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背景下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转型研究

2023-07-24 18:33肖独伊,李明清
高教学刊 2023年18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创新实践独立学院

肖独伊,李明清

摘  要:作为地方高校中的一门传统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置历史比较悠久,为社会输送了很多优秀人才,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中,受限于功利视野,该专业的职业特色越来越模糊,职业定位也不够精准。以位于湖北省孝感市的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为例,在独立学院转型的大趋势下,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实现长久生存和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应用转型,只有根据市场需要适当调整专业目标,该专业才能有更广阔的就业前景。

关键词: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应用转型;专业目标;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2096-000X(2023)18-0080-04

Abstract: As a traditional humanity in the local university,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rofessional set up relatively long history, has prepared a lot of excellent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has a certain social influence. In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of rapid development, however, limited by the utilitarian view, the professional profession characteristic is more and more fuzzy, vocational orientation is not accurate. With College of Technology of Hubei Engineering University in Xiaogan,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under the trend of transformation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to achieve long-term surviv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ajor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the university, application transformation must be relied. Only by adjusting the professional objectives properly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can the major have a broader employment prospect.

Key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ransformation of application; professional goals; innovative practice

作为地方高校中的一门传统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很多优秀人才。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远不如职业院校学生娴熟,专业理论水平又不如其他本科院校学生扎实,市场反馈并不理想,就业前景也不乐观。

目前,我国经济出现下行压力,主要问题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创新性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图破解目前经济增长困境。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效率和质量,满足现有需求,挖掘潜在需求,促成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相匹配,最终实现经济长期增长。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投射在教育领域,就是人才群体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

因此,我国正在大力支持地方院校进行转型发展,尤其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求解决这种不匹配的难题。曾有调查数据表明湖北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情况,调查对象是20所能检索到培养目标的地方独立学院,调查结果显示“其中19所独立学院定位于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将培养目标一般地定位于‘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独立学院就有9所。”

在此趋势下,位于地方的独立学院必须紧跟时代,以市场的就业需求为发展导向,积极调整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就业比较困难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应用转型的背景下,该专业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如教学技能、文秘技能、表达技能和书写技能等。拥有“一技之长”的毕业生,才能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一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太模糊

目前,教育部正在对普通高等学校和独立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开展评估,部分文件明确指出,独立学院应该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

在此趋势下,独立学院纷纷把应用型本科当作自身的发展定位,旨在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以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为例,理工科专业和文科专业都开展了应用转型大讨论,如信息工程系,在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板块就有比较成熟的规划,课程体系中增设的实践课程能迅速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传统的文科专业受限于传统认知和自身特色,很难迅速适应这种转变,尤其是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面,课程类型单一的问题尤为突出。最终,这些顽疾导致该专业的自身定位越来越模糊,无法适应就业市场。

(二)  人才目标不准确

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一块,部分独立学院都是照搬主办高校的目标体系,指标要求机械呆板,没有体现出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与实际的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以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为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延续了主办高校湖北工程学院文学院的说法,旨在培养能担任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或从事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定位并不明确。这种直接套用的做法并没有关注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基础,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正因如此,为了符合就业市场的新需求,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非专而精的学术科研人才,就业范围不能只局限于中学,也可以包括小学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

(三)  课程设置较单一

课程体系设置是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每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主要是针对学生进行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身体素质和理论素质培养而设立的公共必修课程,专业课程是学生完成专业学习必需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绝大多数的高校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延续了这一传统做法,极个别的高校则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在原有的两大课程体系中加上专业拓展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旨在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加深专业认识,进而形成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专题研究能力。而教师教育课程则旨在培养教师所需要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以位于地方的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为例,该专业的基础课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写作概论和文学批评史等十余门;专业选修课板块,则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鲁迅专题研究、明清文学研究、中国语文名师研究和语文教育教学能力实训等课程。分析得出,专业基础课所占课时偏多,教学内容的延展范围广,教学过程侧重于理论研究,却没有关注到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专业选修课设计的范围较窄,形式比较单一,部分学习内容会有一些重复,多以小专题的模式出现,课时有限,教学方式也比较传统陈旧,并没有关注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不够理想。

(四)  评价指标不完善

在现行的学生评价体系中,该专业学业成绩的评定往往只关注理论知识的考核,以分数作为最主要的评价指标,而没有关注到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进步。这种传统的理论考核方式往往只由任课教师一人执行,缺乏创造性,笼统单一。

以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为例,该专业课程考核多以试卷形式进行,甚至以此作为评定奖学金的主要衡量标准,这也间接导致了学生对职业技能的忽视。

二  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转型的科学途径

独立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实现应用转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重点突破。

(一)  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的长足发展有赖于科学的专业定位。若要进行应用转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新定位很重要。

首先,专业定位要明确层级观念。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开设在以下几类院校:重点综合性院校及师范院校、地方综合性院校及师范院校、地方独立院校及普通师范专科。即便这些学校都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但其定位也是不同的。第一梯队院校的综合实力较强,学术氛围浓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定位应该侧重学术性,注重学术研究,旨在培养能适应专业纵深研究的高级汉语专业人才。第二梯队院校指位于地方的综合性院校及师范院校,其汉语言文学专业定位应该侧重综合性,培养能从事汉语教学与文字工作的综合型人才。而第三梯队院校则以独立学院为主,整体发展受限于地理位置,就业面较窄,学生能力较差,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服务对象需转为农村和社区,确定服务地方的职业走向,培养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这种避免“一刀切”的逐级分层定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不同需求。

其次,专业定位还应该注意培养方向的多元化。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我们应该全方位、多元化地设定专业培养方向。根据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可以设定专业培养的主方向和副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当然要以语文教学为主方向,可以将文秘、文化产业管理、文字编辑和对外汉语教学等作为副方向。明确多元的就业导向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该专业的应用转型,提升专业价值。

最后,在以往的专业分析中,这个传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限定在“重理论研究,轻实践应用”的思维定式中,导致学生的迁移能力、实践能力较差。基于此现状,为了谋求专业的长远发展,介于学术性高校与技能型职业院校之间的地方独立学院应该培养紧跟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复合人才。这类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需要掌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也要具有语文教学的独特体验,形成初步的语文教学能力,初步具备中小学班级管理实践工作的能力。

以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为例,一方面要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达标,另一方面更应该强调该专业人才技能目标的达成,如“三个一”职业技能目标: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一手规范的粉笔字和钢笔字、一篇漂亮的好文章。又如课堂教学技能的实践考核目标:顺利上完一节语文课。还有多元的专业实习目标的达成,如确定不同阶段不同方向的實习目标,如教育实习目标、文案秘书实习目标、社会调查实习目标等。

(二)  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结构

既然独立学院以应用型复合人才为终极目标,那么其课程体系也应该紧跟时代需求调整完善。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以理论专业课为主,文学类、语言类课程比例高达90%,而技能类、实践类的课程比例却很小。以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为例,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沿袭了师范院校的传统,没有关注到新变化,学生的职业素养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该校仅在第七学期安排了语文教育教学能力实训课程,只有32个课时,学生进行模拟教学的机会太少,也导致了后期教育实习工作的滞后。这样的课程设置虽然夯实了理论基础,但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限制了学生视野,影响了就业前景。

因此,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能力特点,我们需要补充一些极具实用性的选修课,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成三个模块: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技能课程。

基础课程——专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该专业必不可少的传统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及作品选、外国文学、写作概论、美学和文学批评史等十余门课程。这些课程是专业基础,确实要继承。通过系统地学习,学生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正因如此,这类课程就应该开设在低年级阶段,如大一、大二学年,地方高校更应该整合课程,鼓励教师开发符合应用转型的专业基础教材。

拓展课程——拓展类课程主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可以分成两个方向:一是考研方向拓展课程,根据本专业学生考研情况,提供相关的专题教学,便于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如古代文学的考研方向,可以增加明清小说专题研究、李白在安陆专题等课程,又如现当代文学的考研方向,可以增加鲁迅作品研究、当前文学研究、港台文学和海外华文学研讨、民间文学等课程。此类课程旨在从纵深方向给学生补充专业前沿信息,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有助于学生继续深造。二是就业方向拓展课程,主要针对市场的就业需求,可以增设职业生涯规划、档案管理学、办公礼仪、教育热点研究、语文名师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热点与疑难问题研讨等课程,促使学生紧跟社会变化,拓宽就业视野,不被市场淘汰。

技能课程——结合专业特点,此类课程主要针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养成,即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学能力、文字信息处理能力等。如演讲与口才课程、朗诵与口语表达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技能,教师口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语文教育教学实训等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教师技能,又如文秘写作、办公自动化、网络编辑学等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文秘技能。

(三)  创新实践教学方式

实践教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育部明确提出高校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其直接影响着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但在现实中,实践教学又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以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为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就是指教育实习,往往安排在大四学年第八个学期,毕业学年还要撰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事情繁琐,学生精力有限,所以实习效果并不理想。

独立学院汉语言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增加专业课程的实践课时。如现代汉语课程可以增加“普通话训练课时”,纠正语音,规范普通话。又如写作概论课程可以增加应用文写作训练、访谈写作训练、创意写作训练等课时,通过写作实训提升书写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增加实践环节的学分,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学分不能低于总学分的30%。

其次,完善专业实习板块。独立学院的专业实习可以安排在大二、大三和大四三个学年,将前期的专业见习、中期的自主实习和后期的教育实习结合起来,实行循序渐进的持续实习模式。实习所占学分也可以适当增加,分学年计分。前期的专业见习主要安排在大二学年,可以带领学生前往学校安排的实习基地完成随堂听课、专题讨论等实习任务。中期实习由学生在假期自主安排,只要是和专业发展方向一致的实习内容,都可凭借实习材料参与考核获得学分认定。后期的教育实习则按学校规定完成。

同时,实习基地和实习方式也应该多元化,不能只是面对中小学。学校还应该和社区、基层行政机关、电视台、报社、出版社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加强联系,建立多元的实习基地。在实习期内,学生通过深入真实的工作环境,掌握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如在社区担当志愿者教师可以提升教学技能;在报社参与活动策划、信息采编可以提升沟通技能、写作技能。

最后,实践教学创新还要突出特色板块。位处地方的独立院校,在转型的关键期,一定要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影响力。以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要重点抓“三个一”能力特色版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笔规范的汉字、一篇好文章。在班级层面,学生可以开展“钢笔字日日练”“经典文每日诵”“每日论一文”“每周讲一课”等活动,循序渐进地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在学校层面,学生自主成立的书法协会、诵读协会、言语争锋协会可以组织多样化的竞赛活动,营造全员阅读和全民大讨论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  改革评价机制

传统的专业评价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无论是专业课还是选修课,都是以书面测评考核为主,以理论知识储备为主,并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实践能力。

改革评价机制,首先要关注评价内容是否全面。为了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评价机制必须有全面性,既要注重知识评分标准,又要注重技能考核标准,以此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精力和时间用在强化动手能力和提高专业技能方面,例如书写能力测评、模拟教学能力测评、口头表达能力测评等。

其次,评价主体要客观。在学生职业技能学分评定过程中,可以设定三方综合评定机制:学生自评、班级评定、院系评定。学生自评是第一个环节,需要准备相关学分认定资料。班级评定由评定小组成员完成,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进行初审。院系评定最终由院系相关部门审核签字盖章。

最后,评价对象也应该包括教师。实行教师的分类考核,可以鼓励该专业教师开展应用转型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学校可将教师划分为教學为主型、科研为主型、应用服务型,实行分类考核。教学为主型教师偏重课堂教学,科研为主型偏重学术研究,应用服务型偏重技能指导,个性化的安排也使教师资源的配比和效用更加合理。

三  结束语

目前,该专业的应用转型仍存在不少困难,分别表现为,在观念层面,社会、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有待提升,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不高;在理论层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转型研究并无多少值得借鉴的经验,多为“纸上谈兵”;在实践层面,应用转型研究在独立学院中以理工科专业为主,文科参与实践的例子并不多见,受限于专业特点,操作难度偏大。

综上所述,在独立学院转型的大趋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实现长久生存和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应用转型,只有根据市场需要适当调整专业目标,该专业才能有更广阔的就业前景。处于地方的独立院校则需要通过应用转型,积极探索,确定独具特色的汉语言专业发展之路,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光红.对独立学院定位的思考——基于对湖北省独立学院的调查[J].复旦教育论坛,2005(6):71-74.

[2] 戴承元.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安康学院学报,2013,25(1):106-110.

[3] 刘长平.以拓展素质为核心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5):109-110.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创新实践独立学院
试析汉语言文学教学如何提高实效性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研究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探析汉语言文学中国学文化的魅力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