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鹤麦601 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2023-07-21 10:37程玉红莫海江刘海霞董红星杨国立赵志涛王怀苹马红波夏海东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7期
关键词:株型株系墒情

程玉红 莫海江 刘海霞 董红星 杨国立 赵志涛 王怀苹 马红波 夏海东

(鹤壁市农业科学院 河南 鹤壁 458031)

鹤麦601 是由鹤壁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利用常规育种技术和有性杂交方式,以新麦11 号/淮阴9628 的F1代为母本、郑麦9023 为父本进行二次杂交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 该品种于2014-2015 年及2015-2016 年连续2 年参加在异地进行的多点鉴定比较试验,2016-2019 年参加河南省小麦品种试验冬水组2 年区域试验和1 年生产试验,表现突出,具有稳产性好、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丰产性好等特点。 于2020 年5 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200060)。 2020 年引种到安徽和江苏, 推广面积约200 万亩,2021-2022 年在河南、安徽、江苏、徐州等地区推广面积约300 万亩,经济效益显著。该品种具有田间长相清秀、株高适中、株型半紧凑、熟相好、抗病性强、适应性广、茎秆弹性好、高产稳产等特点。

1 亲本来源与品种选育过程

依据河南省小麦生长发育现状,即分蘖时间长、穗分化期长、灌浆期较短等特点[1],确立具体育种目标为适播期长、苗期长势好、抗寒性好、春季生长稳健、株高适中、后期灌浆速度快、大穗大粒、综合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

根据育种目标,2005 年选用综合性状好、长势壮的小麦材料新麦11 号和综合抗病性强、丰产性好的国审小麦品种淮阴9628 配制组合新麦11 号/淮阴9628,2006 年以新麦11 号/淮阴9628 组合的F1为母本与株型紧凑、灌浆快的国审小麦品种郑麦9023 为父本进行二次杂交,双亲涉及的3 个亲本均有高产、稳产等优点,为选择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的后代材料奠定了基础。

2005 年4 月选用综合性状好的小麦品种新麦11 号为母本, 选择高抗白粉病的国审小麦品种淮阴9628(由淮阴农科所顾正中提供)为父本进行组配,收获F0种子48 粒,当年秋季全部种植。 F1代表现苗期生长势壮、株型适中、成穗多、抗病性好,被列为重点组合。 2006 年以F1代为母本、 国审小麦品种郑9023 为父本进行第2 次杂交,将复交F0代种子全部收获,收获F0种子65 粒,当年秋季全部种植;2007 年F1代表现苗期生长势强、株型好、抗性强、落黄好,被列为重点组合,收获F1代的种子2 696 粒;2008 年从F2代群体中根据苗期长势、耐寒性、分蘖成穗率、穗型、株型、抗病性、落黄等进行田间选择鉴定,选留单株150 株,收获后经室内考种,淘汰粒小、籽粒稍秕的单株,优中选优保留40 株,秋季种成株系;2009 年在F3代的优良株系中经田间选留单株120 株, 收获后经室内考种, 从中保留60 株, 秋季种成F4代;2010 年在F4代的优良株系中经田间选留单株35 株,收获后经室内考种,优中选优从中保留30 株单株, 秋季种成F5代株系;2011 年在F5代的株系中经田间鉴定、选择,各株系基本稳定,已具备了1 个新品系的基本特征, 根据田间表现收获21 个株系,经室内考种, 保留20 个株系;2012 将F6代的20 个株系种成9 个行区,进行品系鉴定试验,整个生育期进行系统观察,主要鉴定其抗寒性、株型、抗倒性、落黄和产量性状,经田间选择和室内考种选留20 个品系;2013-2014 年20 个品系参加品比试验,其中品系18 较对照增产11.8%,达极显著水平,在参试的20 个品系中居第1 位, 命名为鹤麦601;2014-2016 年鹤麦601 品系又参加了2 年多点异地鉴定试验, 均比对照增产显著。 具体选育系谱见图1。

图1 鹤麦601 选育系谱

2 特征特性

2.1 植物学特性

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19.1~230.1 d,平均熟期比对照品种周麦18 早熟0.4 d。 幼苗半匍匐,叶色淡绿,抗寒性较好,苗期长势好,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 春生分蘖少,返青较早,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较快。 株高77~82.5 cm,株型偏紧凑,茎秆弹性好,抗倒性较好。 旗叶上举,穗下节较长,熟相好。穗长方形,长芒,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 亩穗数36.8 万~42.2 万穗,穗粒数32~33.5 粒,千粒重44.2~48.6 g。

2.2 品质分析

2017-2018 年经检测, 蛋白质含量16.2%、16.2%, 容重790 g/L、790 g/L, 湿面筋含量34.2%、34.1%,吸水量57.1 mL/100 g、56.5 mL/100 g,稳定时间2.9 min、3.5 min,最大拉伸面积均为39 cm2,最大拉伸阻力均为164 E.U.。

2.3 抗性鉴定

2017 年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病鉴定,中抗叶锈病、 条锈病、 白粉病和纹枯病, 高感赤霉病。

2018 年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病鉴定,中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

3 产量表现

2016-2017 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试验联合体水地组第1 年区试, 平均亩产538.01 kg, 比对照周麦18 增产4.00%,11 点汇总,增产点率90.9%,居17 个参试品种的第5 位。2017-2018 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试验联合体水地组第2 年区试,平均亩产435.20 kg,比对照周麦18 增产4.60%,14 点汇总, 增产点率78.6%,居17 个参试品种的第5 位。 2018-2019 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品种试验联合体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4.90 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4.33%,14 点汇总,增产点率100%,居第4 位。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播种

4.1.1 整地施肥 鹤麦601 适宜在河南省冬麦区中高等肥力条件下种植[2]。 底肥施入复合肥[N∶P∶K 为(20~25)∶(10~18)∶(5~8)]750 kg/hm2。 墒情适宜时及时进行耕地整地,耕深23~25 cm,耕后耙细耙透,做到地面平整、上虚下实。

4.1.2 播种期 鹤麦601 适宜在河南省(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除外)早中茬麦区种植。 适宜播期为10 月5-20 日,最佳播期为10 月10-15 日。

4.1.3 播种量 足墒播种, 要求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0%~80%时及时播种, 确保一播全苗。 采用种子包衣或者药剂拌种, 播前要求晒种, 播种时作到籽粒均匀。 在适期播种范围内的早茬地种植,基本苗控制在240 万~270 万/hm2,播种量为120~150 kg/hm2。 在中晚茬地种植基本苗控制在270 万~330 万/hm2、播种量为150~200 kg/hm2。如果播种时土壤墒情较差或整地质量差、土壤肥力低的麦田,可以适当增加播种量。 因灾延误播期的, 一般每晚播3 d 增加播量75 kg/hm2,但播量最多不宜超过300 kg/hm2。

4.1.4 播种深度 播种深度以3~5 cm 为宜,在此深度范围内,应掌握沙土地宜深、黏土地宜浅;墒情差的宜深、墒情好的宜浅;早播的宜深、晚播的宜浅的原则。

4.2 田间管理

4.2.1 及时浇水 对于口墒较差、 出苗不好的麦田应及早浇水;对整地质量差、土壤疏松的麦田先镇压后浇水; 对晚播且墒情差的麦田及时浇蒙头水。 冬前日平均气温在3~5℃、 麦田土壤含水量低于15%、夜冻日消时进行冬灌, 大冻前完成冬灌。 开春后及时管理, 土壤墒情好的地块可以不浇返青水, 推迟至拔节期中后期进行灌溉, 结合浇水追施尿素120~150 kg/hm2[3]。 灌浆水在开花后5~10 d 进行最好,开花 15 d 后不能再浇水。

4.2.2 科学除草 一是11 月上中旬至12 月上旬,在小麦4~6 片叶、 日平均气温10℃以上时及时防除麦田杂草。 二是小麦返青期, 即2 月下旬及3 月上旬,此期化除必须严格掌握喷药时间,即在小麦返青至起身期约2 月底至3 月初(河南中南部不晚于3 月10 日,河南中北部不晚于3 月15 日)。小麦拔节之后不能再用除草剂,喷药过晚会引起药害。 目前用于兼防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的除草剂有阔世玛、 扑草净、乙草胺噻吩磺隆、异丙隆等。

4.2.3 防治病虫害 小麦病虫害发生与防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返青至起身期以防治纹枯病为主,兼治早期叶部病害、红蜘蛛和蚜虫等。 每亩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 g,或30%戊唑醇悬浮剂10~15 mL,或240 g /L 噻呋酰胺悬浮剂20 mL,或20%苯醚甲环唑·咪鲜胺, 加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 g, 兑水50 kg,主要喷洒麦苗基部。上述配方中可加入除草剂进行综合防治。

抽穗扬花期重点防治赤霉病等穗部病害, 兼治白粉病等叶部病害和蚜虫。 每亩用25%氰烯菌酯100 mL, 加43%戊唑醇10 mL, 加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 g 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15 g, 混合兑水50 kg, 主要喷洒穗部。 上述配方中加入磷酸二氢钾150 g, 可以延长叶片功能期, 增加粒重,提高品质。

灌浆期重点防治白粉病、 锈病等叶部病害及蚜虫等虫害,兼防干热风。 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 g 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15 g,加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 g, 或45%戊唑醇·咪鲜胺25 g,或43%戊唑醇10 mL,或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40~50 mL,加入磷酸二氢钾150 g,兑水50 kg 均匀喷雾,起到“一喷三防”的作用。

4.3 适时收获

在腊熟末期至晚熟初期及时机械收获。

猜你喜欢
株型株系墒情
过表达NtMYB4a基因增强烟草抗旱能力
Bna-novel-miR36421调节拟南芥株型和花器官发育的功能验证
墒情会商,助力备耕春播
土壤墒情监测的意义与技术规范
嫦娥5号返回式试验卫星小麦育种材料研究进展情况
日光温室西葫芦株型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
不同施氮方法对两种株型糯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多肉植物侧芽怎么处理
衢州椪柑变异株系—黄皮椪柑相关特性研究
开封市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