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创业活力与城市就业增长

2023-07-17 04:17张明源李震
现代管理科学 2023年3期

张明源 李震

[摘要]当前我国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就业,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则提供了促进就业的新政策方向。基于“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探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劳动就业增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宽带中国”战略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城市劳动就业增长,对中小型城市和东部城市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主要归因于当地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劳动就业的增加。影响机制的分析显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增强城市企业创业活力,并提高区域劳动力需求。因此,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着重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激发企业创业活力并稳定劳动就业。

[关键词]信息基础设施;企业创业;城市就業;“宽带中国”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源源不断的新增就业不仅帮助我国实现卓越的经济成就,还大大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但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我国劳动力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使我国就业形势面临总量和结构双重矛盾,对我国人民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就业的重要性,“十二五”规划就提出就业优先战略,党的二十大会议再一次强调“健全就业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1是促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中之重。因此,在“保就业”的背景下,需要探寻促进城市就业的政策路径。

众所周知,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促进经济复苏的常规手段之一。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国务院制定了适度超前基建投资的应对策略,2023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将会通过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回升。根据我国当下产业发展的现状,信息网络产业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过程中最活跃的产业,为促进我国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信息基础设施作为信息网络产业的现实载体,超前基建投资以信息基础设施为重要方向,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快速恢复,推动生产率提升,还可以拉动劳动力就业,实现“保就业”的政策目标。因此,有必要具体评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国城市就业的促进效应,为“保就业”与“稳增长”的宏观政策提供政策指导。

“宽带中国”战略是评估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国城市就业影响的最典型切入点。“宽带中国”战略是我国于2013年为了解决我国互联网网速慢、覆盖范围小、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而提出的基础设施建设战略。该战略在三年里遴选出120个城市作为“宽带中国”示范点,加速提升信息网络普及率和信息网络速率,实现了信息互联网的空前发展。我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从2017年的3.49亿人升至2021年的5.36亿人,增长了53%。从网速来看,百兆宽带接入比例从2017年的38.9%升至2019年的93%1。因此,本文通过“宽带中国”战略运用多期双重差分估计的方法,验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否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战略引领作用以及探索信息基础设施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机制,为促进民生福祉、推进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二、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说

1. 文献述评

就业问题关系到国泰民安,是决定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因素,诸多学者对此展开了研究。早在李嘉图时期,他就曾讨论过技术进步对于就业的替代效应,而马克思更是从资本有机构成的角度得出技术进步会通过提升资本在生产要素中比例的方式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着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互联网信息技术在诸多领域越发重要,对各行业带来了直接的技术冲击。那么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带来的技术冲击对劳动力就业造成了何种影响?

近年来,有国内外专家认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信息技术发展会抑制就业。从就业本身来看,Frey等[1]从就业类别的角度分析得出信息技术将会替代一半的劳动力就业。Dube等[2]从宏观失业率的角度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投入并没有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甚至降低了男性的就业人数。王俊等[3]认为互联网应用促使当下形成了当前国际生产资料网络“中心—外围”结构,从而使西方陷入去工业化浪潮,严重减少了就业机会,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陈建伟等[4]从就业结构的角度出发,认为ICT类通用型技术在促使城市就业结构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同时,会引起结构性失业。

与上述专家不同,大量的学者还是坚持信息基础设施普及带来的技术冲击可以有力促进劳动力就业。Bai[5]利用美国州级宽带使用数据得出网络性能的提升会促进就业增长。Biagi等[6]通过翔实的实证研究否定了过去信息技术替代劳动力的观点,事实表明,无论从产业领域还是企业维度,这种替代效应并不显著。马俊龙等[7]则从劳动者人力资本与家务劳动时间两个机制阐释了信息技术对非农就业选择的影响。王子敏[8]则认为信息技术普及导致的劳动技能升级显著提升了劳动力就业质量。戚聿东等[9]认为信息技术冲击带来的数字生活普及可以通过提升劳动者就业概率的方式缓解就业压力。方福前等[10]则认为以互联网技术为特征的数字经济发展通过优化生产环境、提高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水平、改善社会环境的方式在经济健康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夏海波等[11]发现即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挤出—补偿”效应,但是仍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服务化、缓解劳动力错配的方式对劳动力就业产生积极影响。齐秀琳等[12]认为“宽带中国”战略带来的数字经济冲击在显著促进农民工就业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工工作收入。

综上,信息基础设施影响就业的文献已很丰富,但是仍存在补充空间: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对就业的影响渠道的研究还不够全面。以往研究对于影响机制有一定的探索,但是没有涉及企业以及部门层面的探索。本文将从城市层面角度出发,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企业创业活力以及劳动力部门再调整等方面对影响机制的研究进行补充。二是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效应的因果识别不够稳健。本文通过利用“宽带中国”政策,运用动态双重差分模型的计量方法,并通过排除其他相似政策干扰的方式,大大增强探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效应的稳健性。

2. 研究假设

首先,基于上文的研究基础,可以发现当下对于信息基础设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还存在争论。具体而言,信息技术设施建设对就业从理论上来看具有双重效应:创造效应和挤出效应[13]。創造效应是指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的扩张可以直接创造关于软硬件开发、运营维护等高技术密集性的工作岗位。与此同时,互联网支撑下的平台经济,也提供了大量诸如外卖员、自媒体等工业岗位,而且学习互联网技术也为解决结构性失业提供了新的途径。挤出效应是指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可能客观上提高人力资本成本,从而降低了劳动力需求,减少了就业岗位[14]。此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可能会直接导致部分高重复性、低技术附加值的工作岗位消失。当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大于挤出效应时,那么就会促进劳动力就业水平的提升。

其次,信息基础设施假设对就业创造效应十分显著。具体来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3个机制影响劳动力就业,分别是生产率效应、产业升级效应和平台经济效应。第一,从生产率效应来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增加意味着数字信息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逐渐普及,直接提升了劳动者的生产效率,降低了企业成本,推动企业扩张,为社会提供了更多就业空间[15]。第二,从产业升级效应来看,加速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必要前提。一方面,制造业得益于产业结构升级[16]。比如沈洋等[17]的研究表明智能制造转型可以通过加速产业集聚扭转劳动力错配,提高劳动力就业效率。另一方面,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公共基础设施存在共享效应,会进一步吸引企业和劳动力的转移,形成经济集聚效应。经济集聚是一种城市空间经济的自发行为,任何企业的集聚效应的产生会直接影响到劳动力就业水平。钟粤俊等[18]则直接证明了集聚可以直接促进服务业就业水平。第三,从平台经济效应来看,作为新组织、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平台经济需要高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才能运转[19]。虽然平台经济是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就业数量本身的贡献水平并不高,但是其搭建的平台可以为更多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巨量的就业岗位,比如快递业和外卖业。平台经济甚至改变了传统经济社会的经营模式,大大拓宽了企业的经营边界,使企业不再拘泥于单一城市,激发了企业的生产潜力,带动了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因此,本文认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通过影响企业行为促进劳动力就业水平提高。

最后,“宽带中国”战略通过增加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大释放了企业活力,进而对劳动力就业市场产生积极影响。企业活力包括企业的进入与创新活动,以及企业的生产绩效水平,而信息基础设施的搭建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直接促进企业激发活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搭建会改善中国资源错配的现状,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缓解企业面对的信息不对称难题[20]。具体来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信息技术冲击会加速地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发展水平,甚至会惠及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诸多其他细分服务行业。这些行业的企业可以直接感受到时间成本、交易成本、企业运营成本的降低,这将直接促进企业更加积极地参与市场经营活动,并大大提高企业绩效,从而大幅增加了劳动力需求。

据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地区劳动力就业水平。

假设2: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不同行业部门、不同城市规模的劳动力就业率的促进效应存在异质性。

假设3:信息基础设施通过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以及企业创业活力的渠道促进地区劳动力就业水平提升。

三、 实证分析策略

1. 计量模型设定

本文借助“宽带中国”战略的政策实施作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外生冲击,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识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劳动就业增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基于2014—2016年“宽带中国”战略示范城市创建的多批次试点政策,以“宽带中国”战略试点城市为处理组,以非试点城市为对照组,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计量估计。本文构建以下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Yct=α+βTreatc×Postct+γControlct+μc+λt+εct] (1)

式(1)中,被解释变量[Yct]表示城市c在年份t的劳动力就业情况,采用城镇从业人数的对数值、年末从业人数与年末总人口数比值来衡量。[Treatc]表示“宽带中国”战略试点城市的政策虚拟变量,如果某一城市为试点城市,则[Treatc]取值为1,否则为0。[Postct]表示该城市被纳入“宽带中国”战略试点的时间节点,将该城市成为试点城市之前的年份赋值为0,之后的年份赋值为1。对于对照组样本,均取值为0。[β]为核心估计参数,表示“宽带中国”战略试点城市与非试点城市在政策实施前后的城市劳动就业水平差异。[Controlct]表示城市特征变量向量,以缓解因遗漏变量偏误与政策试点非随机性等内生性问题而可能导致的模型估计偏误。[μc]表示城市固定效应,排除城市层面不随时间变动的因素对回归结果的干扰;[λt]是年份固定效应,用以控制所有县域随时间变动的宏观因素;[εct]是随机扰动项;[α]为截距项。模型所有估计结果的标准误在城市层面进行聚类,以缓解可能存在的序列相关问题。

为了得到估计系数[β]的无偏估计,本文将采取以下措施尽可能地缓解内生性问题。第一,在基准回归结果基础上,将计量模型(1)中的年份固定效应替换成省份—年份固定效应,以控制不同省份层面随时间变化的其他政策对回归结果可能造成的干扰,例如2015年及以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在不同省份的推广;第二,采用事件研究法将多时点双重差分基准模型扩展为动态模型来进行事前平行趋势检验;第三,排除同时期其他经济政策的实施对回归结果可能造成的干扰,例如数字经济相关的政策实施(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等战略);第四,进一步提供基于多次随机冲击的安慰剂检验,以排除城市层面不可观察因素的干扰。

2. 变量定义与描述

表1是本文的主要变量及其来源。数据来自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在剔除变量缺失样本后,本文基准回归样本包含287个地级市10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此外,2014—2016年“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名单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官方网站。采用城市与城市—行业层面的新企业注册数量衡量企业创业活力,数据来自全国工商企业注册数据库1。

四、 回归结果与分析

1. 基准回归结果

本文根据回归模型(1)式考察“宽带中国”战略的政策实施引致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当地劳动就业的影响效应,表2第(1)列至第(3)列报告了回归结果,第(1)列是仅控制城市固定效应和年份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估计系数为0.0745,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初步说明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当地的劳动就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2)列是在第(1)列基础上进一步控制城市特征变量向量的回归结果,且系数大小略有下降。考虑到各省可能会单独出台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从而导致估计结果中包含了这些政策的效果进而被高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第(3)列是在第(2)列基础上将年份固定效应替换成省份—年份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从而控制了所有可能存在的省级政策因素。结果显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当地劳动就业的显著促进效应依然显著为正。在前文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部分,城市劳动就业是城镇从业人数的对数值来进行衡量。表2第(5)列是进一步采用年末从业人数与年末总人口数比值衡量城市劳动就业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相对于非试点城市而言,“宽带中国”战略实施的试点城市具有更高的劳动就业率。由此,实证结果证明了假设1的成立。

2. 动态效应检验

为了检验“宽带中国”战略的政策实施引致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劳动力就业的动态效应,本文进一步采用事件研究法将计量模型拓展成动态模型,考察城市劳动就业在“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实施前后的不同变化趋势。具体而言,本文将回归方程(1)式中的[Postct]替换为2010—2019年的年份虚拟变量[Yeart],将其与政策分组变量[Treatc]进行交乘,并且以2014年劳动力就业作为基期重新进行检验。动态模型设定如下:

[Yct=α+k=2010,k≠20132019βkTreatc×1Yeart=k+γControlct+μc+λt+εct] (2)

其中,[Treatc×1Yeart=k]表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处理变量与年份虚拟变量的交乘,动态回归得到的系数[βk]与置信区间的关系表明估计系数显著增大1。这表明“宽带中国”战略试点的城市和非试点城市在事前的劳动就业趋势上并无显著区别,满足DID模型的事前平行态势,“宽带中国”战略试点的城市在实施后有显著的劳动就业促进效应,且呈现出逐年增大的态势。

3. 不同部门的劳动就业再调整

本文基准回归结果得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劳动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城市劳动就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来源如何呢?是城市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劳动力重新配置的结果?区域劳动就业水平的提升往往是区域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劳动力重新配置的结果,以往文献从国际贸易[23]、数字经济[24]、区域性税收优惠[25]等视角考察了区域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就业调整效应。接下来,本文将从城市—部门层面的劳动就业率角度考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就业调整效应。本文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的城市—行业层面的劳动就业人数重新划分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劳动就业人数,然后,分别取其与城市年末总人口数的比值得到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劳动就业比率,由此可以得到城市劳动就业率等于3个部门劳动就业率的总和。回归结果如表3第(1)列至第(3)列所示,结果显示,“宽带中国”战略政策实施引致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劳动就业的促进效应主要得益于当地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劳动就业率的提升。相对于非试点城市,“宽带中国”战略的试点城市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劳动就业率提升得更加明显,而农业部门的劳动就业率则无显著变化。就回归系数得到的经济学含义而言,工业部门劳动就业率的提升对城市整体就业率的提升贡献率高达60.8%,服务业部门劳动就业率的提升贡献率也达到了39.6%,而农业部门的劳动就业率的贡献为-0.45%1。

本文进一步考察服务业内部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行业的劳动就业情况。“宽带中国”战略的政策实施旨在促进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相关的行业大多集中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本文以城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从业人数为例,对“宽带中国”政策试点城市和非试点城市两组样本进行比较(图1)。图1结果显示,相对于非试点城市而言,“宽带中国”政策试点城市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从业人数在2014年及以后出现了明显的增长态势,而非试点城市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从业人数在2014年前后并未显著变化。此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直接惠及的服务行业还包括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交通仓储邮电业,本文将以上3个服务行业与其他服务行业的劳动就业率进行比较分析,回归结果如表3第(4)列至第(5)列所示。结果显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傳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个重点服务行业劳动就业的影响显著为正,并且贡献率达到了37.5%(=0.0033/0.0088),同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其他服务行业的劳动就业也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

4. 异质性分析

本文主要从城市规模和城市地理位置两个方面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劳动就业效应进行异质性分析2。

(1)基于城市规模的异质性分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不同规模的城市间对劳动就业可能产生差异化影响。为了考察“宽带中国”战略的政策实施引致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劳动就业的影响在不同规模的城市是否表现出差异性结果,本文根据城市年末总人口数进行中小城市的划分,具体而言,年末总人口数300万人以上的城市为大型城市,年末总人口数为300万人以下为中小型城市,并据此构建城市规模的分组变量。实证结果显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小型城市的劳动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大型城市的劳动就业水平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中小城市相较大型城市而言,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劳动就业方面均具有更大的提升潜力和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多作用于服务业及新兴产业的发展,更有助于中小型城市劳动力就业潜力的提升。同时,基于中小型城市劳动就业规模低于大型城市劳动就业规模的现实问题,这一结果也表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缓解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劳动就业不平衡问题。

(2)基于城市地理位置的异质性分析。城市的地理位置对其经济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东部城市与中西部城市可能会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劳动就业效应产生差异化影响。为了考察“宽带中国”战略的政策实施引致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劳动就业的影响在东中西部城市是否表现出差异性结果,本文根据城市地理位置将样本划分为东部城市样本和中西部城市样本,据此进行分组回归。结果显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东部城市和中西部城市的劳动就业均有促进效应,且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然而,就回归系数大小而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东部城市的劳动就业促进效应更大,而对中西部城市的劳动就业促进效应较小。基于此结果,“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可以更倾向于发掘中西部城市劳动就业提升的潜力。

五、 影响机制分析

本文实证分析得到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政策引致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劳动力就业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小型城市和东部地区城市的劳动就业水平提升更加明显。那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劳动就业背后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呢?从理论上来说,一方面,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地提升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新型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力就业增加意味着当地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企业创业活力提升导致的新企业进入可以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劳动力在不同部门的就业再调整也是造成不同行业对城市新增就业贡献率异质性的重要原因。接下来,本文将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企业创业活力两个角度进行机制分析。

1.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数字经济发展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战略方向,以往文獻从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高质量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26],以为数字经济在企业组织结构和劳动就业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27-28]。基于此,本文将考察“宽带中国”战略的政策实施引致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其中第(1)列至第(2)列是采用熵值法测算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第(3)列至第(4)列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结果显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数字经济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释放企业创业活力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劳动就业水平的提升,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源于当地企业进入和创业活动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有鉴于此,本文考察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导致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可能通过促进城市企业进入和创业活动进而提高劳动力就业需求。由于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衡量“企业进入”存在企业规模方面的样本选择偏误,并且仅限于工业部门的企业样本而难以有效测度县域全部门的企业创业活动,为此,本文进一步借助城市层面全行业工商企业的注册数据衡量企业创业活动,该数据来源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涵盖了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等部门大中小型企业的注册信息。

在本文的样本窗口期,城市层面的平均新企业注册数量由2010年的2.1万余家上升至2019年的7.2万余家,增幅高达2.4倍。此外,城市层面的非农部门企业注册数从2010年的2.09万上升至2019年的6.9万余家,占所有部门企业注册数的绝大部分。服务业部门的企业注册数在样本窗口期也有显著提高。本文以城市非农部门企业注册数为例,分析其在“宽带中国”战略政策试点城市与非试点城市之间的差异化变化。根据数据显示1,相对于非试点城市而言,“宽带中国”政策试点城市的非农部门新企业注册数量在2014年及以后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增长态势。

基于此,本文进一步实证分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当地新企业注册数量的影响效应,以此来反映信息基础实施建设对城市企业创业活力的影响。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其中第(1)列是城市所有部门新企业注册数的回归结果,第(2)列是城市非农部门新企业注册数的回归结果,第(3)列是城市服务业部门新企业注册数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城市新企业注册数量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相对于非试点城市而言,“宽带中国”战略政策的试点城市促进当地新企业注册数量平均每年提高2.1%,服务业部门的新企业注册数量平均每年提高3.5%,表明实施“宽带中国”战略的政策引致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了城市的企业创业活力,进而提高了对当地劳动力的就业需求。

六、 政策建议

本文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劳动就业增长的影响机制,采用2010—2019年中国287个城市非平衡面板数据,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试点政策实施,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并从多个维度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政策引致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劳动力就业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且这一结论在经过事前平行态势检验和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

第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劳动就业的促进效应主要得益于当地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劳动就业率的提升,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劳动就业率的提升对城市整体就业率的贡献率分别为60.8%和39.6%。同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小型城市和东部地区城市的劳动就业水平的提升更加明显。

第三,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劳动就业的路径来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地提高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激发企业创业活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进而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

因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把握“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方向,将“数字中国”战略与其他国家战略有机结合,把网络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我国劳动力就业增长的重要手段。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整体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城市公共交通、防灾减灾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为稳定我国就业提供坚实保障。

第二,探索多维路径,利用网络信息基础设施促进城市就业,发挥其在稳定和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一是加强政府资金投入,建立网络技术培训体系,适应新就业形势。加大数字技能培训支出力度和升级数字技能培训内容,引导劳动人群就业认知观念转变,特别是引导新一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劳动者的网络技术应用水平,帮助打通企业和劳动者的就业通道。二是政府挖掘信息网络的创业潜力促进就业。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开拓信息交换区域,鼓励二、三线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创业,进一步加强创业成功形成的示范效应,形成“大众创业”的热潮,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三是积极构建“互联网+”就业服务网络平台。该平台可以有效提高劳动力市场信息公开程度,打破区域壁垒,科技手段开发“精准求职”的匹配软件,间接地推动当地就业水平提升,劳动力薪酬提高,有利于促进不同类型劳动力就业,特别是对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方式的支持作用。

第三,因地制宜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落实,避免盲目复制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并加强“宽带中国”战略的针对性和协调度。各试点地区应根据本地的区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制定差异化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提高本地区的就业竞争力。中部就业水平较弱的地区应与周边就业水平较高的地区加强合作,共建信息基础设施、共享信息资源,从而增强信息通达性的促进效应,实现城市就业水平的共同提升。对于西部地区及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落后的城市,应采取适当的财税、金融惠利政策,促进本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营商环境的打造。同时,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发展特色职业教育,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充分激发后发优势,进一步改善这些落后地区的就业状况,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Frey C B,Osborne M A.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7(114):254-280.

[2] Dube S,Dube M,Turan A.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urkey:Creating high-skill Jobs along with more Unemployed Highly-educated Workers?[J].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15,39(10):811-829.

[3] 王俊,苏立君.互联网资本主义下西方国家去工业化的强化趋势及就业问题[J].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7,8(2):90-109.

[4] 陈建伟,苏丽锋.通用型技术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基于“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政策的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21(5):32-47.

[5] Bai Y.The Faster, the Better?The Impact of Internet Speed on Employment[J].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2017(40):21-25.

[6] Biagi F,Falk M.The Impact of ICT and E-commerce on Employment in Europe[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17(39):1-18.

[7] 马俊龙,宁光杰.互联网与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J].财经科学,2017(7):50-63.

[8] 王子敏.互联网、技能偏向与农村流动人口就业[J].人口与经济,2017(2):107-115.

[9] 戚聿东,褚席.数字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转型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J].财经研究,2021,47(7):18-32.

[10] 方福前,田鸽.数字经济促进了包容性增长吗——基于“宽带中国”的准自然实验[J].学术界,2021(10):55-74.

[11] 夏海波,刘耀彬,沈正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基于“本地—邻地”的视角[J]. 中国人口科学,2021(6):96-109.

[12] 齐秀琳,江求川.数字经济与农民工就业:促进还是挤出?——来自“宽带中国”政策试点的证据[J]. 中国农村观察,2023(1):59-77.

[13] 胡拥军,关乐宁.数字经济的就业创造效应与就业替代效应探究[J].改革,2022,338(4):42-54.

[14] 孙伟增,郭冬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需求规模、结构变化及影响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21,404(11):78-96.

[15] 陈贵富,韩静,韩恺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劳动力不充分就业[J].中国工业经济,2022(8):118-136.

[16] 蔡跃洲,张钧南.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与渗透效应[J].经济研究,2015,50(12):100-114.

[17] 沈洋,张秀武.智能制造、产业集聚与劳动力错配[J].中国流通经济,2022,36(4):89-100.

[18] 钟粤俊,陆铭,奚锡灿.集聚与服务业发展——基于人口空间分布的视角[J].管理世界,2020,36(11):35-49.

[19] 胡放之.数字经济、新就业形态与劳动力市场变革[J].学习与实践,2021(10):71-77.

[20] 韩长根,张力.互联网是否改善了中国的资源错配——基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与门槛模型的检验[J].经济问题探索,2019(12):43-55.

[21] 黄群慧,余泳泽,张松林.互联网发展与制造业生产率提升:内在机制与中国经验[J].中国工业经济, 2019(8):5-23.

[22] 赵涛,张智,梁上坤.数字经济、创业活跃度与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20,36(10):65-76.

[23] 赵春明,李震,李宏兵.中国出口增速放缓与区域劳动力市场就业调整[J].财经研究,2021,47(1): 135-152.

[24] 田鸽,张勋.数字经济、非农就业与社会分工[J].管理世界,2022,38(5):72-84.

[25] Ku H,Sch?nberg U,Schreiner R C.Do Place-based Tax Incentives Create Job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20,191(2):1-17.

[26] 李三希,黃卓.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机制与证据[J].经济学(季刊),2022,22(5):1699-1716.

[27] 张勋,万广华,张佳佳,等.数字经济、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J].经济研究,2019,54(8):71-86.

[28] 张文魁.数字经济的内生特性与产业组织[J].管理世界,2022,38(7):79-9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发展格局下减税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项目编号:22YJC79006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机器人智能技术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22RC60)。

作者简介:张明源(1993-),男,中共辽宁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学;李震(1989-),通讯作者,男,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发展经济学。

(收稿日期:2023-02-15  责任编辑:殷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