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地区小麦生产中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及应对措施

2023-07-21 10:37李静欣吴晓寒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7期
关键词:干热风枣庄市冰雹

殷 涛 杨 宁 李静欣 李 瑞 吴晓寒

(1.枣庄市高新区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 山东 枣庄 277800;2.枣庄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中心 山东 枣庄 277800;3.枣庄市台儿庄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山东 枣庄 277400;4.枣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山东 枣庄 278800)

近年来,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干旱、冻害、倒春寒等气象灾害经常发生,造成小麦减产,轻者地块减产1%~5%,严重地块减产10%~20%,制约小麦的安全生产,进而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 本文作者多年从事小麦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深入分析2014 年以来枣庄市小麦生产中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发生情况, 为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的损失,提出防灾减灾技术措施,确保小麦丰产稳产。

1 主要气象灾害类型

枣庄市小麦生产中常发生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冻害、倒春寒、大风倒伏、干热风、冰雹等,每年会发生其中的3~6 种气象灾害,由于地区间、季节间和年度间雨水分布不均匀,会造成季节间的先旱后涝、涝后又旱、年际间旱涝交替、大风暴雨并存。 加之气候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秋冬连旱、冬春连旱、旱冻叠加、冬季冻害、春季倒春寒、大风倒伏等灾害天气。由表1 可知,2014 年以来每年受害面积均在30 万亩以上,2018 年最高, 为131.15 万亩,2016 年最低,为30.72 万亩,总体呈现波动性变化趋势。

表1 2014-2022 年枣庄市小麦受灾情况

1.1 干旱灾害

小麦全生育期均可能发生干旱,播期发生干旱,会造成出苗困难、出苗不齐、冬前分蘖少,次生根条数少,光合作用不强,叶片少、长势弱、幼苗黄,个体发育不健壮。 越冬期间发生干旱,容易出现冻害干旱叠加,造成小麦抗冻性降低;返青拔节期遇到干旱,会造成小麦分蘖数、有效亩穗数降低;开花灌浆期遇到干旱,会降低授粉结实率,籽粒干瘪,影响产量。 由图1 可知,2014-2022 年连续9 年均出现干旱天气,发生面积14.34 万~45.4 万亩,最严重是2022 年全市受灾面积40.5 万亩,平均减产幅度10.45%,这主要是由于2021 年12 月至2022 年5 月期间降水持续偏少,减产30%的小麦田面积大概有5 万亩。

图1 2014-2022 年小麦干旱灾害发生情况

1.2 低温冻害

近些年,在冬前或越冬期间一些地块发生冻害,常出现黄化死苗,小麦上部叶片和小分蘖发黄,严重时出现地上部枯萎、分蘖节暗褐或发黑、生长点严重皱缩,一些小分蘖死亡,甚至成片发黄死亡,造成小麦减产,不利于小麦的安全生产。 一般情况小麦在越冬期间是不会出现冻害, 因为小麦越冬期间积累的糖分主要储存在分蘖节,提高的抗寒性,另外,小麦越冬期间吸收的水分比较少,细胞液浓度大,帮助小麦抵御严寒天气。 但是当出现品种选择不当、秸秆还田质量差、秸秆粉碎太长、秸秆还田量过大,在整地的过程中会造成耙压不实、坷垃偏多,导致麦苗根系悬空,漏温跑墒,麦苗生长瘦弱,容易死苗。 播期偏早、播量偏大、施肥偏多等原因形成的旺长麦田在低温寒流天气也容易出现冻害。 由图2 可知,2014-2022 年有7 年出现冻害天气, 一般冻害天气对小麦产量影响轻微,减产幅度在5%以内。

图2 2014-2022 年小麦低温冻害发生情况

1.3 早春倒春寒灾害

倒春寒是枣庄市早春常发灾害,一般发生在3 月下旬至4 月上旬,对应24 节气的春分至清明,当日最低气温降到0~1℃最易引起冻害,因为在小麦麦穗发育部位的气温会降到-2~-1℃,在小麦抽穗后会出现麦穗的上部、 中部甚至整穗没有籽粒。 由图3 可知,2014-2022 年有6 年出现早春倒春寒天气, 减产幅度0.89%~17.75%,最严重的是2018 年,受害面积为71.97 万亩,平均减产幅度17.75%,这主要是由于当年3 月出现最低-4℃天气,一些正处于穗分化阶段的麦田遭受冻害, 早春倒春寒减产30%以上面积有4.8 万亩。

图3 2014-2022 年小麦倒春寒发生情况

1.4 大风倒伏灾害

大风倒伏常发生在小麦灌浆期、收获期,一般减产10%~30%,还会增加收获成本。 主要是由于播期偏早、播量偏大、施肥偏多、冬前气温高、暖冬等原因形成的旺长,小麦群体变大,田间郁闭,茎秆细长、茎秆细胞壁变薄, 韧性降低, 容易出现倒伏。 由图4可知,近9 年,每年都会发生大风倒伏天气,减产幅度3.13%~17.3%, 发生比较重的年份是2014 年、2020 年, 发生面积分别为13.16 万亩、3.97 万亩,倒伏减产幅度分别为13.11%、17.30%。

图4 2014-2022 年小麦大风倒伏发生情况

1.5 干热风灾害

干热风是小麦生长发育后期的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气象灾害, 是黄淮麦区小麦生产中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 小麦在干热风过程中,蒸腾强度增大、水分供需失调,正常的生理活动受到抑制或破坏,促使小麦灌浆期缩短、千粒重下降,严重时可使小麦青干逼熟。 一般年份干热风可使小麦减产10%~20%,严重年份减产30%以上。 由图5 可知,2014-2022 年有7 年出现干热风天气,平均减产幅度0.40%~22.52%,2014 年发生面积较大, 为24 万亩,减产幅度为5%,2020 年发生较重,发生面积3 万亩,减产22.52%。

图5 2014-2022 年小麦干热风发生情况

1.6 冰雹灾害

冰雹从高空落下, 能将小麦的根茎叶等器官砸坏,使小麦麦穗折断、籽粒脱落,冰雹雹粒越大,造成的损失越大,持续的时间越长,灾情越重,一般冰雹会与大风天气同步发生。 由图6 可知,2014-2022 年有5 年出现冰雹天气, 发生面积0.30 万~0.58 万亩,最严重是2014 年全市受灾面积10.58 万亩, 平均减产幅度10%,冰雹减产30%以上面积6.50 万亩,其次是2019 年发生面积0.60 万亩,减产33.74%。

图6 2014-2022 年小麦冰雹发生情况

2 防灾减灾技术措施

小麦农业气候灾害的应对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牢固树立“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的理念,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未雨绸缪,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智能监测平台,加大监测信息发布,通过良种选择、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化控防倒、科学镇压、适期机械收获等措施,减轻各类气候灾害对小麦的影响。

2.1 干旱灾害应对技术

千方百计创造水源,充分利用井水、库水、沟渠等水源,及时进行浇水,采用喷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推动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进一步提升水肥利用率。

2.2 越冬期间低温冻害天气应对技术

对于越冬期间出现冻害的麦田, 冻害不严重的对小麦的影响不大,只要分蘖节不冻死,仍然可以获取一定产量。 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种。

2.2.1 及时追肥 在小麦返青前后(2 月上中旬),追施速效化肥,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0~15 kg,促麦苗返青早发,增加有效分蘖数。

2.2.2 及时浇水 浇水可以促进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平衡植株水分状况,使小分蘖尽快生长,增加小麦亩茎数。

2.2.3 及时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小麦受冻后,及时叶面喷施植物细胞膜稳态剂、复硝酚钠、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中、小分蘖的迅速生长,提高小麦的分蘖成穗率。

2.3 倒春寒天气应对技术

2.3.1 在降温之前灌水 由于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和土壤热容量大, 因此在早春寒流到来之前浇水能使近地层空气中水汽增多,在其发生凝结时放出潜热,以减小地面温度的变幅。

2.3.2 适量追施肥料 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0 kg 左右。 速效化肥能加速小麦的生长发育,帮助受冻小麦穗的尽快生长,减轻小花的受冻程度。

2.3.3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小麦受冻后,及时叶面喷施植物细胞膜稳态剂、 复硝酚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会加速细胞的分裂,增强小麦抗冻能力、弥补小麦穗粒数损失、增加千粒重。

2.4 大风倒伏灾害应对技术

2.4.1 精量播种 结合当地天气状况、土壤墒情、产量水平、 品种分蘖特性、 播种时期等情况确定播种量,一般每亩播种量7.5~12.5 kg,冬前温度高宜少、温度低宜多,土壤墒情好宜少、差宜多,高产田宜少、中低产田宜多,品种分蘖能力强宜少、分蘖能力弱宜多,播种早播量少、播种晚播量多。

2.4.2 化控防旺长 要在早春小麦拔节初期(3 月上中旬)用甲哌鎓、矮壮素、乙烯利等喷施,以缩短基部第一节间的长度, 提高秸秆的韧性, 促进根系的下扎,进而提高小麦的抗倒伏能力。

2.4.3 科学均衡施肥 在配方施肥与缓控释肥的基础上,实施小麦“氮肥后移”技术,氮肥施入量不能太多, 一般在返青起身至拔节期, 每亩追施尿素10~20 kg,防止小麦过旺生长出现倒伏。

2.4.4 科学镇压 因地制宜用机械、 石磙等镇压麦田,促进根系下扎,抑制小麦地上部过旺生长,促进苗情转化升级,使旺苗转壮苗,增加有效分蘖数。

2.4.5 灾后补救 小麦倒伏后,通风透光不良、湿度增大,容易发生病害,要选择三唑类、苯甲酰胺类、苯并咪唑类等杀菌剂防治病害; 在收获时选择改装农业机械进行收获,减少机收环节的损失。

2.5 干热风天气应对技术

2.5.1 科学施肥 根据小麦的产量目标和需肥规律,科学施用氮磷钾等肥料,适量施用尿素,追肥量不宜太多,否则会造成后期贪青晚熟,因为干热风对贪青麦田影响比较大。

2.5.2 认真做好“一喷三防” 主要把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混合在一起,在小麦开花期至灌浆期喷施,达到防病虫、防干热风、防倒伏的目的,特别是加入芸苔素内酯,可以提高小麦抵御高温的能力、延缓早衰,而加入叶面肥可以补充小麦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2.5.3 浇好灌浆水 小麦浇灌浆水可提高田间湿度,降低麦田近地表气温,减轻干热风的危害。

2.6 冰雹天气应对技术

2.6.1 加强叶片营养调理 小麦植株遭受冰雹后,破坏了植株的正常生长和代谢,并造成机体和叶片的损伤,为尽早恢复其生长,可通过喷施叶面肥,补充植物所需营养物质来实现。

2.6.2 提早追肥促进生长 由于小麦植株遭受冰雹侵袭后生长严重滞后, 可提早追肥, 并且增加追1~2 次氮肥, 强化上部未被冰雹损害的叶片正常生长,保证后期的光合作用。

2.6.3 及时追肥 可结合浇水追施5~8 kg 尿素,并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氨基酸,加快小麦生长,提高抗逆性。

2.6.4 植株伤口消毒 受灾后,小麦植株受损部位,特别是茎、秆受损部位,容易受到细菌或真菌等病原菌的侵染而引发其他病害,为防止受损部位坏死,应及时使用杀菌剂整株喷雾,以减少侵染。

猜你喜欢
干热风枣庄市冰雹
几种化学制剂对葡萄光合作用抵御干热风的影响
山东枣庄市核果类果树研究所
基于GIS的邯郸市干热风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建设路小学作品展
1961—2015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热风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冰雹的优点
65年来濮阳市冬小麦干热风灾害特征分析
夏日冰雹
新型城镇化推进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
春日冰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