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水地小麦新品种适应性研究

2023-07-21 10:37王敬昌陈三乐孙军仓吕金仓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7期
关键词:分蘖力周麦条锈病

王敬昌 陈三乐 孙军仓 燕 鹏 吕金仓

(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陕西 岐山 722499)

宝鸡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日照充足,年均降水量在590~900 mm之间。 小麦是宝鸡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18.67 万hm2左右,主要用于美食加工,如臊子面、旗花面、锅盔、烤饼、面皮、空心挂面等。 小麦的丰歉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 本试验作为国家黄淮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的一部分, 参试品种来自河南、安徽、江苏、 陕西等省,每个参试材料都是其育种单位当年表现最好的小麦品种, 为鉴定这些品种在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下的产量、 抗病性、 适应性特开展本次试验。 筛选出高产、 稳产、 抗病、适应性强的小麦新品种对宝鸡地区小麦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本试验共16 个参试材料, 分别为憨丰3468、职院171、郑研麦182、郑大181、漯麦109、西农926、泛育麦32、西农839、商麦187、安农1928、西农1871、良科6 号、 新世纪2 号、 德宏福199、 华成916、科大116,以周麦18(CK1)和周麦36(CK2)作为对照。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地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刘家塬村 (宝鸡市农科院试验基地),每个品种种植成1 个小区,小区长11.12 m、 宽1.2 m, 小区面积13.34 m2, 种植6 行,行距20 cm,3 次重复,共54 个小区。 小区随机区组排列, 采用人工三行播种机播种, 播种密度基本苗为270 万~330 万/hm2。 播后及时安排人工用钉耙覆土, 保证试验出苗整齐一致。

1.3 施肥及田间管理

2021 年7 月下旬机械深翻土地35 cm, 以充分接纳雨水。9 月下旬旋耕耙耱保墒。随机耕机施尿素、磷酸二铵各300 kg/hm2。结合整地人工均匀撒施毒饵(辛硫磷和多菌灵拌麦麸)150 kg/hm2,防治地下害虫和土传病害。 10 月8-12 日播种、12 月23-30 日冬灌,灌水时间大于12 h。 次年4 月初用人力单行施肥机施尿素120 kg/hm2。为防治麦蚜、麦吸浆虫、麦红蜘蛛等害虫,5 月中旬用红太阳高效氯氰菊酯600 g 兑水225 kg/hm2灌入人工喷雾器喷雾。

1.4 观察记载项目与方法

试验分别于播种期、 出苗期、 越冬期 (苗期冻害)、 抽穗期、 灌浆期 (成株期病虫害调查)、 成熟期进行生育期、 苗情、 病害及成熟期的田间表现、产量三要素、 株高、 抗倒性的田间调查与记载。

1.5 气候条件对参试品种的影响

本年度气候条件较好, 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都有降雨, 保证了小麦由弱转壮、 促蘖成穗、 多花多粒和提高粒重。 前期气温前低后高, 变化平稳,使小麦得以安全越冬, 并加快了生育进程, 提早抽穗; 后期气温适宜, 光照充足, 灌浆期延长, 光合效率高, 使小麦普遍穗多穗大、 粒多粒饱, 产量三结构协调, 实现了高产。

宝鸡市2021 年7-10 月降雨量为583.8 mm, 土壤墒情充足, 这为小麦高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越冬期间气温总体偏高, 土壤墒情适宜, 有利于小麦安全越冬及苗期转化。 早春气温偏高、 降雨及时,返青起身稍早, 促进了苗情转化, 穗数明显增加。同时早春适当干旱起到了蹲苗控旺的作用, 使株高普遍降低5~7 cm, 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病害的发生, 但引发虫害轻度发生。 3-4 月光温水协同作用,促进了小麦的生长发育, 使抽穗期普遍提前。 特别是4 月上旬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 保证了小花的发育, 提高了结实率。 5 月以后气温适中、 光照充足、 土壤墒情好, 同时病虫害轻、 未倒伏, 小麦源足、 流畅、 库足, 光合效率高, 籽粒灌浆时间延长, 使粒重普遍提高而实现了高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试品种生育进程及茎、 蘖动态

由表1 可知, 在本年度的气候条件及相同栽培管理措施下, 郑研麦182、 郑大181、 漯麦109、 西农926、 新世纪2 号、 德宏福199 在本地表现早熟,生育期为237 d, 和周麦36 (CK2) 相当; 憨丰3468、 职院171、 西农839、 商麦187、 安农1928、良科6 号、 科大116 成熟期介于对照周麦18(CK1) 和周麦36 (CK2) 之间, 属于中熟品种, 在本地可以正常成熟;泛育麦32、西农1871、华成916成熟期和周麦18 (CK1) 相当, 在宝鸡地区均属于偏晚熟品种。 参试品种株高范围在65.0~76.7 cm 之间, 均低于80 cm, 发生后期倒伏的风险较小。

表1 参试品种生育期进程及茎、 蘖动态

2.2 参试品种的抗逆性表现

由表2 可知,参试品种憨丰3468 和职院171 对本地条锈病流行生理小种的反应型是3 级, 为中抗水平;其余参试品种均表现为中感条锈病,其中以郑研麦182、郑大181、漯麦109、商麦187、科大116 和周麦18(CK1) 发病较重。 本年度宝鸡市白粉病总体发病程度轻,仅有职院171、泛育麦32、安农1928 表现为中感。

表2 参试品种的抗逆性表现

2.3 参试品种考种结果分析

由表3 可知,参试品种穗粒数在34.4~46.5 粒之间, 憨丰3468 穗粒数最多, 为46.5 粒; 千粒重在40.1~48.0 g 之间,职院171、郑研麦182、郑大181、新世纪2 号千粒重均较高。

表3 参试品种考种结果

2.4 参试品种产量分析

由表4 可知, 参试品种产量范围在9 118.5~10 285.5 kg/hm2之间, 较周麦18 (CK1) 增产高于2%的小麦品种有职院171、新世纪2 号、泛育麦32、安 农1928、漯麦109,憨丰3468、华成916、西农926、良科6 号,增产2.48%~9.03%,增产明显;科大116、商麦187、西农839 较周麦18(CK1) 增产幅度小于2%;德宏福199、西农1871、郑研麦182 和郑大181 在本年度的试验中较周麦18(CK1) 略有减产。

表4 参试品种产量表现

3 部分参试品种评价

3.1 对照品种

3.1.1 周麦18 平均产量9 433.5 kg/hm2,居试验第14 位。 幼苗半直立,半冬性,耐寒性一般。 分蘖力较强,有效穗数较多,成穗率一般。 起身拔节迟,两极分化较慢,苗势一般,抽穗晚。 株高74.0 cm,株型较紧凑,田间封行,旗叶较宽上挺,叶尖微披,叶黄绿色。中感条锈病、中抗白粉病。 全生育期241 d,熟相较好。 穗纺锤形,穗层较齐,白粒半角质。 综合性状较好,产量三要素均衡,丰产性较好,晚熟。

3.1.2 周麦36 平均产量9 657.0 kg/hm2,居试验第10 位。 幼苗半直立,半冬性,耐寒性中等。 分蘖力中等,有效穗数较少,成穗率较高。 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较快,苗势强劲,抽穗期早。 株高71.0 cm,株型松紧适宜,田间封行,旗叶较小上挺,叶尖微披,叶深绿色。中抗条锈病、白粉病。全生育期237 d,熟相好。穗长方形,穗层较齐,白粒半角质。 综合性状较好,产量三要素均衡,丰产性较好。

3.2 参试品种

3.2.1 职院171 平均产量10 285.5 kg/hm2, 较周麦18 增产9.03%,产量居本组试验第1 位。幼苗半直立,半冬性,耐寒性中等。 分蘖力较差,有效穗数较多,成穗率高。 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苗势强劲,抽穗期早。株高67.3 cm,株型松紧适宜,田间封行。旗叶短宽上挺,叶色深绿。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全生育期239 d,后期熟相较好,穗纺锤形,穗小穗多,穗层整齐,白粒半角质,籽粒饱满。 综合性状较好,产量三要素均衡,丰产性好,早熟。

3.2.2 新世纪2 号 平均产量10 062.0 kg/hm2,较周麦18 增产6.66%,产量居本组试验第2 位。幼苗半匍匐,弱冬偏春性,耐寒性一般。 分蘖力强,有效穗数多,分蘖成穗较高,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苗势中等,抽穗期晚。 株高76.7 cm,株型松紧适宜,田间封行。 旗叶上挺,叶片半披,叶色浅绿。 中感条锈病、中抗白粉病。 全生育期237 d,后期熟相好,穗纺锤形,中大穗,穗多,穗层整齐度较差,白粒粉质,籽粒饱满。 综合性状较好,产量三要素均衡,丰产性较好,落黄好,早熟。

3.2.3 泛育麦32 平均产量9 972.0 kg/hm2, 较周麦18 增产5.71%,产量居本组试验第3 位。幼苗半匍匐,半冬性,耐寒性较强。 分蘖力强,有效穗数多,成穗率中等。 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苗势强劲,抽穗期早。 株高73.7 cm,株型松紧适宜,田间封行。 旗叶上挺, 叶色深绿。 中感条锈病、 白粉病。 全生育期241 d,后期熟相好,穗纺锤形,中穗,穗多,穗层整齐,白粒半角质,籽粒饱满。 综合性状较好,产量三要素均衡,丰产性好,落黄好,偏晚熟。

3.2.4 安农1928 平均产量9 912.0 kg/hm2, 较周麦18 增产5.07%,产量居本组试验第4 位。幼苗半匍匐,弱冬性,耐寒性较强。 分蘖力中等,有效穗数多,成穗率较高。 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苗势一般,抽穗期早。 株高69.0 cm,株型松紧适宜,田间封行。 旗叶挺, 叶色深绿。 中感条锈病、 白粉病。 全生育期238 d,后期熟相较好,穗纺锤形,中穗,穗多,穗层整齐,白粒粉质,籽粒饱满。 综合性状较好,产量三要素均衡,丰产性较好,早熟。

3.2.5 漯麦109 平均产量9 867 kg/hm2,较周麦18增产4.60%,产量居本组试验第5 位。幼苗半直立,半冬性,耐寒性较强。 分蘖力强,有效穗数较少。 起身拔节早, 两极分化快, 苗势强劲, 抽穗期晚。 株高67.0 cm,株型松紧适宜,田间封行。旗叶上挺,叶色浓绿。 中感条锈病、白粉病。 全生育期238 d,后期熟相一般,穗长方形,中大穗、穗多,穗层整齐,白粒半角质,籽粒饱满。 综合性状较好,产量三要素均衡,丰产性好。

3.2.6 憨丰3468 平均产量9 817.5 kg/hm2, 较周麦18 增产4.07%,产量居本组试验第6 位。幼苗半匍匐,半冬性,耐寒性一般。 分蘖力中等,有效穗数较少,分蘖成穗率中等。 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苗势强劲,抽穗期早。 株高66.0 cm,株型松紧适宜,田间封行。 旗叶半披,叶色浓绿。 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全生育期240 d,后期熟相好,穗纺锤形,穗长,小穗,穗稀,穗层整齐,白粒半角质,籽粒饱满。 综合性状较好,产量三要素均衡,丰产性好,落黄好。

3.2.7 华成916 平均产量9 702.0 kg/hm2,较周麦18增产2.85%,产量居本组试验第7 位。幼苗半匍匐,弱冬性,耐寒性中等。 分蘖力一般,有效穗数较多,分蘖成穗率高,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苗势一般,抽穗期晚。 株高76.3 cm,株型松紧适宜,田间封行。 旗叶上挺,叶色浓绿。 中感条锈病、抗白粉病。 全生育期241 d,后期熟相一般,穗纺锤形,中穗,穗多,穗层整齐,白粒半角质,籽粒饱满。 综合性状较好,产量三要素均衡,丰产性较好。

3.2.8 西农926 平均产量9 679.5 kg/hm2, 较周18增产2.61%,产量居本组试验第8 位。幼苗半直立,半冬性,耐寒性较强。 分蘖力较差,有效穗数偏少,分蘖成穗一般,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苗势一般,抽穗期早。 株高66.3 cm,株型松紧适宜,田间封行。 旗叶上挺,叶尖微披,叶色蓝绿。 中感条锈病、中抗白粉病。 全生育期237 d,后期熟相较好,穗长方形,中穗、较少,穗层整齐,白粒粉质,籽粒饱满。 综合性状较好,产量三要素均衡,丰产性较好。

3.2.9 良科6 号 平均产量9 667.5 kg/hm2,较周麦18增产2.48%,产量居本组试验第9 位。幼苗半匍匐,弱冬偏春性,耐寒性中等。 分蘖力一般,有效穗数较多,成穗率高。 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苗势强劲,抽穗期早。 株高65.3 cm,株型松紧适宜,田间封行。 旗叶上挺,叶色浓绿。中感条锈病、中抗白粉病。全生育期240 d,后期熟相中等,穗纺锤形,穗小穗多,穗层整齐,白粒半角质,籽粒饱满。 综合性状较好,产量三要素均衡,丰产性好,早熟。

4 讨论与结论

通过对参试的18 个小麦品种进行综合评测,结果表明, 职院171、 新世纪2 号、 泛育麦32、 安农1928、漯麦109、憨丰3468、华成916、西农926、良科6 号在本地区产量比对照周麦18 增产显著, 适宜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及栽培方式; 漯麦109 对本地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小麦条锈病抗性较差, 在宝鸡地区需要加强对小麦条锈病的监测及预防。 小麦在本地区的产量除了品种本身的原因外, 还受本地区的气候条件、栽培模式、播种时间、管理措施及病虫害的影响,每个环节把控不好都有可能引起减产,且每年的气候条件都有差异, 导致每年的产量结果不尽相同,因此,为了更好地熟悉每个品种的特征特性,还需要进一步试验。

猜你喜欢
分蘖力周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田间为害损失的初步分析
Unidirectional Identity-Based Proxy Re-Signature with Key Insulation in EHR Sharing System
覆膜穴播条件下种植密度对不同分蘖力糜子品种产量的影响
Conductive polymer hydrogel-coated nanopipette sensor with tunable size
陕西安康:农技专家开展小麦条锈病普防工作
小麦品种周麦16的遗传构成分析
安麦1350 在不同地区的分蘖力和产量表现及其相关性分析
小麦条锈病持续控制的策略
5个周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及其籽粒灌浆特性研究
215份小麦材料抗条锈病基因分子检测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