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中循环经济思想探析

2023-07-18 02:51谭迪
关键词:资本论马克思

谭迪

摘 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不变资本使用节约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循环经济思想。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效益,而且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资本论》中的循环经济思想包含着“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思想意蕴,折射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对于新时代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论》;循环经济思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确保国家资源安全,助推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大意义。在新发展阶段,我国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无论是国内资源能源对外依存度高、供需矛盾突出,还是西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绿色壁垒,我国都应该坚持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重解决突出问题,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众多学者力图追根溯源、返本开新,希望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求破解当前经济发展的难题之道。重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资本论》,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循环经济思想,深刻把握经典文本的科学内涵和思想意蕴,积极回应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难题,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满足新发展理念的时代诉求,共建清洁美丽的新世界。

一、《资本论》中循环经济思想的重要意义

循环经济思想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未来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一文中,阐述了著名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即地球如同在太空飞行的宇宙飞船一样,需要依靠不断消耗自身的资源而获得生存,如果不对有限的资源合理循环利用,将最终因资源耗竭而停止运转。为此,鲍尔丁开创性地提出了生态经济系统持续发展理念,建构了循环经济理论的雏形。循环经济思想于20世纪90年代末传入中国,引发了我国政府和广大学者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从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研究领域对循环经济进行不同学科角度的界定,彰显了学界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关怀。200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将循环经济定义为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和节约,从而实现以最小的消耗、最小的污染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的经济增长模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循环经济”一词,但他在论述不变资本使用节约理论时,阐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对我国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效益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又破坏了人与自然的物质循环,造成了人与自然循环过程的中断和裂缝。在资本主义农业生产中,因为“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归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1]。自然的生命循环规律要求土壤的营养成分要实现系统的归还,即取之于斯用之于斯,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城乡分离和远距离贸易,使得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循环出现不可弥补的裂缝,切断了土壤再生产所必需的营养成分,进而导致土壤养分流失,土地肥力下降,带来土地荒漠化的严重后果。马克思认为排泄物的循环再利用对农业来说至关重要,他列举了伦巴第、中国南部以及日本的小规模园艺式农业的案例,充分体现了生态农业的循环经济思想。消费排泄物如果不能循环利用,会造成土地营养的巨大浪费,还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如伦敦将450万人的粪便直接排入泰晤士河,造成了河流严重污染的后果,而整治这样的“公地悲剧”将花费巨大的生态成本。这说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利用,能够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效益。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改良机器设备,提高管理水平等方式促使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以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给资本家带来了有利可图的经济利益,使得资本家可以不断扩大再生产规模,实现资本的价值补偿和价值循环。棉纺业的激烈竞争和煤炭价格的昂贵,促使资本家运用先进技术改良后的蒸汽机,这种蒸汽机能够实现蒸汽的梯级循环使用,从而大大减少煤炭消耗量,降低蒸汽的生产费用。英国约克郡毛纺织工业区通过收集废毛和破烂织物,并利用不损伤羊毛的先进方法,将废毛加工成再生呢绒,使得再生呢绒业成为当地重要的生产部门。“消费者由此得到了巨大利益,因为他们现在能用低廉的价格买到普通质量的优秀毛织物”,巨大的经济效益消除了传统思想的偏见,解决了“数以千计的工人”的就业问题,催生了棉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2]116。这充分说明对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不仅能大大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还可以促使人们改变消费观念,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培育循环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资本论》中循环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消费现象时,认为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和减量化生产,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料的产生,节约不变资本的使用,从而增加资本利润率。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与当代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理念不谋而合,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光辉。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从源头上对资源能源的节约使用

马克思深刻意识到节约能源资源,降低生产废料对环境的污染,不仅依靠于再循环再利用的末端治理,更依赖于节能耗、降量化的源头控制。他认为从源头实现节能降耗,减少废弃物产生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在资源开采利用的过程中,注重研发资源的多种用途,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减少稀缺资源的开采,提到采用“新的方式加工自然物”“赋予其作为原料的新的使用属性”,是合理利用资源的较好方式。二是在资源的生产过程中,通过先进的机器设备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吃干榨净”,避免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实现废弃物低排放或零排放。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动力生产、动力传送和建筑物节约时讲到,要节约生产中的动力成本,一方面要在动力设备上进行改良,这样既可以节约能源,使燃料不浪费,还可以使燃料高效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还要改良动力传送装置和工作机器,避免动力在传送和使用过程中的消费。这种“节约是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2]117,其实质就是通过降量化生产,从而提高资料使用效率,降低废弃物排放量,从生产的源头开始发展“节能减排”的循环经济。马克思的这一循环经济思想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最高目标,体现了“利用废料”到“减少废料”的循环经济思想的飞跃发展,其中蕴含的“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的循环经济思想,正是与我们今天倡导的实现清洁生产,走低碳之路的观点高度一致。

(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对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生动详细地描述了蒸汽梯级循环利用的现实案例。马克思发现,实行机器改革的工厂主采用了带有两个汽缸的蒸汽机。这种蒸汽机的优势在于,从锅炉进入其中一个汽缸的蒸汽,不会像之前在活塞的每一个冲程之后浪费掉,而是转入另一个容积更大的汽缸中,并最终完成膨胀后导入冷凝器中。这种新的蒸汽机器会大大降低煤炭的消耗,从之前的“每小时耗煤12磅到14磅降低到3.5磅或4磅”。后来,“人们把高压机和冷凝机结合起来,使高压机用过的蒸汽转入冷凝机,来推动冷凝机,这样做取得了同样的结果。”[2]114这说明机器设备的改良,可以实现蒸汽的重复使用,从而减少蒸汽的浪费,降低煤炭的消耗,最终实现低碳排放的循环经济之路。这充分体现了现代循环经济思想中的“再利用”原则,即要求人们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尽可能多次重复使用,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避免产品过早地成为废弃物。

(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末端对废弃物的再生利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专门就“生产排泄物的利用”章节,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由于原料的日益昂贵,刺激废料循环利用的案例。“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2]116。废料的再循环使用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级再循环,即将生产或消费使用后的废弃物循环用来形成与原先相同的新产品。在毛纺织业生产中,可以将收集的废毛进行技术加工制成再生呢绒,这种物美价廉的毛织物很快在市场上畅销,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在丝织业中,正是因为技术创新,使得原本废弃的生丝制成了多种用途的丝织品,实现多元化再利用。另一种是次级再循环,即将废弃物加工制成与其原本性质不同的另类产品。马克思列举了化学工业中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用新的方法将“煤焦油转化为苯胺燃料、茜红染料……药品”[2]117等例子。这充分说明垃圾就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可以通过废弃物再生利用,实现“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的理想状态。这体现了现代循环经济思想的“再循环”原则,它要求人们对输出端的废弃物竭尽所能地进行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对实在无法利用的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置后返回自然,减少有害垃圾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三、《资本论》中循环经济思想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中,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思想,折射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对于新时代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内驱动力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由于追求利润的内在冲动和应对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资本家千方百计地节约生产商品的各种费用。如当生产蒸汽的利润很高时,资本家对蒸汽生产费用的节约并不太关注,比如直接将蒸汽机锅炉的上半部分裸露在空气中,使得大量的热量散失。当煤炭价格上涨后,资本家才将蒸汽机的锅炉、蒸汽输送管用砖和泥灰等材料包盖起来,以防止热量流失导致的浪费。再如,爱尔兰的人们受到传统观点的影响,认为对废弃的毛纺织物进行回收再加工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使得一些麻纺织工人将这些有巨大价值的废毛产品带回家当作燃料使用。随着纺织业原料价格的上涨,再生呢绒业迅速发展起来,物美价廉的再生羊毛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使得再生羊毛的消费量占到英国工业全部羊毛消费量的三分之一。因此,不管是对动力生产和传送设备的节约使用,还是对生产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主要源于物质的循环利用可以实现资本的价值循环,即生产过程中花费的资本能够得到价值补偿和增殖。否则,如果对废弃物循环使用的成本高于将其直接废弃的成本,那么资本家将最终放弃发展循环经济。所以,离开物质循环谈循环经济是不现实的,离开价值循环搞循环经济是不持续的。

因此,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给予我们的现实启示是,发展循环经济时,应该充分考虑其经济可行性,使得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有利可图。这就要求经济参与主体的政府、企业和公众都积极发挥各自职能,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创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条件。首先,政府要发挥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作用,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营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政府还要积极协调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政策,有效激励和扶持企业的经济活动,促进循环经济市场的良性发展。其次,企业要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降低循环经济发展的生产成本。最后,公众要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发展,增强绿色消费意识,购买节能节水用品和绿色环保家具、建材等节能环保再生产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3]。

(二)创新科学技术提供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节约不变资本,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科学技术的革新是减少废弃物产生的前提条件。“废料的减少,部分地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的质量。机器零件加工得越精准,抛光越好,机油、肥皂等物就越节省。”[2]117这说明科学技术用于机器的改良和工艺的创新,可以提高生产原料和辅助材料的性能,使得原料能夠充分使用,机器设备更加物美价廉,从而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如对蒸汽机而言,科学技术可以改良机器的动力设备,使燃料高效能发挥作用,从而降低能源的消耗,实现节能降耗,低碳排放,为动力生产、动力传送等节约生产成本,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再循环的重要手段。科学技术特别是化学工艺的进步,可以让生产原料拥有多种用途,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价值。同时让大量的废料通过技术的改进成为新的生产要素,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从而变废为宝,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无论社会形态如何变更,社会生产都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持续问题依然严重,资源约束、环境恶化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必须彻底转变传统发展观点,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4],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特别是要通过绿色科学技术的创新转化,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难题,提升循环经济的科技含量,提高循环经济的市场竞争力。首先,注重循环经济的基础科学研究。基础科学研究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应坚持以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现实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不能满足于对外依赖的技术模仿,而要填补原创性基础研究的空白,增强循环经济自主创新的能力。其次,注重循环经济科研人才的培养,保护循环经济的科研成果,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保障,防止出现技术外溢的“搭便车”行为。此外,积极促使循环经济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政府应搭建综合信息平台,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发挥桥梁作用,打通科技、金融、产业、成果有效转化的绿色通道,有效发挥科学技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作用。

(三)实现规模效应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

马克思认为资源再利用的实现条件是:“排泄物必须是大量的,而这只有在大规模的劳动的条件下才有可能”[2]115。这说明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需要发挥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一方面,排泄物等废料作为循环利用的生产资料,必须是大规模且集中的。废料的大规模存在和集中化使用,不仅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大规模且集中存在的废料作为新的生产要素,返回生产过程进行再生产,能够降低原料生产的费用,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获得可观的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循环经济发展离不开大规模的社会劳动。生产资料的大规模集中应用,离不开工人的聚集和共同协作。社会化的生产劳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条件。在劳动社会化条件下,扩大生产规模可以相对节约不变资本的支出。因为生产设备等不变资本是由总劳动共同消费的,因而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协作可以节省机器设备、建筑物、照明、燃料等各种支出。同时,全体工人在社会化协作生产中能够积累生产经验,改良现有的生产资料和组合方式,从而节约不变资本的使用,提高社会化劳动生产率。

马克思的这些真知灼见,已经深刻地阐述了我们应依托产业集群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实现集群内各企业物质和能量的节约与循环,从而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对于具备较高绿色科技水平,规模较大,生产链条较长,资本实力较强的企业而言,可以实现产品纵向一体化,开展多元化集团经营,实现企业内部的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此外,生产上具有生态关联的企业通过产业聚集,实现企业之间的清洁生产、废弃物交换,将一个企业的生产废弃物出售给下游企业成为其生产原料,可以延长物质资源在园区内的生产链条,从而实现废弃物的闭路循环再使用,实现园区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产生最小化。再者,如果企业无法自行利用废弃物资源,又无法匹配合适的下游企业,则可以将工业园区内同质的废弃物聚集,共同委托专门的废弃物回收企业进行处理。由于园区内同类产业的集聚,为废弃物集中回收和治理提供便利,也可以有效降低污染防治的成本。

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对我们当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我们应该深刻把握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的理论意蕴,立足当今中国的发展实际,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79.

[2]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献研究院.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76.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

猜你喜欢
资本论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浅析阿尔都塞对《资本论》的哲学阅读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