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安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不同技术模式小区对比试验

2023-07-21 10:37李怡香杨天锦唐艾金李明灌杨为芳韦金安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7期
关键词:株距行距产值

李怡香 杨天锦 唐艾金 李明灌 杨为芳 韦金安 郑 浩

(1.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广西 南宁 530022;2.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广西 都安 530700)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的重大技术措施。 通过带状复合种植,能有效地解决大豆、 玉米争地矛盾, 实现协同高产等问题,确保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大豆。 为探索当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不同技术模式在生产中对产量、 效益产值的影响,2022 年7-11 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都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在都安县地苏镇拉棠村六大屯创建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不同技术模式小区对比试验, 为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时间、地点、供试材料

本试验于2022 年7-11 月在都安县地苏镇拉棠村六大屯进行,试验示范基地面积4 002 m2。 前茬作物为春玉米。

土壤肥力: 试验田块土壤为赤壤土, 中上等肥力。 供试品种:大豆品种为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提供的桂夏7 号; 玉米品种为广西青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选育的青青700。

1.2 试验设计

处理①:大豆玉米行比“2∶2”模式。 即2 行大豆+2 行玉米, 以2.4 m 为1 个生产单元, 其中玉米带1.2 m(包沟)、大豆带1.2 m(包沟)。 玉米行距40 cm、大豆行距40 cm;大豆与玉米行间距80 cm。 玉米株距16 cm(单株),种植密度3 472 株/亩;大豆穴距8 cm(留2 株),种植密度1.389 万株/亩。 小区面积48 m2。

处理②:大豆玉米行比“3∶2”模式。 即3 行大豆+2 行玉米,以2.4 m 为1 个生产单元,其中玉米带1.2 m(包沟)、大豆带1.2 m(包沟)。玉米行距40 cm,大豆行距30 cm;大豆与玉米行间距70 cm。 玉米株距16 cm(单株),种植密度3 472 株/亩;大豆穴距12 cm(留2 株),种植密度1.389 万株/亩。 小区面积48 m2。

处理③:大豆玉米行比“4∶2”模式。 即4 行大豆+2 行玉米,以2.7 m 为1 个生产单元,其中玉米带1.2 m(包沟)、大豆带1.5 m(包沟)。 玉米行距40 cm,大豆行距30 cm, 大豆与玉米行间距70 cm。 玉米株距14 cm(单株),种植密度3 527 株/亩;大豆穴距14 cm(留2 株),种植密度1.411 万株/亩。 小区面积54 m2。

处理④:大豆玉米行比“3∶3”模式。 即3 行大豆+3 行玉米,以2.8 m 为1 个生产单元,其中玉米带1.6 m(包沟)、大豆带1.2 m(包沟)。 玉米行距40 cm,大豆行距30 cm,大豆与玉米行间距70 cm。玉米株距21 cm(单株),种植密度3 401 株/亩;大豆穴距10 cm(留2 株),种植密度1.429 万株/亩。 小区面积56 m2。

处理⑤:大豆玉米行比“4∶3”模式。 即4 行大豆+3 行玉米,以3.1 m 为1 个生产单元,其中玉米带1.6 m(包沟)、大豆带1.5 m(包沟)。 玉米行距40 cm,大豆行距30 cm,大豆与玉米行间距70 cm。玉米株距19 cm(单株),种植密度3 396 株/亩;大豆穴距12 cm(双株),种植密度1.434 万株/亩。 小区面积62 m2。

处理⑥:大豆玉米行比“4∶4”模式。 即4 行大豆+4 行玉米,以3.5 m 为1 个生产单元,其中玉米带2.0 m(包沟)、大豆带1.5 m(包沟)。 大豆行距30 cm,玉米行距40 cm,大豆与玉米行间距70 cm。玉米株距22 cm(单株),种植密度3 460 株/亩;大豆穴距11 cm(双株),种植密度1.385 万株/亩。 小区面积70 m2。

处理⑦:清种玉米。以2.6 m 为1 个生产单元(畦面宽2.2 m、沟宽0.4 m),种植4 行玉米,行距60 cm,最边2 行玉米离沟边20 cm,株距30 cm(单株),种植密度3 419 株/亩。 小区面积52 m2。

处理⑧:清种大豆。以2.4 m 为1 个生产单元(畦面宽2.0 m、沟宽0.4 m),种植5 行大豆,行距40 cm,最边2 行大豆离沟边20 cm,穴距20 cm(双株),种植密度1.389 万株/亩。 小区面积48 m2。

试验共设置8 个处理,3 次重复,24 个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长20 m,宽根据各个技术模式生产单元而定,行距、株距根据种植密度而定,每小区种植密度尽量相同,重复间设宽100 cm 人行道,四周设不少于2 行保护行。 各处理种植品种、田间管理保持一致,种植密度基本相同。

1.3 试验实施

1.3.1 播种 春玉米收获后翻耕,2022 年7 月15 日播种,玉米单行单株,大豆单行双株。 基肥:玉米施三元复合肥(15∶15∶15)40 kg/亩、大豆施三元复合肥(15∶15∶15)15 kg/亩。

1.3.2 管理 7 月23 日出苗,苗全、苗匀、苗壮;7 月28 日、8 月2 日抽水抗旱;7 月31 日、8 月2 日、8 月7 日、8 月31 日分别人工施药防治玉米草地贪夜蛾,药剂为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5%阿维·辛乳油(60 g/亩);8 月10 日配方施药防控大豆蚜虫和补充微肥(缺铁黄叶),具体方案为90%多菌灵(上海禾本) 40 g/亩+顶先2 组(A+B) /亩+芸苔素60 g/亩+联苯·噻虫嗪(剌胜)20 g/亩, 兑水40 kg 喷雾叶面;8 月31 日大豆控旺药剂, 具体方案为5%国光烯效唑,用制剂量39 g/亩,兑水60 kg 喷雾;8 月6 日间苗定苗;8 月28 日施玉米攻苞肥45 kg/亩[(史丹利复合肥(15∶15∶15)];9 月6 日大豆进行抗旱保花;9 月10 日玉米进入抽雄期、 大豆进入花荚期,9 月15 日玉米开始散粉、 大豆鼓粒,9 月20 日玉米进入灌浆期、大豆鼓粒期。 9 月15-25 日人工施药防治大豆蚜虫,施用药剂为45%联笨·噻虫嗪。10 月2 日至11 月15 日长时间发生连续高温干旱。 各处理田间管理完全一致。

1.3.3 收获 10 月26 日收获玉米,10 月29 日至11 月2 日收获大豆。 每小区采样玉米5 株、 大豆10 株进行考种,测定经济性状。 小区单打单收,按实收数计算产量并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进程及产量

从表1 可以看出,玉米各处理生育期、后期田间表现一致,播种期、出苗期、抽雄期、吐丝期、成熟期的生长发育情况也一致。 大豆各处理生育时期前期表现一致, 后期成熟期在10 月29 日至11 月2 日,成熟期不一致。

表1 物候期记载

从表2可以看出, 玉米各处理穗位高79~89 cm、百粒重28.9~30.4 g、出籽率71.83%~80.7%、亩产干粒460.32~619.83 kg, 各处理亩产干粒差异为3.73~159.51 kg。 大豆各处理底荚高21~32 cm、 百粒重15.3~16.3 g、亩产干粒50.32~120.47 kg,各处理亩产干粒差异为0.10~70.15 kg。 各处理总产值为723.22~2 069.50 元/亩, 大豆玉米行比各处理与清种玉米之间总产值差异不大, 大豆玉米行比各处理与清种大豆之间总产值差异较大。

表2 大豆玉米带状不同种植技术模式产量统计

2.2 产量、产值比较

2.2.1 不同模式下产量比较 从表3 可以看出,玉米产量以处理⑦清种玉米(619.83 kg/亩)最高、大豆以处理⑧清种大豆120.47 kg/亩最高。

从表4 可以看出,经F 测验,不同种植模式中玉米区组间F=5.59>F0.05, 说明玉米在区组间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处理间F=6.88>F0.01,说明处理间产量差异极显著; 不同种植模式中大豆区组间F=2.73<F0.05,说明大豆在区组间产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处理间F=111.86>F0.01,说明处理间产量差异极显著。

表4 产量方差分析

2.2.2 不同模式下产值比较 从表5 可以看出,处理⑥总产值2 069.50 元/亩最高。 处理⑥与其他各处理之间的产值差异为正值(即增收);处理①、②、③、④、 ⑤、 ⑥、 ⑦与处理⑧之间的产值差异在972.3~1 346.28 元/亩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处理⑥、 ④、①的玉米、 大豆总产值均为正值(即增收);处理⑦和处理⑧产值差值为1 136.28 元/亩,差异显著。

表5 产值比较

3 讨论与结论

(1)由于抢季节早播种,玉米成熟期能避过后期长时间连续高温干旱天气,对产量影响不大。 带状间种大豆由于前期出现徒长现象, 后期又遭遇罕见的长时间连续高温干旱天气,致使大豆成熟期不一致,大豆鼓粒期水分不足,成熟收获时籽粒不够饱满,单株粒数为76~92 粒, 百粒重为15.0~16.9 g, 产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从8 个不同技术模式对比情况来看,综合产量、总产值最高的为处理⑥,“大豆+玉米”模式产量为“58.45 kg/亩+572.94 kg/亩”、产值为2 069.5 元/亩;其次是处理④,“大豆+玉米”模式产量为“51.32 kg/亩+576.50 kg/亩”、产值为2 037.42 元/亩;第三是处理①,“大豆+玉米”模式产量为“70.71 kg/亩+499.75 kg/亩”、产值为1 923.5 元/亩;第四是处理⑦,清种玉米产量为619.83 kg/亩、产值为1 859.50 元/亩;第五是处理⑤,“大豆+玉米”模式产量为“67.76 kg/亩+460.32 kg/亩”、产值为1 787.48 元/亩;第六是处理②,“大豆+玉米”模式产量为“50.46 kg/亩+482.37 kg/亩”、产值为1 749.89 元/亩; 第七是处理③,“大豆+玉米”模式产量为 “50.56 kg/亩+464.05 kg/亩”、 产值为1 695.52 元/亩; 第八是处理⑧, 清种大豆产量为120.47 kg/亩、 产值为723.22 元/亩。 试验结果表明,带状复合种植在保证足够种植密度的情况下, 玉米也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与清种 (单作) 水平相当, 并可在稳定玉米产量的基础上, 多增收大豆50.46~70.71 kg/亩。

(2)本试验以带状复合种植大豆玉米行比“4∶4”“3∶3”“2∶2”模式比较理想,玉米产量较高,综合效益较好。其中2:2 模式大豆单产为带状复合种植情况下的最高产量。

(3)本试验为单点单造,各种技术模式的增产增收效果还有待下一步继续试验验证。

猜你喜欢
株距行距产值
蚕羌种植最佳移栽密度研究
6口塘出虾43000斤!产值超100万元,“万亩虾塘”的成功密匙你了解了吗?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洋马高速插秧机株距调节方法
2020年阿根廷大豆产值将达205亿美元
“一米菜园”有颜值更有产值
不同播量、行距对“藏青320”产量的影响研究
寒地水稻良种良法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巧解“植树问题”
我国循环经济产值已达2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