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素材拓展与运用

2023-07-17 11:38李兰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3年18期
关键词:乡土中国费孝通示例

李兰

乡土中国·得分点

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

……

我们每个人,每一刻,所接触的外界是众多复杂,但是并不尽如我们的感觉,我们有所选择。我们只看见我们所注意的,我们的视线有焦点,焦点依着我们的注意而移动。注意的对象由我们选择,选择的根据是我们生活的需要。与我们生活无关的,我们不关心,熟视无睹。

深度思考

角度一:传承民族文化是我们天赋的使命。

费孝通先生所说“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一个人所有过去的经历组成了他当下的样子,其实也隐藏了他接触的所有文化的基因密码。一个人,就是一部浓缩的民族文明史。

惠特曼所说的“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一种诗意的夸张,而是一种客观写实。

那么承载着民族文化基因的我们,就有责任和义务把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承下去。而且这种使命感,可以让我们的生命获得一种崇高的价值力量。

素材对接:2022年,《只此青绿》登上了春晚舞台,一夜爆红。领舞孟庆旸却十分淡定,“这个角色给我带来了变化,让我心境变得平和了很多,这可能就是传统文化的力量。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我看待事情会变得平和,可以说是步履矫健,充满力量。”孟庆旸看到了很多观众因为她因为这部剧喜欢上了青绿山水,喜欢上了宋代美学。她说,“在以前,舞蹈是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现在承载的意义不一样了,我的肩上多了一份责任和使命,以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从我做起,把力量传播给大家。”

运用示例:《乡土中国》里写到——“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所以,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面镜子,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传播渠道并非那一本本落满了灰尘的古籍,而是我们一个个最鲜活的中国人。我们必须意识到传承中华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天赋的责任和使命!千年前孔夫子被围于陈蔡,依旧弦歌不辍;百年前南开校长张伯苓于国柱倾颓之际对学生说,要坚信,中国不亡,有我;如今的我们又是否能用最铿锵有力的声音自信而自豪地宣告“我所站立的地方,就是我的中国”!

角度二:歷史是实用的。

费孝通先生说:“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我们每一个人精神人格的根系都扎在历史的土壤里。可以说,失去了历史,我们就会与其他的任何地球生物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失去了历史,现在的人类文明就无从谈起。

事实上,人,并不能只是成为工业时代的一颗螺丝钉而已,我们怎样才能活得更像是一个健全的人?我们怎样才能锚定自己人生的信念,找寻到我们生命的意义?这些问题都能在历史中看到解答方向的指引。

历史是一种我们把握当下、观望未来的独特视角,也是我们得到智慧和力量的重要源泉。有些人或许会说,我看了那么多历史故事,却依旧过不好自己的人生。宋代著名的史学家吕祖谦就说过:“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而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

所以说,要想发挥历史的实用功能,学习历史最重要的方法,并非死记,而是思辨。

素材对接:历史学之所以在古代如此被重视,绝对不仅仅是为了“陶冶人文情怀”“丰富人文素养”而已。古人重视历史,是因为历史有很强的实用性——它教导人们如何从前人发生的无数案例中分析事情,了解成功和失败的道理。这也就是太史公所说的,读史是为了“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运用示例:我们每个人既生活在现实中,又活在历史里,我们正创造着“历史”,也会成为历史的主角和编剧。我们既要自觉接续千年以来的悠久文化,“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又要参与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留取丹心照汗青”。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但历史精神不容遗忘,唯有继承、发扬、创新,才能让中华记忆历久弥新,塑造中华民族优秀的品格。

角度三:从蒙昧中睁开眼。

费孝通先生说:“和我们眼睛所接触的外界我们并不都看见,我们只看见我们所注意的,我们的视线有焦点,焦点依着我们的注意而移动。”这种现象在当下叫“选择性失明”。

选择性失明是因为自身的知识、体验、感受、思维等存在盲区,所以对自己无知和无感的领域视而不见、习焉不察的一种状态。有的人甚至为了佐证自己的想法,哪怕看见了也故意别过头去。在这种情形下,所谓的“没看见”并不是源于眼睛的功能障碍,而是源于心盲。

柴静在《看见》序言中说——“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

因此,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素材对接:2022年,历史学家罗新的新作《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出版,这本书聚焦了一位普通女性王钟儿的命运,因而受到广泛关注。

历史上关于北魏宫女王钟儿的记录不过数百字,罗新结合其他史料从中抽丝剥茧出她漫长而又跌宕的一生。罗新将这位普通女性在“制度”与“系统”之下的命运写出来,让普通人被看见。“我们看到所谓的边缘人,所谓的底层宫女,她在社会上就是如此,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身份的人。我们对他们视而不见,而这些人也许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比如给家里做卫生,送快递,没有这些人,我们的生活会很不一样。”

罗新说:“我相信有深度的真相,就是能够唤起更多人的同情,能够唤起更多人的呼应。”

运用示例:我们身边有很多很普通的人,他们跟我们显然不在一个世界里。我们似乎也不想了解他们,而我们这种“不想了解”的“选择性失明”就会让自己的内心逐渐变得不近人情。

倘若我们能够直面自己的“心盲”,走出自己的世界,去亲眼看看,亲手触碰,到了这时候,内心深处的灰暗就会融化,阴霾里就会涌入光,我们会感到一种内在的力量。就像罗新所说的“我相信有深度的真相,就是能够唤起更多人的同情,能够唤起更多人的呼应。”

(编辑:李跃)

猜你喜欢
乡土中国费孝通示例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示例
常见单位符号大小写混淆示例
常见单位符号大小写混淆示例
“全等三角形”错解示例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费孝通绅权与皇权的关系研究
“后乡土”视域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