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中前行

2023-07-20 20:28曲春梅
档案与建设 2023年6期
关键词:档案学后现代记忆

曲春梅

1955年,历史学家乔伊·帕尔在《加拿大历史评论》上发表文章,对档案与历史研究的关系进行反思,认为历史诠释并不始于历史学家着手写作之时,而是始于他们在档案馆阅览室打开档案盒的那一刻。近半个世纪后,加拿大档案学者、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特里·库克更进一步指出,主要的历史诠释行为在档案被装进档案盒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库克认为,档案工作者通过档案收集、鉴定、整理、著录等一系列活动对档案进行“过滤”和“形塑”,他们不仅是档案的共同创建者,也是历史的共同创作者。在后现代档案学者眼中,档案工作者不再是档案的被动保管者,而是积极干预者,档案馆不仅是“记忆宫殿”,更是权力、记忆、身份的“角斗场”。20世纪末兴起的后现代档案学理论对传统的档案观念和原则提出质疑并进行反思,其自身也在质疑和反思中逐渐成长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对档案学理论和档案管理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徐拥军等著的《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首次对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内容框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并对其思想实质进行了深刻剖析,是一部全景式展现后现代档案学理论演进的力作。

一、 系统梳理,层层推进

在后现代主義思潮影响下,从20世纪90年代起,布莱恩·布罗斯曼、特里·库克、希瑟·麦克尼尔等档案学者开始对档案、档案工作、档案职业的传统认知提出质疑,并对其本质特征和价值意义进行反思。该书追本溯源,对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萌芽、形成与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并从产生背景、思想实质、主要内容、理论贡献、实践影响、理论反思等方面层层推进,将“理论—实践”“现代—后现代”的逻辑隐含其中,清晰、立体地描绘了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演进脉络和发展图景。

与现代主义相比,后现代主义将多元论视为一种重要的方法论,能够为档案学提供更加多元化、开放性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从而使后现代档案学形成了崇尚多元、开放包容的理论风格,产生了丰富多样的理论成果。该书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将纷繁复杂的后现代档案学理论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研究,构建起了一个系统化、开放式的后现代档案学体系,涵盖档案记忆观、档案与身份认同、档案信任论、档案与社会正义、档案多元论、档案第五维度、档案情感价值、社群档案理论等代表性档案思想,而“未来那些符合后现代档案思想实质的新观念、新思想仍将被补充进这一体系中”,从而使后现代档案学理论体系保持和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多元的结构样态。

二、 辩证思考,揭示实质

在后现代语境中,“流动”和“变化”成为描述档案和档案行为的关键词,档案不再是业务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副产品,而是一种“交流方式”,是一种“不断发展的中介”。古典档案学所坚持的档案“证据的神圣性”受到挑战,档案的客观性和档案职业的中立性受到质疑,建立在传统观念上的档案信任面临危机,档案界需要对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工作实践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以探寻未来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如书中所指出的,后现代档案学理论是对古典档案学理论、现代档案学理论的批判和创新、解构和重构。

后现代主义脱胎于现代主义,它既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超越,又与现代主义保持着联系,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二者表现出不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指向。该书深入剖析了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基本立足点、动力源泉、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指出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思想实质主要体现在理论批判性、思维更新性、多元主张性三个方面,与传统档案学理论的僵化模式、固有认知、确定性倡导形成区别。后现代主义的批判精神、革新精神和多元主张赋予了档案学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其自身固有的悖论和局限又使后现代档案学“带有明显的虚无主义气质”,并在一定程度上将档案学术研究引向虚无倾向。对此,作者态度鲜明地指出,“在面对不确定性所引发的虚无主义倾向时,要谨记档案学的实践性特征与现实关照力”,“在更加开放、多元、关联和动态的叙述模式中实现学科突围”。

三、 洞察理论,观照实践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该书的一大特色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意分析后现代档案学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并引用中外档案工作的具体案例来分析后现代档案学理论对实践工作带来的影响,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支撑与双向建构。

以档案记忆观和身份认同为例。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化记忆、身份认同与档案有着天然联系。德国文化学者扬·阿斯曼认为,文化记忆是一种集体记忆形态,它借助仪式和文化的内在一致性来建立群体身份的连接结构。特里·库克则将证据与记忆比作档案硬币的两面,形象地说明了档案的证据属性和记忆属性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档案是记忆的形式、工具和载体,是构建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的重要资源和纽带。书中指出,后现代主义思潮、后保管时代档案理论、“档案范式”理论、社会记忆理论等构成了档案记忆观的理论基础,档案记忆观则进一步成为档案与身份认同的理论基础;世界记忆工程、中国城乡记忆工程等社会记忆工程的开展从实践层面证明了档案对社会记忆建构的重要现实价值,全球范围内社群建档运动的蓬勃兴起则为档案与身份认同提供了实践基础。在本书的不同章节,作者又结合不同国家档案项目开展的具体情况,论述了档案记忆观等后现代档案学理论对档案工作产生的实际影响。

可以看出,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一些观点能够引发档案部门的思考,并在档案实践中加以应用,促进档案工作思想理念的革新和工作方法的变革,对档案机构职能作用和档案工作者职业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比如,在档案记忆观的理论观照下,档案参与社会记忆建构、档案馆成为社会记忆的宫殿、档案工作者成为社会记忆的建构者、鼓励社会大众参与档案工作等观点,对于构建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以及守护文化根脉、传承社会记忆,具有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

四、 国际视野,中国立场

后现代档案学理论最早发端于西方档案学界,并在国际档案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在后现代档案学者眼中,档案被视为文本,成为档案叙事的来源,档案的意义依赖于不同主体的解读与阐释;档案也被看作是一种话语,成为权力的工具和象征,谁掌控话语意味着谁就掌控权力。在后现代语境中,档案的真实性、客观性受到质疑和挑战,这为档案学带来难以消解的理论困扰和现实困惑。正如作者所言,任何理论都是基于一定立场的观念形态,后现代档案学也不例外。该书基于当代中国语境,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后现代档案学理论进行了深刻反思,着力破除思想迷雾,寻找“更为切合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理论维度和价值方向”。

该书对后现代档案学理论所具有的突出不确定性、倡导无中心意识、推崇解构主义、主张多元价值观、强调积极建构等特点所导致的档案客观性的迷失、档案整体的碎片化、档案叙事的游戏化、档案文本意义的颠覆以及对档案职业公信力的消解等问题进行条分缕析,强调了在当代中国语境下,要以“历史的眼光、时代的眼光、世界的眼光”实事求是地开展研究,深入思考和科学认识档案内含的历史发展规律,发挥档案功能,实现档案价值,从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在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

《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研究》是一部厚重的理论著作,该书从跨学科视角对后现代档案学理论进行了系统性、批判性、整体性研究,体现出了作者厚实的学术功底和深切的学科关怀。当前,后现代档案学理论还在不断发展之中,还会出现新的观念、遇到新的问题,不论是理论自身的发展还是对理论的研究,都需要在反思中继续前行。

猜你喜欢
档案学后现代记忆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90后现代病症
关于档案学会工作的几点思考
记忆中的他们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历史主义是档案学不变的灵魂和宗旨
——《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发展研究》述评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省档案学会六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南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