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玟,回家的路

2023-07-21 07:03余驰疆刘舒扬高塬
环球人物 2023年14期
关键词:小孟

余驰疆 刘舒扬 高塬

7月5日,歌手李玟去世,全网扼腕叹息。那一夜,众多歌手在微博写下与李玟的相处点滴,怀念这位开启华语流行音乐新风的“天后”;那一夜,朋友圈被李玟的歌曲刷屏——在许多“80后”“90后”眼中,李玟的离去,如同一段童年记忆的消散,一块青春拼图的缺失。《Di Da Di》是上世纪90年代最耳熟能详的广告音乐之一;《想你的365天》是电影《宝莲灯》里沉香踏上旅途的号角;《好心情》是春晚历史上的经典场面,一身大红上衣,一条紧身牛仔,李玟“躺著”登场的画面令人记忆犹新;《月光爱人》更是随着电影《卧虎藏龙》的成功,让李玟成为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在奥斯卡舞台上演唱的华语歌手,2001年美国《时代》周刊将她称为“华人之光”……

30年的演艺生涯,李玟开创了一个明亮的音乐时代,用先锋的音乐和时尚影响一批流行歌手,更用自己的爱国、敬业、励志,向大众展示了歌手应有的职业品格。今天,我们惜别李玟,为她骤然的离开怅然,也为她留下的美丽感动。她曾说,早逝的父亲是天上的一颗星星。如今,她也成为夜空的又一颗星,踏上“回家的路”,留给人们“想你的365天”。

怀念一位明星,必然起于艺术,但必然不会止于艺术。你为什么怀念李玟?在《环球人物》记者的采访中,最深刻的答案是:因为她的家国之情,她首先是中国人李玟。最专业的答案是:因为她的音乐风格,她是东西流行文化交融的李玟。最常见的答案是:因为她的励志人生,她是拼搏的李玟。

不同的眼睛,看见了不一样的李玟。不同的答案,交叠出真挚而立体的李玟。

“洋装虽然穿在身”

无论生在何方,长在何处,李玟始终为自己的炎黄血脉自豪;不论走得多远,登上多大的舞台,她也从未忘记家在中国、根在中国。2022年,她在一档综艺节目中这样介绍自己:“我是Coco李玟,出道已经27年,无论我站在多大的国际舞台上,我依然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

“我很骄傲我是中国人”

1995年,20岁的李玟参加了台湾一档综艺节目,她梳着双髻,穿一套粉色旗袍,为自己的新专辑打歌。主持人冷不丁发问:如果有来生的话,你愿意变美国人还是东方人?李玟认认真真回答,中国人,“我很骄傲我是中国人”。

多年后的一次采访中,李玟曾谈到母亲对她们姐妹三个的教诲:“不要忘记你的根,不要忘记你来自哪里。”她说:“我一直记得这一点。”

李玟在美国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在那里,“中国人”的身份将她和周围大多数人区别开来,却也构成了她“野心”的某种发端。李玟从小听美国传奇歌后惠特尼·休斯顿的歌,希望自己也可以“把一首歌唱得很感动”,影响许多年轻人。可梦想照射之下,一些新发现令她不解——国际舞台上,从没看到过一个来自中国甚至来自亚洲的流行歌手。“我们中国人也很会唱这些流行歌曲。所以我希望自己可以在国际歌坛上产生影响,也让更多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地位。”争气,从此成为李玟职业生涯的关键词。

1996年11月,李玟发行个人第一张英文专辑《Coco的派对》(《Cocos Party》),主打歌《这是派对》(《It's a Party》)由美国当红女歌手玛丽亚·凯莉的专属制作人“量声定做”,这也是对方第一次与亚洲歌手合作。“我不要让他感觉到东方人‘好烂啊,原来唱得这样子,所以我就很卖力去唱。”那段时间,李玟每天在录音室中连续不停地灌唱8个小时,总计完成了16个不同表现方式的版本。这也成为她走向国际的关键一步。

之后,李玟与美国知名制作人罗德尼·杰金斯合作,推出第二张英语专辑《爱我别无他法》(《Just No Other Way》),全球销量超200万张,主打歌《你想要我的爱吗》(《Do You Want My Love》)在1999年12月美国公告牌热门舞曲排行榜上位列第四,李玟因此被不少外媒视为“第一个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歌手”。

成为“第一个”意味着必须要打破障碍,总当“第一人”不是件容易的事。在美国,李玟要花更多力气,“沮丧无奈绝对会有”,有时感觉自己在孤军奋战,“好难过”。 她在国际上获奖时,总是说:“希望大家多多地支持、鼓励我,希望以后国际歌坛上有更多华人脸孔。”

“一定要是旗袍风格的”

2001年,李玟为电影《卧虎藏龙》演唱的英文主题曲《月光爱人》(《A Love Before Time》)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得到去颁奖典礼演唱的邀请后,时尚品牌蜂拥而至,“每个人都会给你好多他们的设计,会用很多招数希望你穿他们的衣服”。李玟最终的选择是:“一定要是旗袍风格的。”

连头发都被染回了黑色。3月25日登台前,李玟在酒店接受采访时,大方又自信地笑道:“我也疲倦了(头发)一直都是黄黄金金的,我觉得要深一点,更能代表中国人。”

站上奥斯卡舞台的那一刻,李玟紧张到“整个人开始发抖,失去知觉。我觉得我的头快要爆炸,心跳得很快”。她命令自己冷静:“待会有几亿人在看你,世界各地的人在看你,你是首位华人,你不能丢自己华人的脸。不管今天的成绩怎么样,你就是要好好唱,要让全世界的朋友看到,我们华人是有才华的。”那场演出,十几亿观众看到了来自中国的“Coco Lee(李玟英文名)”。

2001年7月13日晚,北京申奥成功,李玟和周星驰(右二)等人鼓掌欢呼。(视频截图)

2001年3月,李玟身着一袭红色旗袍,在第七十三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演唱歌曲《月光爱人》(《A Love Before Time》)。

3个多月后,2001年7月13日晚,李玟在莫斯科的一间演播室中等待北京申奥结果。她特意穿了一件有五星红旗图案的鲜艳上衣,旁边是另一位香港艺人周星驰。北京时间18时11分,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城市是——北京!李玟激动地尖叫,和周星驰等人热烈相拥,喜极而泣。“我想全世界所有的中国人都会感到很骄傲,北京做到了,北京真的做到了!”

“能为国家做一点事,她是特别特别得意的。”因多次邀请李玟做节目而相熟的电台主持小孟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在李玟心中,中国人的身份是一种骄傲。这些年,她穿飞跃牌小白鞋,衣服常是中国红,包场带大家看电影《长津湖》,在微博上时时表达她对国家的热爱。

的确,每一次与中国有关的重要时刻,李玟似乎总会选择红色。除夕,她也会穿上红色毛衣、涂上红色指甲油,和家人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2022年国庆节,她在社交平台上写道:“祝福祖国繁荣富强,永远爱这抹中国红!”

李玟的爱国从来不只是说在嘴上。她去世之后,很多人怀念她的配图就是她在各个灾区、山区做志愿者的画面。2008年汶川大地震,李玟捐款220万元,还制作赈灾电台版《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呼吁公众出钱出力;2013年芦山地震,她带了一卡车奶粉、饼干等救災物资直接前往灾区。芦山的梅女士至今仍记得李玟穿着红十字会马甲、佩戴志愿者胸牌,把物资搬上搬下的样子。

更不要说李玟义务录制的数不清的公益歌曲了:非典、汶川地震、武汉抗疫,她都用歌声抚慰灾民;北京奥运、冬奥会、世博会,她也从未缺席。

正因如此,我们记住的不仅有李玟那些动人的音乐,更有她身为一个中国人,为我们留下的永不褪色的情怀。

爱国,是最明亮的底色

在中国流行文化发展的进程中,还有很多像李玟一样不断拓展、向海外发展的艺人,而他们的成功故事里,一定都离不开这份真挚的爱国之心、故土之情。

参加1987年央视春晚前,费翔遇到了一些台湾朋友的劝阻,但他态度坚定:“既然我是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的是中国人基因的血,对于祖国大陆,我就应该主动走近,把我文化背景里的那片空白补上。”于是,成就了春晚历史上最热烈的“一把火”。

1989年前后,闯荡好莱坞的成龙收到一个在美国电影里扮演日本杀手的邀请,立即谢绝了,他不允许自己为了一个角色放下民族尊严。香港演员邹兆龙也遇到过类似情形。他在香港电影中以饰演反派著称,但进入好莱坞以后,始终拒演反派:“很多国外的电影,都用各种所谓艺术的形式来抹黑我们国家。在这里,你是黑是白,都会直接带入自己国家的形象,所以我一定要演正面角色,你给我再多钱,我也不会为了这个放弃自己的底线。”

2016年11月12日,成龙获颁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他也是首位获得此奖项的中国人。他是穿着中式长衫上台领奖的,他说:“(感谢)造就我的中国,我的祖国,作为中国人,我很骄傲。”

至新世纪,年轻的“出海”艺人们依然秉承了这一份情怀。2022年4月,王嘉尔作为首位登上科切拉主舞台的中国歌手,受邀表演3首歌。在这个每年吸引数万乐迷的音乐节舞台上,王嘉尔高声介绍自己:“This is Jackson Wang from China!”就连他戴的耳返上,都印有“中国”二字。今年4月,王嘉尔身穿带有唐装元素的演出服,又一次站上科切拉主舞台,耳返上的“中国”依旧瞩目。

1987年,费翔登上央视春晚。演唱前,他深情地亲吻了自己的外婆。(视频截图)

2016年11月,美国洛杉矶,成龙获颁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爱国就是最重要的大德。强调并珍视自己的中国人身份,是许多走向国际的港台艺人身上共有的特征,也是他们人格魅力的重要一环。“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句歌词令人动容、引人共鸣之处,恰在于此。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对《环球人物》记者说:“爱国的前提是认同,而这至少需要共同的文化经验。一方面,这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熏陶来完成。另一方面,每代人也可以通过流行文化产品,不断生成共同的流行文化经验,形塑情感的共鸣。比如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地区的艺术创作者倾向于从诗词、民谣、戏曲中取材,民族风格强烈,而这恰好是费翔这一代人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代。”

南京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朱丽丽则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到,港台艺人的身份认同与国家命运是并行的。特别是近10年来,一个已经明朗的趋势是,随着中国软硬实力的提升,其对港台甚至华裔艺人的文化吸引力、身份感召力不断增强。“一是综合国力的增强,二是文化主体性与文化自觉性的增强,为中国文化走向国际、扩大全球影响力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出现了王嘉尔这样对中西元素运用得更加自如,并且在华语音乐‘出海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的新生代中国歌手。”

无问西东

李玟顶着红头发,笑容甜美,声音清亮,构成了东西方审美的一个公约数。

如果说爱国是李玟演艺人生的底色,那么音乐和舞台就是她的才华与时代交织的华彩。她曾用自己标志性的唱腔,震撼了一代年轻人,时至今日,萧亚轩、张靓颖、袁娅维等女歌手,都深受其影响。

李玟的音乐,对应了中国流行文化崛起路上的重要节点——世纪之交,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化不仅体现在经济上,同样影响着流行文化、生活审美。而李玟,唱着R&B(节奏与布鲁斯,一种音乐形式),顶着红头发,笑容甜美,声音清亮,构成了那时东西方审美的一个公约数。于是,生于东方、长于西方的她,走红于中国、又勇闯美国的她,无问西东,歌声飞扬。

“转音太多,肯定卖不了”

1993年,18岁的李玟从美国回到中国香港,参加香港TVB新人歌唱大赛,最后拿下亚军,签约唱片公司,准备录制第一张专辑。她是听迈克尔·杰克逊、惠特尼·休斯顿成长起来的,骨子里是欧美流行乐的律动。而当时华语音乐圈走的是周慧敏那种玉女抒情乐路线,李玟第一次录音就被批评“转音太多,这样唱肯定卖不了”。她就求制作人让她按自己的方式再唱一遍,软磨硬泡拿下了主动权。

1994年,李玟出版第一张个人专辑《爱就要趁现在》,其中最为走红的单曲是《我依然是你的情人》。凭借这首歌,她将美式唱腔带入了华语乐坛。制作人姚谦评价她:“能够将欧美的发声技巧和中文歌曲完美结合,并且吐字这样清晰,她是华语女歌手中唯一一个。”

《Coco李玟》专辑封面。

左图:《好心情》专辑封面。 右图:《Di Da Di 暗示》专辑封面。

与淑女风格的歌手不同,李玟肤色健康,在MV中尽情舞蹈,充满青春的力量感。那时去中国台湾宣传,明星都怕遇上李玟,因为她实在是太有活力,太吸睛了。只要有她在,别人就不要想有镜头。20岁的李玟为那个年代的中国女孩带来了美的新定义——张扬的、热烈的、恣意的。

很快,李玟发行了第二张专辑《CoCo李玟》、第三张专辑《每一次想你》,销量稳步上升。1998年,专辑《Di Da Di 暗示》发行,一举将她送上了华语唱跳女星的位置。

在这张专辑里,人们听到了华语流行音乐的工业化和现代化,R&B、Soul(灵魂音乐)、Hip-hop(嘻哈音乐),多种流行音乐类型相辅相成,在实验性和传唱度上达到双赢。《Di Da Di》也随着某品牌洗发水的广告红遍中国。《过完冬季》《美丽笨女人》则成为抒情经典曲目。

半年之后,《好心情》发行——这首歌让她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那一年,大家都在说:她是春晚历史上第一个躺在沙发上登场的歌手。

“外在是活泼的,思考是深刻的”

但是,如今许多“90后”对李玟的回忆,也许不是劲歌热舞,而是几首中国风的作品:《自己》是迪士尼历史上第一部“中国公主”电影《花木兰》的主题曲;《想你的365天》是中国动画史上不得不提的转型大片《宝莲灯》的主题曲;《月光爱人》更是唯一一部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华语电影《卧虎藏龙》的主题曲。可以说,伴随着中国元素、中国电影的兴起,李玟也有了走向世界的机遇。

乐评人梁晓辉对《环球人物》记者说:“从西方到东方,再从东方到西方,李玟在当时就像是音乐的桥梁和纽带。”要做到这点,首先,演唱者要有扎实的综合实力,演唱、舞蹈、表现力、时尚感,缺一不可。“比如这两天又走红的那首《刀马旦》,它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音乐,难度很高,李玟就能非常好地完成这首作品。”

演唱者还要有西方的技术和风格,但又能理解东方的细腻和感情。李玟并不刻意表演自己在音域和声音上的出色机能,她更注重音乐层次。《想你的365天》里,音乐与嗓音和电影画面中沉香的成长共同起伏。这与李玟内心对东方文化的理解密不可分,她的外在是活泼的,但是她的思考是内敛、深刻的。

“她的成功,得益于自身努力,也得益于时代机遇。在全球化的洪流里,李玟一度成为中国人眼中国际化的符号之一。”梁晓辉说:“不得不承认,今天我们依然能在很多女歌手身上看到李玟的影子,这就是李玟的影响力。”

“老艺人”

另一个让人敬佩和动容的是李玟的艺品和艺德。30年演艺生涯,关于她敬业的故事太多。比如《我是歌手》比赛,她可以一路吃“老本”,但她大跳韩文歌,挑战饶舌乐,把自己会的不会的都表演了一遍,“我不能原地踏步”。

《环球人物》记者第一次见到李玟,就是在《我是歌手》的彩排现场,她带了一大堆伴手礼分给现场的工作人员,跟每个人都打招呼,客气到完全不像一个明星;第二次见到她,是总决赛因签证问题彩排迟到,上一秒还面色疲惫、两眼无神,下一刻就神采飞扬、准备好登台;比赛结束,因为行程匆忙只能在机场接受采访,她就一直道歉:“对不起,没能让你好好采访。”种種举动,颇有上一辈艺人的影子。

这几天,微博上有句话:当年那个看起来很“辣妹”、很不羁的“天后”,结果在生活上、感情上是个特别传统、古典的人。在参加《我是歌手》以前,李玟花了很长时间经营家庭,她曾向《环球人物》记者讲述自己照顾生病公公的故事。孟繁旭说:“她对家庭,基本上全部都付出掉了。”

做歌手,李玟是一个匠人,很少接商演,因为自己每一场演出都必须精心设计;做艺人,她严以律己,谦和有礼,永远将最好、最正面的样子留给观众。从这个角度来说,李玟是一个有着古典精神的“老艺人”,她恪守的那套准则,恰恰是她成为被人无比怀念的一代巨星的理由。

再见“月光爱人”

7年前,《环球人物》记者走进李玟的日常,感受到了她最真实的那一面。她是阳光一般的存在,对粉丝、工作伙伴、朋友真心真意;她是不屈服的女战士,永远迎难而上,严格自律,总想给世界带去光和希望。那时候,记者和所有人一样,完全不会想到:这样绽放的李玟,竟然深受抑郁、脚伤的煎熬,也在经历婚姻的伤害。

在她去世后,人们对她灿烂笑脸下遭遇的一切感到震惊,也更加敬佩她在黑暗中一直战斗的勇气。正如综艺《声生不息》为李玟写下:“很抱歉,我们在感受温暖时,没想过太阳会落山。”

太阳会落山,但她的美好永存。

“武汉的女儿”

7月6日凌晨,彭海涛出完差回到武汉。一下飞机,看到李玟去世的消息,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然后就陷入一种盛大的回忆”。10岁那年,母亲带他去看电影《宝莲灯》,在沉香寻母一夜长大的画面中,《想你的365天》逐渐响起,他在电影院里泪流满面。十七八岁时,《卧虎藏龙》席卷全球,《月光爱人》又深深印在他的记忆里:

“北极星,带我走/别躲藏,把爱找出来/我爱你,每一夜/我等待,我的心/为了爱,睡在月之海/孤单的我,想念谁,谁明白……我愿为了爱沉睡,到永远。”年少的彭海涛觉得,站在奥斯卡舞台上献唱的李玟简直就是巨星一样的存在,“她代表的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声音,那种意义是超越音乐本身的”。现在,再听李玟这首代表作,彭海涛只觉得,歌词与现实有宿命般的关联。

2023年7月6日,在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下,200多位粉丝用音乐纪念李玟。(视频截图)

2022年5月,李玟在综艺《声生不息·港乐季》中演唱《天若有情》时的造型。

他想为李玟做一场纪念会,用音乐的形式:制作海报、发布信息,借来一箱电子蜡烛,搬来一架钢琴,来到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下。下午四五点的武汉极其闷热,他独自在长江大桥下开始弹奏,直到天黑。

弹着弹着,他听到了轰隆的声音。转头一看,一名快递员拖着一车的花束停下来:“这是杭州粉丝送的花。”彭海涛将花朵摆在钢琴旁,四周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些人里,有60多岁的阿姨,有带着孩子的年轻妈妈,甚至还有“00后”;有李玟武汉粉丝会的成员,也有不是粉丝的路人……人们在滔滔江水伴奏的音乐中,回忆着自己生命里与李玟有关的岁月。

对武汉人而言,李玟不仅是偶像,更是老乡。李玟武汉歌迷会的会长说,人生中看的第一次演唱会就是2000年李玟在武汉的演唱会。那天在武汉新华路的体育场里,李玟自豪地对所有观众说:“我的老家是武汉,我是武汉人。”

彭海涛用一句武汉话形容李玟:不服周。这个流传了2000多年的词源于楚国对抗周国的故事,也烙在湖北人的性格中——不服输。李玟的人生,就是不服周的旅程。

她是遗腹子,尚未出生父亲就去世了。出生后,别人劝母亲把她送人,说一个女人怎么可能养3个女儿(李玟还有两个姐姐)。7年前,《环球人物》专访李玟,她对记者说:“所以我很害怕那种没人要我的感觉。”儿时的她,是母亲严格教育下的乖乖女,知道“做就要做到最好”;18岁回到中国香港参加万人歌唱大赛,经常排练到半夜一两点;拿下亚军,签约唱片公司,又从香港到台湾,自己拎着化妆包,坐火车全省跑宣传,“有一次从台南一路站到台北,足足站了8小时。半夜到台北,又马上去录音,因为凌晨的录音棚是最便宜的”;等她成为华语歌曲的“天后”,她又勇闯欧美乐坛,“世界流行音乐怎么没有中国人的份?我们也一样有才华”。

更不要说她与陈年脚伤、癌症病痛抗争的过程。2023年2月23日,李玟发了一篇长文,写道:“今天,我要面对我生命中最大的挑战,也是我这一辈子最大的恐惧。”她的腿伤,是出生时就埋下的,30年一直在带伤唱跳,早已形成不可逆转的损伤。今年初做完手术,她重新练习走路,她说:“现在我是女战士,我是万里长城永不倒。”

所有人都在等待女战士华丽归来,没想到意外提前而至。长江岸边,200多人站在钢琴前,唱起了《想你的365天》,大家手拿电子蜡烛,把这首歌送给“武汉的女儿”、不服周的李玟。

纪念会进行到晚上十一二点,彭海涛准备收琴,却看见好几辆电动车开了过来,那是刚刚下班的外卖小哥和工人大叔。外卖小哥说:“老师,我能弹一首吗?我想弹一首送给Coco。”他喜欢音乐,喜欢李玟,在抖音上自学的钢琴,弹得不是很熟练,断断续续一首《送别》,却很真挚。他说:“希望这首歌能好好送别李玟。”

一首未填词的新歌

李玟最后一年半的工作,是与华纳音乐的伙伴们一起完成的。去年初,李玟签约华纳音乐,最初的两项工作便是央视春晚和综艺《声生不息·港乐季》。这两个舞台对她都很有意义。春晚,留下了她巅峰时期的经典,去年她是第五次参加;综艺平台,则是她在沉寂之后再次获得巨大肯定、重新找到身為歌手的价值的地方。

工作人员至今记得第一次见到她的印象——像一个小女孩。在北京隔离时,她常在房间即兴哼唱,“是一个热爱音乐的天使”,那些旋律也成为她之后新歌的灵感。在长沙,她达到了近几年最胖的时候,“隔离时每天有人送饭,她又是一个特别怕浪费的人,基本上都要吃光”。

几乎每个与李玟一起工作过的人,都会用一个词形容她:完美主义者。去年10月,李玟录制《PICO李玟“千禧之境”全虚拟VR演唱会》,为了做好动作捕捉,她忍着腿伤一遍遍跳,即便导演喊“OK”了,她还是觉得不够:“没关系,我可以再给你一条,这个角度的一条,那个角度的一条。”她还不断逗工作人员开心,维系大家在工作时的好心情,最后在工作人员的强制下才停下工作。

没有人知道她究竟是如何做到的,也许只要一上台,她好像就不痛了。可等回到房间,就要立马脱掉鞋袜,左脚只能垫着——“因为她的左脚已经比右脚短了,下半年我们查的时候,已经短了3厘米”。所以李玟左脚鞋子里总有一个鞋垫,但她从不会让大众看到这些。“她希望大家看到的都是她美好的样子,她想一直给大家带来正能量。”

李玟的人生,如同一场燃烧,点亮别人仿佛是她的某种使命。有一年,李玟在香港拍一部关于独居老人的纪录片,拍完后她又自己去找到老人,尽可能帮助他;在长沙录制《我是歌手》,得知有一位老人家夜里冒着雪还在路边卖橘子,她便委托家人把剩下约100公斤的橘子全部都买下,自己动手分装,送给现场工作人员吃;在青岛录制《中国说唱巅峰对决》,她出门看到另一位已经离场艺人的“粉丝”还在等,就让助手买了吃的,对孩子们说“一定要吃东西”,回去后又一直担心——万一等不到怎么办呢?

她追求完美30年,终究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2016年《我是歌手》,李玟一度失声,想过退赛。对她而言,没有什么比全力以赴完成表演更重要,但有时全力也无法对抗病痛。在大家的安慰下,也在不断地自我说服中,李玟努力医治声音,调整心态,坚持了下来。那一场,她排名最后,但有了新收获——面对不完美,也是一种能力。

去世前的两个月,工作伙伴们去香港看她,那时她已经做完腿部手术,状态平和。她努力吃饭,好好睡觉,拿着向日葵自拍,和伙伴们一起规划接下来的工作,仿佛做好了重新出发的准备。她手上有一首慢歌,与之前发表的劲歌都不相同。这是一首想要讲述她真实内心的倾诉之歌,曲已完成,词尚未填,要讲的也许就是她人生中的不完美。

李玟的微博上,分享的最后一首歌是《战歌》,那是向大众公开腿伤后发表的,也是她在术后尚未恢复的时候录制的。一开始工作人员给的宣传文案,写的是她面对的困难。李玟看完后拒绝了,她不想说艰难,不想要沉重——即便在最痛的时候,她也想向所有人传递力量。

“大家一直说她像太阳一样,她是女战士,照耀所有人,其实我们在她身边工作,特别想说:你可以不用照耀我们,你做自己,开心就好。”工作人员告诉《环球人物》记者,李玟喜欢星星,一直说爸爸就是天上的星星。如今,工作伙伴们望着星空,想对她说:“Coco,你也成为星星了吗?你和爸爸见面了吗?”

“饭桌上的秘书长”

一年前,电台主持小孟接到李玟的电话:“亲爱的,跟你说件事……”当时他在船上,四周嘈杂,反复了三次,才确认李玟说的词——是癌症。腿伤、抑郁、癌症,李玟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其实面对了3个敌人。“最终,她选择切除而不做化疗。和腿伤治疗的一波三折一样,她选择的治疗方案一定要将不能重返舞台的风险压到最低。”

小孟认识李玟很早,从2012年开始,几乎每年都要对她做一两次访问。李玟出道20周年、生日会的纪念访谈,都是由小孟主持的。两人一直有联络方式,但除了节日问候就鲜少联系。2021年,李玟发了一条微博,小孟察觉到她心情不好,就询问远在加拿大的李玟前经纪人,得到的回答是:“Coco状态不太好,你们有空就多联系。”

李玟出道20周年访谈,小孟与李玟合照。

2023年3月8日,李玟分享术后vlog的截图。

于是小孟發去了一条鼓励的信息。自此,“我们成了没日没夜无话不谈的朋友。可能是近些年感情问题引发的复杂情况对她伤害太深,加上童年经历,她又变回那个缺乏安全感的小女孩,对世界充满防备。她召集的聚会,来来回回那几位,她拉的群组,改个名就是下次聚。”每次聚会散场后,大家都会收到李玟哑着嗓子发出的长长的语音,感恩这一晚的相聚,感恩大家出现在她的世界里……

小孟形容李玟是“饭桌上的秘书长”。“一桌上七八个人,她得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平均的说话机会。我是北京人,有时候他们说着说着讲起英文,她就会立马切换成普通话,就是为了照顾我。有时又有一些香港朋友,她又立马转成广东话。”饭桌和舞台一样,她希望每一个角落都能被点亮,每一个朋友都得到同等的照顾。

“我真的觉得她挺累的。”熟了之后,小孟曾对李玟开玩笑:“你知道大家可能觉得你挺‘假的,人怎么能一直这么快乐的样子?”李玟对他说,第一,她在西方长大,从小见到的人和人的相处模式就是“看起来很快乐”的样子;第二,她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她从小就有一种使命感,要让妈妈和姐姐开心;第三,长大了,她是表演者,是艺人,娱乐大众是她的工作。这些让她从里到外、从始至终都是这样的性情,不论台上台下,红或没红,皆是如此。

小孟去过李玟不同的家:“有的是临时的,有的是固定的,但《我是歌手》那个‘7的歌王奖杯,一直都在,她随身带着。”去年,李玟签约了华纳后,有了新计划,逐渐又在工作中找到了成就感。虎年春晚,她和廖昌永合唱给北京冬奥会的歌曲《点亮梦》,尤为兴奋——2008年奥运会时,她就做过申办大使,唱过奥运歌曲。

她有一颗赤子之心,纯粹、简单,也固执;或许也因此,她更容易受到伤害,也常常会不自信。1月18日,李玟给小孟打了一个电话,聊了55分钟,她担心:“你觉得我还是那么优秀吗?我还会被大家喜欢吗?”得到肯定和鼓励后,她表达了想要重新出发的勇气。

“当时我感觉,一个全新的她就要出现了。”小孟还记得李玟上次对他哭,是提到拍纪录片。她把整个癌症治疗的过程都记录下来,想要之后发行出去。她准备用“女战士”作为这部纪录片的正题,主题曲也是这个名字。

“她想告诉大家,当你的信念可以战胜小怪物,或者不美好时,你就已经赢了。”小孟说,“她想把自己战胜癌症的经历告诉全世界,不仅鼓励生病的人,也能温暖在生活里、感情上碰到困难的人。”

“她和我说,到时候出多个版本,普通话版的我们一起做。”因此直到今天,小孟依然不相信也不理解李玟以这样的方式离去。他脑海中的画面,依然停留在李玟舞台上发光发热的样子,家里狂热地吃螺蛳粉的样子,聚会结束后逛商场的样子,硬撑着练习走路的样子……

每一个样子,都是她留给这个世界的美好,都是爱她的人不愿遗忘的画面。这些画面,最终拼凑出这段关于努力、关于抗争、关于爱的音乐传奇。时光不会忘记,曾有一位才情洋溢、坚强美丽、爱国正直的女孩,留下了她最动人的声音。

猜你喜欢
小孟
做了“泥鳅党”
徐塘河上的“泥鳅党”
失联
鱼儿跳
烫手的苹果
线人
线人
找个优秀的人来爱
装了一回
大气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