢治菊,许文朔.扶贫责任异化:职责同构下的层层加码与消解[J].山东社会科学,2020(01):74-81+90.

[责任编辑:王 丽]

猜你喜欢
乡村治理数字技术
数字化技术在高校博物馆中的应用
舞蹈创作技术的运用与研究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多元与协同: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主体关系的路径选择
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研究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